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沈雅苹 设计时间:2004年月25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12、爸爸的咳嗽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 重点:懂得写观察日记的目的和方法,学习记连续性的观察日记。 难点:体会作者细心观察,认真记载,仔细分析的科学精神。 | ||
总 课 时 目 标 | 1、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学习品质,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能给指定的句子加上问号、逗号和叹号。 3、能用“每当……就……”“一……就……”造句。 4、懂得写观察日记的目的和方法,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记叙的顺序。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1、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3、懂得写观察日记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初步体会细心观察,认真记载,仔细分析的科学精神。 | 1、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正确朗读课文。 2、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谈话揭题 1、激趣、揭题 2、定向自学,出示自学问题: (1)爸爸的咳嗽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后来怎样? 3、再次自学,划出生字词语,记住字形。 | 1、思考问题,酝酿气氛,畅谈想法。 2、解决自学问题。 3、交流自学题。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3、指名读,出示思考: “奇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 4、课件出示句子 5、引读 | 1、听范读,感知语言。 2、轻声试读。 3、讨论思考题(奇怪、有时……有时……有时……) 4、齐读句子,用“有时……有时……有时……”说一句话。 5、朗读训练。 | |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问题,爸爸的咳嗽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2、课件出示句子:“难道……” 3、出示思考“我”为什么猜测爸爸的咳嗽跟东南风有关。 4、学习观察日记。 5、齐读1、2自然段。 |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分析句子是什么句?用疑问的语气读读句子。 3、小组读课件出示的观察日记,分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指导朗读。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
一、复习导入 1、指导学生朗读。2、指导学生感知。 | 1、齐读第1、2自然段。 2、说说两段的主要意思。 | ||||
二、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指导学生找出引起爸爸咳嗽的句子。 2、课件出示讨论题。 3、指导学生讨论释疑。 4、思考为什么我们都不咳嗽? 5、朗读3、4自然段。 | 1、划出引起爸爸咳嗽的句子。 2、小组读议。 3、小组释议,说说我是怎么知道,为什么只有爸爸咳嗽,我们都不咳嗽的原因的。 4、交流。 5、集体朗读3、4自然段。 | ||||
三、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段,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说爸爸为什么不再咳嗽。 2、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 1、学生用“因为……所以……”按要求说话。 2、说说爸爸不咳嗽了,全家人的心情如何? 3、用高兴、坚定的语气读最后一句。 4、集体朗读第5自然段。 | ||||
四、联系实际,总结课文 1、指导说说周围环境是否受到了污染。 2、课件播放山林、河流受污染的情况。 | 1、说说周围环境受到了怎样的污染? 2、说说观看录像后的感受,讨论应该怎样做? | ||||
五、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2、布置作业。 | 1、写一封倡议信。 2、课后观察“菜豆种子萌发的过程”,学写连续性观察日记。 | ||||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自选商场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第自2然段,找出这一段的总起句。 难点:明白第自2然段是从哪几方面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的 | ||||
总课 时 目标 | 1、读准带拼音的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说出课文第2自然段怎样围绕总起句的意思从几方面把内容写具体的。 3、仿照例句,用“……又……”、“假如”造句。 4、了解自选商场的特点。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1、读准拼音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1、2自然段。 | 1、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课文第3自然段“总分总”的写法。 2、仿照例句用“……又……”、“假如”造句。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谈话揭题 1、启发谈话。 2、放录像。 3、揭题。 | 1、说说有没有去过超市?在超市购物时的过程怎样? 3、看顾客自由购物的录像。 | |
二、指导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 1、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4、自学生字、新词。 | |
三、教学第1自然段 1、要求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我”为什么去自选商场? 3、指导朗读。 | 1、默读第1自然段。 2、说说“我”为什么去自选商场? 3、朗读第1自然段。 | |
四、教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这段话的写法。 3、复习“先总起,后分述”的方法。 4、读第2自然段 | 1、思考这段话的写法(先总起后分述) 2、划出这一段的总起句。 3、说说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 4、朗读第2自然段。 | |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说说自选商场有什么特点?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 2、指导学生说说自选商场跟别的商场有什么不同。 | 1、看拼音读词语。 2、说说自选商场跟别的商场有什么不同。 | |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导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什么? 2、出示思考题:从哪些地方看出自选商场的商品应有尽有。 3、要求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在写法上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4、小结写法。 | 1、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商品应有尽有。 3、小组讨论第3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4、懂得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 |
三、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要求仿照例句造句。 2、提出思考题:我和爸爸怎样付钱? 3、引导学生说说电脑操作的好处。 | 1、自由读4-6自然段 2、说说“我“选取了哪些商品。 3、用“……又……”造句,并懂得用法。 4、思考“我”和爸爸买了满满的一筐商品,怎样付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
四、学习最后自然段 1、思考:自选商场购物后,“我有什么心愿? 2、指导用“假如“造句。 | 1、说说“我”在自选商场购物后,有什么心愿? 2、用“假如”造句。 | |
五、巩固练习 1、出示造句题目。 2、出示挂图。 | 1、用“……又……”“假如”造句。 2、看挂图用总分方法写一段话。 |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写日记(习作训练)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 重点:训练学生按照日记的格式,选择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一两件事写清楚。 难点:如何选择日记的内容把日记写得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 ||
总 课 时 目 标 | 1、初步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2、懂得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3、初步学会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则观察日记,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1、明确什么叫日记,为什么要写日记。 2、掌握日记的内容和书写格式。 | 1、指导学写日记。 2、学会写日记。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讲解什么叫日记 1、指导学生说说在本单元课文中哪些是日记? 2、出示投影,解释日记,就是记下自己一天中做过或者遇到过的事情。 | 1、明确什么叫日记。 2、说说本单元课文中哪些是日记。 3、齐读什么叫“日记” | |
二、明确日记内容 1、复习两篇日记课文,要求思考:课文所写的日记,内容是从哪儿来的? 2、投影出示:一天的生活记事。 3、要求辨析一天中哪些是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意义的事? 4、引导学生说说写日记的好处。 | 1、说说课文所记的日记,内容是哪里来的? 2、明白日记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是想到的事。 3、观看录像,选择有意义或印象深刻的事,得出结果。 4、交流写日记的好处:可以查看,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积累作文材料。 | |
三、学习日记的格式 1、讲解写日记的格式。 2、指导学生说说怎样写日记。 | 1、明白日记的格式。 2、说说怎样写日记。 | |
四、布置作业 | 1、收集材料。 2、写日记一则。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指导写作 1、说明日记习作写什么? 2、讲述日记的格式。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写日记。 | 1、学生明确日记的格式 2、动手写日记。 | |
二、选择三种类型及时讲评 1、评讲格式错了的日记。 2、指导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 学生指出日记中的错误(事情不清楚,语句不通顺) | |
三、学生相互修改 1、教师巡回指导 2、适当点拨。 | 1、学生相互修改日记 2、说说可学之处,可改之处 | |
四、小结 1、明确记日记的好处。 2、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坚持写日记。 | 1、说说写日记的好处。 2、明确并养成习惯。 | |
五、巩固练习 | 1、写一则日记。 2、真实地记录当天发生的事 |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练习4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 重点:(1)读懂写景的日记。 (2)背诵雷锋的话,感受雷锋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难点:(1)认识总分结构的段落。 (2)懂得按观察点的转移来描写景物。 | ||
总 课 时 目 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雷锋的话,感受雷锋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2、读准词语的节调,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能写出“安全、幸福、单独、打开”等词的反义词。 3、能读懂一段话,给这段话选择一句总起句。 4、能读懂一篇写景的日记,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完成第题练习,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 完成练习第题,认识总分式段落和找总起句训练,巩固日记的格式和阅读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教学第1题,读准声调 1、复习巩固拼音的四声。 2、指名学生读。 3、幻灯出示。 4、指导学生用上题中的词语,说一个或几个句子。 | 1、学生朗读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语。 3、用上幻灯出示的词语说句子。 | |
二、教学第2题:扩词 1、指导学生书面练习扩词。 2、激发学生竞争欲望。 3、指导学生用其中一对反义词说一句话。 | 1、学生练习书面扩词。 2、比比谁的词扩得多。 3、用上一对正反义词练说一句话。 | |
三、教学第3、4题,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指导学生默读句子。 2、指导学生给多音字的另一个读音的字组词。 | 1、默读句子。 2、齐读句子。 3、给多音字的另一个字组词。 | |
四、教学第5题,读读背背雷锋的话 1、介绍雷锋。 2、幻灯出示(雷锋的话) 3、师范读。 4、引导学生朗读,明理。 | 1、学生齐读雷锋的话。 2、说说懂得的道理。 3、试背。 | |
五、巩固练习 | 1、背诵默写雷锋的话。 2、将雷锋的话制成书签。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教学第6题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找出一句能作为这段话总起句的句子。 3、指导朗读。 | 1、齐读书中的话。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选择合适的总起句。 4、说说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 |
二、教学第7题 1、复习日记的格式。 2、引导学生对照格式,评读日记。 3、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总结句。 4、投影出示。 | 1、说说日记的格式和内容。 2、读读文中的日记。 3、把你认为最美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4、读读划划,回答:这则日记写了雾中的哪些景物,从什么地方看到的? 5、这则日记围绕哪一句话来写 。 6、朗读这段话。 | |
