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9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6·课标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 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答案 C
2.(2016·新津模拟)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D.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总体上不符合Nt=N0·λt
解析 种群密度直接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正确。b点为株冠形成,株冠能减少老鼠被天敌发现的机会,B项正确。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显示老鼠的种群密度较小,说明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C项错误。大豆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数学模型接近S型,不符合Nt=N0·λt,D项正确。
答案 C
3.(2016·扬州市四模)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在7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 增长速率 |
第1年 | 0.66 |
第2年 | 1.54 |
第3年 | 2.81 |
第4年 | 3.67 |
第5年 | 2.94 |
第6年 | 1.65 |
第7年 | 0.03 |
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种群数量的两倍
D.表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得出
解析 7年中该鸟增长速率先逐渐加快,后逐渐变慢,数量呈现S型增长,A项错误。在7年内该鸟的数量都是增长的,因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项错误。7年中第4年该鸟的增长速率最快,应处在K/2值时期,因此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该年时鸟种群数量的两倍,C项正确。鸟的活动能力强,不能通过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4.(2016·海南模拟)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特定的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同时也测量了它们的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物种数地点植物 | 地点A(山脚) | 地点B (山腰) | 地点C(山顶) |
草 | 3 | 5 | 9 |
蕨类 | 7 | 5 | 8 |
灌木 | 15 | 4 | 2 |
松树 | 1 | 2 | 0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地点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山脚) | 地点B (山腰) | 地点(山顶)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土壤的有机质/% | 6.5 | 3.8 | 2.5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土壤气量/mgkg-1 | 9.4 | 4.5 | 2.3 |
B.如果遭遇山火,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一定属于初生演替
C.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有机质多、土壤湿度大
D.依据数据判断地点C的动物分布不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解析 将各类植物的数量相加看出山脚的物种数最多,说明山脚的物种丰富度最大,A项正确。如果遭遇山火,原植被被破坏,但土壤条件仍然保留,此时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B项错误。落叶树根系发达,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C点土壤层太薄,C项错误。任何地点的动物分布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不过条件不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孝义模拟)生态护坡是利用植被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的一项综合护坡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
B.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把裸露的坡地建成生态坡地,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演替的速度
D.植被覆盖可有效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开始,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A项正确。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把裸露的坡地建成生态坡地,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C项正确。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体现出对环境的保护价值即间接价值,D项正确。
答案 B
6.(2016·三亚模拟)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树种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解析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强,C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54分)
7.(15分)(2016·蚌埠模拟)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而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其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价值。
(2)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
(3)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n。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减少的是____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F点表示种群数量__________;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曲线所代表的__________生物更易消亡。
(4)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使其恢复常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是__________。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
解析 (1)肾脏的功能是排泄和清除废物,把湿地比喻为肾脏是说明湿地具有生态价值即环保价值。(2)湿地的浅水区和陆地方向是不同地段之间的关系,其植被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3)通过提取曲线信息分析:P线上的点表示种群的数量稳定,P线上方的点表示种群的数量增加,P线下方的点表示种群的数量减少。(4)恢复生态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类。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因此在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首先得以增加。随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恢复,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答案 (1)生态(或间接)
(2)水平 样方
(3)C 相对稳定 甲
(4)工程 生物 生产者 抵抗力
8.(12分)(2016·大连模拟)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图甲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有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解析 (1)b点时大黄鱼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因此为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2)不同的水层生活着不同的鱼类,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同一地点生物种类的变化现象属于群落演替。(3)A能利用太阳能,应为生产者,DCB依次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 (注: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9.(15分)(2016·莱芜月考)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请分析回答:
(1)A、B参与构成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结构,这是实现其__________等功能的主渠道。
(2)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__________(填字母),碳元素在A、B、C间以__________形式传递。
(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____稳定性,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____。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等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此过程中,早期属于__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__反馈调节。
(5)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BC依次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主渠道。(2)自然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依赖生产者即A。碳在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3)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稳定性叫做抵抗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稳定性越高。(4)通过调节回归初始状态叫负反馈调节,通过调节越来越偏离初始状态叫正反馈调节。(5)对生物圈而言,物质不断循环且基本保持平衡;对小型生态系统而言,某些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一定平衡,例如,N元素在农田生态系统的循环很难平衡,理由是由于农产品的不断输出导致N的自然输入小于N的输出。
答案 (1)营养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答出一项即可)
(2)A 有机物 (3)抵抗力 强 (4)负 正
(5)农田生态系统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或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都归还土壤)
10.(12分)(2016·肇庆期末)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苏门羚、穿山甲和小灵猫等32种,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植物——桫椤,被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
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考虑周边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
(2)在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采集卵母细胞时,需要注射__________激素,对雌性苏门羚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3)桫椤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其孢子存活率极低,为对其进行保护可通过__________技术进行快速繁殖,其简易流程如图所示,通过A过程产生的愈伤组织细胞与韧皮部细胞形态结构__________(相同/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依据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考虑周边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2)促性腺激素能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与发育,故采集卵母细胞时,需要注射促性腺激素,对雌性苏门羚进行超数排卵处理。(3)桫椤繁殖中孢子存活率极低,故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速繁殖,通过A脱分化过程产生的愈伤组织细胞与韧皮部细胞形态结构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为保护紫杉可利用基因工程合成紫杉醇,该技术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的工具酶有酶和DNA连接酶。
答案 (1)间接 整体性
(2)促性腺
(3)植物组织培养 不同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