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2:56
文档

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

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作者:凌召第一首形意太极歌诀(三体式桩)诀曰:无极乃生阴阳母,动分静合两仪辅;三才四象皆无遗,五行六合七曜主。【领会】此首太极歌诀,其实就是总结形意拳的入门桩法三才式的具体要领和要求。三才式又名三体式,它包括了两仪、四象、三才、六合、五行、八卦,是形意拳各套拳法的开门式初步的姿势,学习形意的各套拳法必须先由此三才式再行变化其法。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以形意拳理为纲领,把人体躯干、上肢、下节,身成三曲,使各部规范成一个完整的定型姿势,通过练习三体式桩功,
推荐度:
导读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作者:凌召第一首形意太极歌诀(三体式桩)诀曰:无极乃生阴阳母,动分静合两仪辅;三才四象皆无遗,五行六合七曜主。【领会】此首太极歌诀,其实就是总结形意拳的入门桩法三才式的具体要领和要求。三才式又名三体式,它包括了两仪、四象、三才、六合、五行、八卦,是形意拳各套拳法的开门式初步的姿势,学习形意的各套拳法必须先由此三才式再行变化其法。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以形意拳理为纲领,把人体躯干、上肢、下节,身成三曲,使各部规范成一个完整的定型姿势,通过练习三体式桩功,
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

作者:凌 召

第一首 形意太极歌诀(三体式桩)

诀曰:无极乃生阴阳母,动分静合两仪辅;

三才四象皆无遗,五行六合七曜主。

【领会】

此首太极歌诀,其实就是总结形意拳的入门桩法三才式的具体要领和要求。三才式又名

三体式,它包括了两仪、四象、三才、六合、五行、八卦,是形意拳各套拳法的开门式初步

的姿势,学习形意的各套拳法必须先由此三才式再行变化其法。

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以形意拳理为纲领,把人体躯干、上肢、下节,

身成三曲,使各部规范成一个完整的定型姿势,通过练习三体式桩功,能充分发挥人体

各部机能的作用,并能调动人体的潜能,使气血贯通经络,劲力互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

增长功力。形意拳中所有的动作要领,都离不开三体式的基本法则。所以说三体式是形意拳

的入道之门和总机关。形意拳中的姿势和练法千变万化,但其原理与要领都跟三体式相合一

致的。故而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三体式是万法之源”的说法。三体式是静则为桩,动则为

拳;“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三体式既讲体用之效,又究动静之理,是发挥动静和体用的

作用,故而形意拳用它来筑其基,悟其道。也正是为追求“静中有动”作为对“内意”的基

础训练。

由于各地区支派的不同,各师承传授的差异,三体式于出势与形式上略有区别,虽然形

式各异,架势不一,但内理相同,要求一致,均强调三体式的重要性。李能然宗师说:“欲

尽形意拳之妙用,必先致力于三体式”。

至于三体式的练法,宋世荣大师是这样论述的,“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

势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

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与他

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练道艺者是三体势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

可虚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田相合”。

这里就用姜容樵先生所传的刘派(刘奇兰所传系)之三体式练法为说明。

身体直立,两足跟靠拢并齐,两足尖向外撇劲成九十度之形式;两腿宜直,膝盖后挺,

丹田向后吸劲,胸往迎,两肩水平,两臂从容下垂,两手掌侧向前,两手微曲,五指并拢,

后手小指贴于腿部中间。头要顶劲,项要竖劲,下颏微向后收,宛如立于空虚之地,凝神敛

气,动静无知,混沌为主,虚无为辅,双目平视前方。随后两手变为阳掌,五指松开微曲,

两手虎口要圆,手心朝上,自身体两旁往上托起,托至与两肩成水平线,两手再往下颏曲回

十指相对,两手心均朝下,再由下颏往下按劲,按至脐部下方,两手握拳,拳心朝上,提至

脐部上端,同时两腿弯曲,身体极力下蹲,两膝盖紧靠,左足提踵,跳尖触地,左足掌贴于

右足里胫骨,两肩极力下垂,两肘往前扣劲,丹田往后吸劲,头要顶劲,                      项要竖劲,双目平

视前方。承上式,似停未停时,两拳贴腹部,同时向上托起,两手如托物然;左手托至左乳

换页

下为止,拳心仍朝上;右手经过右乳至下颏,再向面前钻出,冲出时,不可过拳,拳心亦朝

上,手背向下,偏左,极力朝里裹劲,裹至小指冲上,拳与右肩成水平线,肘下垂,肱微曲,

所谓沉肩坠肘是也。两肩扣劲,又要下垂,左肘紧贴左肋,两腿两足均不动,头要顶劲,项

要竖劲,双目平视前方。随后左足向前方开一步,两足距离约二尺五寸,亦要随乎人之高矮。

左足微横,足尖斜向右前方,左足要顺直,两足跟在一直线上,两腿似直非直,似曲非屈,

身体看正是斜,看斜是正;同时左拳由右臂脉窝向前方劈出,至两手相遇时变掌,如斧之劈

物然。右手变掌朝外拧劲向后撕拽止于脐部后方,手背朝上,五指分开如抓圆球式,手虎口

要圆,两手之劲左推右拽,如同抽丝;左手掌与左足上下相照,手背朝上,五指分开,虎口

要圆与右手同。左手与左肩成水平线,肱微曲,肘下垂,头要顶劲项要竖劲,舌尖抵上腭,

动如鹰,不动如熊,两肩要扣,双目平视左拳前方。

以上动作是三体式桩的练法,在具体实作之中,对桩法中的身体各部要求历来就有“八

字”“九法”为标准。

八字即顶、扣、圆、敏、抱、垂、曲、挺。

顶者有三:头宜上顶有冲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三关通,引肾气上达泥丸以养

性。手掌向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宜上顶,有吼狮舌象之容,能导

上升之肾气下行归入丹田以固命。

扣者有三: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

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浑身力凑。

圆者有三:脊背要圆,其力摧手,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

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身力到手。

敏者有三:心要敏,如怒猫扑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鹰之捉兔,则能预察机宜。

手要敏,如饿虎扑羊,则能先发制人。

抱者有三: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必准。心气要抱,遇敌有主,临危不惧。两肋要

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

垂者有三:气要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摧肘前。两肘

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

曲者有三:两肱要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要曲,弯如半月则力厚。两腕要曲,曲如

半月则力凑。曲者取其伸缩自如,劲力不断之意。

挺者有三:颈项要挺,则头部正直神气贯项。脊柱腰部要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

膝盖要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

九法则是指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九个部位的要领要求,这不但是三体

式桩的要求,而且在形意拳的各个姿势中都离不开这个基本要求。所以,练三体式桩时要刻

意把握这九法,以便在练拳中随时体会和检查练习时拳势是否正确。

身部之法者,“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侧右倚皆身之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此即是

要求上体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

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内收,要着重体会整体力,正而似斜斜而似正不偏不倚的含义。

肩部之法者,“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即前肩

换页

要伸,后肩要撑,两肩有外撑且肩窝吐气而内合之意,同时肩部整体要松要沉。如此松沉撑

扣使肩部形成一个外撑内合的肩架,使腰背及全身之力传导至手臂。

臂部之法者,“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不曲似直不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即左臂

(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左手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

掌心内含;右前臂靠在腹部右侧,右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两臂肘关节要形成一个

钝角,大体展开在135度左右,前臂伸出时后臂一定要在肋部,使之养成两肘不离肋,两手

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的习惯动作。要体会曲中求直,直中带曲的劲力和上肢筋腱抻拨酸

