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鹏 编写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案
课程名称 | 动物学 | 课程性质 | 专业基础课 | |
主讲教师 | 胡玉鹏 | 职称 | ||
课程简介 | ||||
“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 | ||||
课程要求 | ||||
1、“动物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干基础课。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动物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动物类群及其系统进化和发育、动物与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应保证和加强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的能力、开展动物保护的能力和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2、根据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四方面:(1)动物学基本理论传授;(2)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3)动物学能力(教学、科研、组织、动物及环境保护等)的培养和提高;(4)毕业研究论文。 3、动物学基本理论的传授和继承,介绍动物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动物系统演化为顺序,以代表动物为基础,系统介绍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个体发生、动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及其系统分类,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体现地区特点(常见、濒危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种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4、基本理论知识的验证、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实验室教学为主要形式,验证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动物学能力。 5、动物学动手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野外教学、实习、考察等形式完成。 6、教学内容的取舍以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标准,以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动物学能力为出发点,并能体现动物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时代性及地域特点。 | ||||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 ||||
绪论 (1学时) 内容要点: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学时) 内容要点: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 (4学时) 内容要点: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各纲代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各纲的重要类群及分布;原生动物的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0.5学时) 内容要点: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原生生物与后生生物;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1.5学时) 内容要点:海绵动物门的体形、结构特点及其低等性、原始性;扁盘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1.5学时) 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及本门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特征和生活史(世代交替现象);水螅、钵水母、珊瑚三个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1.5学时) 内容要点: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吸虫和绦虫三个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活史;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 原腔动物 (1.5学时) 内容要点: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几种重要、常见的线虫;轮虫动物门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腹毛动物、线形动物的形态特征。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4学时) 内容要点: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演化上的意义;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异同。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4学时) 内容要点: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及其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异同;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亚纲或目);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8学时) 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甲壳、肢口、蛛形、多足和昆虫纲的代表动物、形态特征、分类(昆虫纲到目);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箒虫动物门 (0.5学时) 内容要点:三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 (1.5学时) 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棘皮动物的分(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蛇尾纲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十三章 半索动物门 (0.5学时) 内容要点:柱头虫的主要特征;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 (1学时) 内容要点: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次要特征;各亚门各纲的主要特征概述;柄海鞘的外形、内部构造、逆行变态;文昌鱼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十五章 圆口纲 (1学时) 内容要点:圆口纲外形及构造特征;分类及生态。 第十六章 鱼纲 (4学时) 内容要点:鱼纲的主要特征(体形与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感觉、排泄、生殖等系统);鱼纲分类(软骨鱼系、硬骨鱼系各亚纲及各总目的特征及代表);板鳃与瓣鳃的概念;鱼类的经济意义及洄游。 第十七章 两栖纲 (4学时) 内容要点: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纲的主要特征(骨骼、消化、循环、呼吸、生殖等系统);分类:蚓螈目、蝾螈目和蛙形目;经济意义。 第十八章 爬行纲 (4学时) 内容要点: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爬行纲的躯体结构(骨骼、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分类: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等五个目的主要特征及类群;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益处及危害,毒蛇的识别及蛇伤防治)。 第十九章 鸟纲 (6学时) 内容重点:恒温及其意义;鸟纲的躯体结构(外形、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生殖等);鸟纲的分类:(二亚纲、三总目、七个生态类群)及其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举例;鸟类的繁殖及迁徙;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捕食害虫、狩猎、鸟害等)。 第二十章 哺乳纲 (6学时) 内容要点: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以及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纲躯体结构(外形、皮肤及衍生物、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及感官、内分泌、生殖);哺乳纲的分类: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的主要特征,真兽亚纲的分目(特征及代表种类);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 第二十一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0.5学时) 内容要点:原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恐龙的兴衰及绝灭的原因);鸟类的起源(始祖鸟的特征及意义)和适应辐射;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十二章 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0.5学时) 内容要点:生命的起源;动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动物地理学、生理与生化、遗传学);进化理论: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等;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及形成。 第二十三章 动物地理分布 (0.5学时) 内容要点:生物圈;动物的分布;世界(6个界)及我国(7个区)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第二十四章 动物生态 (0.5学时) 内容要点:生态因子;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物质、能量流动;环境保护。 附: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简要说明,详见实验课大纲)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无脊椎动物部分:学习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水螅、涡虫、蛔虫、环毛蚓、河蚌、乌贼、对虾等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掌握它们所在门和纲的基本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脊椎动物部分:学习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解剖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掌握它们所在纲和目的基本特征,并认识一些常见的代表动物。 | ||||