三、巩固练习 | 完成第6、7题作业 |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13、找骆驼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 重点: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老人是根据哪些现象来判断骆驼的特点的,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难点: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平时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 |||
总 课 时 目 标 |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11个新词,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3、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第三课时 |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区别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3、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4、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 1、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至于”一词的用法。 3、通过因果关系句的训练,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情况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懂得学会预习,提出不懂问题的好处。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猜谜导入 1、出示谜语。 2、指导学生说说你对骆驼有哪些了解。 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推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 1、猜谜语。 2、说说自己对骆驼的了解。 3、推想课文将会写些什么?(为什么要找骆驼?怎样找骆驼?有没有找到骆驼?) | |
二、预习课文 1、放课文录音。 2、出示预习要求。 | 1、听课文录音,完成填空题。 2、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 | |
三、反馈交流 1、出示课堂练习题。 2、解决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3、开小火车指导学生认读生字卡片。 4、小结。 | 1、完成课堂练习,选择正确的读音。 2、说说自己不懂的问题,解答别人不懂的问题。 3、认读生字。 | |
四、巩固练习 1、出示随堂练习题。 2、布置课后作业。 | 1、完成随堂练习题。 2、课后完成,生字新词抄写,朗读课文。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词语 1、出示词语。 2、听记词语。 3、指导学生选用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 1、读词语。 2、听写词语。(书空) 3、选几个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 |
二、细读课文 1、指导课文第1-9自然段。 2、听录音要求思考:商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3、指导朗读。 4、学习第10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5、出示两张留有齿印的树叶,请学生区别。 6、要求想想为什么老人知道得这么清楚。 7、指导朗读。 | 1、默读课文第1-9自然段,完成练习。 2、听录音,说说商人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3、分角色朗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 4、思考老人没有见过骆驼,为什么对骆驼知道得那么详细?老人为什么要商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5、区别两片齿叶的不同之处。 6、朗读全文。 | |
三、巩固练习 1、随堂练习。 2、课后练习。 | 1、用上“至于”写几句话。 2、回答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3、课后作业,背诵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学习最后一段 1、要求朗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指导思考老人指点商人什么? 3、要求想想老人的指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朗读。 |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说说老人如何指点商人,给了自己什么启发? 3、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 | |
二、指导学生读单元提示 1、思考单元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2、思考提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 1、齐读单元提示。 2、交流思考题的答案。 | |
三、课外延伸 1、要求阅读《骆驼与干旱》 2、提出预习要求 | 1、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记在本子上。 2、评析哪些问题提得好。 3、各小组推荐问题提得好的写在黑板上。 4、讨论交流。 | |
四、巩固练习 | 1、按要求写话(任选一题) (1)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2)学习了课文,你想对商人说些什么? (3)学习了课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感情朗读全文。 |
设计者:颜玲鹃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
教学内容 | 14、群鸟学艺 | |||
教学时间 | 3课时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难点:能领会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明白学习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体会群鸟在学艺时心情。 | |||
总课时目标 | 1.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 2. 初步学会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学会本课生字15个,理解10个新词,能提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能用"不仅……而且……"造句。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第三课时 | ||
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新词。 | 讲读课文,穿插完成相关作业。 | 朗读课文,进行词句训练,完成相关作业。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群鸟学艺。(出示课题:群鸟学艺) | 大家齐读课题: (1)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群鸟指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艺?他们是怎样学艺的?结果怎样了?) (2)同学们的疑问老师整理了一下,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 |
2. 听课文录音,完成部分问题。 (1)同学们要知道这些问题,怎么办呢?这样,老师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看同学们能马上知道哪些问题。(听录音) | 现在你能回答哪些问题了?(根据回答,出示图片) | |
3. 自学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下两个问题,比较难回答,那么,我们来自学课文来了解。 | 同学们按要求自学课文: ①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②划出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打"?"; ③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你说出来。 | |
4、检查自学情况。 课文自学完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这些生字你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开小火车读生字) | 读词语,找出有疑问的词语,集体解疑。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群鸟学艺的结果怎样?你在文中哪里找到了答案?请把它读出来。(出示最后一段) | 群鸟学艺的结果有几种情况,请你简单说一说。 这三种情况,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漂亮"、"又结实又暖和"是小燕子搭的窝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不仅......而且......"连起来。想想我们身边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谁能用上"不仅...而且..."说上一句话? | ||||
2、提问: 为什么同样是向凤凰学搭窝,而最后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 (1)找到猫头鹰学艺的自然段。 (2)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3)把写它怎么想、怎么做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4)把划下来的句子中最主要的词语按要求填表。 | ||||
什么鸟 | 怎么想 | 怎么做 | 结果怎样 | ||
3、学法迁移: 按刚才四步“找、读、划、填”,读读老鹰、乌鸦、麻雀和小燕子是怎样学艺的。 | 练习说话: 用“因为”、“所以”把群鸟学艺时的“想法”、“做法”和“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继续探究: 你认为谁不会搭,谁搭的窝很粗糙?他们是怎么学的? | 读2~6自然段,四人学习小组一起讨论:①找出群鸟怎么学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②想一想他们当时的心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注意读出猫头鹰的自以为是,老鹰的骄傲,乌鸦的得意,麻雀的高兴,小燕子的喜悦) | |
2、读懂按先后顺序写的一段话。 认真读第6自然段中凤凰对小燕子说的话,圈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说:凤凰教小燕子搭窝分几步,这几步能颠倒吗?为什么? | (1)自读,按要求划词语;读后讨论。 (2)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有顺序,请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篇文章写得很有顺序。 | |
3、总结: 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思考: 同样是向凤凰学搭窝,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的?课文中凤凰说的话中有交代,请你找出来读一读。(出示:学一样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 |
4、巩固。 |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完成作业。 |
设计者:颜玲鹃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
教学内容 | 15、举手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重点难点 |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 2、理解‘议论不休“的意思并造句
| ||
总课时目标 |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理解:犹豫不觉、一叶孤舟、哄堂大笑等词,能写出“永久、缘由、瞅”的近义词 2、 能说出两个比喻句的意思;能用‘议论不休’造句。 3、 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词句 4、 懂得诗歌所启示的敢于提出问题的道理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词句;教学第1——4节。 | 教学第5——8节,完成有关作业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初学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 1、 轻读课文,自学生字和新词,把容易读错写错的词划出来。 2、 不理解的字查字典,难理解的用“~“标出。划出渴望内中的两个比喻句
| |
2、 检查预习情况 这首诗围绕对和“举手”的态度,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的事?他们对待举手,态度有什么不同?
| 思考: 你认为谁的态度是正确的,为什么? | |
3、 学习1——4节 在逐节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老师提问,“我”不敢举手是有顾虑的:A怕全班只有我不懂,一个人孤零零举手都难为情;B怕老师说我笨让老师永远留一个坏印象多不好;C怕同学哄堂大笑,背后议论不休。
| 1、 集体朗读1——4节 2、 说说“永久、议论不休”的意思,用“议论不休”造句 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二节的比喻句的意思 4、 讨论“犹豫”什么意思?说说我不敢举手的原因是什么? 5、 同桌讨论后慨括。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学习检查 (1)抽读 (2)说说我犹豫的3个原因
| 学生发言。 | |
2、 学习课文5——7节明确自学要求。
| 1、“瞅”什么意思?说说和它意思相近的词。 2、 说说比喻句“老师夸她像大海上勇敢的水手”的意思。 3、 “水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学习委员不作水手? 4、 老师夸学习委员像大海上勇敢的水手,我是怎么想的? | |
3、学习课文第8节; 总结全文。 | 1、朗读第八节 2、“缘由是”是什么意思?我和学习委员脸红的原因各是什么?