胀的感觉。

手部之法者,“右手在肋左手齐胸,后者微塌前者力伸,两手背覆用力宜均”。此即两

手动作的同时,注意两小臂内旋,这样能使尺骨与桡骨交叉相合以增加腕部的力量,两手腕

部要向下微塌,腕部屈角以45度为宜,两手要相呼应,不可偏执,前后相照。对于右手(后

手)的放置位,有梢、中、根之分,置于前手肘下脐正前方称梢节练法,此势过于束窄,易

手含肩、缩背、压迫脏腑而生流弊。中节练法后手置于腹前,掌根偏于脐后,手指与前手腕

相照应;此势刚劲而中和且不易生流弊,练形意者多用此姿势。根节两掌向下,两臂之间有

一股圆活之力,后手置于腰侧。此式舒畅如意,开胸顺气,调整气力,对于脏腑也有补益,

是练习身法和劲力由明劲转入暗劲及化劲之境,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初学者应先从中节姿

势练起,待知劲懂劲后再练根节之劲力。

指部之法者,“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似刚似柔,力项到指不可强求”。五指要自

然分开,虎口撑圆,使掌背与指背形成外撑内扣之力,但不可僵直,要做到刚中寓柔,以意

贯力,不可强努。其法为,大拇指与食指分开,使虎口撑圆,食指在外撑的同时向前斜上方

指,小指与拇指相照有内扣之意,其余三指在分开的同时向内合扣,力达指尖,手心回缩使

掌外缘、掌根、手指形成一个整劲。为了让学习此法能正确掌握,人们多采用抓碗站桩作辅

助法,就是用碗口大于手掌张开时直径的两个碗,双手各抓一碗,碗口向下,碗底向上,手

指抓住碗背弧部,手心回缩进行三体式练习。注意手指既不能用死劲,也不能不用力,完全

是一种“含劲”。股部之法者,“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曲直每见鸡形”。

此为要求大腿股部与膝部力量的配合,两腿要有一个前后的撑劲。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

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使下肢之力上达于腰身。注意两膝内扣时不要形

成夹裆,要记住圆裆,圆裆能固胯。

足部之法者,“左足直前斜侧皆病,左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指扣定”。足部的要

求无论是站桩或行拳,两足之间的距离和位置一定要明确。定式为步型,运动为步法。步型

与步法是保持身体重心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站桩时脚的十趾与前脚掌着力,脚底涌泉穴着

意,有如身力入地如木生根之感。后脚与前脚之直线以斜45度为宜;两脚脚趾扣地,重心

偏重右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为了增强下肢力量,使桩步更加稳固,形意拳界

多利用站砖头练习三体式。初以砖平置地面,砖的距离以桩步脚位相同。随后将砖侧立,继

之将砖竖立,以循序渐进之法进行三体式桩的训练。

舌部之法者,“舌为肉梢卷则气降,目张发耸丹田愈沉,肌容似铁内坚脏腑”。此为要求

于练功中需舌顶上腭,功界称为“搭鹊桥”(下鹊桥为谷道内提),使之接通督脉上升之气,

换页

经任脉下达归于丹田,使气之运行周天而达于四肢。此论的详细之法,敝人将在《内功周天

法真诀》和《内功引气法诀》二首歌解释中作详解,于此则不赘述。

臀部之法者,“提起臀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部内交,低则势散故宜稍高”。此部之要

求即为功界所谓之“搭下鹊桥”,轻提谷道能使丹田之气经督脉上达百会充实四肢。但不是

收胯缩肛努目瞪眼而使精神恍惚;总要以不偏不倚不激不躁,循序渐进为要。臀部有意识地

向里收敛,不可外突翻臀,有的称为“提肛裹胯”或“谷道内提”(肛门为谷道)。收敛的方

法是肛门的括约肌稍加收缩上提,好象忍住大便的样子,但是不可紧张前挺。这样就约束了

臀部外突,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也促进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除此之外,还要求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

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

这样,呼吸方能自然,随着动作的伸缩起落,协调而和顺,流畅而不滞塞。大致以开为吸,

合为呼;蓄为吸,发为呼;收为吸,放为呼;起为吸,落为呼。这样能使气力相合,劲力充

实,动作整齐,不易产生流弊,可避免出偏。

形意拳的三体式究竟练的是些什么呢?其实质就是让学习者掌握“静中之动谓之真功,

动中之静谓之真静”,通过三体桩锻炼使之加深对技法的理解,促进姿势、动作正确,达到

外合内顺,调整五内,增进健康,有助于技术向炉火纯青接近,从中也会体验到抻筋拔骨之

功效,惊起四梢之威风;领会神、意之灵通,以至“静寓于动”之妙用。

第二首 五行拳歌诀

诀曰:拳法遗来本五行,生克里边变化精;

学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朱雀玄武南北分;

戌已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炼内外成一气,霹雷电雨起暴风。

又曰:心动如火焰,四梢逞威风;

肝动如箭钻,脾动主力攻。

肾动似闪电,肺动阵雷声;

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

[领会]

形意拳的套路很多,但它的根本拳法即是五行拳。五行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

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体内五个脏腑。习练五行拳得法,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

可获技击之妙用,被称之为形意之“纲”。形意前辈们常谓之“炼好了五行拳就等于练会了

形意拳”。因为,其它的十二形、杂式、八式等,都是在五行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才变

换页

化发展充实的,有了五行拳作为基础,其它任何套路的演练自然的就容易了,故而将五行拳

称为“形意母拳”。

形意五行拳是在中医理论五行学说对五脏五行的分属及生克制化的理论指导下,拳法与

五脏理论一样,相互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即金、木、水、火、

土;五脏即肺、肝、肾、心、脾,五拳即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为:劈生钻,钻生

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五拳相克为: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

然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

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初习形意拳都应从五行拳开始。因为形意拳各种技法的基础都

是五行拳,多种劲力也是从五行拳中求得的,它以培养技法,加深功力为目的。五行拳的动

作朴实无华,虽看似简单,但要真正从中练出上下相随、内外一气,自然合谐的整劲来,却

着实不易,所以古谱中有“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的说法。五行拳每一路拳都

有独特的劲力,并且是“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一种劲力中还蕴含着一种甚至几种劲

力,接手触敌时,可以相互转化,因敌施变,不拘成法,因势变化。初学者很难理解到这一

点,随着习练次数增多,加之用心体验,初学者慢慢就会悟到这起钻落翻的一拳正锻炼“腰

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劲和手臂拧、裹、坠的合力,为实战中的沾身纵力打下了甚

础。所以,对形意五行拳的每个动作都要用心体会,学以致用,逐渐就会领悟到五行拳之于

形意拳各套路和技击时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另一方面,练好五行拳,还会使我们明确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就是迅猛刚实的“爆发

力”,这是在练习五行拳中时刻按照“起如风,落如箭,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

风赶月不放松”的要求不断磨练而形成的。这种“爆发力”的训练难就难在它是从不努气,

不用拙力,轻松自然中求得的。先求“松得开”,再求“打得长,放得远,落得实,发得快”,

最终才能形成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的风格,而这风格正是从五行拳就开始磨炼的。这

种基础的培养会极大地促进我们掌握各种形意技法,故能正确理解和练好五行拳,是掌握形

意拳真谛之所在。

所谓五行拳在技击上的相生相克,即臂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

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拳;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拳;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拳。这就

是五拳的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而在双方相搏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

横可破钻,此即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然,这种相生相克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以功力

作决定,这种方式只作为入门练习的一种手段。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

和顺自然,内外相合;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式可归

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式,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拳界中均以五

