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介绍用导数证明函数不等式的四种常用方法.
例1 证明不等式:.
证明 设,可得欲证结论即,所以只需证明函数是增函数.
而这用导数易证:
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注 欲证函数不等式(或),只需证明(或).
设(或),即证(或).
若,则即证(或).
接下来,若能证得函数是增函数即可,这往往用导数容易解决.
例2 证明不等式:.
证明 设,可得欲证结论即.
显然,本题不能用例1的单调性法来证,但可以这样证明:即证的最小值是0,而这用导数易证:
所以函数在上分别是减函数、增函数,进而可得
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注 欲证函数不等式是区间),只需证明.
设,即证,也即证(若不存在,则须求函数的下确界),而这用导数往往容易解决.
例3 (2014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理科第21题)设函数,曲线在点处的切线为.
(1)求;
(2)证明:.
解 (1).
题设即,可求得.
(2)即证,而这用导数可证(请注意):
设,得.
设,得.
注 i)欲证函数不等式是区间),只需证明,而这用导数往往可以解决.
欲证函数不等式是区间),只需证明,或证明且两个最值点不相等,而这用导数往往也可以解决.
ii)例3第(2)问与《2009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理科数学(一)》压轴题第(3)问完全一样,这道压轴题(即第22题)是:
已知函数.
(1)求函数在上的最小值;
(2)对一切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3)证明:对一切,都有成立.
例4 (2013年高考北京卷理科第18题)设L为曲线C:y=在点(1,0)处的切线.
(1)求L的方程;
(2)证明:除切点(1,0)之外,曲线C在直线L的下方.
解 (1)(过程略)L的方程为y=x-1.
(2)即证(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设,得g′(x)=.
当0 所以,得欲证结论成立. (2)的另解 即证(当且仅当时取等号),也即证(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设,可得. 进而可得,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2)的再解 即证(当且仅当时取等号),也即证(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如图1所示,可求得曲线与在公共点(1,0)处的切线是,所以接下来只需证明 (均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前者用导数易证,后者移项配方后显然成立.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图1 例5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理21(2)的等价问题)求证:. 分析 用前三种方法都不易解决本问题,下面介绍用导数证明函数不等式的第四种常用方法. 设,我们想办法寻找出一个函数,使得且两个等号不是同时取到. 当然,函数越简洁越好. 但不可能是常数(因为函数的值域是R),所以我们可尝试能否为一次函数,当然应当考虑切线. 如图2所示,可求得函数在点处的切线是,进而可得;还可求得函数在点处的切线也是,进而可得. 图2 进而可用导数证得且两个等号不是同时取到,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当然,用例2的方法,也可给出该题的证明(设而不求): 设,得. 可得是增函数(两个增函数之和是增函数),且,所以函数存在唯一的零点(得),再由均值不等式可得 (因为可证) 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例6 求证:. 证法1 (例5的证法)用导数可证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证法2 (例2的证法)设,得. 可得是增函数且,所以函数存在唯一的零点(得),再由均值不等式可得 (因为可证) 所以欲证结论成立. 注 欲证函数不等式是区间),只需寻找一个函数(可以考虑曲线是函数的公切线)使得且两个等号不是同时取到,而这用导数往往容易解决. 下面再给出例5和例6的联系. 对于两个常用不等式,笔者发现与互为反函数,与也互为反函数,进而得到了本文的几个结论. 定理 已知都是单调函数,它们的反函数分别是. (1)若是增函数,恒成立,则恒成立; (2)若是减函数,恒成立,则恒成立; (3)若是增函数,恒成立,则恒成立; (4)若是减函数,恒成立,则恒成立. 证明 下面只证明(1),(4);(2),(3)同理可证. (1)设不等式中s的取值范围是A,当时,的取值范围分别是,得不等式中t的取值范围是,所以. 由恒成立,得. 由是增函数,得也是增函数,所以,即. 得,即欲证结论成立. (4)设不等式中s的取值范围是A,当时,的取值范围分别是,得不等式中t的取值范围是,所以. 由恒成立,得. 由是减函数,得也是减函数,所以,即. 得,即欲证结论成立. 推论1 已知都是单调函数,它们的反函数分别是. (1)若都是增函数,则恒成立恒成立; (2)若都是减函数,则恒成立恒成立. 证明 (1)由定理(1)知“”成立.下证“”: 因为是增函数,恒成立,的反函数分别是,所以由“”的结论得恒成立,即恒成立. (2)同(1)可证. 推论2 把定理和推论1中的“”分别改为“”后,得到的结论均成立. (证法也是把相应结论中的“”分别改为“”.) 在例5与例6这一对姊妹结论“”中与互为反函数,与也互为反函数,所以推论2中的结论“若都是增函数,则恒成立恒成立 ”给出了它们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