| |
板书设计: 我 学习委员 犹豫不决 高高举手 一叶孤舟 勇敢的水手 懊悔、难为情 高兴、激动 |
设计者:颜玲鹃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
教学内容 | 未来的蔬菜(听说训练) | |
教学时间 | 1课时 | |
教学重点难点 | 在教给学生听记广播方法的同时,知道学生复述广播的内容。
| |
总课时目标 | 1、 能听懂儿童广播《未来的蔬菜》,记住主要内容,初步学会听记广播的方法。 2、 能口述广播中感到特别新鲜的内容,做到说话连贯,声音响亮。 3、 了解各种蔬菜的新品种,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 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 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交流。 | |
2、 初听广播,感知大意
| A、听配乐录音《未来的蔬菜》 多味蔬菜、彩色蔬菜、微型蔬菜等 B、说说刚才收听的是什么电台的广播?这个节目的名称是什么?广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C、质疑:说说有什么地方没有听清楚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仔细听
| |
4、 再听广播,记住内容
| A、要求学生带着没听清楚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仔细听 B、说说广播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蔬菜。
| |
5、 扮演角色,知道复述 | A、自由练说:选择1——2个你感到特别新鲜的内容说一说,要求说话连贯,声音响亮。 B、角色扮演同桌演练,互相评议
| |
6、 小结延伸,丰富见闻。
| 把广播的内容讲给父母、朋友听 |
设计者:颜玲鹃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
教学内容 | 我喜爱的玩具(习作训练)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重点难点 | 指导学生如何把玩具的外形特征说清楚而又抓住重点,并突出它的可爱、有趣及带来的欢乐。 | ||
总课时目标 | 1、初步学会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 2、初步学会先总述,然后分几个方面把一个物体写具体的方法。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激发学生的兴趣,说说从哪些方面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玩具,明确这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并请几位学生按要求口述自己的玩具怎样可爱(或有趣、漂亮等)。 | 学生边观察玩具边作文,留部分时间请几位学生交流作文,互相评议。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课前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在家中有些什么玩具,通知学生上作文课时,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选一两件)拿到课堂上来。 | 学生比较后,选择自己最喜爱的玩具拿来。 注意:不要以价钱高低来区分好坏,关键是“喜欢”,防止产生“比阔气”的思想倾向。 | |
2、尝试介绍。 教师先不要提应该如何介绍,而是请几位学生自主介绍自己的玩具后,让大家评议谁介绍得好,然后请介绍得好的学生说说他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
学生尝试介绍自己喜爱的玩具。要注意介绍和实际情况相吻合,不能夸大其辞。尽量把玩具的特点介绍清楚,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 |
3、明确习作要求: (1)写出玩具的可爱有趣、漂亮等。 (2)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 学生根据要求构思,并小组交流写作思路。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指导写作: (1)先观察玩具,再提笔作文。 (2)对个别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 玩具放在课桌上,边看边想:整个玩具你感觉怎么样,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颜色、模样有什么特点,这个玩具是怎样玩的? 边想边习作。 | |
2、习作讲评。 | 学生发表意见。 | |
3、引导学生修改作文。 |
对照习作要求,按照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的原则进行自改或互改。 | |
4、布置作业。 |
誊抄。 |
设计者:颜玲鹃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
教学内容 | 练习5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重点难点 | 1、不能用否定形式的词组作为反义词,如“危险”不能以“不危险”作为它的反义词。 2、要明白用词不当常常是由于词义混淆造成的。 | ||
总课时目标 | 1、 会用音序查字法查指定的字,并据词查出合适的解释;能给指定的多音字按读音组词;能写出“忧郁简单”的反义词。 2、 能加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具体;能改出句子中用的不恰当的词语;会用“因为…………所以……”造句。 3、 能读短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会联系上下文理理解短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回答有关问题。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教学第1——4题 | 教学第5——7题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教学第一题: 要求用音序查字法查带点的字,重点训练学生据词选择义项。 | 检查作业时,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一项解释。 | |
2、教学第2题: 多音词组词。 | 学生先经过比较后,自主组词,再借助字典等拓宽词汇,以区分出相同的字在哪些不同的词语中的不同读音。 | |
3、教学第3题: 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认为意思相反的词,代替句子中带点的词。 | 找出词以后,放到句子中把句子读一读,看句子的意思是不是相反。如果意思与原句相反,就可以填入括号中。 | |
4、教学第4题: 指导学生认识到例句加上了“不紧不慢地”以后,把老人对商人怎么说的神态写清楚了。 | 学生依照例句,加上适当的词语,把练习题提供的3个句子所写的说话人的神态或动作表达出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1、教学第5题: 指导学生在读懂句子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哪个词语用得不恰当,思考该用上哪个恰当的词语。 | 学生在修改后,还要逐句分析,明白这些词语在意思上的差异,以防误用。 | |
2、教学第6题: 练习题中有“有因缺果”和“有果缺因”的两个因果关系不完整的句子,训练学生把它补充完整,为造句做好铺垫。 | 学生明确要求,回忆或复习《找骆驼》的内容,把两个句子补充完整,并造句。 | |
3、教学第7题: 主要训练学生读了短文后能提出不懂的问题的能力。 | (1)朗读短文。 (2)提问题。 (3)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
设计者 : 杜丽敏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2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16、黄山奇石 | |||
教学时间 | 3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读懂第2自然段,写了两块奇石,用的是并列句式。 难点: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写一段话。 | |||
总课时 目标 | 1、了解黄山石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语的意思。 3、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奇形怪状的,又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3自然段。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教学第一自然段。 | 1、检查字词。 2、教学第2到4自然段,总结课文。 | 1、训练朗读,背诵2、3自然段。 2、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3、练习写话。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揭题导入,介绍背景。 1、导入:同学们,你去过黄山吗?知道那里都有哪些有名的景点? 2、简介黄山。 3、指导读题。 | 1、思考问题,自由表述。 2、了解黄山有关资料,及黄山“四绝”。 3、读课文题目。说说从课题中看出课文写了黄山的那一景?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圈出文中描写的黄山奇石的名称。 4、课文围绕着课题中的哪个字来写的? | 1、自学:(!)标出课文有几段,轻声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2)记住字形,点出不理解的词语,试着理解。(3)找一句最爱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自学情况。(!)抽读生字新词。(2)相互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3)选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3、说说文中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的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完成课后第2题)。 4、圈出课题中的“奇”,组词—“神奇” | |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共有几句,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2、 引导学生理解“那里”指哪里?“尤其”的意思。 3、引读后,让学生填空。 | 1、自由读,说出从中了解的知识点(黄山的地理位置,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等) 2、理解“那里”指的是黄山风景区,“尤其”表示进一步,含有“特别”的意思。 3、引读后,填空:( )的黄山风景区,景色( ),( )是那些( ),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下文就是围绕怪石的( )来写的。 | |
四、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1、2、3题。 2、抄写生字3 遍。 | 1、完成作业。 2、熟读课文。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检查题。 2、检查第1段的朗读。 | 1、抽读词语。(略、见词语表) 2、说说课文围绕黄山石的( ),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略写了哪几块奇石。 3、带着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 |
二、读研课文。 1、学习第2段。 (!)读第2段,并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共写了几块奇石?分别是那几句? (2)学习 “学习提示” 。 (3)引导学生理解:“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两块奇石,怎样用打比方的方法具体写出了它们的奇形怪状。 2、学习第3段。 重点点拨学生理解两块奇石是怎样写具体的。 | 1、读第2段,了解这一段共有5句,并列写了“猴子观海”(1-3)、和“仙人指路”(4-5)。 2、读“学习提示”,小结出第2段写法上的特点(用并列句子写两个内容的一段话)以及学习方法:①这一段讲了几个内容。②每个内容是怎样写的。③前后内容是怎样连接的。 3、读(1-3)句,图片展示。重点理解“猴子观海”的意思;在哪里“观海”?怎样“观海”?体会“奇”在哪里? 4、重点理解:用打比方的方法描写了“仙人指路”这块奇石。 5、找出连接两个内容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6、朗读(奇妙、有趣),形式多样。 7、学习第3段,重点理解:这段话也并列写了两块奇石。“仙桃石”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具体的。“金鸡叫天都”是有几块巨石组成的。朗读。 | |
三、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 1、完成作业本第4、5、6题。 2、在第5 段中找一块奇石,抓住特点写具体。(预习) 3、有感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
教师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有感情地读课文。 3、回顾第2段的写法。 | 1、听写:(见词语表) 2、抽段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对黄山奇石的赞美之情。 3、说说第2 段的写法:用并列句子写了两个内容的一段话。 | |
" 二、再读课文2、3段,指导背诵。 | 1、有感情地读第2 段,引读,分组读,表演读。 2、背诵: 回顾第2段的写法: “猴子观海” 过渡句 “仙人指路” 借助提示背:在( )上,有( ),它( 抱 ),( 蹲 ),(望 ),这就是( )。 !远远望去,它真像( 站 ),(伸 指 )。 看着图背,自由背,指名背。 3、小组自由准备背第3段——检查背诵情况。 | |
三、指导写话。 1、出示奇石图片指导说话。重点拨学生根据奇石名称,抓住特点将奇石的奇写清楚。 2、指导学生按第2、3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 1、以“天狗望月”为例:(1)理解:可以写怎样的“天狗”?在哪里望月?怎能样望月?---用打比方的方法将奇石写“活”。(2)说话练习。 2、在课文第5 段中选一块奇石的名称,写话。 3、交流:是否抓住了奇石的特点,写出了它的奇? 4、合作:同桌(或前后)同学将各自写的介绍一块奇石的话拿出来,合成并列段式的一段话,中间可用上过渡句。 5、再次交流:合作完成的一段话是否是并列段式?过渡句用得是否合理、自然? | |
四、作业练习,自由交流。 | 完成作业:(任选) 1、自己给奇石起名字,并选两块,用并列段式练习写一段话。 2、写几句赞美黄山奇石的话。 |
设计者 : 杜丽敏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2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17、富饶的西沙群岛 | |||
教学时间 | 3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进一步领会并列段式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让学生领悟为什么有些并列内容之间要用过渡句(第4段),而有些却不用过渡句(第3自然段)。 | |||