每章重、难点及授课内容 | ||||
绪 论 重点: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难点:分类知识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生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鉴定的约有200万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发现的种还会逐年增加,有人(R.C.Brusca等,1990)估计,约有2 000万-5 000万种有待发现和命名。 六界分界法: 1、动物界:多细胞、真核、无细胞壁及叶绿体、无光合作用、吞噬营养 2、植物界:多细胞、真核、有细胞壁及叶绿体、能行光合作用 3、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细胞有核膜及胞器、真核 4、原核生物界:单细胞、虽含核酸但无核膜及胞器、原核 5、真菌界:多细胞、细胞有细胞壁无叶绿体、无光合作用、有吸收作用 6、病毒界:无细胞结构、只是一团核酸或蛋白质、无代谢、内寄生 生命的进化历史经历了4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非细胞阶段;第二阶段:从非细胞到细胞;第三阶段: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第四阶段: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真核生物。 第二节 动物学的概念 一、概念 动物学(Zoology)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二、动物学的主要分科 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5大类: 1、系统动物学: 包括分类、生态、分布、进化等 2、形态学: 包括比较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 3、生理学: 包括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比较生理学、生理化学等 4、实验动物学: 包括动物遗传学、实验胚胎学等 5、分子生物学 按研究的动物对象分为:原生动物学、寄生虫学、贝类学、甲壳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两栖爬行动物学、鸟类学、兽类学等。与医学、农学、物理、化学等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边缘学科。 第三节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动物学的研究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工作方法。可分三步: 1、观察和记述阶段 2、假设阶段 3、实验阶段 研究方法: 1、描述法 2、比较法 3、实验法 第四节 动物分类的知识 已知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还在不断地发现新种,若无科学的分类方法,研究起来将杂乱无章,需进行系统的分类。 一、分类依据 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现用自然分类系统:以形态或解剖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许多证据为依据,基本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科学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又建立了新的分类准则:生化准则、免疫准则等。还不完善。 二、分类等级 界 Kingdom 门 Phylum 纲 Class 目 Order 科 Family 属 Genus 种 Species 三、物种和亚种的概念 1、物种 2、亚种 四、动物的命名 双名法: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者是属名,后者是种名。 五、动物的分门 1、分门的依据 细胞数量及分化 体型 胚层;体腔;体节;附肢;内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 2、门数:34门 思考题: 1. 生物分界的根据是什么?如何理解生物分界的意义? 2. 物种的概念是什么?试说明“双名法”是怎样给物种命名的。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重点:1、四大基本组织的特点 2、个体发育过程 难点:结缔组织类型及其特点 授课内容: 第一节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形态 多种多样,与其机能相适应;肌细胞——纤维形或纺锤形;神经细胞——星形 二、细胞的大小 一般0.5~40μm,10~30μm为多,个别细胞较大,如鸟卵等。 三、细胞 细胞周期:从一次细胞结束到下一次结束之间的期限。细胞的类型:有丝、无丝、减数。 四、细胞的寿命 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同形态、同功能、同来源的一些细胞集合在一起,加上其中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共同完成某一功能,称为组织。通常分为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组织 密集的细胞+少量细胞间质。位于动物体表、器官表面及内腔的内壁。 (二)结缔组织 特点: 具有发达的细胞间质,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中。结缔组织种类多.种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血组织、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三)肌肉组织(muscular tissue) 由肌肉细胞组成。肌肉细胞又称肌纤维,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肌肉组织可分为平滑肌、横纹肌和心肌。 (四)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具有高度发达的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营养、保护和修复的功能。 二、器官和系统 (一)器官: 如果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且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功能单位,这个整体称为器官。如眼、鼻、耳、肠等 (二)系统: 当若干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就构成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 思考题: 1 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和机能上有哪些共同特征? 2 细胞膜有哪些重要作用?对动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3 细胞质各重要成分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4 细胞核的结构及其主要生理机能是什么?与细胞质有何联系? 5 研究细胞周期有何实践意义? 6 减数与有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何生物学意义? 7 动物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主要机能是什么? | ||||
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重点: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 难点: 1.原生动物的呼吸、营养、排泄。 2.寄生原生动物的生活史。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原生动物是身体有单个细胞构成的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体型微小,长约30-300μm ,最小的利什曼原虫只有2—3μm,最大的(某些有孔虫)可达10cm左右。 二、原生动物由单细胞构成,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外,还具有动物细胞所没有的特殊细胞器(类器官,如胞口、胞咽、伸缩泡、鞭毛等 ),完成运动、消化、排泄、生殖、感应等各种生理机能。 三、原生动物体表的细胞膜,有的种类极薄,称为质膜,不能使身体保持固定的形状,体形随细胞质的流动而不断改变。 四、原生动物通过鞭毛、纤毛、伪足等来完成运动。主要有三种营养方式。 五、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又有四种方式,包括二裂(有纵二和横二两种)、复、出芽、质裂等。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接合生殖(纤毛虫特有的)等。 六、包囊和适应:生活环境恶化时,许多原生动物体表分泌物质把自身包裹起来,形成所谓的包囊,不吃不动以保证自身度过干燥、严寒、酷暑等不良环境,且易被风带到其他地方。 第二节 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原生动物约有4.4万种,其中化石种类2万种,营自由生活的1.7万种,寄生的约0.68万种。