行、八卦来说明方位,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人较技,总以占据中宫为主,立身中正安舒,支撑

八面,其势之飞腾变化,又总要以“意”为媒引,即心意一动拳似火焰喷发,肝气一发拳似

飞箭穿靶,脾气一发拳似弹滚力大无穷,肾气一发拳似闪电钻击,肺气一动拳似霹雷震地,

故有“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之说。因为五行拳之心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猛,

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疾风卷地百草俱折,

换页

如霹雷击地,无坚不摧也。

此为五行拳之简略论述也,具体内容,将随后一一详述分解,窥之全豹。

一、劈拳歌诀

劈拳似斧性属金,专重调膀破敌营;

肺气凛然身先进,挤劲着力落胸襟。

任督循环气为根,臂随膝用身同进,

杀气凛然手钻翻,动静起落意先行。

[领会]

依附自然界的五行含义,劈拳属金,金为五行之首,故劈拳位居五行拳首位。但是究其

所以居于首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劈拳有如板斧劈物的劈击为主,有进击的主动性和凌厉的杀

伤力,给人以威慑和恐惧之感。从拳法的总体结构看,手法的由起而钻,由落而翻,两手的

起落钻翻,一屈一伸,一出一回,所走的路线不是直出直回,而是走一个在身前的椭圆形;

步呈斜下势,手呈斜上状。束身进步,展身进击;进步拔彼根,展身劈彼身。束展起落一气

呵成,上下合扣融为一体;速度快,劲力大。

劈拳是全方位进攻、多难度破敌的合击性动作,有上劈下劈,里劈外劈,横劈顺劈,左

劈右劈,正劈反劈等劈法。而且是此劈应变彼劈,劈中连环变劈,步步不离彼身,势势速捷

劲猛,如同手拿板斧左右出击,连续劈击随意而劈。以加大动作幅度和放慢动作速度来看,

劈拳劲力的运动轨迹呈一个前进的波浪形状,是顺着众多圆弧路线相衍相变的劲力走向,只

有从圆弧劲道中自如地变化,才能运用好挫、掇 、扌朋、捩、勾,(踩、扑、裹、束、绝)

等五股主劲。劈拳的劲道是相衍相生,互为作用的,并且是连贯性的相融劲力,挫劲生掇劲,

掇劲生扌朋劲,扌朋劲生捩劲,捩劲生勾劲。意识、劲力、动作相互反射,因而它高度统一,

不能孤立地理解,只能视为集点成圈的一个大圆,如同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本身也在自转,

自转公转形成整体运转。综观劈拳劲力,均含攻防意识,而且是内劲催动融为一体的整体劲

力,所以劈拳主于技击又含避顾,是攻防融一的拳法。

劈拳为左右势式,相互衍变,循环往复,练法上有活步与定步之别。初学阶段最好先练

定步的打法,然后再练习活步劈拳,二者方法都一样,惟落步时后脚不向前跟步。出拳以左

起右落,右起左落为主进行。

劈拳的左起乃由三体式开始,左手下落,随落随握拳,右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

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臂紧抱腹部两侧;随之左脚向前移步约已脚底长度远,脚尖外撇约45

度,膝部微屈,重心移于左腿,右腿后蹬劲成似直非直状;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

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走成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翻转,肘尖下垂,

整个伸出的左臂要弯屈适度,不能挺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右拳不动;目视着左拳。接着就

是右落式成劈拳,即右脚尽力向前迈一步(抬脚不要过高),膝部微屈,左脚随之也向前跟

进半步,重心仍坐于左腿;同时右前臂先向外旋,右拳经胸前由口前钻出,随即臂内旋,右

拳变掌向前劈打,掌心向前下方,肘部微屈;左掌随之向内翻转变掌下落于腹前,拇指紧靠

换页

肚脐部位(与前左式三体式相同,唯步幅较小),眼看着右掌食指。

劈拳的右起左落式要领与上述的左起右落式相同唯动作的左右相反而已;又有些地区流

行和师承之不同,劈拳采取两拳轮流下劈练习,要领与劈掌练法一致,唯手型不同,此全凭

习者自由掌握。

劈拳时拳之顺逆与肺之气有关,故而练劈拳可以养肺,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

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

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

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短吸长呼,气垂丹田。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

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钻一翻,进

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

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应该领悟到歌诀中所指含义了吧?而需着重点明的是“动静起落意

先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气,从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必须做到内三

合与外三合的统一,方能体现形意拳之精髓矣。

二、钻拳歌诀

钻拳似闪性属水,先智后勇计谋用;

肾气攻发腰力挺,击敌鼻准为标准。

顺步钻拳后脚蹬,合力全出两肾宫;

上下交发济水火,健身祛病保元精。

[领会]

按五行之含义,钻拳属水,水有源源不断,曲曲流行之能,有隙必入,有孔必钻,拳之

上钻如泉水从地下突然涌出水之翻浪。钻拳似闪电,说明其快,所以要步到手到,意到力到,

整体协调。

钻拳是两臂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手上钻,一手翻扣下压,两拳上下力量相等。钻拳

既有向前向上弧形的钻劲,还有小指上翻所发出的拧转劲和肘部向怀里的裹劲。翻扣之拳既

有翻扣下压的劲,胳膊还含有向下向回裹带的劲。钻拳发劲时要求沉肩坠肘,头顶项竖,提

肛缩肾,气沉丹田,两脚用力抓地,一手放掌下按,同时另一拳飞速向前心钻出,肘向身体

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步法身法协调一致,手脚齐到整体如一。要做到前脚步落,

肩部前顺,拳的拧钻三者同时,从中悟到这起落钻翻的一拳正锻炼“腰催肩,肩催肘,肘催

手”的三催劲和手臂拧、裹、坠的合力,再配合呼气的助发力。

演练之法的定步与活步完全跟劈拳一样,但在拳势上比劈拳激烈。先练右钻再习左钻,

左右轮换上钻;由三体式开始,左手握拳下落,经腹前翻转至拳心向上,再经胸前由经口鼻

向上、向前划弧钻出,前臂外旋,拳外拧;右手同时变拳,转为拳心向上,紧靠脐部右侧;

左脚在左手钻出的同时向前垫步,脚尖外撇,膝部略向前弓;眼看着左拳的小指。随后右脚

向前迈一大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注:不跟步即为定步练法,跟步即为活步练法),重心

换页

坐于左腿;同时右拳经胸部由口前顺左拳向上向前弧形钻出,高与鼻尖平;拳头和手臂要一

边前钻一边向右拧转,由拳心向左变为拳心斜向在右上方并微向外倾斜,前臂及拳向右侧拧

转。左拳向内翻转(腕部向里扣)撤回腹前,拳心向下,拇指紧靠脐部;双眼看着右拳小指。

接着练左钻拳,即右脚向前进步,脚尖外撇,然后左脚再向前迈一大步,右脚随之再跟进半

步,重心坐于右腿;同时左拳翻转经胸部由口前顺右拳向上钻出,小指上翻,左小臂拧裹,

高与鼻尖平;右拳向内翻转,腕部向里扣,腕要挺,不可向内或向外折腕,撤回腹部,拳心

向下,拇指紧靠脐部;双眼注视着左拳的小指。如此左右式反复交替前钻练习,根据场地条

件作前进与回身再钻的练习。

钻拳时力量要集中在拳的最前瑞,前拳要与前脚尖相对,鼻尖又和前拳相对,前拳、前

脚和鼻尖三点近似构成一直角三角形;也就是所谓的“手脚齐出三尖照,拳打高低要整齐”