总课时 目标 | 1、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参”的不同读音,理解23个新词语的意思。 3、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能用“美丽富饶”、“无所不有”各写一句话。 4、能读懂第3、4自然段是分哪几个方面写的,几个方面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2、教学第1、2自然段。 | 1、教学第3—6自然段。 2、结合课后第2题总结全文,进行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说话练习。 | 1、进行总分段式和并列段式的训练完成其余作业。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揭题导入。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辽阔。在我国南海上有一群岛屿,那就是西沙群岛。 2、出示地图,介绍西沙群岛地理位置。 3、指导读题,解题。 | 1、读题,边看地图边听教师讲解有关西沙群岛的知识。 2、再次读题,课题上找出一个描述西沙群岛的词,并理解“富饶”的意思。 |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课件演示(展示西沙群岛风貌),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 | 1、自学:(!)标出课文有几段,轻声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多音字),多读几遍。(2)记住字形,点出不理解的词语,试着理解。(3)找一个最爱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交流自学情况。 3、边听边欣赏,初步说出文中是从“海水、海底、海滩上、岛上的海鸟”几方面来写的。 | |
三 、学习第1、2段。 1、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西沙群岛特点的句子。 2、读研第1 段。 3、计研第2段。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找、说,等方法理解这一段写了海水色彩的异常美丽。 | 1、知道“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全文的中心词。 2、理解“群岛”和“岛屿”区别。读懂“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3、读懂第1句写海水“五光十色,异常美丽”,找找表示颜色的词相互说说。 4、第2 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因为-----所以------,------是因为------”练习说话。 5、朗读:引读,比一比读等。 | |
四 、 巩固作业。 1、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本1、2、3题。 2、熟读课文。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检查题。 2、抽读第1段。 | 1、口头填空:( )的西沙群岛(答案不定) ( )的山崖 ( )的峡谷 2、有感情地朗读;不看书,由教师引读(背)。 | |
二、读研课文。 1、学习第3段。 (!)指名读,引导学生讨论: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课后第3题) (2)点拨学生理解文中怎样描写那几样生物的。 2、引导学生学第4段。 (结合作业本第5题) 3、自学第5 段。 出示自学要示:①本段什么段式?②从哪几方面来写鸟的天下的? 4、指导学习第6 段。 | 1、读后,讨论圈出这一段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四种海底生物。 2、理解“珊瑚、海参、大龙虾”的特点。 出示描写鱼的句子,重点理解:①写了鱼的(多),哪几句直接写鱼多。②中间部分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了各种鱼。③这几句话是总分总的关系。④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夸张的写法,说明鱼多。 3、(结合作业本第5题)自由读第4段,思考,填空、交流。 说说贝壳和海龟是怎样写具体的。 4、默读第5 段,理解第1句总写,下面从“树多,鸟蛋多,鸟粪多”来说明总起句的。 5、有感情有地朗读第6 段。找找与第1 段中相对的词。(海防前峭---南大门;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富饶) 朗读指导。
| |
三、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填空总结课文内容。 2、布置作业 | 1、填空:课文从( )的色彩,海底的( ),海滩上的( 、 ),岛上的( )这点4方面介绍了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2、完成作业本4、6题。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 、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造句 | 1、听写:(见词语表) 2、造句: 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真是无所不有。 | |
二 、再读课文3、4、段,进行并列段式的训练。 (!)找找文中的并列段式的段落。 (2)引导学生比较3、4段的区别。 (3)对学生进行并列段式的训练。(提供材料) | 1、找出3、4 段是并列段式的段落。 2、回忆: 第3 段并列写了( )、( )、( )、( )这几种海底生物。 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4段并列写了海鸟上的( )、( )。中间用了( )连接起来。 3、比较两段的区别是:并列内容之间一段没有过渡句,一段有过渡句。 4、领悟:用不用过渡句是不定的,看是否合适。 5、任选一材料练习写一段并列段式的话:花坛里的几种花,自己的几种玩具,铅笔盒里的文具,几种水果------ 6、交流 | |
三、复习总分段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 1、完成课后第4 题:说说“总---分---总”各部分。 总:(鱼多) 一群群 穿来穿去 分:(不同种类) 有的---有的---有的--- 总:(鱼多) 多得数也数不清 2、说说第7段的总分部分各写了什么。完成作业本第7 题。 3、拿出刚才写的并列段式的一段话,给它加个总起句,变成一段总分段式的话。 4、交流 | 学习第 |
四、作业练习。 | 完成作业: 任选 3、课外找一段并列段式和总分段式的话读一读。 4、改写同桌的一段话(段式互换)。 |
设计者 : 杜丽敏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2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18、古诗二首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 ||
总课时 目标 | 1、体会诗人借用登得高看得远的意境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理解5个新词语和“欲、穷、更、暮、吟、铺、怜”等字在诗中的意思。 3、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能用“美丽富饶”、“无所不有”各写一句话。 4、能背诵、默写这二首古诗。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教学《登鹳雀楼》,理解诗的意思。 2、体会诗中的意境,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 1、教学《暮江吟》,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读题 1、读题,解题。教学“鹳、雀”字 2、介绍诗人王之涣,以及“鹳雀楼”。 | 1、读题,在题目中找出一个动词:登,说说意思,做做动作。 2、读好题目:登/鹳雀楼。学习 “鹳、雀”字。知道诗中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的观感。 3、听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以及“鹳雀楼”,了解有关知识。 | |
二 、讲读古诗,体会意境。 1、初读古诗,让学生整体感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引导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意境:诗人登上鹳雀楼后有何感爱?告诉我们怎样一个生活哲理?感悟到了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听老师读古诗,说说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白日、山、黄河、海)。找出有关诗句(1、2句)读一读。 3、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太阳挨着群山慢慢消失了,黄河朝着大海滔滔地流去。 4、读诗句(3、4)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要想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5、体会诗句中“站得高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 |
三、指导朗读、背诵。 | 1、相互读,评议,讨论、定出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停)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停) 2、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背,配音背,指名背。 | |
四、巩固作业。 1、布置作业本1、2、3、4相关作业。 2、自由巩固。 | 1、完成作业。 2、自由背诵,自由朗读,给古诗配画,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默写古诗------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读题 1 读题,解题。教学“暮、吟”字 2、介绍诗人白居易。 | 1、读题,理解“暮”、“江”(可看图理解)、“吟”的意思。 2 、题目:暮江/吟 懂得“暮江吟”是一首描写太阳落山时河面景色的古诗。 3、听教师介绍诗人白居易。 | |
二、讲读古诗,体会意境。 1、初读古诗,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画面,所写景物。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3、引导学生体会意境:诗中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诗人的感情。 | 1、看课件演示,听古诗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自由读古诗,说说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残阳、水、露、月)。找出有关诗句读一读。 3、理解“道”、“残阳”、“铺”、“瑟瑟”的意思及用词的准确性。说说整句诗的意思:一道阳光斜照在江中,背阴的一半江水,宝石般的碧绿;映着阳光的一半,却是这样的殷红。 4、读诗句(3、4)句。理解:“怜”的意思。说说诗句的意思:九月初三的夜晚真可爱,滴滴露水像珍珠,弯弯的月牙似张弓。 5、体会诗句给我们的美的画面,诗人的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感情。 | |
三、指导朗读、背诵。 | 1、相互读,评议,讨论、定出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停)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停) 2、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背,配音背,指名背。 | |
四、巩固作业。 1、布置作业本1、2、3、4乖余作业。 2、自由巩固。 | 1、完成作业。 2、自由背诵,自由朗读,给古诗配画,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默写古诗------ |
设计者 : 杜丽敏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2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七色花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围绕课后1、2题理解课文。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 ||
总课时 目标 | 3、感受小女孩助人的快乐,培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思想品质。 4、能读准生字,理解带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5、学会预习课文时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指定的句子。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自学生字。 2、教学第1、2自然段,讨论课后作业第1题的两个问题。 | 1教学第3—11自然段,讨论课后作业第2题的2个问题。 2朗读课文。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揭题导入。 播放歌曲《七色花》导入:同学们,在一个多彩的童话世界里,有一朵美丽的七色花,它有七片花瓣,每片花瓣的颜色各不相同,它还是一朵神奇的花。今天,让它给我们讲诉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 1、边听音乐,边听教师讲述。激发兴趣。 2、齐读课题。 |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2、布置学生自学并检查。 (!)标出课文有几段,轻声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3)思考课后1、2两题 |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珍妮用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事。) 2、根据要示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抽读生字新词,正音。(2)相互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3)选一段读给大家听,纠正错误。 4、交流课后1、2题。(初步说出,) | |
三 、学习第1、2段。 1、结合课后第1题,读研课文。 2、指导朗读。 | 1、自由读,在文中找出描写七色花的句子,用“——”划出。 用“七色花是一朵 的花”练习说话。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七色花是怎么来的。(迷路—哭—送) 3、自由读,比比读,评一评,指名读。 | |
四 、巩固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第1题。 2、读课文第3—9段。 | 1、把课后作业第1题的答案用简要的话写下来。 2、同桌轮流读有关段落,并相互说说这一段写珍妮用七色花帮她做了一件什么事?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提问课后第1 题。 2、检查第1、2段的朗读。 | 1、回答课后第1 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段。 | |
二、读研课文3-11段。 1、出示课后第2 题。 (!)珍妮用七色花帮她做了哪7件事? (2)让学生选择相关段落:朗读,练习说话。 引导学生体会珍妮做的第7 件事最有意义。 2、读研课文10-11段。 重点让学生读懂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帮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站了起来,体会这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感受珍妮的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 1、自由发表说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珍妮用七色花帮她做的7件事。 3、自由选择相关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结合课后3 句话的朗读指导。) 用“当 时,珍妮用七色花 。”说话。 (说话后上黑板画一片花瓣,完成一朵七色花) 4、交流:我认为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5、交流: 只有最后一片花瓣时,珍妮是怎么想的? 她看到一个双腿有病的小男孩时又怎能样想? 珍妮心里充满了快乐,这时她又会怎么想? | |