仅介绍其中重要的四个纲。 一、鞭毛纲(Mastigophora) (一)代表动物—眼虫(Euglena) 1、生活环境 眼虫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池沼或积水中,其单细胞的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在温暖季节可大量繁殖,使水呈绿色。 2、结构特征 虫体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长约60μm。体表覆有具弹性的表膜,具沟和嵴交替排列形成的斜纹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又能做收缩变形运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核,生活时透明。体前端有一胞口(Cytostome),不能进食,只排出多余水份,后连一膨大的储蓄泡(reservior)。一条鞭毛 (flagellum)从胞口中伸出,鞭毛是细胞表面能动的突起。眼点由埋在无色基质中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是靠近鞭毛基部的膨大部分,能接受光线,与进行光合作用的营养方式有关,眼点和光感受器普遍存在于绿色鞭毛虫体内。绿眼虫具有三种营养方式。副淀粉粒是眼虫类特有的,与淀粉相似,但与碘作用不呈紫蓝色,其形状大小是分类依据。绿眼虫所行纵二生殖是鞭毛虫纲的特征之一。 (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1、以鞭毛为运动器,通常1-4条,少数种类具有较多鞭毛。 2、营养方式有光合营养、渗透营养、吞噬营养等。 3、生殖方式,无性生殖为纵二裂(绿眼虫),出芽(夜光虫);有性生殖有同配生殖(盘藻虫),异配生殖(团藻虫)。 4、环境不良时能形成包囊。 (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鞭毛纲已知约有2000种,依营养方式不同分为2个亚纲。 1、植鞭亚纲(phytomastigina) 自由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种类多,形状各异,单体或群体。具色素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动鞭亚纲(Zoomastigim) 无色素体,不能自己制造食物,异养,自由生活或寄生。 二、肉足纲(Sarcodina) (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Amoebaproteus) 1、生活环境 大变形虫生活在清水池塘或水流缓慢的浅水中,在富生藻类的浅水中分布较多,于水中植物或其他物体的粘性沉渣中。其最大特点是体型随原生质的流动而经常改变,故名。 2、结构特征 变形虫结构简单,体长约 200~600μm,体表为一层极薄质膜。质膜下的一层外质(Ectoplasm)特点是,无颗粒,均质透明。外质之内的内质 (Endoplasm)特点是,具颗粒,可流动,不透明,含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等。变形虫只进行二无性繁殖。 (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1、广泛生活于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种类。 2、体表仅有极薄的质膜。 3、细胞质明显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又分为可相互转换的凝胶质和溶胶质。 4、虫体裸露,或质膜外具石灰质或几丁质或矽质外壳。 5、通常二繁殖,除有孔虫和放射虫外,一般不行有性生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 6、伪足是本纲动物运动、摄食的细胞结构,依形态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叶状伪足(Lobopcdium),丝状伪足(Filopodium),根状伪足(Rhizopodium),轴伪足 (Axopodium)。 (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肉足纲约8000多种,依伪足形态不同分为二个亚纲。 1、根足亚纲 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还有的寄生,伪足为叶状、指状、丝状或根状。变形虫种类很多,但伪足大都似大变形虫,有的与人关系密切。 2、辐足亚纲(Actinopoda) 在淡水或海水中营漂浮生活,具轴伪足,体多呈球形。 三、孢子纲(Sporovoa) (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plasrnodium vivax Grassi&Feletti) 疟原虫能引起疟疾(打摆子),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4种。 配子生殖 孢子生殖 (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 寄生种类,无运动器或只在生活史一定阶段有,异养,生活史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脊椎动物(或人)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先进行无性裂体生殖,再是有性的配子生殖,最后是无性孢子生殖。 (三)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四、纤毛纲(Ciliata) (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nberg) 1、生活环境:在有机质丰富的污水沟或池塘中, 2、形态结构:形似倒置的草鞋,前端钝圆,后端稍尖,长约150—300μm。细胞质分为内质和外质。虫体表面为表膜。全身满布纤毛,纤毛有节奏地摆动,使虫体旋转游泳,纤毛从体前端开始有一斜沟伸向体中部,沟端有口故称口沟。呼吸作用通过体表进行。通常行横二裂生殖,每天可1—2次,有时进行接合生殖,交换小核后一个个体发育为4个个体以增加生活力。 (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体表具纤毛。纤毛结构与鞭毛相同,但短而数量多。纤毛运动时节律性强。具表膜下纤毛系统,细胞核分为大、小核,多具摄食的胞器。无性生殖为横二,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三)纤毛纲的常见种类 第三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原生动物研究不仅对了解动物演化是重要的,而且和人类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思考题: 1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的单个细胞有何异同? 3 单细胞动物的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区别? 4 鞭毛的超微结构及其运动机理是什么? 5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 简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7 何谓变形运动?变形运动的机理是什么? 8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 简述痢疾内变形虫的形态、生活史及防治原则。 10 简述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危害及防治原则。 11 疟疾复发的根源是什么? 12 疟原虫的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出哪些新观点? 13 孢子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4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5 研究原生动物有何经济意义? | ||||
第三章动物的胚胎发育和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重点:原肠胚的形成、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 难点:胚后期、端细胞法、吞噬虫学说。 授课内容: 一、繁 殖 动物产生后代的现象称之为繁殖。繁殖不仅使个体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保持种群的延续。概括起来,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一)无性繁殖 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体直接产生子代的最简单的繁殖方式。这种方式多见于低等动物。 1.生殖 即亲体通过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个体。形成两个相等的新个体的,称为二(包括横二裂和纵二裂);形成多个新个体的,则称复。前者如草履虫、绿眼虫,后者如放射虫。 2.出芽生殖 以出芽方式由亲体产生芽体,再与亲体分离,发育成新个体,或不与亲体分离,而形成群体。如水螅类及其他腔肠动物。 3.孢子生殖 即由母体产生许多孢子,不经结合而直接形成新个体。为孢子虫所特有的生殖方式。 4.再生 即动物体一部分在损坏、脱落后,重新恢复其所丧失的部分,以保证其个体的完整性。如水螅及扁形动物等。 (二)有性繁殖 是由雌雄细胞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由于有性生殖的新个体,从亲代双方获得不同的遗传特性,而有更强的生命力。 1.配子生殖 2.接合生殖 孤雌生殖 又叫单性生殖,即雌性所产生的卵,不经受精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二、发 育 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或演化过程中,形态、结构和机能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叫发育。因此,发育可分为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性繁殖的多细胞动物,其个体发育全过程,可分为胚前期、胚胎期和胚后期。 (一)胚前期 此期发育始于精、卵细胞的产生,终于其成熟。精(卵)原细胞通过多次有丝,数量不断增殖,进入生长期,精(卵)细胞体积增大成为初级精(卵)母细胞。精(卵)母细胞在生成过程中,必须经两次连续的成熟,才能形成成熟的精子或卵子。 (二)胚胎期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很复杂,不同类的动物,胚胎发育各有其特点,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几个相同的阶段。 1.受精 精子与卵子结合为一个细胞称受精卵或叫合子.这个过程就是受精。受精卵(合子)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2,卵裂 受精卵的称为卵裂。