之义。上钻的拳向外拧劲,下按的拳向内拧劲;肘要垂,肩要松,步要稳,手臂要曲,弓如

半月,劲力保持三催劲法。

钻拳的用法是一种近距离的贴身打法,是贴近对方破开其防线而进击。同时也是一种防

止对方进身而用钻拳将其击出的打法。由于钻拳肘部弯曲,曲肘的角度一般不得超过135

度,故而不能击远,但其中蕴藏了一种肘击的技法。在手法上有前手盖压(挂法)对方打来

之拳,同时后手向对方下颏或鼻梁打击,也就是诀中所说的“击敌鼻准为标准”所指。钻拳

打出时,身形有微微下坐之意,主要表现在臀部和腿部,这一点恰恰与劈拳的身形微微上长,

用头向上顶的方式相反。在钻拳的用法过程中,只要我们打出了钻拳的劲法,都算作是钻拳

的范畴。钻拳既可以在正前方由下向前上方钻打,也可以从右下向左上方钻打或从左下向右

上方钻打;还可以右手由右下向右上方钻打等等。而另一手的变化因势而作格、压、挡、架

等防守之法,用力的身法要顺随欺进,即诀中的“顺步钻拳后脚蹬”。

钻拳在拳势上的一伸一钻,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

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

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腰催劲的进击力量,也即诀中所

指的“合力全出两肾宫”之意。又拳势中松肩提肛缩肾,可勾通肾经之气自涌泉而起上贯脊

柱过俞府,下前臂,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故而钻拳与肾经相合,可补肾祛疾保养元

精。

三、崩拳歌诀

崩拳似箭性属木,起落曲直相继出;

肝气顶发易胜敌,成功全凭后脚力。

发拳直出向前攻,磨手结合寸步行;

身如弩弓手似箭,射力舒肝内气平。

又曰:

崩拳起落如波生,虚实动静卷地风;

换页

身如弓弩手似箭,成功全凭后脚蹬。

(领会)

崩拳似箭,乃喻其速度之快;性属木,有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演练动作简单而内蕴

深藏,由三体式开始,身体方向不变,两手变拳握紧,如螺旋形状,左拳眼向上,肘部微屈;

右拳拳心翻转向上,右肘紧靠右腰部,前臂贴于腹部右侧,眼看左拳。随后,左脚尽力向前

迈进一步,右脚随即向前跟步,重心仍坐于右腿,左脚跟与右脚踝骨相对;在进步的同时,

右拳顺着左臂方向直向前打出,拳眼向上,拳面微前倾,左拳收回停于腰部左侧的左肋下方,

拳心向上成右拳前伸,左腿在前的拗步姿势,眼看右拳。紧接着左脚再继续尽力向前进步,

右脚向前跟步(步法与右崩拳式同);同时左拳顺着右臂方向直向前打出,拳心向右,右拳

收回停于腰部右侧,拳心向上成左拳左腿在前的顺步姿势,眼看左拳。

练习中,左手握拳后,肘尖仍要下垂,肩要向下松,头颈要竖直。握拳时虽然要求握紧,

但心胸不要有丝毫紧张,不要有意憋气,呼吸需自然。左脚向前迈步时,抬脚不要过高,落

脚时,脚跟先着地,但不要故意跺地。右腿尽力蹬劲,身体不要高起,迈步要大要远。打出

右拳后,右肩要向前顺,左胯略向后收,上体变为斜向左前方,右臂肘部向下垂,身体要稳

定,头要向上顶劲,腰要塌住;左脚前进落地与右拳打出务要协调一致。左崩拳时,身体要

保持向右半斜姿势;左肩不要太向前伸,两胯均略向后缩,做到身如弓弩拳似箭,蓄力如开

弓,出拳如放箭,前撑后坐两手撕挣,出手如钢锉,回手如勾竿。两拳形式虽直出直入,可

仍要含拧裹钻翻之劲力。拳崩出时臂要屈肘要垂,肩要沉胯要抱,左右换肩不换步,右脚催

左脚进一气贯通。

崩拳动作从表面上看手法所走的路线像一条直线,然而,从劲法的内含去分析,并非是

一条直线,两手出入均包含一定的弧线,左臂行的是自左而右的横向弧线,横顺内含阴阳相

变的自然规律,观其表象似乎觉得动作简单,轨迹无奇,好象横圆前边是个顺圆,并无奥妙

之处;然而,一个横圆,一个顺圆正在两条交叉线相顶处,犹如盾牌抵顶,长矛击敌。以杠

杆力学角度去分析横直相交,交点居中,力量平衡且稳妥。以拳法的运动轨迹分析支点居中

不离中心,而且直接相对着对方的中心,中心到中心,距离最近。相对的讲,远为长,近为

短,短则生速,短能发力,距离越短越宜冲击,发挥最大杀伤力,故而形意拳特别讲究“能

在一寸前,莫在一寸后;一寸为先,一发即至。”搏斗时双方都在争抢战机,抢前一寸就是

胜利,贻误一寸就会失败。寸字里意蕴深沉,争寸步至关重要,歌诀中的“磨手结合寸步行”,

即是重要的提示。崩拳的步法总是左脚在前,右足在后,在打前脚崩拳时,要意领气催而身

往,前脚落地要踩劲,前脚冲后脚蹬。打后脚崩拳时,后脚跟步要有踩死毒物用力前挫的砸

劲。犁行踩砸,落地有声,疾动紧随,手脚相合,上下如一。

崩拳速度快,击点多,力量大,快捷短毒,确似飞箭穿心,属重击性拳法,而且随高打

高,随低打低,如同舟行浪尖。出拳劲力是反滚式的圆弧轨迹,横向劲道内含“捩、塌、勾”

三股劲,前冲劲道也含“旋、拧、顶”三股劲。捩则转膊,塌则下击,勾则斜拨回拉,三股

劲融为一体,而且是捩劲愆变塌劲,塌劲生发勾劲,劲生劲,劲冲劲,劲力不散不停,沿着

“内、外、内”的圆迹循环。前冲劲道上的旋劲是注入冲拳走势的翻滚劲,旋则滚,滚则进,

必生拧劲。拧又进击,则生顶劲,顶则击彼,三股劲相衍相成,沿着倒立圆轨迹勇往直前,

换页

并且在由下而上的轨道中形成倒立圆反冲之势。在这种拳势下,出拳击打的部位就相当广泛,

将对方的整个人体中线笼罩,“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落不落何用再落,起不起何用再起”

之奥妙矣。

崩拳动作的起落运动,与体内肝经相应合,出拳时既要求有速度,有力量,又要求保持

周身完整,与步法进退起落整齐合拍,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足

厥阴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蹬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即诀中

的“肝气顶发易胜敌”。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

连珠,“拳似利箭,身如反弓”,似箭非指胳膊的伸直,而是指拳打的方向与劲路,使用时要

迅猛快速。这种发拳如射箭的动作对肝脏起到了很好的揉摩作用,能达到舒肝理气,也就是

诀中所指的“射力舒肝内气平”之精义。反复玩味歌诀的每句奥义,其内涵之深,辖义之广,

非反复实作加体悟而难洞之真也。

四、炮拳歌诀

炮拳似炮性属火,上正下斜十字手。

心沉一气来应敌,突击心房永难挡。

心阳蕴养火纯青,插步出身正当胸,

气就身法入丹田,挑顶炮发似雷霆。

(领会)

