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伤寒杂病论》复习总结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3:26
文档

《伤寒杂病论》复习总结资料

《伤寒杂病论》复习资料 1. 太阳中风汗出的机理?答:太阳卫外不固,导致汗孔不合,肌表疏松,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汗出。2. 太阳中风与伤寒的鉴别要点?证名病因脉证特点治则中风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解肌祛风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辛温发汗3.太阳伤寒不发热的原因?答:寒邪较重,或者正气稍弱,卫气一时还未能伸展,则不发热。4.麻黄在哪个方中用量最大? 答:大青龙汤5.表证身痛与营气身痛的区别?答:表证身痛—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脉浮、发汗而解 营气身痛—发汗不
推荐度:
导读《伤寒杂病论》复习资料 1. 太阳中风汗出的机理?答:太阳卫外不固,导致汗孔不合,肌表疏松,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汗出。2. 太阳中风与伤寒的鉴别要点?证名病因脉证特点治则中风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解肌祛风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辛温发汗3.太阳伤寒不发热的原因?答:寒邪较重,或者正气稍弱,卫气一时还未能伸展,则不发热。4.麻黄在哪个方中用量最大? 答:大青龙汤5.表证身痛与营气身痛的区别?答:表证身痛—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脉浮、发汗而解 营气身痛—发汗不
《伤寒杂病论》复习资料

 1. 太阳中风汗出的机理?

答:太阳卫外不固,导致汗孔不合,肌表疏松,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汗出。

2. 太阳中风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证名病因脉证特点治则
中风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解肌祛风
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辛温发汗
3.太阳伤寒不发热的原因?

答:寒邪较重,或者正气稍弱,卫气一时还未能伸展,则不发热。

4.麻黄在哪个方中用量最大? 

答:大青龙汤

5.表证身痛与营气身痛的区别?

答:表证身痛—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脉浮、发汗而解

 营气身痛—发汗不过,气营损伤,筋脉失养,故身痛不减反增—脉沉迟,发汗后身痛不休

6.葛根芩连汤证的主证?

答:身热不恶寒或微恶寒,下利黄色稀水或势急,秽臭灼肛,心烦口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滑数(太阳病误下,里热携表邪下利)

7.心阳虚的3个证治?

(1)桂枝甘草汤证:

证:心悸欲按,虚则耳聋,脉虚无力或虚数而律不齐

理:汗出过多,损伤心阳

法:温通心阳

方:桂枝甘草汤  

药: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证:心悸欲按,烦躁,脉虚数无力

理:心阳不足,火迫阳浮

法:温补心阳,潜镇安神

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药: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救逆汤证:

证:惊恐狂乱,卧起不安,脉浮虚无力

理:火迫动汗,心阳外亡,痰浊扰心

法:温通心阳,镇静安神,兼祛痰浊

方: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救逆汤

药: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牡蛎5两,蜀漆(3—5g),龙骨4两

8.大结胸证的治法?

答.泻热逐水破结(大结胸证)泻热逐水,峻药缓攻(大陷胸丸方)

9.结胸证有哪三证?

答.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10.附干泻心汤的煎服法?(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答:(1)苦寒之三黄,沸水浸渍取汁,定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不欲其味之厚重,直走胃肠而生泻下之弊;

(2)炮附子另取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3)两种药液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

11.半夏泻心汤的主证?

答: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呕吐,肠鸣下利,苔黄白而厚,脉濡数。(误下邪陷,寒热中阻,气机不利)

12.三泻心汤证的鉴别?

证名共同点不同点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调

心下痞、呕、利

脾胃不和,寒热错杂(呕利痞较轻)
生姜泻心汤胃虚水饮食滞,虚实挟杂(宿食与水气表现突出)
生姜泻心汤反复误下,脾胃重伤(呕利痞俱甚,可见完谷不化)
13.悬饮证兼有表证的治则?P173

答:十枣汤(外感风寒,内有悬饮之证)当遵循“先表后里”之法,表解者,乃可攻之。先解表后攻逐水饮。

14.调胃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及服法?

答:大黄4两,芒硝半升,甘草2两

服法:太阳篇29条—温药复阳后,致胃热谵语—少少温服之—以和胃气而泄燥热

      阳明篇204条—阳明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温顿服之—以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15.三承气汤中哪个大黄用量最大?

答:一样大,都为四两

16. 阳明病初期可能有不发热恶寒。(对)

17.白虎汤的主证及药物?无形邪热亢盛于内,薰薰于外,属邪正俱实证

答:五大一黄(大热,大渴,大汗,大烦,脉洪大,苔黄)

  药物:石膏,知母,粳米,甘草(辛寒清热)

18. 白虎加人参汤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的机理?

答:由里热熏蒸,大量汗出,津气俱伤,表气不固所致。(气阴两亏,卫阳不固)

19.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什么水煎?