它是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在每次之后,未到新细胞长大就继续不断地下去,因此成的细胞就越来越小,这些细胞叫做球。 3.囊胚的形成 卵裂后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囊胚中间的空腔叫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叫囊胚层。 4.原肠胚的形成 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原肠胚,出现了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原肠胚形成在各类动物有所不同,形成的方式有:内陷、内移、内转、外包、分层。 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了中胚层。中胚层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 端细胞法 (2)体腔囊法 (三)胚后期 包括幼体的生长发育、性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时期。根据幼体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成体的差异程度,将胚后发育分为两大类型。 1.无变态发育 2.变态发育 三、生物发生律 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动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四、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 (一)群体学说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群体鞭毛虫类似的祖先。对此也有两种假说: 1、原肠虫学说 2、吞噬虫学说 (二)合胞体学说 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多核纤毛虫的原始类群,后生动物的祖先是具合胞体结构的多核细胞。 思考题: 1 受精卵的卵裂与体细胞的有丝有何区别? 2 何谓胚层的分化?多细胞动物的三个胚层各分化成哪些组织器官? 3 什么叫生物发生律?了解生物发生律有何重要意义? 4 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哪几种学说?各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个学说易被多数人接受? 为什么? | ||||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 重点: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地位。 难点:胚层逆转。 授课内容: 多孔动物(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但不是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因其个体发育规律上特殊,没有很大的发展。种类少,数量小。在演化上为一侧支,因此又名“侧生动物”。 一、结构概述 (一)细胞分化 两胚层,相当于原肠胚。 1、外皮层细胞 (1)扁平细胞 起保护作用;(2)孔细胞 形成入水小孔。 2、内皮层细胞 领细胞 有一透明的领围绕一条鞭毛。主要为吞噬作用,行细胞内消化。 3、中胶层 两细胞之间为中胶层,主要是非细胞的胶状物质。内有许多变形细胞。变形细胞是保留了胚胎期的细胞,可以形成许多种细胞。 (二)水道系统 水沟系是多孔动物特有的结构。其生命活动都通过水道系统来完成。水沟系有三种类型: 1、单沟系 2、双沟系:体壁发生折叠,在体壁形成很多鞭毛室,捕捉食物在此进行。 3、复沟系:复杂,体壁进一步折叠,管道分支多。如:浴海绵。 二、个体发育上的特殊性 个体没有雌雄的分化,但一个个体的雌雄生殖细胞不同时成熟,因此必须两个个体受精。 受精后发育特殊。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或“胚层逆转”。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或形成芽球。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 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动物演化树上的一个侧支? | ||||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重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两种体型及细胞分化。 授课内容: 一、概述 腔肠动物同海绵动物一样,也是两胚层动物,为正支,是一切多细胞动物的祖先。多生活于海洋,体现了其原始性,其体型为辐射对称,即通过其轴有许多切面可把身体分成两对称的部分。 二、结构特点 (一)两类体型 1、水螅型体 2、水母型体 (二)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的程度比海绵动物高的多,其细胞分化的程度表明本门动物发展了一大步,并出现了最简单的组织分化,对刺激能做出反应。 1、肌细胞是内外两胚层的主要细胞。是最原始的肌肉细胞。准确地说是皮肌细胞。 2、刺细胞:本门动物特有。主要分布在外胚层,特别触手上,夹在肌细胞之间。 3、腺细胞 4、间细胞 5、神经细胞 6、感觉细胞 三、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1、无性生殖————主要为出芽生殖。 2、有性生殖 (二)发育 一般有性生殖发生在秋末、冬初。 四、分类 腔肠动物约有9000种。根据动物体的形态变化,水螅体为主或水母体为主及个体发育的特点,分三纲。 (一)水螅纲 1、特征 (1)成体为水螅体,是其生活周期的主要阶段。单体或群体。 (2)只有少数种类,生活周期中只出现水母体,而水螅体极不显著。 (3)无论以何形式形成的水母体,均称为水螅水母。主要标志:在边缘有缘膜。缘膜由外胚层一层细胞形成。 (4)多数有固定数目的生殖腺,但都起源于外胚层。 2、主要种类 (1)水螅 只有此属生活在淡水中。生活在洁净的水流或池塘中。身体管状,一端附着,为基盘,另一端为口,口在垂唇末端。垂唇周围有一圈触手,5~12条。无骨骼,可向任何方向弯曲或摆动。遇刺激时,可把全身缩成一团。 (2)数枝虫:群体,生活在海洋中,固着。 (3)钩手水母 水母占生活周期的主要阶段,水螅体期短且不明显。 (二)钵水母纲 全为海产。大多数是大型的水母类。为真水母。 1、生活周期和特征: (1)水母体是主要阶段,结构复杂,中胶层特别厚,内有分散的变形细胞。 (2)水螅体只是生活周期中很少的幼虫阶段,有的种类水螅体发育不完全或无。 (3)无缘膜。生殖腺起源于内胚层。 2、主要种类 海月水母 (1)形态 消化循环腔扩大成很多辐管。口方形,四个口角有四个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有比较复杂的感觉器官,起平衡作用等。 (2)生活周期 雌雄异体,受精场所有二:海水或胃腔。受精卵发育成浮浪游虫。固着形成水螅体。长大后横裂,形成水母体。海蛰也属此纲。 (三)珊瑚纲 此纲动物只有水螅体,起结构较水螅纲中的水螅体复杂。其不同点为: 1、口道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 2、隔膜是由内胚层及中胶层向内突出形成,板状,将消化循环腔分成许多小室。 3、多数种类为群体,有的种类是单体。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腔不同? 2 如何采集水螅,怎样用活水螅观察刺细胞? 3 以薮枝虫为例,试述其生活史并作出简图。 4 试比较腔肠动物各纲异同。 5 试述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说明理由。 | ||||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重点: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难点: 1、组织的分化。 2、寄生扁形动物的生活史。 授课内容: 一、概述 扁形动物是最早出现的、最原始的、最简单的三胚层动物。 (一)结构配置的模式 1、内胚层形成的消化管:中胚层出现后,形成的肌肉层贴在体壁上,内胚层从体壁上脱离,形成消化管。 2、中胚层 从原肠胚阶段开始出现,是在原口的两侧,在外、内胚层交界处,分化出一个细胞,增殖形成中胚层,主要形成肌肉层,贴到体壁上。 3、在中、内胚层之间为中胚层分泌的填充组织 (二)组织的分化 为了机能的强化的需要,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组织,中胚层起了主要的作用。 1、肌肉组织 分布在外胚层底下,与外胚层紧贴,一起构成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肌肉有三种类型:环肌、纵肌、斜肌。 生活方式也因此由被动变为主动。 2、消化管 消化管原始。 3、填充组织 为疏松结缔组织,由网状分枝的细胞相互吻合形成的。 4、原肾管 原肾管是第一次出现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形成的,埋藏在填充组织中,有许多分支,其功能单位为焰细胞。 5、生殖器官 由中胚层产生生殖细胞,一般雌雄同体。不但又腺体,而且有输送生殖细胞的管道。特别是寄生种类,生殖系统非常发达,占身体的大部分。卵裂为螺旋式卵裂。 6、神经组织 要对刺激作出迅速而灵敏的反应,必须加强神经组织。扁形动物的神经组织有了显著的进步。 (三)分布 二、分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及消化管的有无,分三纲: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 (一)涡虫纲 本纲动物营自由生活,生活在比较隐蔽的环境,多有感觉和平衡器官,少数种类有触手,运动器官为体表的纤毛。 1、主要特征 (1)上皮 为外胚层形成,主要是纤毛上皮,中间夹着两种腺细胞:粘液细胞和成杆状体细胞,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防御作用,并有利于运动。 (2)消化管 多数有分支的消化管。原始种类无,但有口和咽部,口和咽不是内胚层形成的,无消化作用,只是食物的通道。 (3)感觉器官 耳状突起:特别敏感,能感觉到水的化学性质和水流方向。眼点:能感光,由感觉细胞和色素层组成。 (4)牟勒氏幼虫是海产的涡虫纲动物的幼虫阶段。其作用相当于腔肠动物中的浮浪游虫。 2、分类 分4目,主要根据它们的消化系统-肠的有无及分支多少。 (1)无肠目 (2)单肠目 (3)三肠目 (4)多肠目 (二)吸虫纲 有6000中左右,全为寄生,有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一般脊椎动物为它们的终宿主,即幼虫所寄生的生物体;无脊椎动物为它们的中间宿主,即幼虫所寄生的生物体。 1、主要特征 (1)上皮 所有上皮细胞间细胞膜消失,为合胞体。细胞核带一部分细胞质下沉到实质组织中,外皮层中无细胞核,全是细胞质。最外侧是细胞分泌的粘多糖等其作用是保护其身体不至于被消化。 (2)固着器:寄生动物的成虫用以固着在寄主上的器官。 1)吸盘 2)小钩 3)头器 (3)个体发育 少数直接发育,多数间接发育,常经过几个不同的幼虫阶段,且在生活史中其幼虫需有几个寄主。在幼虫阶段能行无性生殖加大其数量。 2、分类 (1)单殖亚纲 1)固着器主要在吸虫的身体后端,是吸盘以及小钩,或只有小钩。常缺口吸盘或极不明显。 