炮拳于五行中属火,有一触即发,一点就炸之特性;即是用炮的猛然爆炸,其弹突出中

心开花之形比喻拳势劲的猛烈。所以,拳法出击绝不能拖泥带水,起膊就化,发手就攻,既

简洁又明快。

其具体动作是这样的,炮拳是沿着波浪形曲线,左右斜向前进的。步法除垫步、上步、

跟步之外,还包含有提步;手法是两手握拳,一架一冲,左右反复轮换;身法则是采用半斜

面的拗步式。由三体式开始,左脚向前直进半步,同时左掌向外扭转,掌心斜向右上方,掌

指向前;右掌前伸与左掌心斜相对,随即左脚蹬地,右脚尽力前进一步,屈膝半蹲,左脚随

之跟进,悬空靠在右脚里侧踝关节处;两掌在右脚进步的同时变拳撤回,靠紧腹部两侧,拳

心均向上,眼平视前方。随着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右腿;

同时左拳经胸前、面前向上钻翻,由拳心向里转为拳心向外,停于头部左额角旁(拳心朝前),

右拳由腰部顺左脚前进方向向前打出,拳眼朝上,肘部微屈,拳高与胸心齐,目视右拳。紧

接着,左脚向前进半步,屈膝半蹲,右脚跟进,悬靠在左脚内侧踝关节处;同时,左拳由前

向下落,与右拳相齐后同时撤回,紧靠腹部两旁,拳心均向上,目视右前方。随之右脚向右

前方斜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左腿;同时右拳经胸前、面前向上钻翻,停于

头部右额角旁(拳心向前);左拳由腰部顺右脚前进方向向前打出,拳眼向上,肘部微屈,

拳高与心口齐,目视左拳。

练习中要特别注意,左脚向前直进和右手前 伸需同时,右脚落地与两拳回撤要一致,

以上动作必须整齐如一。右拳前打和左脚前进落地要一致;左拳上起时,要随着身体的转动

换页

先顺着胸部钻过鼻尖,然后再向上翻转,切不要横着直接向上架;架拳勿过高,两肩要平并

向下松沉。两拳下落收回时,两小臂要外旋,拧裹下压;落下要与扣步一致,前手上钻格架,

后手向前崩出,要与进步协调一致,劲力整齐。

炮拳的劲力强调以腰发力,用腰的拧劲,催动着肩部的前顺,并以肩催肘,以肘随拳,

用拳向前猛力打出。在上步出拳时,前脚向斜前方上一大步,后脚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后脚;

前拳经胸前向上钻,至同侧头部额角处停住。拳心先向里,后拧转为拳心向外。后拳自腰间

经胸窝顺前脚前进方向向前打出,高与胸齐,肘部微曲。在发劲的过程中,前拳有肘部掩心,

小臂有拧裹劲,拳有向上的钻劲,小臂随拧腰顺肩而向外翻转时要有滚推劲。打出之拳要有

向前直冲的劲,要有穿透的意念,肘部内掩以全身力量参加打击。身法有腰部先蓄含而后拧、

拱、催的劲,肩部随腰拧转而前顺有往前送的劲;腿部有膝的纵劲、脚的蹬劲和脚掌落地的

抓扣劲。整个发劲的关键在于腰部。

综观炮拳拳法,有别于其它四拳的地方是起双膊,用双拳,看似没有主副手,好象倾

巢出动,是因炮拳具备了简洁明快,速战速决的特点,故而敢用双膊排阻,敢用双拳进攻。

炮拳截手呈扌朋架势,上冲扌朋架是由膊背变为膊里的翻滚势,两膊交叉翻滚形成扌朋拱之

势。扌朋拱乃桥梁之型,有负荷载重之能,运用扌朋拱劲力扌朋架彼手,彼必脱轨走空,这

就是扌朋架之精义。任凭对方手疾劲猛,只要找准时间差和空间差,我之向上的扌朋架劲必

将对方之手引向高斜方,空露出彼胸之瞬,我方滚拧劲使双膊翻转,后手向对方胸部猛击,

如炮之炸开,只要做到内外六合,劲足力猛,速度快捷,真有一拳击倒之效应。

另外,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拳紧,顶头,竖项、舌

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

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

周身如同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钻,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

一刹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

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故而,练习炮拳能平心火,养心血;用于

技击时,心气一发动如雷霆万均,势不可挡也。

五、横拳歌诀

横拳似弹性属土,左右展转切合弧;

脾气吃紧不放松,钻横压顺向敌攻。

脾主中焦土中枢,六合一气运自如;

五行旋律成一气,拳中真意满盘珠。

(领会)

横拳在五行中属土,土居之位,拳法有如盘中滚珠圆滑似弹,有轮行壕沟之势。横

拳的运动路线乃沿波浪形曲线斜向前进,拳打出以后,既要有前冲的力量,又要有向横拨的

力量,拳一但打出,周身上下内外无一处松懈,均保持一个整劲。

具体练法仍由三体式开始,两掌变拳握紧,然后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跟半步,

换页

重心仍坐右腿;同时右拳经胸前拧着劲由左臂肘部方向向前冲出,拳心转向上,高与口齐,

肘部微屈,右臂成弧形,左拳随上体左转,撤至右肘下方,拳心向下;眼看右拳。接着左脚

向前垫半步,右脚随之经左脚里侧向右前方迈一大步,左脚再向前跟进半步,重心坐于左腿;