三、巩固知识,课外延伸。 | 任选1题: 1、填空说话:珍妮用七色花 ,我想对她说:“ 。” 2、如果我有一朵七色花,我 。 |
设计者 : 杜丽敏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2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我最爱玩的地方(习作训练)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初步学会选二三样景物,用并列段式写某一处的景色。 难点:抓住景物特点用几句话将景物写清楚。 | ||
总课时 目标 | 6、感受家乡美丽的景色,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7、学会用并列段式写一段简单的话。 8、初步学会选二三样景物写某一处的景色。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启发学生回忆参观、浏览、游戏过的地方有那些吸引人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确定内容。 2讨论写作方法。 | 3按要求指导学生习作。 4交流、评议。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揭题: 同学生们一定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我最爱去的地方。板书课题。 | 1、读题:我最爱玩的地方。 | |
二、理解教材,读懂要求。 1、出示教材第1 段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第2 部分,点拨读懂习作要求。 (1)指名读第2 段。 (2)复习《黄山奇石》第2段的写法。 (3)小结出示要求。 | 1、读一读第1 段: 说说玩过哪些好玩的地方?那么多好玩的地方中,最喜欢哪一处?那里有哪些东西很吸引人的?(介绍完一样再讲另一样。) 3、读一读第2 段,读懂: (1)句子中的2-3处景物指的是一个地方。 (2)复习《黄山奇石》第2段的写法。(并列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中间用了哪个句子连接?) 4、齐读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 (1)把几处吸引人的景物写清楚。 (2)注意一个内容和另一个内容之间的连接。 | |
三 、指导写作: (1)指导学生怎样把景物写清楚。 重点分析列文(见教参) (2)指导选材,列好提纲。 | 1、读一读列文,共同分析:。 (1)写的是什么地方? (2)写了几样景物? (3)有景物分哪几部分来写的? (4)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形状、颜色、多少等) (5)三种景物的联系(先写花坛周围的柳树,再写花坛里的桃树,最后写小草,用了“在高高的柳树和茂密的桃花之间,------”这句话连接。) 2、各自列提纲(写几处景物不定,过渡句不定) 我最爱去的地方是 。 景物1: (特点: ) 景物2: (特点: ) 过渡句: 景物3: (特点: )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评讲学生提纲。 抽几个学生的写作提纲出示,师生共同评议。 | 1、共同评议提纲: (1)是不是写一个地方? (2)是否抓住这个地方的2-3处景物来写的? (3)有没有把各个景物的特点都有列出来? (4)如果有过渡句的话,过渡句是否自然? | |
二、学生习作。 1、指导学生修改提纲。 2、让学生自行根据提纲,按这次的习作要求写作。 | 1、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提纲。 2、自行写作。 | |
三、进行习作评议 抽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进行共同评议。 | 1、共同评议: (1)是不是写一个地方? (2)是否抓住这个地方的2-3处景物来写的? (3)有没有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4)是否并列段式,有没有注意景物之间的联系? 2、现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根据评议时的要点修改,(可按按字、词、标点、句、段的顺序修改)。 | |
四、指导学生抄写习作。 | 1、在作文本上抄写习作。 注意格式的准确,字迹的清楚。 |
设计者 : 周红静 设计时间:2004年2月18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练习6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并列式段落的阅读理解。 难点:词语搭配和把句子补充完整。 | ||
总课时 目标 | 1、熟练地拼读音节,并写出相应的词语。 2、区别形近字,正确地搭配指定的词语。 3、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用“必将”和“各种各样……多得数也数不清……”造句。 4、默写古诗二首。 5、读懂用并列式写的一段话。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并写出相应的词语。 2、会区别形近字,正确地搭配词语。 3、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 1、能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能熟练默写古诗二首。 3、 能读懂用并列式写的一段话。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教学第1题。 1、出示第1题题目,让生读题目。 2、检查书写情况。 3、提问:写时应注意什么? | 1、读题。 2、个别板演,其余做于书上。 3、交流,说说写这几个字时要注意什么。4、自由朗读。 | |
二 、教学第2题。 1、让生先看清题目,再比一比,说说每一组形近字音形义的异同。 2、引导学生组词。 3、指名评议,补充组词。 | 1、学生看题、读题,并说说每组形近字音形义的异同。 2、学生口头组词。 3、交流,补充。 | |
三 、教学第3题。 1、出示词语 2、让学生自行搭配练习。 3、讨论交流。 4、补充练习,让生说说其他词组。 | 1、学生看题、读题。 2、名自练习。 3、交流结果,集体评议。 4、齐读词组。 5、由说说其他词组。 | |
四 、教学第一题。 1、指导读题。 2、让生做题。 3、指名汇报。 4、让学生修改答案。 5、做补充的句子练习。 | 1、读题,明确题意。 2、个人试做。 3、汇报,评议。 4、自行修改。 5、补充的句子练习。 6、讨论交流,小结方法。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教学第5题。 1、出示例句,指导朗读。 2、让学生说说“必将”的意思。 3、让学生试做后交流评议。 4、让生修改。 5、同法指导用“各种各样……多得数也数不清”造句。 | 1、读题,理解“必将”的意思。 2、学生试做。 3、交流评议。 4、各自修改。 5、按要求造句。 | |
二、教学第6题。 1、复习古诗:指名背、齐背。 2、引导学生试做。 3、指名交流评议后订正。 | 1、学生背诵 2、学生试做。 3、交流,订正。 | |
三、教学第7题。 1、让学生自由读短文,思考并试着做文后的思考题。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4、讨论:这段话是用什么方式写的?为什么? 5、指导学生齐读。 | 1、自由读短文,试做思考题。 2、学生分小组交流。 3、回答问题,集体评议。 4、讨论交流。 5、齐读。 |
设计者 : 周红静 设计时间:2004年2月18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19、刘胡兰 | |||
教学时间 | 3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刘胡兰与敌人对话的语气。 难点:理解刘胡兰的行为所表现的优秀品质。 | |||
总课时 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21个新词。 2、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用“愤怒”、“光荣”各写一句话。 3、能读出刘胡兰与敌人三次对话的语气。 4、了解刘胡兰为了严守党的机密而壮烈牺牲的事迹,体会刘胡兰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伟大精神。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指导预习,学习“单元学习提示”,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 教学第1、2自然段,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训练。 | 教学第3、4自然段,重点教学第3自然段,总结全文。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2、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刘胡兰。 3、介绍刘胡兰。 | 1、读课题,回忆其他学过的人物。 2、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刘胡兰。 3、简要了解刘胡兰。 | |
二、教学新课,初步感知。 1、放录音,范读课文。 2、出示初读提示。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学“学习提示”。 | 1、听范读,感受作者的感情。 2、自学:(1)轻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学习“学习提示”。(仔细阅读提示,明确提示要点。 3、交流自学情况。 | |
三、自由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思考题。 3、指导朗读。教学第3题 |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1)读了课文,你感到最佩服的是什么?(2)读了课文,你感到最愤恨的是什么?(3)读了课文,你感到最惋惜的是什么? 3、交流,评议。 4、指名朗读后交流评议,再齐读。 | |
四、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1、2题。 2、熟读课文。 | 1、完成作业。 2、熟读课文,尝试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复习题。 2、检查朗读。 | 1、复习回顾,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作者的感情怎样? | |
二、读研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1)导读第一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2)让学生说说学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理解敌人的目的和手段。 (3)理解词语:收买、威胁、愤怒。 (4)重点理解比喻句 (5)指导朗读。 | 1、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学习到的知识,明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分组朗读,集体评议。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5、说说敌人的目的和手段。 6、说说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7、交流,重点学习比喻句。 8、朗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 - |
三、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 1、完成作业本第3、4题。 2、有感情朗读课文,准备背诵。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 、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有感情地读课文。 | " 1、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 | |
二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2、交流思考题,点拨引导。 3、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4、指导朗读。 | 1、自由朗读。 2、讨论交流。 1.为什么说敌人使出了最残忍、最狡猾的一手? 2.敌人为什么并不直接处死刘胡兰,而要当着她的面铡死6个民兵?从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3)刘胡兰是怎么说的?她又是怎么做的? 3、找出重点词句进行朗读。 4、各自试读后齐读。 | |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 2、指导重点字词。 3、指导朗读。 4、指导背诵。 5、检查背诵情况。 | " 1、齐读。 2、说说“才”、“亲笔”说明什么? 3、学生朗读。 4、各自自由背诵。 5、齐背,抽背。
| |
四、作业练习。 | 完成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2、用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
东浦镇中心小学备课教案设计
设计者:周红静 设计时间:20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学语文第六册 | ||
教学内容 | 20、我是苹果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第4小节诗句的意思。 | ||
总课时目标 | 1、了解苹果为人类所做的一切,感受她博大的胸怀,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培养积极高尚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幸福观。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11个新词和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会背诵全诗并默写第1小节。 | ||
分课时目标 | |||
第一课时 | 第二课时 | ||
1、指导预习,学习字词。 2、初读课文。 3、阅读、朗读第1、2小节。 | 1、阅读、朗读第3、4、5小节。 2、背诵课文。 3、完成作业。 |
小学语文第六册《我是苹果》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苹果,提问:这是什么? 2、放录音,板书课题。 | " 1、看苹果,自由练习说说与苹果有关的句子。 2、听课文录音。 3、边听边记,苹果都说了些什么。 | |
"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生自由读课文,读后 说说苹果说了些什么。 2、引导自学生字、新词。 | " 1、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苹果说了些什么。 2、讨论交流苹果的话要告诉人们什么? 3、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弄懂几个新词的意思。 4、交流自学情况。 | |
" 三、学习前两小节。 1、自选一小节读,读后完成表格。 2、交流填表。 3、指导朗读。 | " 1、自选一小节读。 2、完成表格: 孩子们 带来欢乐 给 苹果 使 3、交流填表内容。 4、朗读,用多种形式。 | |
" 四、作业巩固。 1、完成作业本1、2、3题。 2、熟读课文。 | " 1、完成作业。 2、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
