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答 ...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3:46
文档

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答 ...

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为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包括()①镇守疆土②朝觐述职③交纳贡赋④随从作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在“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护卫王室的安全。这一历史典故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
推荐度:
导读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为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包括()①镇守疆土②朝觐述职③交纳贡赋④随从作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在“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护卫王室的安全。这一历史典故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
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为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包括(    )

    ①镇守疆土   ②朝觐述职   ③交纳贡赋   ④随从作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在“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护卫王室的安全。这一历史典故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是(    )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3.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我国古代的(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选官制

4.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鲁国(西周的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 卿大夫               B. 周王                 C. 士                  D. 鲁国国君

5. 史载,晋武帝司马炎一共有26个儿子,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便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 世袭制的父死子承原则              B. 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 君主制的集权原则              D. 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6. 下图是陕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 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 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 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 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7. 嬴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以上材料说明(    )

A. 嬴政功绩极大                         B. 皇权至高无上

C. 嬴政决心效法先王                    D. 嬴政实行礼制

8.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权总揽,皇权至高无上、不可触动。下图反映了皇帝在某一方面的权力,这种权力是(     )

A. 政治领导权                           B. 经济支配权   

C. 军事指挥权                           D. 宗教管理权

9. 有一位秦朝的,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得负责监察百官。那么,这位应该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郡守

10.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分封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皇帝控制

11. 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 商朝           B. 秦朝           C. 汉朝         D. 宋朝

12.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增加税收    B. 恩泽贵族    C. 加强王国势力   D. 加强集权

13. 北宋统治者强化集权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 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14. 唐太宗要修建宫殿,从工程审批到施工,会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依次会涉及的机构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D.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工部

15. 元朝时期,受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是(    )

①河北     ②河南        ③山西        ④山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 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分别是(    )

A. 秦朝和唐朝        B. 秦朝和隋朝        C. 秦朝和元朝       D. 唐朝和元朝

17.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材料中反映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 内阁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18.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免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19. 明太祖“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为有效处理政务,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 重用身边的尚书令、侍中                  B. 裁撤中书省

C. 选拔翰林院入值文渊阁                 D.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20.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阁是法定行政机构                B. 明成祖在位期间设立内阁

C. 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                 D.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21.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构成这一局面的机构包括(   )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    ②内阁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2. 两汉时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集权不断加强                         B. 皇权不断加强

C. 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 古代礼仪不断完善

23.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段材料反映出的耕作方式是(    )

A. 铁犁牛耕            B. 个体农耕         C. 刀耕火种          D. 石器锄耕

24.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以下农作物最早由中国培植的是(    )

    ①粟        ②小麦         ③玉米      ④水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5. 下列图示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26. 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

A. 西汉          B. 曹魏         C. 南朝          D. 隋唐

27. 下列古代工具中,唐朝广泛使用的是(    )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水排

28.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应该是(    ) 

A. 白渠           B. 龙首渠         C. 漕渠           D. 都江堰

29. 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于世界。在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的钢铁冶炼技术是(    )

A. 炒钢技术         B. 高炉炼铁          C. 灌钢法        D. 冶铜技术

30.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温润似玉的青瓷、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据此判断,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A. 东汉             B. 魏晋               C. 隋唐           D. 清代

31. 元朝时新兴的纺织业部门是(    )

A. 丝织业           B. 麻织业            C. 毛织业        D. 棉织业

32. 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民间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力,使用上等原料,产品大多精美       

B. 官营手工业始终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 民间手工业主要分为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3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父亲曹寅管理官府设置的江宁织造局,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 部分供应皇室,部分投入市场              B. 全部供应皇室需要 

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 全部供应市场需要

34. 历史上,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

A. 邸店             B. 柜坊            C. 飞钱               D. 坊

35.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

A. 粤商和徽商       B. 徽商和晋商      C. 闽商和粤商          D. 台商和港商

36.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    )

A. 宋朝            B. 唐朝             C. 元朝                D. 汉朝

37. 唐朝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 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 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 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38. 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在进行商贸活动的时候,可能会经历到的事情有(    )