同时左拳拧着劲由右臂肘下向前冲出,拳心转向上,高与口齐,肘部微屈,左臂成弧形,右

拳随上体右转撤至左肘下方,拳心向下;眼看左拳。右拳向前伸出时,拳心要向上、向外翻

转,左臂要向里、向下扣劲,两臂如同拧绳一样,不要有丝毫松懈。右拳既要有前冲的力量,

又要含着向右横的劲,但不要过分显露于外;两胯要缩,两膝要扣,头要顶,肩要松沉,右

肩要向前顺,身体要稳。打左横时,左脚垫步之际,脚尖不要外撇,右脚进步要大,但必须

经过左脚里侧走一弧形路线;进步时身体不要向上窜起,应保持平稳。

练习横拳,手起为横,再小臂外旋,由肘下方向上拧转,向前打出。后手出,前手回,

两手如撕绵,运动如拧绳,手起要横落要顺。横拳的特点是:起横不见横,出拳既有向前冲

的力量,又要内含横劲,两肩一顺一拗,胯要抱,膝要扣,步要稳,上下劲力协调一致。从

横拳的动作构像不难看出,拳不是打横,此意何在呢?众所周知,形意拳是内功拳,内发自

丹田,劲力冲达周身,叫做“根节催,中节随,梢节追”的“拳打三节不见形”,不论劲道

还是拳路,皆为顺向轨迹,如同河道江路,顺流则畅,折流必缓,所以宜顺忌偏。即便以斜

打正,也需步法侧转,实际上还是以正打斜。横拳应有横劲,但不见是因为前脚向斜前45

度角方向上步,而拳向正前方拧钻,这样必然产生一个向前斜方的挤靠劲。它是暗含着横劲,

是由身形、步法而产生出的横劲,但不是向外横拨的劲,有如轮行壕沟也是犁铧向前,土块

被掀向两边,犁行越快,甩劲越大,所以横拳本意是以我之正排彼横去,排彼之中点据主道

击彼丹田,故而,形意的横拳有“横拳不见横”之说。

横拳既是一种防守的方法,也是一种进攻的技法,攻防兼备。在进攻时,横拳拧裹钻的

几个劲法,必须瞬间同时发出,融为一体。如对方击我胸部时,我用前手翻扣下压裹带敌拳,

而另一手向前拧钻进击敌胸或肋部。如敌发拳击我头部时,我速出横拳向前挤压而推,以化

开来拳,进而拧钻击敌头部。此谓打破,打就是破,破就是打,破打同时进行。横拳之所以

能够重创敌人,其表像是径路短、速度快,实质是劲力所致。横拳所含拧劲和旋劲,两股劲

相融为一,就形成了速度快,推毁力强,这就是横拳奇劲之处。拧劲具有穿透性,只要击点

准,力度大,可致对方内伤。而拧进之中又融入旋滚性劲力,利用拳面旋转,不是直来直去

的去捣,旋拧相融,拧中有旋,旋中有拧,故而既快又狠,有“出手横拳势难招”之说。

横拳在发劲中,两臂如同拧绳一样,没有丝毫松懈;前拳内旋翻转裹扣收回,要有裹带

劲;后拳紧贴前肘下方,前臂外旋,连翻带拧向前直钻,就象锥子一样旋转拧进,其中暗含

横拨之劲,前后两手之劲力有如撕绵。前后两脚十趾抓地,两腿要有夹剪之力,进步时后足

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

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故此,则脾经

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中焦脾土强壮日盛,力达无穷矣。

第三首:五行相生相克诀

劈能克崩崩克横,横能克钻钻克炮,

换页

炮能克劈归易理,不外五行奥妙求。

劈能生钻钻生崩,崩能生炮炮生横,

横能生劈循环演,万物于上五行生。

(领会)

形意拳的根本是五行拳,每一行都有一个主要的技法,是它的精髓;而另一手各种不同

的变化,以及步法的转移、身法的改变,都是为了在不同情况下更合理,更有利地运用主要

技法而达到进攻的目的。所以,在练习时要先学其常,后精其变。“常”就是常规练法,常

规用法,进行单一的定步与活步练习五行拳。“变”就是变化,各种练法的变化,各种不同

情况下的用法变化,即五行拳相生相克的活用对练。任何一个招式手法都不能死搬硬套,要

打破招式,利用战术原则,随机应变,创造条件,争取胜利。

所谓创造条件的第一步就是正确和熟练地掌握五行拳的相生相克用法。五行拳的相生相

克是借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基本范畴之一的五行学说原理,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和生

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

概念。五行的调节机能是生克制化,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

机制。

相生规律: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作五

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资生,循环无尽。在相生关系

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

关系。

相克规律: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

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

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火得水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湿;金得火温,则金

不过收;水得土参,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用,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

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

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

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

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其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

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

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形意拳借用了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纳入五行拳进行对练时的生克变化,互相攻防对击,

以一种假设性的连贯对打,对此锻炼攻防意识和身法、手法、步法的准确性、灵活性;从守

规矩进而到脱规矩,达到形意拳技击灵活变化的境界。为此,我们不妨从歌诀所述分析一下

五行拳相生相克的具体内容。

劈拳属金,按照五行相克之理,金能克木;而崩拳属木,所以劈拳能破崩拳。按照拳迹

而论,劈拳是由上而下,似斧劈物之状,拳法走圆路,劲力呈圆弧;而崩拳是直进出击,劈

拳的下劈刚好可阻截直进之崩拳,以横制纵,从力学原理上来说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故而

换页

劈能克崩。

崩拳能破横拳是因木能克土,横拳属土,横拳并非横向拳法,而是拳路居正,不偏不倚

走直线。按照拳迹而论,崩拳也是直进,横拳同样是直之线,两线同向,只能碰击,难说谁

来克谁;然而,从拳法轨迹分析,横拳是平行直线,而崩拳是弧形路线,既有力学中的杠杆

原理,可以移动平行物,又有自下而上的纵断面,能够断其路线阻挡正面进攻。从劲力走向

分析,横拳旋转180度才能走完全程,而崩拳则是旋转90度可到达终点,显见崩拳要比横

拳速度快,力度大。速度加力度再加纵断面,在功力相当的情况下用崩拳是能破横拳的。

横拳又能破钻拳,因土能克水,钻拳属水。钻拳既有向前向上弧形的钻劲,还有小指上

翻所发出的拧转劲和肘部向怀里的裹劲。从力学和几何的哲理判析,横拳破钻拳是劲力轨迹

的发展和延续。横拳劲道是略呈弧线的直进线路,而钻拳是践冲性劲力,从锁扣手中践射出

进击手,则是上冲劲路,不论掌捅还是肘击,劲力是向上,落点是在胸。而横拳击打部位在

对方腹部,这就尽可在践击我之际束身侧转避排锋芒,展身进步直击丹田,避上击下,破彼

于侧就是劲力轨迹的矛盾,故尔横拳能破钻拳。

钻拳能破炮拳,因水能克火,炮拳属火。炮拳是上冲扌朋架由膊背变为膊里的翻滚势,

交劈相翻,重捶落击于彼胸的打法;而钻拳是两臂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手上钻,一手翻

扣下压,既有向前向上弧形的钻劲,还有小指上翻所发出的拧转劲和肘部向怀里的裹劲。从

距离上看,钻拳所击距离比起炮拳要短而直截,拳势如水似闪,无缝不入,而且钻可生崩,

一钻一崩,进击的刚好是炮拳出势时的空当,所以说,钻拳能破炮拳。

炮拳能破劈拳,因火能克金,劈拳属金。炮拳能破劈拳,也是在拳法径道和劲力轨迹之

中。劈拳呈挫扌朋掇托之势,拳轨从冲起到落勾,劲力呈斜上抛物线,正好迎合了炮拳的上

架截拳路径,借劲而起,随高打高,一个交膊扌朋架,迫使劈拳离开我胸向斜上方移开,而

我在扌朋架之际尽可捶击彼胸。

不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还是金生水、水生木等,其理尽在“借

劲还劲”之中,这也就是五行拳相生相克之哲理奥义。当然,相生相克还须讲究双方的功力

所限,功力悬殊,只能是“功大不说理”,功力相当则将顺其自然地相生相克,衍化拳法了。

从更具体的对练操作上讲,历代传承均有不尽相同之处,这是地域与师承不同的原因,

但总体的规律和要领是一致的。详细的相克训练是:甲乙二人均以左侧三体式相峙而立开始,

甲方用右崩拳打乙方左肋部,乙即后撤左脚半步,同时左掌向里翻转扣在甲方右腕上。甲方

左脚继续前进半步,右脚随着跟进半步,同时左拳再向乙方左肋侧崩拳击打;乙方速向后撤

右脚,左脚也随之后撤半步,将甲方左拳闪开之后,左掌变拳由甲左拳下绕过,微向上钻,

压于甲方左腕外侧,然后左脚垫步,脚尖外撇,左拳变掌按在甲左腕上方;右脚随即速向甲

方左脚外侧进一步,右拳变掌于右脚进步的同时向甲方肩部劈拳。甲方两脚不动,在乙方右

掌劈到左肩之际,身体略左转,速将左拳向上翻转(先钻再翻转),停于头部左上方,使乙

劈来之掌失去效用;同时右拳速向乙方心窝打击去。乙方见甲方右拳打来,速将右脚撤至左

脚内侧,脚尖外撇,同时左手下落扣住甲方右腕,右手变拳收回右腰部外侧,随即左脚向前

进一步,同时,右拳顺着自己左手上面向甲方之下颏钻击。甲方两脚略向后撤,身体向右转,

速将右拳撤回腰部右侧,同时左拳向甲方右肘外侧斜着截击。乙方右臂被甲方左拳格住,速

换页

将右臂撤至右腰侧,左手握拳速向甲胸部直着打去;同时左脚向前进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