小学语文第六册《我是苹果》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2、朗读课文。 | " 1、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 | |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第3小节。 2、介绍苹果生长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自读第4小节。 4、教师小结苹果的生长条件。 5、指读3、4两行。 6、想象苹果的感情。 7、指导朗读。 | " 1、指名读后评议,再齐读。 2、了解苹果的生长过程。 3、学生自读第4小节。 重点理解几个重点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4、理解生长条件的重要性。 5、朗读3、4两行。 6、想象交流苹果的感情。 7、朗读训练。 | |
" 三、整体诵读,把握感情。 1、学生自由读全诗。 2、指导感情朗读全诗。 3、指导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 | " 1、自由读全诗。 2、想想第1、3、5三节词句相同,是否可以删去一节或两节,体会表达上的不同。 3、练习背诵。 4、自由报名背后再抽背,最后齐背。 | |
" 四、作业巩固。 1、完成作业本。 2、朗读课文。 | " 1、完成作业本。 2、任选:(1)默写1、2两节。 (2)做一张苹果形的贺卡。 (3)仿写一首诗。 |
设计者 :周红静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1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21、打碗碗花 | |||
教学时间 | 3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难点:难词的理解。 | |||
总课时 目标 |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培养遇到问题敢于探索和实践,想信科学,不迷信的求真精神。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2、阅读第一自然段。 3、练习朗读。 | 1、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2、练习朗读。 | 1、阅读七至十自然段。 2、训练朗读。 3、总结全文。 4、作业指导。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说说读题后的感想。 | 1、读课题。 2、谈谈读题后的感想。 |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课文。 2、出示初读提示。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 1、听范读。 2、自学: (!)轻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讨论打碗碗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 3、交流自学情况。 | |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思考题。 2、讨论交流。 3、指导朗读。 | 1、自由报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荒地都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呢? 3、理解:“一茬接一茬”、“终年不断”的意思。 4、朗读。(形式多样) | |
四 、巩固作业。 1、完成作业本1、2、3题。 2、熟读课文。 | 1、完成作业。 2、熟读课文。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复习题。 2、检查第一自然段的朗读。 | 1、复习回顾,课文中写的打碗碗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 | |
二、读研课文。 1、学习二至五自然段。 (1)导读第二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2)交流思考题,点拨引导。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六自然段。 重点点拨学生理解几个词语。 | 1、读二至五自然段。 2、交流思考题,重点学习体会下面几个句子。 (1)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 (2)好怪的花名啊,我第一次听到它。 3、朗读,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4、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重点理解“我将信将疑地看着外婆,她脸上的神色是严肃的,郑重其事的。”这个句子。 5、齐读。 | |
三、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 1、完成作业本第4、5题。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摘录好词好句。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 、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2、有感情地读课文。 | " 1、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 | |
二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习第七自然段。(1)导读第七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2)交流思考题。 2、指导朗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 " 1、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交流思考题。重点理解“警告”、“淡薄”、“强烈”、“鼓动”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质疑问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朗读训练。 | |
三、学习八至十自然段。 1、重点点拨学生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指导朗读。 4、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5、总结全文。 | " 1、自由读八、九两自然段。 2、交流。 (1)重点理解“一声不吭”、“紧张”、“骤然”、“安然无恙”、“丝毫”、“如释重负”、“自信不疑”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2)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朗读。 4、谈谈学了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 5、体会本文中心。
| |
四、作业练习。 | 完成作业: 1、完成作业本。 2、任选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
设计者 :周红静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1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说说见闻(听说训练) | |||
教学时间 | 1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说清楚一段话。 难点:选择新颖有趣的说话材料。 | |||
课时 目标 | 1、能比较有条理地口述一段话,叙述自己所见或所闻的事,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 |||
教学过程 |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分析课题。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 1、读课题。 2、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朗读第1自然段。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二、默读课文第3、4两段。 1、默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2、讨论交流。 | 1、默读课文。 2、讨论思考题。 (1)说说见闻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 (2)除了课文中的介绍外,见闻还有哪些来源? 3、交流思考题。 | |
三、说说见闻。 1、教师说见闻。 2、讨论老师的示范,明确要求。 3、各自选内容说说见闻。 4、自由练说。 5、集体评议。 | 1、听老师说见闻。 2、讨论说的要求,明确: (1)按一定的顺序。 (2)语句要通顺、连贯。 (3)引人注意。 3、同桌交流说说见闻。 4、自由报名说说见闻。 5、集体评议。 | |
四、总结。 1、小结方法。 2、提出要求,说明好处。 | 1、讨论:如何能获得见闻。 2、怎样说好见闻。 3、说说学后的感受。 |
设计者 : 祝燕娣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新开的商店》(习作训练)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 难点:要紧紧围绕总起句分述,并把意思写具体。 | ||
总课时 目标 | 1、感受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会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3、初步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会有目的有顺序观察的方法。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2、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 1、进一步懂得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起句展开。 2、尝试自我修改作文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b)这几年,我们的家乡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都有那些变化? c)我们家乡的变化真大啊,其中,新开商店的大量出现就是变化之一。 | 学生各抒己见,说变化。 | |
二 、看图讨论,学会选材和观察。 1、导入:看课文插图,这是一个同学着重观察并准备写一写的小店。 2、整个小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看看小店的布置,营业员、商品等等,说说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结: 选店要小而有特色。观察要抓住总印象和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 1、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为什么叫四季水果店。 2、学生自由回答。(如:店面不大,服务却很周到等。) 3、在四人小组中说说留下的印象。(如:备有四季各种新鲜水果;卫生;柜台贴瓷砖;营业员服装;明码标价,价格合理;服务态度好;顾客盈门……) | |
三 、交流自己观察的一家小店 1、你选的是哪一家小店? 2、你为什么选这家小店写? 3、指点补救方法:如果有的同学选的商店比较大,也可以着重写其中的一个柜台,或者整个商店的某一方面的特色。 | 1、己所选小店的位置、名称、经销商品。 2、说说它的特色及表现。(先说总的原因,相当于是确定总起句,再说说具体的特色,也相当于是分着说。) | |
四 、指导习作 d)指名读课文。 e)同桌互说,提出意见。 | 1、明确写作要求。 2、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把意思表达清楚。 3、写草稿。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出示学生已写好的两篇作文,集体评改。 | 1、看是否围绕总起句分几个方面来写清楚的。 2、看是否把语句写通顺了,意思写连贯了。 | |
二、提示:如果注意写出水果的形状、颜色、香味,那文章就更具体、生动了。 | 1、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2、再读作文,完成作文。 |
设计者 : 祝燕娣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0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练习7》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用部首查字法查字;读出短文中对话的语气。 难点:判断句子是否完整,体会短文中作者心情的变化。 | ||
总课时 目标 | 1、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出指定的字,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汉字。 2、能根据意思写出学过的词语。 3、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能用“谁、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怎么样”的句式写句子;能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4、按要求读出对话的语气。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出指定的字,能根据音节写出词语。 2、根据意思写出学过的词语。 3、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 1、将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能按规定句式用“总是”造句。 2、初步学会按人物当时的心情读好对话。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学生明确任务,尝试练习1—4题。 | |
二、反馈校正。 | (1)互相交流,互相提醒注意点: 1、第一题中的“固”是一字多义,要据词定义; 2、第三题中的第1小题应是“挽词”; 3、第四题一般学生爱采用课本上现成的词,鼓励他们创新; (2)同桌互相检查。 | |
三、巩固练习。(投影显示) | 完成以下练习: (1)“骤然”中的“骤”查( )部,再查( )画,字的意思是( )。 (2)加上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1、( )的乐曲在校园里回荡。 2、看到小明比我跑得快,我( )地追上去。 3、( )的马路上,汽车( )地奔驰。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练习第五题 1、指名读题目。 2、一般地说,怎样的句子才算完整? 3、用上述方法去检验练习中的句子。 4、补充练习: a、喜欢风趣的老师 b、我们可爱的校园 c、我爱美丽的家园 | 1、一生读题。 2、通过交流总结出:一般说完整的句子至少包括两个部分:“谁”、“干什么”(或“怎么样”)“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 3、发现,第2句是完整的句子,它讲了“谁”“怎么样”; 用同样的方法把第(1)、(3)句补充完整。 4、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 | |
二、练习第六题。 1、引导理解列举 2、评价 | 3、说说小刚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理解“总是”的意思。 4、练习 | |
三、练习第七题。 1、自由读短文,提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轮读,想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1、互相帮助解决 2 思考后,同桌交流 | |