2)生活周期中只有一个寄主,没有更换寄主的现象,即直接发育。 3)主要寄生在动物体外,如皮肤等外部器官或和外部相通的内部器官如泄殖腔等。 (2)复殖亚纲 1)多数种类具两个吸盘,即口吸盘和腹吸盘,少数只有一个吸盘,只剩下腹吸盘。 2)在生活周期中有更换寄主的现象,只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寄主。 3)全部都寄生在动物体内,多为脊椎动物。 代表动物: 1)华枝睾吸虫 寄生在人、猫、狗等肝脏胆管内,引起消化不良、水肿、黄疸,可引发原发性肝癌。成虫及卵的结构将在实验课上观察。生活周期: 终宿主 除人外,还有猫、狗、虎以及一些有吃生鱼习惯的动物,成虫在寄主体内能活15~20年。 中间宿主 有两个,第一中间宿主主要是淡水的螺蛳,第二中间宿主多为野鱼。 生活周期循环 A.卵被淡水螺蛳吞食以后进入其消化道,不久,卵壳破裂,毛蚴孵出。B. 毛蚴钻入肠壁组织,形成胞蚴。胞蚴又可形成雷蚴。都以无性生殖方式,数量很大。C. 雷蚴形成后进入螺蛳的血窦中,此处营养丰富,继续发育形成尾蚴,尾蚴形似蝌蚪,成熟后被排到水中,游动,不能超过48小时,遇到第二中间宿主-鱼类,侵入,进入鱼的肌肉组织,变成囊蚴,囊蚴椭圆形,有囊壁。D. 人吃了未煮熟或生的鱼而感染,进入胆管发育成成虫。 2)日本血吸虫 3)羊肝蛭 (三)绦虫纲 绦虫一般为长带状,为带状蠕虫。都是营内寄生生活的,而且都在脊椎动物的肠腔中。比吸虫纲更适应寄生生活。特殊感觉器官完全退化。消化系统全部消失,只借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寄主的营养。附着器官都集中在头部,其后由许多节片组成。有的长达10米。 1、主要特征 1)皮层 与吸虫的基本相似,是由有生命的合胞体组成,不同的是整个皮层表面有由细胞质形成的许多微指状突起,称微毛,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还有裂隙(孔管)。 2)节片 少为4节,多为千节以上,少数无节片。节片是成体无性生殖的产物,因此其可无地增加其节片,相当于幼虫的无性生殖,而不是真正的分节。一个成体可有4类节片:头节、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老熟节片。头部有一所谓“颈部”,是无性生殖的场所。颈部是全身最狭小的部分,它的后端以横裂的方式生出后面的节片。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老熟节片;成熟节片内充满了雌雄生殖器官,多为雌雄各一套,个别雌雄各2套。老熟节片被子宫和卵充满,一节节掉下,随粪便排出。 3)固着器 A 吸沟(吸槽) 长在头节。 B 吸盘 如果有吸盘则为四个,在头节的四周。 C 小钩、小棘 长在头节的一个突起上。数目不同,角质化。 D 吻 能伸缩,能缩回吻鞘。 2、生活周期 中间宿主为脊椎动物或节肢动物。终宿主都为人、猪等脊椎动物,并都寄生在肠中。生活史可分为两种类型: 1)大多数是在同一节片内进行自体受精。卵堆积在子宫中,而成为孕节,后脱落,随粪便排出。卵壳腐烂,卵内的六钩蚴散出,猪吞食后,到横纹肌,发育成囊状,称囊尾蚴,人吃了未熟的带囊尾蚴的猪肉,发育成成虫。 2)少量绦虫的子宫在节片的腹面有孔通体外,称子宫孔,卵可由此孔产出,因此只有成节无孕节,产出的卵是有盖的。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六钩蚴孵出,在水中游泳,后经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鱼发育,人吃了此种未煮熟的鱼到肠发育成成虫。 3、分类 思考题: 1 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中有何重要意义? 2 扁形动物比腔肠动物进化一些,试以水螅和涡虫为例,指出涡虫进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 面? 3 简述典型吸虫的生活史中各种虫态的一般特征。 4 试叙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及其防治原则。 5 简述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及其防治原则。 | ||||
第七章 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重点: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1.假体腔。 2.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授课内容: 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第一节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假体腔动物中一个重要类群,已知约15000种,据估计有50万种,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 一.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纹(假分节) 2.体表有角质膜。是由上皮分泌形成,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坚韧富有弹性,起保护作用。 3.角质膜下面是一层合胞体的表皮层(无细胞界限)。 4.三胚层,具假体腔。 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运动。 5. 完全的消化系统。有口和肛门,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为管中套管结构。 6. 无循环系统和特殊的呼吸系统。 7.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但是是由原肾细胞(一般为1细胞个)或腺细胞(一般为2个细胞)衍生形成. 8. 神经系统: 为筒形,由围咽神经环,以及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条神经和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构成,神经索都嵌在上皮中。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有纤毛窝、乳突、眼点、刺毛等。 二. 代表动物——人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是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寄生线虫之一,感染率高,尤其是儿童。 1. 外形 : 20—30cm。 从外形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口(在前端顶部,有3片唇) 排泄孔:口稍后腹中线上。 雌性生殖孔:体前1/3处,腹中线上。 生殖孔 雄性生殖孔:与肛门合并成泄殖孔,自孔中伸出一对交合刺(spicule) 2. 体壁 也为皮肤肌肉囊,主要结构有: 角质层:发达,由皮层、原纤维层、基质、纤维层和基膜构成。 体壁 表皮层:一层,为合胞体。 肌肉层:为纵肌,不发达。 背线:1条,内有背神经管。 体线 腹线:1条,内有腹神经管。 侧线:2条,较发达,内部各有一纵排泄管。 3.消化系统 4. 呼吸和排泄:为无氧呼吸。排泄器官是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形成的“H”型管(见图),伸向体后2条纵排泄管,位于侧线内。 5. 神经系统: 6. 生殖系统:发达,为管状。 雌性生殖系统:一对,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生殖孔。雄性生殖系统:1个,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泄殖孔、交合刺。 7. 生活史为直接发育。 三. 其它常见线虫 1. 人蛲虫(Enterubius vermicularis) 2.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第二节 假体腔动物的其它类群 假体腔动物除了线虫动物门外,还有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形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线形动物门(Nen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一.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生活在海洋或淡水底部沉积物周围,已知约400种。 二. 轮形动物门(Rotifero) 本门动物种类较多,已知约1800种。分布广泛。轮虫的头部都有一个轮盘(trochal disc)的结构,是由身体前端腹面口周围的纤毛区及环绕头区的纤毛环组成的纤毛器。轮盘是轮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生活在海底部泥沙中。体长一般不超过1mm,体表有13个节带,具假体腔,无纤毛。目前已知约100种。代表动物——动吻虫(Echinoderes)。 四. 线形动物门(Nenatomorpha) 分布在淡水、海洋及潮湿土壤中。身体特别细长,成虫长30—150cm,直径05—3mm。一般成虫自由生活,幼虫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已知约250种。 第三节 假体腔动物的系统发展 线虫有特殊的排泄管,无纤毛,有特殊的纵肌层,线形生殖系统。这些结构特点与假体腔动物中其它类群显然不同,它是动物演化上的一个分支。轮虫的构造和胚胎发育与涡虫相似。 思考题: 1 如何从外形上辨别雌雄蛔虫? 2 介绍解剖蛔虫的方法和步骤? 3 试述假体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4 试述人蛔虫的生活史,分析说明其感染率高的主要原因。 | ||||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重点: 1、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体节和真体腔的概念及其出现的意义 难点: 3、真体腔与假体腔的区别。 4、身体真正的分节。 授课内容: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本门动物约9000种,常见有沙蚕、蚯蚓、水蛭等。 第一节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有分节现象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metamere)构成,称为分节现象。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体节与体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不仅在体外显示出分节,而且象血管、排泄管、生殖腺、神经节、消化道等重要内脏器官也按节重复排列。 二. 形成真体腔(true coelom) 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secondary coelom)。真体腔形成的意义:(1)消化管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2)真体腔的形成,促进了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器官的形成和发展,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进一步完善。 