甲见乙左拳又向身前打来,速将左脚向后撤一大步,右脚随之略向后撤;同时身体向左转,

右拳变掌前伸按在乙左腕上,左拳收至左腰侧。乙左拳打击失败后,速将左拳撤至左腰侧,

再用右拳向甲胸部打击;同时左脚向前进半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甲见乙右拳又向身前打

来,右脚速向后撤一大步,左脚也随之略向后撤;同时左拳变掌前伸按在乙右腕上,右手变

拳收回右腰侧。乙方之右拳打击失效后,速将右拳撤于右腰侧,用左拳再向甲之胸部打击;

同时左脚前进半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甲方速向后撤右脚,左脚也随之后撤半步,将乙方

的左拳闪开之后,左掌速变拳,由乙之左拳下面绕过,向外翻转上钻压在乙方左腕上。

如果二人反复操练,则甲方左脚再向前垫步,脚尖外撇,右脚向乙左脚外面进半步;同

时右拳变掌向乙方之左肩劈击,左拳变掌向外翻转,按在乙方左腕上成劈拳姿势。以后乙方

再用炮拳打甲胸部,甲由劈拳变钻拳击乙方之面部,乙退甲进,一攻一防反复不停的练习。

此即为五行相克的循环练习法。

练习之中,从起式开始则要注意,甲方打拳时,务要和前脚进步落地整齐一致,出

拳速度要快,后脚尽量蹬劲,身体不要忽起忽落。乙根据甲打拳的速度和距离,向后撤右脚,

左掌翻转下按要和左脚后撤协调一致,二人都应松肩、塌腰,精神集中。接着乙闪过甲的左

拳之后,垫左脚进右步速度要快,右脚落下与右掌前劈务要整齐一致。随后甲方右拳向前打

炮拳时要和身体向左转动然后致,左拳上架时,务要先向上钻,然后再向外向上翻转,以化

开乙方的劈拳。乙左手下落与甲右拳接触时,要向里裹劲,右拳向甲下颏钻出时,须和左脚

的进步动作一致。双方动作要紧密协调,接下来甲方用左拳截击乙方右臂时,要向里裹劲。

肩要沉,肘要坠,腰要塌住。甲方撤步时速度要快,后退的步幅大小要依乙打拳的远近为准。

整个对练的过程就是以五行相克之理为指导拳法轨迹的衍生变化。

五行拳的相生,则是一行拳接着衍生出另一行拳的相递进规律而成。相克为对练,而相

生则为单练路子,从劈拳开始,劈属金,金生水,故劈拳的下劈劲势结束之际,拳则可成自

然的上钻拳势,这种衍化是一种很自然的运动规律。而钻拳势尽之际,则能拳成反滚式而出

崩拳,因水能生木,钻拳能生崩拳。崩拳属木,木能生火,炮拳属火,故而崩拳能生炮拳。

炮拳是上扌朋性径路,两手相交,扌朋架破敌,或侧或正,破敌之后再顺向击敌。崩拳击势

呈倒立圆路线,手法向上冲击,正好与炮拳的扌朋架呈同向之线,所以在崩拳完成击势之后,

完全可以借用倒立圆劲力转动手膊改为扌朋架。不论步法变与不变,炮拳扌朋架是避敌之束

势过程,所以身法必然变展为束,终将崩拳衍变为真正的炮拳。炮拳能生横拳,因横拳属土,

火能生土;炮拳击势呈塌砸势,拳背由上而下落击于彼胸;横拳正好是击于彼腹之拳路。从

拳法劲力相衍分析,可以在炮拳落击时翻拧拳头直打彼腹,既是“火生土”之规律相变,又

是炮拳的极好补充,能够在顺其自然的轨迹中击敌,故而炮可生横。按五行而论,土能生金,

横拳能生劈拳,从力学和几何的哲理判析,这是劲力轨迹的发展和延续。横拳劲道是略呈弧

线的直进线路,劈拳是由下而上再向下的弧线劲道,其实两股劲力是同源同辙,只要变一字

线为弧线就可顺其自然地变为劈拳。如此的五行相衍,生生不息,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

总而言之,这种五行拳的相生相克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这只是为初学者设置的一

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需死守五行相生相克

换页

的规矩不放,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于举手投足间,无处不是拳,

或动或静,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式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式,

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无坚不摧。但是,万丈高楼从地起,学习形意拳之技击,必须得从

这五行相生相克练起,方能蹬入形意技击的奥堂。

第四首 五行连环歌诀

进退连环形意根,一马三箭左右分;

鹰熊合演鼍形意,狸猫上树倒翻身。

〖领会〗

“五行连环拳”也称“形意五行进退连环拳”,是在五行拳练至纯熟的基础上,即劈、

崩、钻、炮、横五拳单练动作及要领完成后,进行灵活的进退循环。五拳交替体练的重点内

容,是五行拳的进一步深化,故而在歌诀的首句即称之为“形意根”(注:此为双关语,内

涵极深),因为五行拳的单练纯熟后,必须通过“进退”的体练,才能将五行拳的僵滞单一

性转化为灵活,生出造化。欲入形意拳之奥堂,此进退连环拳即是开门之钥匙,铺路之金砖

矣。

“五行进退连环拳”主要由十二个势子组成,即是在五行拳的基础上加进了 形的展翅

(即白鹤亮翅),鼍形的包裹,龙形腿法和狸猫倒上树等动作组成。结构紧凑,动作连贯,

势与势的衔接总是迎锋顺势,不丢不顶,紧扣连环。一去回,往返动作相同;劲路的转换总

是十分精巧,和顺不悖,劲劲相联,气法上更是一气呵成循环无端,十分和谐自然。是真正

能够唯一体现表达“形意拳十六练”的基本套路。传统的“十六练法”即:一寸、二践、三

钻、四蹴、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

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下面我们不妨围绕歌诀的指示来研读一下“五行进退连环拳”的一招一式的内容,并可

亲身体验其奥妙。

三体式桩法为进退连环拳之起式,形意拳的根本桩法是三体式,任何一个套路和技击法

都是由三体式来开拳的,从歌诀的第一句“进退连环形意根”的另一面含义即是指套路演练

的起式名称所指。

由无极式的虚实不分,先后天不辨,混元一气一分为二,分阴阳观虚实,无极而生太极,

太极而两仪分。从身体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竖项提顶,牙齿轻扣,舌抵上腭,

眼平视前方,两脚跟靠拢,两脚尖外撇成90度,全身松静自然。调匀身体及呼吸后,两掌

握拳,由身体两侧缓缓向上划弧抬起,拳心向上,高出肩平时两拳向身体正中划弧,经胸前

两拳相对,拳心向小腹部缓缓按下;同时屈膝下蹲。接着,腰向左拧转,面向左前方,左拳

换页

不动,随拧腰之势右拳由小腹部向左前上方内旋钻出,拳心向内,高与鼻齐,肘对心窝处。

拧腰同时吸气,出拳时呼气,气达拳面,全身形成左旋的整体螺旋劲,为下一式的左劈拳作

好准备。

随之右拳左旋,变拳为掌,转掌心向下,向腹部抓捋,高与脐平;同时,左拳变掌,翻

掌心斜向上从右掌腕部上方穿出,转掌心向正前方劈出,高与胸齐,前臂微屈而形曲意直。

形欲动先吸气,抓捋前劈时呼气,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气吐掌心,劲贯五指,形成前拓后

