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丹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4-5岁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并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并用图画或其他的符号进行记录。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一、活动名称及内容:中班科学——《沉与浮》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体验沉与浮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活动难点:如何让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沉下去。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块擦手毛巾,一个小筐(筐内有小泡沫板、石头、木头积木、乒乓球、塑料瓶、铁勺子),放材料的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进入活动课教室后,请幼儿分组坐好。
(2)讲故事引入主题:小朋友们,今天是猴子的生日,小蚂蚁要到森林里去参加小猴子的生日聚会,可是到小猴子家要经过一条小河,小蚂蚁在岸边找到了一些东西,我们帮它看看哪些东西可以当小船,把它送过去。(浮在水上的东西可以当小船,沉在水下的不可以)
(二)、基本部分
1、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1)小朋友,我们来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呢?
(2)我们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 ↓表示下沉,↑表示上浮。我们在相应的位置上做好记录,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2、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小朋友,我们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记录表如下:
物体 | 小泡沫板图 | 石头图 | 木头积木图 | 玻璃珠图 | 乒乓球图 | 塑料瓶图 | 铁勺子图 |
猜想结果 | |||||||
操作结果 |
4、巩固所学的知识,扩展幼儿经验。
(1)教师: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
(2)幼儿讨论交流。
(三)、结束部分
1、教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沉下去?
2、幼儿再次进行实验,并相互交流实验过程和结果。
师小结:要使浮的东西沉下去需要请沉下去的东西帮忙,要使沉的东西浮上来,需要请浮上来的东西帮忙。
五、活动延伸
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索了沉与浮的知识,你们高兴吗?生活中还有很多沉与浮的东西等着小朋友们去探索、去发现他们的奥秘呢!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泡沫、积木玩具、石子、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把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让它也沉在水底下呢?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幼儿对这次活动至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但有些细节还是有些不足的地方,例如:
一、教学设计方面:
1、目标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在教学中没有达到,没有让幼儿在探索后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2、在教学难点制定不恰当,难度太大,无法在本节活动中得到突破。
3、开始部分情境的设计,由于没有考虑到幼儿的知识水平,没有很好的给幼儿启示。
4、在沉与浮的概念引入时,幼儿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楚,应这样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提出:漂在水面上的东西,我们就说这个东西会浮在水面上;落在水里的东西,我们就说这个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
5、在小结时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做系统完善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