三. 刚毛(seta)和疣足(parapodium) 刚毛和疣足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四. 闭管式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构成了闭管式循环系统。 五. 后肾管排泄系统 多数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后肾管,来源于外胚层。实际上是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数目不定,每体节1对或多对,如环毛蚓的每个体节有很多的肾管。 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 六. 链状神经系统 结构:是由脑(即一对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以及腹神经索组成。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成为贯穿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每个体节的神经节发出2—5条侧神经。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感觉器官发达(多毛类):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陆生种类的感觉器官一般不发达,主要是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 七. 担轮幼虫(trochophore) 陆生和淡水生活的环节动物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囊胚、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过变态成为成虫。 第二节 代表动物——环毛蚓(Pheretima) 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已知约1800种。环毛属种类多,我国有100多种。 一. 外部形态 雌雄同体,同律分节,头不明显。主要结构有:口、刚毛(除1、2节外,每节1圈刚毛)、生殖带(第14—16节,色暗肿胀)、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体节腹面)、雄性生殖孔(1对,第18节腹面两侧)、纳精囊孔(3对)、背孔(在背线处)。 二. 内部构造 1. 体壁及真体腔 2.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穿过隔膜,管壁肌肉发达,增强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咽————食道————砂囊————胃————肠————肛门 3. 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系统,主要结构有 4. 呼吸和排泄为体表呼吸,皮下有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要求体表湿润(由背孔分泌体腔液)。 5. 神经系统:梯型的链状神经系统, 6. 生殖和发育: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第三节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 环节动物约有9000多种,分为多毛纲、寡毛纲、蛭纲3个纲。分布在海洋、淡水和陆地,也有寄生。 一. 多毛纲(Polychaeta) 绝大多数在海洋中生活,极少数在淡水生活,头部和感觉器官发达,有疣足,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发育中有担轮幼虫。已知6000多种,常见沙蚕(Nereis)等。 二. 寡毛纲(Oligochaeta) 无明显头部,体表具刚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直接发育。约有3000种,根据生殖腺、环带、刚毛等结构分为3个目,常见有各种蚯蚓、颤蚓等。 三. 蛭纲(Hirudinea) 俗称蚂蝗,吸人或动物的血。体节数目固定,无疣足和刚毛,雌雄同体,性成熟时有环带,有口吸盘和后吸盘。约有500种,如金线蛭(Whitmaania)。 第四节 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 一、环节动物的起源有2个学说: 认为起源于扁形动物涡虫纲。 认为起源于似担轮幼虫式的假想祖先担轮动物。 二、各纲之间的关系: 多毛类比较原始。生殖腺由体腔上皮产生,具担轮幼虫。寡毛类可能是多毛类适应穴居或土壤生活的结果,如疣足消失,头部不明显。蛭类与寡毛类的亲缘关系较近。蛭类中棘蛭类的体腔发达,有血管,体前端数体节有刚毛,这与寡毛类相似;寡毛类中某些寄生性的蛭形蚓,口腔有颚,体末有吸盘,与蛭类相似。 思考题: 1 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怎样? 2 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3 试述环毛蚓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 简述蛭类适应临时性寄生生活的结构及生理特点。 5 沙蚕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 6 试述环毛蚓的血液循环途径。 7 蚯蚓是如何繁殖的? 8 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9 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0 试述环节动物的系统发育。 | ||||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重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1.外套膜的结构和功能。 2.腹足类的扭转现象。 授课内容: 软体动物种类多,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与人类关系密切。软体动物的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完善,它们具有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 大多数腹足类身体左右不对称,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经过旋转的结果。 二.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三. 具外套膜(mantle) 是身体背侧皮肤伸展而形成的,对其生理活动和生活有重要作用。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有腔隙,称为外套腔。 四. 具有贝壳 大多数有1—2或多个贝壳,不同种类贝壳形状构造变化大,如腹足类为螺旋形;瓣鳃类两片为瓢状;掘足类筒状。贝壳是保护器官,足部和头部有肌肉与贝壳相连,活动时,头足伸出壳外,危险时缩入壳内。 珍珠的形成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 六.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 七.呼吸系统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陆地种类:无鳃,而是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直接取氧。 八.神经系统 不发达,无集中统一的神经中枢,这与其缓慢的生活方式一致。 九.生殖系统与发育 大多为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大多体外受精,也有体内受精。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软体动物主要根据贝壳和足的特征分类,—般分为7个纲: (1)无板纲(Aplacophora)无贝壳,足退化,具腹沟,休呈蠕虫状,是最原始的软休动物。如龙女簪(Proileomenia),产于我国南海。 (2)单板钢(Monoplacophora)贝壳—个,帽状,足扁阔。鳃及内脏器官按体节排列。如新蝶贝(Neopilinagalathea),是一种原始贝类的“活化石”。 (3)多板纲(Poiyplac phora)背部有贝壳S枚,覆瓦状排列,呈块状。适于在岩石吸附和爬行,神维系统呈“双梯形”,如石鳖。 (4)掘足纲(Scaphopoda)贝壳1个,呈牛角状,两端开口,足圆柱形,适于挖掘泥沙。如角贝(Dentatium)。 (5)腹足纲(Gastropoda)头部明显,贝壳一般一个,螺旋状,足肥块状。 (6)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贝壳两瓣,左右合抱,无头部,足斧状。 (7)头足纲(Cephalopoda)除原始种类有贝壳外,一般退化为内壳或消失,头部极发达,足特化成腕。 下面将重点介绍和人类关系密切的、经济价值较高的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 (一)腹足纲:约88 000种,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纲,常见种类有蜗牛、田螺、钉螺等。 1.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2)内脏团左右不对称。 (3)贝壳。 2.腹足纲的分类 腹足纲主要依据贝壳的形态、鳃的有无及位置、侧脏神经连索是否交叉成8字形等主要特征分为三个亚纲。 (二)瓣鳃纲 瓣鳃纲的常见种类有河蚌、蛤、扇贝、牡蛎等,鳃多呈瓣状,故名瓣鳃类。 1.瓣鳃纲的主要特征 (1)无明显头部瓣鳃类身体左右侧扁,由内脏团、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组成。 (2)贝壳瓣鳃类两瓣贝壳通常大小、形状相同,但卧倒或固着的种类一般下面的—侧较大。 (3)肌肉两个贝壳的内面有强大的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牵引,控制贝壳的启闭。斧足由前、后缩足肌和伸缩足肌牵控。 (4)呼吸器官瓣鳃类以鳃和外套膜进行呼吸。 (5)消化系统 瓣鳃类的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和胃盲囊(晶杆囊)、肠、肝脏和肛门等。 (6)循环系统 瓣鳃类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 (7)排泄系统 瓣鳃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和围心腔腺(又称凯伯尔氏器)两部分构成。 (8)神经系统 瓣鳃类的神经系统退化为3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及其连接它们的神经索。由于适应底栖生活的结果,无明显的头部及其感觉口官。 (9)生殖系统 瓣鳃类多为雌雄异体、同形。受精作用在水中或鳃水管中进行,多为间接发育。 2.瓣鳃纲的分类 (三)头足纲 头足类全部生活在海洋里,包括乌贼、柔鱼、蛸和较罕见的鹦鹉螺等。