3、提出问题“想想在这件事中,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4、分角色朗读全文。 | 2、边默读,边划出描写心情变化的词语。 (焦急——高兴——失望——快乐) | |
四、巩固练习 | 在练习本上完成以下练习: 把下列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给完整的句子加上标点。 1、一只只彩色气球 2、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3、公园里鲜艳的花朵 4、我的同桌 |
设计者 : 祝燕娣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4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22《大 海 的 歌》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初步学会概括段意。 难点:1、段意概括的语言组织。 2、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 | ||
总课时 目标 | l、使学生了解祖国大海的美丽,海港的繁荣和我国迅速发展的石油工业,激发他们对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29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比较句子的异同,从中了解比喻句的作用。 4、能概括第1、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学会生字及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初步学会概括一段话意思的方法。 3、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 1、学习课文第3、4、5自然段,继续学习概括段意。 2、了解我国迅速发展的石油工业,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揭题激疑。 “你听过大海唱歌吗?大海会唱什么歌呢?” |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 |
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激发学生思考 | 1、初读课文,注意字音,记住字形,重点理解:展现、密密层层、极目嘹望、地平线、朦朦胧胧。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大海先到哪儿看?接着登上海轮又到哪儿看?最后,乘船到哪儿看? | |
三、帮助明确阅读训练重点 1、学习单元提示。 2、出示学习目标:学会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3、教给学生概括的方式 | 1、自由读单元提示 2、根据提示概括出几种方式: 谁//干什么(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 |
四、指导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f)提出问题:作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 g)引导比较句子。(投影出示句子) h)概括段意。 | 一生朗读,学生回答。 比较: a)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天、云、海、朝阳。 b)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大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小组讨论: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用“谁//干什么”的形式说。 | |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质疑:作者登上了海轮,来到海港里看到了什么景物? 出示: “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 出示: “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引导概括第2自然段的段意。 | 1、自由读课文,用线条划出描写吊车、海轮的句子,再读一读。 2、思考: (1)吊车有什么特点? (2)哪些词写出了这些特点? (3)这句话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组讨论: (1)海轮有什么特点? (2)哪些词写出了这些特点? (3)这句话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试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段意。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指导学习第3、4、5自然段。 1、提出疑问: 船在大海中航行,作者看到了什么? 2、出示: “颜色越来越( ),说明海水越来越( ),从而告诉我们石油钻探船在( )作业。 3、再读课文,要求找出描写大海在唱歌的句子。 (1)出示: “船头飞溅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2)出示: “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 4、引导概括第3、4、5自然段的段意。 | 1、读课文,回答问题。划出描写石油钻探船的句子,并读一读。 2、理解:海的颜色由绿边蓝,由蓝变成墨蓝。 3、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找出句子,小组交流。 (1)思考: a、船在什么地方航行? b、这时大海的景色怎么样? c、大海真的在唱歌吗?“我”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2)思考: a、这一处的大海唱歌与上一处有什么不同? b、想象:“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什么新歌? 4、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段意。 | |
二、总结全文。 1、作者选择了那几个观察点看大海,是怎样看的? 2、课文几次写大海唱歌,唱什么歌? | 参照板书,回答问题。 | |
总板书: 22.大海的歌 码头 天、云、海和朝阳 海港 装卸吊车多,吊杆灵活,海轮也很多 大海 闪烁金光无边无际 绿——蓝——墨蓝 石油钻探船 耸立在海天之间欢乐、激动、自豪 |
设计者 : 祝燕娣 设计时间:2004年2月24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22《荷花》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难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 ||
总课时 目标 | l、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2、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第2、4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导语。揭示课题。观察图画。带入情境。自学课文。自学讨论。理清层次。讲读课文。 | 复习阅读。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导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 3、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4、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是什么呢? | 随着教师的导入语,思考并回答: 1、荷花又叫什么?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 3、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4、集体回答是“莲蓬”。 | |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 ||
1、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2、带领学生读中感受: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 | 1、观赏荷花图,根据提示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再读课文。(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 |
三、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 根据提示,自学后,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 |
四、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1.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 第二节: 1.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 )荷叶( ); 又看到( )荷花( ); 还看到( )花骨朵( )。 (小莲蓬) 2.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3.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板书:色彩美) 4.文中除了赞美荷花的色彩美之外,哪里有道出了她美丽的姿态呢? (板书:姿态美) 5.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 教师指点。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6.(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7.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8.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9.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10.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 (“想着”下面板书“爱”) 11.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 | 1、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带着想象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节后,齐读这一段。 1、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 根据提示,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用上“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再练说:“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
3、通过指点,体会“荷花色彩的美”。 4、找出句子“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 体会这样写就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5、圈出“冒”“露”, 理解: “冒”说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 “露”说出荷花本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6、有表情表情朗读第四节。 7、标出: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的词。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 8、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 9、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0、指出“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深情地把这一节再读一遍。) 11、学生准备。 有表情复述。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导入新课。 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 | 读课文,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学生齐读课文) | |
二、复习阅读。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第四节是展开想象,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 1、说说自己的理由。 2、理解“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话 “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
| |
三.教补充教材。 《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 ||
总板书: 《荷花》 我去看 色彩美 看着美 冒 露 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 爱 风过了 看着 |
设计者 :严伟英 设计时间:2004年 2 月 18 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24.青蛙的眼睛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1、概括段意。2、知道青蛙的眼睛是怎样被发现的。 难点:青蛙眼睛的特点和“电子蛙眼”的发明有什么关系。 | ||
总课时 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13个新词语的意思,能写出“特殊、 清楚、迟钝、准确”的反义词。 2、了解“……却……”,“只要……都”的用法,并用这两个句式造句。 3、能一把句子补充完整的形式概括第4节的节意。 4、了解青蛙眼睛的特点,懂得人们根据青蛙眼睛的特点制成了“电子 蛙眼”,知道它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青蛙眼睛的 特点。 | 1、用把句子补充完整的形式概括第4节的节意。 2、了解“只要……都”等句式的用法,并进行相应的句式训练。 3、懂得“电子蛙眼”的发明原理及其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
五、揭题导入,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庄稼的能手,飞动的虫子能捉住,为什么? | 1、思考问题,谈自己的感受。 2、了解科技知识:你们到科技馆里去看过青蛙的眼睛,说说获得哪些新知识?什么事感兴趣?有哪些问题? | ||||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2、出示初读提示。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学“学习提示”。 |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噌拴掌握字形:可抓住字形记忆。 2、初知大意:《青蛙的眼睛》是一篇儿童科普文章,用生动的语句向我们介绍某一类科学知识。你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科学知识? 3、按“青蛙的眼睛的特点“和”电子蛙眼“的发明,将课文分为两部分。 | ||||
