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十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08.5.16)-子课题参考资料之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3:49
文档

十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08.5.16)-子课题参考资料之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工作报告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樊志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研究》)是2004年7月批准立项的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4GZ28。课题研究采用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抓点带面、区域推进的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改革实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现将我们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4年8月制订了详细的
推荐度:
导读《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工作报告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樊志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研究》)是2004年7月批准立项的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4GZ28。课题研究采用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抓点带面、区域推进的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改革实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现将我们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4年8月制订了详细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

工作报告

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樊志华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研究》)是2004年7月批准立项的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4GZ28。课题研究采用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抓点带面、区域推进的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改革实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现将我们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4年8月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背景,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方法,成立了课题的管理和研究组织,确定了莱州市双语实验学校、龙口市实验小学、烟台市慧安小学、烟台清泉学校、烟台市支农里小学、烟台市航天小学等8所小学为首批实验点校。之后,我们于2004年9月在清泉学校召开了由课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实验点校校长、教师参加的开题会议。教科院领导到会讲话,希望课题研究要讲究实效,带出队伍、做出成果。教科院理论室领导到会做课题研究方法的通识培训。课题负责人解读“开题报告”,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的分工与进程要求,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展开。

课题首批实验点校均已按《烟台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规范》(地方文件,1999年制定,2001年再版,以下简称《课程规范》)的课时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配有网络计算机教室和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并且教师均具有计算机专科或本科学历。虽然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师对如何提高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一些思考,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困惑,但参与教育科研对他们来说却是生平第一次。先进的理论是课题研究的指南,任何成功的研究都是以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为先导的,课题成员必须及时更新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教育思想,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依据和指导。针对课题研究人员与课题研究需求存在的巨大差距,我们将课题研究首阶段的任务确定为对实验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理念与设计方法的专题培训。

2004年11月,在烟台市双语实验学校召开了第二次课题会议。首先,各课题成员交流了自己依据《课程规范》和学科第一册教材设计的三年级教学目标体系、第一单元“计算机乐园”的教材分析及第一课“进入电脑乐园”的教学设计,在与会代表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交流与质疑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结合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体系、课时计划、教材与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阐述自己对课程定位、确定三维教学目标的依据、与目标达成相对应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保障有效教学的评价设计与实施等关键性问题的认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安排实验教师会后在学习“目标教学”“差异教学”“有效教学”及“教学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至此,在实验教师认识到自身差距、明确教师专业成长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前提下,面对课题研究对自身的挑战,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交流展开了有效的专题培训。

2005年3月12日,在烟台市支农里小学召开了第三次课题会议。会议专题研讨研讨了与课本第一册上配套的“教学目标体系及课时计划”,并形成方案的最后修改意见。在本次会议上,参与交流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方案已初见成效。在本次会议的专题研讨中,张成菊、田元凯、房宗康等教师通过对教学的长期执着探索与积累,被确定为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课题负责人带领到会教师研讨了自己设计的教学与评价案例,阐述了课堂达标实践中“任务”(即练习题)的设计方法及优化原则,评价量规的作用与设计原则,对评价方案的后续研发进行了具体分工。至此,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方案的研发方法与工作流程基本成形,针对三年级教学的方案研发工作全面铺开。

2005年6月,在4所实验点校安排了三年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信息技术期末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其它文化课成绩相差无几,参与实验的教师以往的执教成绩也基本相同。

类班序号学 校

考生数平均分60≤合格<75

75≤良好<85

85≤优秀≤100

n人数%人数%人数%
实验班1芝罘慧安小学232 78.2227 98144 6284 36
2龙口实验小学128 128 100100 7852 41
3平里店镇小学59 86.559 10045 7622 38
4莱州双语小学240 92 .7237 99204 85115 48
小 计

65986.3       
对照班1芝罘慧安小学220 66.8165 7566 3026 12
2龙口实验小学140 78.2120 8691 6522 16
3平里店镇小学55 73.846 8335 6314
4莱州双语小学234 80.2206 88185 7942 18
小 计

74.7      
合 计

1308 80.5      
实验班样本差异分析如下:

总体平均分 

实验班样本平均分

总体标准差     

与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采用无方向性假设,∵ ≥2.58  ∴ P≤0.01

结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与μ的差异高度显著。也就是说,有99%的把握说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优于总体平均成绩。