它们的足在口周围成腕,故称头足类,是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1.头足纲的主要特征 (1)体分为头、足、躯干三部分 (2) 近闭管式循环系统 (3)具墨囊 (4)生殖与发育 头足类雌雄异体,两性异形。 2.头足纲的分类 现存的头足类约400种,主要依据鳃和腕的数目,以及其形态特征,分为两个亚纲。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软体动物的海产种类个体发生中为螺旋型卵裂,且具有担轮幼虫,排泄器官为后肾管,这些特点与环节动物尤其是多毛类相似。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可分为有益和有害的两方面关系。 思考题: 1 简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简述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双神经纲的主要特征。 3 说明河蚌的形态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 4 说明乌贼对其快速游泳和主动掠食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5 简述河蚌的解剖方法,并说明脑、足、脏神经节以及生殖孔、肾孔和肾口的相对位置。 | ||||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重点: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昆虫的分类依据和常见目的特征及种类。 难点: 1.混合体腔。 2.分类。 3.昆虫的口器 授课内容: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 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的身体是异律分节,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不同的体区。不同的体区有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节肢动物每一体节几乎都有1对附肢,对于运动的增强起了重要作用。 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是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 具外骨骼和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要在陆地上存活,必须制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其包在身体外的角质膜,即外骨骼正是起着这种重要的作用。 蜕皮现象:在内分泌激素的调节下,换上柔软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不断增长。 三. 肌肉系统 节肢动物的肌肉均为强劲有力的横纹肌,并形成的肌肉束,其两端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或内突上,靠肌肉束的收缩牵引骨板使身体运动。通过外骨骼的杠杆作用,调整和增强了肌肉运动。肌肉束往往按节成对排列,相互拮抗,例如每只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使附肢朝前后、上下、内外各种不同方位活动。 四. 体腔和血液循环系统 体腔:为混合体腔。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断裂解体,并与组织间残存的囊胚腔相互沟通,使最终形成的体腔既来自囊胚腔又来自体腔囊体腔。混合体腔内含有血液,因此又称血腔。开放式循环系统,血压降低,如果附肢折断,可以避免大量出血死亡。血液无色,多为血青蛋白。讨论演化成血腔的机理:目前不清楚,有可能是外骨骼受压——血液流向柔软的部分——使柔软处的血管消失——形成血窦。 五.消化系统 口器:不同的取食方式及食物类型,有相应的取食口器,如蝗虫为咀嚼式、蚊类为刺吸式、蝶蛾为虹吸式。 六.. 呼吸和排泄 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呼吸和排泄器官呈现多样性。简单种类:无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直接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如剑水蚤、蚜虫等。 七.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集中型的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相对集中。 八. 生殖和发育 一般为雌雄异体,并且是雌雄异形。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节肢动物根据呼吸器官,身体分部及附肢的不同,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1.有鳃亚门(Branchiata) 多数水生,用鳃呼吸,有触角1~2对。 (1)三叶虫纲(Trilobita) 触角一对,身体背部隆起,形成三叶状。全为化石种类,如三叶虫。 (2)甲壳纲(Crustacea) 触角2对,头和胸部常愈合为头胸部,背侧被有发达的头胸甲,如虾、蟹等。 2.有螯亚门(Chelicerata) 多数陆生,少数水生,头胸部紧密愈合,无触角,附肢6对,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为脚须,陆生种类用书肺或气管呼吸,水生种类用书鳃呼吸。 (3)肢口纲(Mercxstomata) 海产,头胸部的附肢包围在口的周围两侧,故名肢口。用腹部附肢内侧的书鳃呼吸。如分布于我国南海的中国鳖(Tachypleus tridentus)。 (4)蛛形纲(Arachnida) 多数陆生。头胸部除螯肢和脚须外有步足4对,腹部无附肢,用书肺或气管呼吸,如蜘蛛。 3.有气管亚门(Tracheata) 多陆生,少数水生,用气管呼吸。 (5)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 体呈蠕虫形,体外分节不明显:附肢具爪但不分节,有一对触角。以短而不分枝的气管呼吸。同时还兼有环节动物的一些特征,如皮肌囊终生保留,附肢短而不分节,后肾管按体节排列。因此它与环节动物和其它节肢动物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如栉蚕(Peripatus)。 (6)多足纲(Myriapoda)身体分节明显,体分头部与躯干两分,每体节具1~2对足,如蜈蚣、马陆等。 (7)昆虫纲(1nsecta) 体分头、胸、腹三部,胸部具3对足,一般具2对翅,如蝗虫。下面重点介绍和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种类较多的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 (一)甲壳纲 1.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甲壳动物由于它们的表面包被着一层比较坚硬的外壳而得名,其种类约有3万多种,包括常见的虾、蟹、蚤和藤壶等。绝大多数水生,而且多数是海产,少数是陆生或半陆生,主要营自由生活,但也有一些营寄生生活或固着生活。 2.主要亚纲及重要种类 甲壳纲是节肢动物中很重要的一个纲,可分为8个亚纲:头虾亚纲、鳃足亚纲、介形亚纲、须虾亚纲、桡足亚纲、鳃尾亚纲、蔓足亚纲和软甲亚纲。 (二)蛛形纲 1.蛛形纲的主要特征 本纲动物约有66 000种,是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的第二大类群。它们的生活习性复杂,绝大多数陆生,也有水生和寄生的种类。 2.主要目及重要种类 蛛形纲除已绝迹的5个目外,现存种类共分11个目,我国已知8个目。 (三)多足纲 多足纲动物包括常见的蜈蚣、马陆、蚰蜒等。已知种类约10500种,全是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一般分为4个亚纲,即唇足亚纲、倍足亚纲、综合亚纲和烛虫亚纲。 (四)昆虫纲(重点) 1.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昆虫纲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世界现已知的种类约100万种,占节肢动物门种数94%以上,占整个动物界的3/4以上。每种昆虫平均有5个不同的发育期或形态期(各龄幼虫、蛹、成虫),因而更增加了虫体的差异性。 昆虫不仅种类繁多,个体数量惊人,而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几乎分布于地球的任何地方。大多数昆虫都是陆生的,少数种类在其一生中有1—2个发育阶段为水生或终生水生,海产种类极其稀少。 (1)外部特征 昆虫身体分节,且部分体节相互愈合而成为头、胸、腹三部。 1头部 昆虫的头部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成体己无任何分节的痕迹。头部是感觉和摄食的中枢。 ②胸部 是昆虫的运动中心。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每一胸节生有1对足。 大多数昆虫的成虫,在中胸和后胸的背侧还着生有两对翅。 ③腹部 原始种类12节,其它各类多为9~11节;有的种类由于腹节的合并或退化,仅有3~5节(如青蜂)或5~6节(如蝇类)。大部分内脏器官和生殖器官包于腹部之内,所以腹部是代谢活动和生殖的中心。腹部常无附肢,但未节多有尾须一对,有时很长还分为多节;腹部末端具肛门及外生殖器。雌性外生殖器由腹部第8、9节的附肢演化而成,雄性的外生殖器则由第9节的附肢变成。 (2)内部构造 ①体壁与肌肉 昆虫的体壁结构与其它节肢动物基本相同,由内向外分为基膜、表皮细胞层和表皮层(外骨骼)三个主要层次。体壁含有几丁质和骨蛋白,质地坚硬而富弹性,以保护体内构造;体壁中还有蜡质层,用以防止水分,并防止外界药物的侵入,构成体壁的不透性。所以昆虫能很好地适应陆生生活,可以生存于干旱和沙漠地区。昆虫的体表还形成了非细胞性(如脊纹、棘等)和细胞性(如距、刚毛、鳞片等)等突起。 ②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后肠起源于外胚层,其内壁具几丁质衬膜,衬膜与表皮一样随蜕皮而更换。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无几丁质衬膜,大多数中肠具有一层管状的、将食物与肠壁细胞隔开的围食膜。围食膜为昆虫中肠所特有,具有防止食物直接磨擦肠壁细胞而受损伤的作用。 ③循环系统 昆虫都是开管式循环,血液自背面的心脏流出,经一段动脉后便在血腔中运行,经腹窦、围脏窦返回围心窦,通过心孔再进入心脏。心脏常呈管状,位于腹部的背方,心室(心脏上的膨大部分)数目1—12个,因种类不同而变化,各室有一对心孔。血液(血淋巴)由血浆及血细胞所组成。血液无色,有时为黄色或绿色,无呼吸色素,故不携带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营养、激素和代谢废物。 ④呼吸系统 除一些个体微小的昆虫直接利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外,大多数昆虫以气管进行呼吸。气管呼吸是昆虫的一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它以直接输送气体,代替血液携带气体。