七、学习第一节。 1、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内容。 2、朗读巩固。 | 1、指名读后问:这段话主要意思是什么?(青蛙最爱吃虫,而且速度及快。)2、圈出能体现青蛙吃虫速度快的动词,(告诉学生青蛙完成“跳-伸-卷“这一过程只需0.5秒,这一高超的捉虫本领与其舌头和眼睛的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3、齐读巩固。 | ||||
八、学习第2-3节。 1.听录音划出最能概括青蛙眼睛特点的句子。 2.出示并齐读句子,再讲读分析: 3.讨论:关于青蛙眼睛特点的这一绪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4.发散练习 :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证明论这结论吗? | 1学生划出:青蛙的眼睛非常特殊,看动的东西很明锐,看静的东西却很迟钝 2讨论:⑴这句话是围绕哪个词写的?特殊什么意思?⑵青蛙眼睛的特殊表现在哪里?⑶请找出句中两对反义词⑷迟钝的反义词()解释带点字意迟钝() 3.请学生自学第2节后填表: | ||||
实验次数 | 食物 | 方法 | 结果 |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复习题。 2、检查第一段的朗读。 | 1、你能简要说说青蛙眼睛的特点吗?科学家研究青蛙眼睛到底有什么目的呢/ 2、朗读巩固学过的两段。 | |
二、读研课文。 1、学习第4节。 (1)导读第二段,出示思考题。 (2)交流思考题,点拨引导。 2、重点点拨学生理解,比较句子。 | 1.自由读这节。完成课练题第4题 补充句子:人们制成了“电子蛙眼” 5、提问:“电子蛙眼”为什么能又快又准地监视飞机 6、找出第3-4节有相似点的两个句子 7、比较讨论: 1齐读:说说这两个句子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相同:对动的东西反应敏锐,不同:前一句话运用一连串的关联词。 2根据第1句话的形式改写第2句话: (出示)只要飞机在飞,飞得(),飞得(),正朝(),机场上的指挥员,凭着()的帮助,都能()而且还能()。 用“只要……都”的句式说一句话。 | |
三、拓展内容, 培养兴趣: | ⑴人们割据青蛙的特点,研制了( ),用它来( )。 ⑵人们还根据( ),研制了( ),用它来( )。 ⑶我觉得可以根据( ),研制( )。用它来( )。 | |
四、课堂小结: | 在科学上,我们把依照生物体的某种结构功能来建造技术仿生学。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接触、多发现类似的科学知识。 | |
五、巩固练习: | 1、关联词填空。 2、完成作业本第4-6题。 3、课外阅读《蝙蝠和雷达》,摘录相关的科学知识 |
设计者 :严伟英 设计时间:2004年 2 月 19 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 信箱里的花束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贝贝的好品质。 难点: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 |||
总课时 目标 | 1、了解贝贝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初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 2、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带生字的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能用“所以”、“却”各写一句话。 4、能概括第1段和最后一段的段意。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 主要内容。 3、学习贝贝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的事,体会她的热情。 | 1.能用“所以”,“却”造句。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最后一段话的主要意思3、学习第二件事,体会贝贝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质。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信箱里的花束,问:“信箱”是做什么用的? 2。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 花束是谁送的?送给谁?为什么送?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2、出示初读提示。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学“学习提示”。 4、初知大意: |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涔、巷 掌握字形:涔、僻、巷可抓住字形记忆。 2、给偏僻找近义反词:用动作表示“汗涔涔”的意思。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交流读书: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5、课文写几个人物?主要写谁?写她做什么事?两件事分别在哪几节? | |
三、读议第一部分: 1、用多种形式朗读这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内容,明白贝贝做什么好事?是个怎样的孩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1、听录音第1-8节,说说第一件事发生在哪两个人物之间? 2、学生自由分角色读 →师生对读。 3、指名学生扮演贝贝,师扮演邮递员再现情景。(师趁机问:你为什么要帮助我?怎么帮我呢?) 4贝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一点? 5.讲解句子:“从这天起,贝贝成了义务小邮递员,他天天帮邮递员阿姨送信。” ⑴理解:义务(不要报酬)天天 (持之以恒) ⑵有感情朗读 | |
巩固练习: | 1.随堂作业:造句和仿写句子 2.课后作业:⑴作业本3-5题 ⑵替贝贝写几句话和野花一起捎给女教师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复习回顾。 1出示复习题。 2检查一部分的朗读 | 1、贝贝是个怎样的孩子?(热情助人) 2、课文通过哪件事来具体说明? | |
二、读研第二部分。 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件事。 2、研读重点句子,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含义。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并能配合角色表演。 | 1.自由读9-14节。这件事发生在哪两个人之间?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 3.贝贝为什么要给女教师送野花呢? 4.看重点句子理解: ⑴“有位年老女教师,住在一条偏僻的小巷里,她的家最远。(抓住带点字,体会女教师的孤独寂寞。) ⑵“女教师每天都微笑着迎接贝贝,因为贝贝天天给她送去快乐和希望。“ ‘快乐和希望指什么?为什么女教师”微笑“着欢迎贝贝?深情朗读(读出女教师对贝贝喜爱和感激之情) ⑶“贝贝听了,心想:老师说不定正坐在门口等着呢,她什么都收不到,多失望啊!“有感情地朗读。 ⑷用深情、轻缓的语气读最后一句话。 ⑸学生当女教师再现取花情景:评议“小心、轻轻、贴“这些动词是否表达准确。 ⑹自由读最后一节,主要写谁? | |
三、延伸体会: | 假如你是贝贝,除了送花你还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女教师的关心?(写一封信、画一幅画、做一张贺卡) | |
四、巩固练习: | 1.随堂作业:造句和仿写句子 2.课后作业:⑴作业本3-5题 ⑵替贝贝写几句话和野花一起捎给女教师 |
设计者 :严伟英 设计时间:2004年 2 月 19 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 写写见闻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按一定的顺序把主要内容写清楚。 难点:选择“新事”,写主要内容。 | |||
总课时 目标 | 1、初步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 2、懂得什么叫见闻。 3、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根据要求选择材料,按一定顺序把见闻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 按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完成习作,讲评。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理解题意: | 1、什么是见闻? (见,看见;闻,听到。见闻,就是见到或听到的事。) 2、读提示语,联系本单元学习的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见闻的。 | |
二、指导选材: | 1、写写见闻,是不是所有见到的、听到的事物都可以写呢? (提示要求必须写“新”事。明白新事指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风尚。) 2、我们学过的课文哪些是“新”事,?“新”在哪里? | |
三、选材练习:(出示投影) | 1、判断下面的材料是新事吗?为什么? ○林玲在班队课上发表演说,毛遂自荐当班长,信心十足做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带头人 ○孙杨被评为学校“全面发展优秀生” ○三(4)中队有六位同学被命名为《台州晚报》的小记者。 ○刘浩同学获市电脑绘画比赛一等奖,将参加省“世纪之星”电脑绘画竞赛。 2、交流学生选材情况: 说说你见过的、听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风尚。围绕是不是新事,新在哪里,集体评。 | |
四、明确习作要求: 1明确习作要求(出示投影) ○注意事情的先后顺序。 ○把见闻的主要内容写清楚。 2、指导习作方法: | 1、根据左边的这两条要求,你认为习作应该注意什么? 2、怎样才能把主要内容写清楚? ⑴要把时间、地点、任务交代清楚。 ⑵为了把过程写清楚,可适当选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 ⑶突出“新”的地方,要把言行和心理活动写详细。 | |
五、练习说话: | 1、学生各自准备,口述写话内容。 2、指名说,对照要求集体评议。 |
小学语文第六册《□ 写写见闻》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口头练习说话以后,习作。 | |
二、习作讲评 (优、中、下三篇) | 1、出示讲评要求(投影出示)。 ○写了一件什么新事?是否突出了“新“字。 ○是否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写? ○事情写清楚了吗?哪里写得好? 2、出示学生习作(事物投影),组织集体评议。 (充分肯定本次习作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值得 注意的地方。) | |
三、引导学生互评、修改。 | 1、学生对照要求自己修改习作。 2、同桌互读修改好的习作,互评互学。 | |
四、布置作业: | 学生誊抄。 |
设计者 :严伟英 设计时间:2004年 2 月 19 日
教学学科 | 小 学 语 文 第 六 册 | |||
教学内容 | 练习 8 | |||
教学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话;能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难点:仿写句子,准确简练地概括段意。 | |||
总课时 目标 | 1、根据学过的知识,填写适当的量词。 2、按指定的要求进行词语归类。 3、初步学会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会用“如果……那”、“不管……都” 仿写句子。 4、初步学会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5、初步学会按指定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 |||
分 课 时 目 标 | ||||
第 一 课 时 | 第 二 课 时 | 第三课时 | ||
1、能填写适当的量词。 2、能按要求给词语归类。 3、能用合适的修饰语,把句子写具体。 4、能用指定的词语仿写句子。 | 1、能正确使用冒号、引 号、等标点符号。 2、初步学会按指定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一段话。 3、能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
教 师 引 导 活 动 |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 教学思考 |
一,引导学习第1题: | 1、学生按要求填空,;六人上台板演。 2、集体交流、订正。 3、说说填入的字有什么特点? (不同的名词有不同的量词。) 4、发散练习:一艘( 船),填得越多越好。 | |
二、点拨讲解第2题: | 1、逐一读词,用铅笔试做归类练习。 2、交流,订正。 3、说话练习:选几个词,把他们组织成一句话。 | |
三、启发巩固练习第3题: | 1、学生独自按原文内容填空。 2、交流评议,订正错误。 3、填词补充句子,朗读比较,句子与原句有什么不同?(更加具体。形象。) 4、延伸练习:若不按课文填词,还可填入什么词语? | |
四、引导学习第4题: | 1、读例句1,说说句子意思及前后分句的关系。 ★(如果,表示某种假设,那表示在这种假 设下发生的情况。) ★指导造句: 如果在校门口建一个大花坛,那( ) ★造句,集体交流评议。 2、读例句2,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及前后分句间的关系,再造句。 ★(不管。表示任何条件,都表示产生的结果。) ★只要有一张杭州市区交通图,不管杭州有多大 。 | |
五、布置作业: | 完成作业本第1-4题 |
教师引导活动 | 学生学习活动 | 教学思考 |
一、引导学习第5题 | 1、复习冒号和引号的用法及正确的书写方法。 2、学生加标点。 3、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讨论:第1句中“我们老师说”后面为什么不加冒号、引号。) 4、延伸练习:加标点 ⑴一位民警叔叔问小方 □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呀□ ⑵雷锋在日记里写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⑶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后 □说 □真是人民爱人民啊□ | |
二、讲解分析第6题 |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按拼音读准生字。思考:这段话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读一读石头与泉水的对话,看看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 3、指名读,谈谈你为什么这样读? (石头认为泉水软弱,用轻视、傲慢的语气。泉水对 自己充满信心,用自信、坚定的语气。) 4、分角色读,集体评议。 5、这段话我们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水滴石穿) | |
六、讲读第7题中的短文 | 1、自由拼读生字,读通短文。 2、复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怎样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3、根据要求,尝试概括这一段短文的主要意思。 4、学生汇报,评议。 | |
七、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本第6题。 2、写出第7题的段意。 3、延伸作业:读下面的语段,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