A. 为了交易方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交子

B. 在市场上出售精美的青花瓷,赚取高额利润

C. 在城市内各条街道出售商品

D. 在西市和东市中从事商业活动

39. 元朝时对外贸易发达,沿海港口对外交流频繁,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

A. 扬州            B. 明州              C. 广州              D. 泉州

40.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

A. 土地公有制       B. 屯田制            C. 井田制           D. 均田制

41. 春秋末期,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400亩,另外私自开辟3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亩数是(    )

A. 400亩           B. 300亩             C. 700亩            D. 100亩

4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土地兼并            B. 重农抑商          C. 闭关              D. 分化

43.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

A. 休养生息                              B. 商人的

C. 禁止经商的                        D. 反腐倡廉的

44.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向中国商人发放海外渡船证明书,无证明书者不得私自出海,主要目的是(    )

A. 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                     B. 加强航海管理

C. 严格中外贸易往来                     D. 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45. 下图所反映的广州十三行是(    )

A. 清的驻外办事机构                  B. 清的外交机关

C. 清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                D. 清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

46.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众多,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私人讲学和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B. “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C. 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崩瓦解        D. 官府掌控着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

47.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和“至圣”。下列选项和孔子无关的是(    )

A. 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       

B. 开创私学先例,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C.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 宣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

48. 儒、墨、道、法是先秦诸子的重要流派。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 兼爱、非攻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D. 奉法者强,则国强

49. 下列人物组合中,属于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

①墨子   ②韩非子   ③老子   ④商鞅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50.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 认为孩子犯错不是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51. “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此观点应属于(    )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52.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准备考试时所学的内容不包括(    )

A. 《诗经》         B. 《春秋》        C. 《道德经》          D. 《礼记》

53. 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中国古代最初的博士是指(    )

A. 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 儒家学派的弟子

C. 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 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

54. 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B. 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需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 与的选拔任用无关

55. 汉武帝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

A. 推行儒学教育   B. 促进学术繁荣       C. 推行法家思想    D. 推行义务教育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5分)

56. 以下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一些重要特征,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的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繁盛的样子)。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我国古代的经济方式是什么?(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1分)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2分)关于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古代中国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2分)

(4)根据材料四,可以判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2分)这种新变化最初产生在什么时期?(2分)

57.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中,宰相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12分)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三: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2分)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1分)这则材料应该出自哪位皇帝之口?(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3分)

58.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已经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所以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儒家文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1分)

          

   图一(前551-前479年)   图二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图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有哪些?(3分)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图二中董仲舒所处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4分)

59. 我国古代城市商业繁荣,阅读下列图像:(8分)

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一、图二所示城市所处的朝代。(2分)

(2)图二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有哪些进步?(2分)

(3)图三是描绘古代中国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此作品所在的朝代是__________ ,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图三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2分)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
DBBDBBBCCCCDCBD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CDDDADBCCCDCDCD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
DBBBBACDDCCABCC
46474849505152535455
DDBBACCAC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56. 

(1)铁犁牛耕。(2分)

(2)小农经济。(1分)  春秋时期。(1分)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

(3)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分)  重农抑商(2分)

(4)新变化: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2分);明朝中后期(2分)

57.

(1)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2分)

汉:中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3分)

(2)明朝,明太祖(2分)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或秉承皇帝旨意办事)。(2分)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君主达到顶峰。(3分)

58. (1)孔子(1分),“仁”(1分)

(2)主要思想: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3分)。

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

(3)态度:秦始皇以“焚书坑儒”来压制儒家思想(1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为维护君主集权服务(2分)。

59. (1)图一:唐   图二:宋(2分)

(2)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出现夜市)(2分)

(3)朝代:北宋;名称:《清明上河图》。(2分)

(3)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2分)

文档

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答 ...

北京101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为周天子承担的义务包括()①镇守疆土②朝觐述职③交纳贡赋④随从作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在“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护卫王室的安全。这一历史典故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