拉之势,具备抻筋拔骨,如开硬弓,如拔钢丝,务要开胸撑膀。一吸,内气贴背,下盘变为

前虚后实,气沉后腿弯,为下一动进步崩拳作准备。

第二动为进步右崩拳,左掌不动,右掌变拳;左脚向前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两

脚相距20厘米,两腿屈膝。同时右拳顺着左小臂左掌下方向前打出,拳眼斜向上,高与心

齐;左掌收回腹前成拳,拳心斜向上,肘部近肋,目视右拳。出拳与左进步同时到位,右拳

打出与左掌收回变拳要整齐一致;沉肩垂肘,拧腰坐胯,进步出拳劲力要充足,动作要合顺,

重心要平稳。

第三动是退步左崩拳,承上式的左脚与右拳先不动,右脚向右斜后方撤半步;同时重心

后移,两肩下沉,右小臂内含压裹之力。随之左脚顺着右脚方向后撤一步,停于右脚后;右

脚横左脚顺,两脚相距30厘米,两腿交叉,左膝靠近右膝后月国部,左脚跟离地,重心偏

于后腿。同时左拳从右小臂之下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心齐。右拳收回腹前,肘部近

肋,拳眼斜向上,目视左拳。撤右脚时身体上肢不动,但小臂要内含裹劲。左拳打出前先与

右拳相叠,内含横劲,右小臂下压,右拳向前横挑崩出。体会出手如钢锉,回手如勾杆,两

手相挣一齐发动,打出一个整劲。不同的练法中也有把此式做成退步横拳,其练法的步法步

型不变,唯两拳做成横拳,左拳心向上,右拳心向下;或两拳仍做成左立拳右仰拳,唯左拳

打出路线稍呈弧形,含横劲。

第四动是顺步右崩拳,承上式,右脚向前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成四六步型。同时拧腰

坐胯,右拳在左肘之下向前崩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心部齐;左拳收回腹前,肘部近肋,拳

心斜向上,目视前方。右崩拳时,腰要顺着出拳向左拧,同时坐胯成四六步型,整体姿势要

低些。身体依然保持头顶竖项,尾闾中正,沉肩垂肘。腿部要撑圆,圆裆才能固胯;膝要前

顶,前顶步法才能稳固。

传统中把进步右崩拳、退步右崩拳、顺步右崩拳统称为一马三箭,即歌诀中的“一马三

箭左右分”所指。因为这三把打得都是挎劲,形似连发三箭。二、三动为拗步,第四动为顺

步。第二动为前重势,第三动为后重势,第四动为虎步,前两动气法为伸束,后一动则要尽

力纵放;虽以腰为轴,上体为斗,水平扭转要求通天彻地。一马三箭难度较大,丹田功力不

足,灵性不够,很难做好;然而它却是“五行进退”之精华。

第五动是白鹤亮翅,承上式的两脚原位不动,右臂屈肘,小臂内旋,拳向下拦;同时右

脚以脚跟为轴内扣脚外撑膝内合。随之右拳收回拧裹下插于腹前,与左拳交叉,右拳在上,

左拳在下,拳心向上,两肘贴肋,气沉丹田。动作不停,两拳在胸前交叉上架,高与顶平时,

两拳变掌向体两侧左右分开,由上向下划一立圆,收回腹前变拳,置于脐两侧,拳心向上。

同时右脚向右后方呈弧形撤步与左脚相并,再一齐向后坐一步,脚跟着力,目视前方。

换页

两拳下插成十字时,拳要握紧,肘要抱,肩要下沉。上架分掌时,两手如撕绵,两臂外

撑力要圆,小臂要拧裹,脊柱要中正。由于收回腹前的动作要和两脚后坐同时到位,也可以

两拳、两肘、小臂同时向腹部一揣,气往下沉丹田一聚,同时发出“哼”的一声,惊起四梢,

使力量整齐。白鹤亮翅主要是体练胸肋两膀之开合劲,同时也为下一动左拗步炮拳作了准备,

是上动右顺崩与下动左拗炮进退转换间,拳法、气法的很好“连环”。

第六动是左炮拳,承前式右脚向右斜前方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两脚相距30厘米;

同时右拳由胸前上钻,钻至与眉齐,小臂内旋,向外撑架,拳置于额右侧上方,拳心斜向左

前方。左拳由胸向前崩出,高与胸齐,拳眼向上,目视左拳。左拳打击要与右脚进步同时到

位;右拳上架时小臂不能平肘横架,一定要垂肘,小臂斜立,肩部外撑。右脚左拳在前的拗

步姿势,由上动下合之势顺势而动,两拳经胸前合抱而起,虎抱头抢进,这一动务要由“口

中”吐出,民间把这一拳称为“通天炮”,起则内气贴背,发则气沉丹田。

第七动是退步左劈拳,承上式右脚撤至左脚内踝稍停,再向后退步。同时左拳收回腹前,

右拳小臂拧裹,拳由顶上向前方劈砸落下,收至腰前,随即向上钻出,目视前方。接着右脚

撤至左脚后,左脚随势后撤一小步成三七步型。同时左拳变掌向前劈出,右拳变掌收回腹前

成左劈拳。右拳落下与撤左脚要协调一致;左劈拳要和撤步同时到位,中间不要停。动作要

流畅连贯,劲力要饱满,姿势要规范、整齐。

第八动是掩肘鼍形式,承上式左脚回撤半步,同时左掌向右侧往回掩肘,置于右肩前方,

掌心向内,右掌变拳置于腹侧;紧随左脚向前进一步,右脚随势跟进半步。同时左掌从右肩

前翻掌横肘向前砍出,高与胸齐,掌心斜向下,右拳不动,目视前方。左掌掩肘时小臂要立,

内含向外推格之力。翻掌砍要与左脚进步一致,肩与肘要撑,腕部要挺,力达掌锋。

第九动是寸步龙形腿,承上式左脚向前垫一小步,右腿提膝提起,由胸前向前蹬出,脚

外横,高与胸齐。同时右掌向前穿出,在脚之上;左臂屈肘掌心向下,目视右掌。紧接右脚

蹬出后即向前横踩落地,左脚随之跟进,前脚横、后脚顺,两腿交叉,屈膝下蹲,左膝靠在

右膝后,左小腿与地面平行成低坐盘步。同时左掌向前劈出,高与胸齐;右掌收回置于腰侧,

两掌掌心向下,目视左掌。整式动作的垫步、提膝、蹬腿、穿掌,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

落步时重心要稳,脚落掌到,手指较劈拳张得开些成龙形掌手型。头要顶,肩要沉,腰要塌。

第十动是进步右崩拳,承上式右脚向前垫一小步,左脚跟进附于右脚内踝,重心在右腿。

左掌原位不动,右掌变拳,目视左掌。紧随左脚向前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同时右拳

在左掌之下向前崩出,高与心齐;左掌收回腹前变拳,肘部近肋,拳心斜向上。从龙形式到

右崩拳,身体高度要逐渐过渡,不要突然立起。提步时右腿支撑,左腿靠住右腿,两膝相扣

以增加稳定性,右崩拳打出时,不要弓腰撅臀。

第十一动是顺步左崩拳,承上式左脚向前进一步,右脚随势跟进成四六步型。同时左拳

文档

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

形意拳五首谱传歌诀阐幽录作者:凌召第一首形意太极歌诀(三体式桩)诀曰:无极乃生阴阳母,动分静合两仪辅;三才四象皆无遗,五行六合七曜主。【领会】此首太极歌诀,其实就是总结形意拳的入门桩法三才式的具体要领和要求。三才式又名三体式,它包括了两仪、四象、三才、六合、五行、八卦,是形意拳各套拳法的开门式初步的姿势,学习形意的各套拳法必须先由此三才式再行变化其法。三体式站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以形意拳理为纲领,把人体躯干、上肢、下节,身成三曲,使各部规范成一个完整的定型姿势,通过练习三体式桩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