《评价研究》在实验点校取得了规范学科课堂教学、优化学科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学科的差异发展、促进实验教师转变教育观转并提高教学能力的显著成效,并深化了实验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在使用课题成果的体验短文中激动地写道,“《小学信息技术练习与评价手册》(以下简称《评价手册》)像方向盘,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以前,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但每次上课总有不少于20%的学生出现诸如忘记带脚套、忘记整理自己的机位、不规范操作、无计划上机等问题。使用《评价手册》后,每节课的“我又进步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即“能做到”)引导鞭策学生在自评自省和互评监督中,提高了自律意识,使这一“顽症”几乎绝迹。有的学生在“给老师的悄悄话”中写道:“有了评价,大家都在努力改掉坏习惯,我也不能落后呀!”“您给了我自信,我决不能让您失望,您看着吧!”“以前我到机房上课经常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因为上课时得跟着老师讲的一步一步操作,很简单的操作也得化半天的时间,可没劲了。现在可好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一节课学到的东西比原来多多了!”“作品制作应该规定完成时间,锻炼我们的规划能力,强化时间观念。”……。评价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还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友好、平等、共建的愉悦学习过程。主动学习、互助学习的学风日益浓厚,以前不好意思开口的学生也能主动请教了。另外,《评价手册》使家长能够方便地看到自己孩子的发展历程,对孩子的培养方向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2005年暑假,在龙口矿业集团招待所举行了“烟台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培训会议”。在新课程教材教法培训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介绍了共享《评价研究》优质教学资源的设想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课题研究人员房宗康、田元凯分别作了《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环境的合理搭建与使用》经验交流。此次会议之后,上百所小学踊跃加入了课题实验工作。

2006年寒假,在清泉学校举办了市、县、乡镇三级实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的“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培训会议”。张成菊、张丽卿、杨富娟老师分别就课题成果《评价手册》)的开发、使用作了经验交流,课题负责人结合《评价手册》的共建与使用作了题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规范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阶段性实验总结。使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学、练、评、记”四位一体教学实验的实施方法,懂得新型课堂教学对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差异发展、学会尊重、形成自律与诚信品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次会议更大范围促进了实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实验学校的教学改革,并使课题实验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展。

2006年在烟台市教科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开始将课题研究与全市小学的学科评优活动进行了整合,号召广大一线学科教师从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评价标准(试行)》《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境(网络机房)评价量表(征求意见稿)》《评价手册》及《学生作品的管理规范》中选择校本科研课题,并将自己对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分析结果、方案的完善意见或建议整理成文字,参与学科优秀论文的评审或在优质课评审中展示。这一举措有效激发了学科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积极性,不仅加快了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速度,也极大地丰富了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升了成果的质量。《评价手册》后续分册也进入滚动开发阶段。

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知识更新压力大、日常辅助性工作多,往往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有效教学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长期停滞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课堂教学层面上。课题立项前学科师资队伍的这一状况不仅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因为艰辛的付出很少得到来自领导、学生及家长的认可与赞扬,难免使不少学科教师委曲、消沉。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学科实验教师尤其是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在市、省两级信息技术的学科评优中,课题研究人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3人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2人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张成菊老师荣获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房宗康老师荣获芝罘区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7年底课题研究进入结题阶段,通过网络布置了课题结题的有关工作,对课题鉴定前的准备和课题成果的总结做了全面布置,向烟台市教科院课题领导小组进行了汇报,并申请联系通讯结题。

烟台市教育局、烟台市教科院、莱州市教育局、芝罘区教育局、龙口市教育局和广大实验点校的领导、师生、家长,对评价研究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项研究包含了三项基本内容:一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目标体系及教学模式;二是学科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三是学科课程管理的三类评价。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有些变量的投入对于实验工作是确定的,例如课程定位、目标体系与课时计划、练习题的编写原则及课程管理的三类评价;有些变量的投入对实验只是方向性、原则性的,例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这些定向定性的内容对实践只有指导作用,很少规范的意义。所以,实验点校的实验工作有些方面是高度一致的,有些方面是各有特色的,这一点在《教学设计汇编》和《教学案例汇编》中都有体现。

经过对评价研究的全面总结,完成了对成果理论的提升,并为下阶段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成果的进一步完善做好准备工作。我们认为,评价研究设计的课程定位、目标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案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具有普遍的发展性和可接受性,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对我省乃至全国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年4月

文档

十五课题研究工作报告(2008.5.16)-子课题参考资料之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工作报告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樊志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研究》)是2004年7月批准立项的山东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2004GZ28。课题研究采用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抓点带面、区域推进的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改革实验,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经过四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课题组已经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现将我们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4年8月制订了详细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