答:潦水(下雨后汇聚在地面上的雨水)

20.阳明湿热发黄有哪三证?

答:茵陈蒿汤证—阳明湿热兼里实—身目黄如桔子色,小便短赤,腹满便秘,汗出不透,口渴引饮,苔黄腻,脉滑数—大黄泄热攻下。

栀干柏皮汤证—湿热郁蒸三焦发黄—身黄发热,心烦懊侬,口渴,小便短赤,无汗或汗出不透,苔黄,脉滑数—用栀子清泻三焦湿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湿热兼表—发黄,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小便不利,苔黄而腻,脉浮数—麻杏姜宣表

21. 吴茱萸汤的药物组成?

答: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

22 理解太阴病提纲

答:“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太阴属脾,脾主运化,若外感寒湿之邪自犯本经,或内伤生冷,或病在三阴失治误治后,损伤脾阳,致运化失司,寒湿内停,升降失常,从而形成脾虚寒湿证。

腹满----脾司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

时腹自痛-----脾胃为人体升降之枢纽,中阳不足,升降失职,浊阴上逆则呕吐而食不下。

自利===清阳不升,清气下陷,寒湿下注。宜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23 桂枝人参汤证的证治及组成

证:恶寒发热,头痛汗出,下利稀溏或完谷,胃脘痞满,苔白,脉沉迟。

理:太阳误下,太阴表里俱寒。

法:温中解表。

方:桂枝人参汤。 

药: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桂枝。

24 理中汤的证治

证:但寒不热,脘腹胀满,腹痛时止,呕吐食不下,下利稀溏或完谷不化,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喜热饮,苔白腻润滑,脉沉迟缓弱。

理: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脾虚湿盛)

法:温补脾阳,以化寒湿。

方:理中丸(又称人参汤)    

药:干姜、人参、白术、甘草。

25 太阴病腹痛与阳明病腹痛的鉴别

太阴病:腹痛时减复加故,当顺温之--寒湿郁滞。下利而腹满,益甚,伴腹痛喜温喜按。        

阳明病:腹痛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燥屎阻结。大便利则腹痛除,伴腹痛拒按。

26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的区别

通脉四逆汤

证: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发热为主,面赤咽痛,或吐下已断,四肢拘急不解,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理:阴盛阳衰,格阳于外,虚阳外越。

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或益阴和阳。

方:通脉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

四逆汤

证:无热恶寒,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欲吐不吐,下利清谷,口渴喜冷饮而不多饮,小便清白而长,苔薄或黑滑,脉沉微细。

理:少阴阳衰(心肾),阴寒内盛。

法:回阳救逆。

方:四逆汤。    

药:甘草2两、附子1枚、干姜一两半。

通脉四逆汤: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2两;呕者,加生姜2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2两。

27 少阴急温——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8 少阴病三急下(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热化,燥实津伤,真阴将竭,治当急下存阴。

[6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热化,热结旁流,火炽津枯,治当急下存阴。

[ 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热化,腑气壅塞,治当急下存阴。

三阳三急下,[25]、[253]、[254],大承气汤。

29 真武汤与猪苓汤证的鉴别

真武汤:

 证:头面及全身浮肿,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或咳,或呕,或小便利,或下利,苔白润,脉沉迟微细。

 理:少阴阳虚,水虚泛滥。

 法:温阳化气利水。

 方:真武汤。  

药: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

猪苓汤:

 证:发热,心烦不寐,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

 理:少阴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下焦。

 法:清热养阴利水。

 方:猪苓汤。  

药: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30  附子汤证的证治

答:证---背恶寒,手足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苔白润,脉沉微细或沉紧。

   理---少阴阳虚,寒湿郁滞经脉关节

   方---附子汤。  

药---附子、茯苓、白术、芍药、人参。

31  黄连阿胶汤证的组成及用法

 答:证---心中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质红绛而少苔,脉细数

     理---少阴热化,阴虚阳亢

     法---育阴清热/滋阴降火/泻南补北。

     方---黄连阿胶汤     

药---黄连、阿胶(烊服)、黄芩、芍药、鸡子黄(后下)。

提纲原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文档

《伤寒杂病论》复习总结资料

《伤寒杂病论》复习资料 1. 太阳中风汗出的机理?答:太阳卫外不固,导致汗孔不合,肌表疏松,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则汗出。2. 太阳中风与伤寒的鉴别要点?证名病因脉证特点治则中风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解肌祛风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浮紧辛温发汗3.太阳伤寒不发热的原因?答:寒邪较重,或者正气稍弱,卫气一时还未能伸展,则不发热。4.麻黄在哪个方中用量最大? 答:大青龙汤5.表证身痛与营气身痛的区别?答:表证身痛—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脉浮、发汗而解 营气身痛—发汗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