一些水生昆虫形成气管鳃(含有丰富的体壁薄片或丝状突起),可以利用溶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但大部分水生昆虫仍旧定时露出水面呼吸大气中的空气。寄生昆虫也是利用寄主体壁从大气中得氧。 ⑤排泄系统 昆虫的排泄器官马氏管是一种陆地生活的适应性器官。它是开口于中、后肠交界处的许多细长盲管,它们游离在血腔之中,主要功能是从血液中收集代谢废物,把它们运至肠管腔内,最后随粪便排出。也可以调节体液的水分平衡和盐分平衡。马氏管的主要排泄产物是尿酸,尿酸是结晶,而且极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这有利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昆虫。此外,有的昆虫将尿酸堆积于体内脂肪体的尿盐细胞中,也有“排泄”作用,即堆积排泄。 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昆虫具有一套典型的节肢动物型的神经系统,即有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神经节的合并程度则各有不同,如棉蝗后胸内的神经节就是由后胸神经节及前三个腹神经节合并而成的。而家蝇却是胸部和腹部的所有神经节全部愈合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神经团。交感神经系统包括口道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有额神经节和后头神经节,其神经纤维分布于前肠、唾液腺、咽侧体等部位)、腹交感神经系统(即连于腹神经索各神经节上的横神经,其神经纤维分布到各该节的气门)和尾交感神经系统(是由腹部末端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布于后肠和生殖器官)。 ⑦内分泌系统 是昆虫体内又一个调节控制的中心,调节昆虫生长、发育、蜕皮、变态及代谢的作用。 ⑧昆虫的外激素(信息素) 是由身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到体外的一些微量化学物质,借空气或其它媒介传递到同种的另一个体或异种个体的感受器,引起一定的行为反应或生理效应。种内信息素有性信息素、追踪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聚集信息素等。种间信息素有利己素和利他素等。其中性信息素在害虫预报和害虫防治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人们已合成了许多性诱剂,用来防治害虫。 (3)昆虫的生物学 ①生殖与发育 ②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③多态现象和社会性生活 ④昆虫的生活习性 3.昆虫纲的分类 昆虫纲的分类由于所依据的论点不同而有多种的分类系统。昆虫分类在形态方面主要的鉴别特征一般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翊的特征,把昆虫分为2个亚纲33或34个目。现仅就若干常见且重要的目介绍如下。 (1)无翅亚纲(Apterygota) 比较原始的昆虫,体细小,原始无翅,增节变态或表变态,腹部除生殖肢及尾须外,多具其它腹肢或有附肢的痕迹。常见种类有缨尾目的石蛹毛衣鱼。 (2)有翅亚纲(Pterygota) 较高等的昆虫,多数具翅或在发育巾消失,成虫腹部除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它附器。变态有原变态类、不全变态类和全变态类。 ①蜉蝣目(Ephemerida) ②蜻蜒目(Odonata) ③直翅日(Orthoptera) ④同翅目(Ho—moptera) ⑤半翅目(Hemiptera) ⑥虱目(Anoplura) ⑦鞘翅目(Coleoptera) ⑧鳞翅目 ⑨双翅目(Diptera) ⑩蚤目(Siphonaptera) ⑩膜翅目(Hymenoptera) 4. 昆虫的变态类型 第四节 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认为海栖的原有爪类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由此分别朝两个不同的方向演化,一是:有爪纲------多足纲--------昆虫纲,显示了动物由海栖朝陆栖的发展。由节肢动物远祖演化的另一个方向是: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 思考题: 1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3 甲壳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 比较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及昆虫纲的异同。 6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根据口器的类型和结构,我们怎样选用农药防治害虫? 7 昆虫适应真正陆地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8 简述解剖虾的方法和步骤。 9 简述棉蝗的解剖方法,并说明各内部器官的观察顺序。 10 节肢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利害关系? 11 根据什么说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 12 如何理解节肢动物的系统发育? | ||||
第十一章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 重点: 棘皮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难点: 棘皮动物体腔的结构、功能和发生。 授课内容: 棘皮动物门在动物演化上属于后口动物(deuterostome)。它们与原口动物(protostome)不同的是:在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胚期,原口(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而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另形成新口称为后口。以这种方式形成口的动物,称为后口动物。因此棘皮动物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不同,与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我们熟知的有海星、海胆、海参等。 第一节 棘皮动物门的特征 一. 身体为辐射对称,且大多为五辐对称 辐射对称的形式是次生形成的,是由两侧对称的幼体发育而来。 二. 次生体腔发达. 三. 体壁由上皮和真皮组成。 上皮:单层细胞;真皮:结缔组织、肌肉层、内骨骼(中胚层形成)、体腔上皮。内骨骼差别很大:如极微小(海参);形成骨片呈一定形式排列(海星等);骨骼完全愈合成完整的壳(海胆类)。内骨骼常突出体表,形成刺或棘,故称棘皮动物。 四. 有独特的水管系和管足。 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组成,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管足有运动、呼吸、摄食的功能。 五 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六. 雌雄异体,个体发育中有各型的幼虫 如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海胆幼虫等。 七.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的分类 全部海洋底栖生活,现存6000多种,化石种类有20000多种。分为2亚门5个纲。 (一)游移亚门(Eleutherzoa) 无柄,自由生活。口面向下,口位于口面或身体前端,肛门位于反口面或身体后端,骨骼发达或不发达,主要神经系统在口面。 1.海星纲(Astroidea) 2.蛇尾纲(Ophiuroidea) 3.海胆纲(Echinoidea) 4.海参纲(Holothuroidea) (二)有柄亚门(Pelmatozoa) 生活史中至少有一个时期具固着的柄,故口和肛门均位于口面,口面向上。大多数为化石种类,现存的仅海百合一纲。 第三节 棘皮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棘皮动物的辐射对称是次生形成的。原因是:棘皮动物身体为辐射对称,但其幼虫为两侧对称。关于棘皮动物的祖先主要有2种主张: 1、认为棘皮动物的祖先为两侧对称体形的对称幼虫(dipleurula),具有3对体腔囊,与现在生存的棘皮动物幼虫形态相似。 2、认为五触手幼虫是棘皮动物的祖先。 思考题: 1 为何过去将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箒虫动物三类归属于拟软体动物门,其依据是什么?三 类动物各具何结构特点而成门。 2 试述苔藓动物、腕足动物和箒虫动物介于原口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类型的理论依据。 | ||||
第十二章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 重点: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难点: 1. 鳃裂的结构。 2. 吻、领的结构和功能。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半索动物门,又称隐索动物(Adelochorda)。本门约50种,均海产。 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 1. 具有背神经索,索最前端变为内部有空腔的管状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 2. 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 3. 有口索,为半索动物特有的结构,是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状结构。半索、隐索动物由此得名。 第二节 代表动物----柱头虫(Balanoglossus) 一、外部形态及生活习性 1. 体呈蠕虫状,最长可达2尺以上。 2. 栖息于太平洋沿岸的浅泥沙中,生活方式似蚯蚓。 3. 体分部:吻、领、躯干三部分。肌肉:吻、领有发达的肌肉,吻能缩入领内。腔:吻、领、躯干中有空腔,分别称为吻腔、领腔、躯干腔,为体腔的一部分。 4.掘穴和运动的结构基础:肌肉、腔的充水和排水依靠吻腔、领腔的排水和充水及吻、领部的肌肉舒缩活动,挖掘泥沙及运动身体。当吻腔充水时,吻部变得强直而有力,类似柱头的作用,故名“柱头虫”。 二、内部结构特点 1. 鳃裂:躯干部前端背侧,水→口→咽→鳃裂→排出 2. 消化系统: 口:吻基的腹面,领的最前端。咽:肠:无胃、肠分化,肠管后段背侧有若干成对的突起,称为肝盲囊。肛门开口于体末端。 3. 循环系统:有背血管和腹血管,有血窦,为开管式循环。 4. 排泄器官:血管球(脉球),位于口索前端。 5. 神经系统:背神经索:前端伸入领中的部分出现空腔,背神经管的雏形。腹神经索: 6.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排列在躯干部背面的两侧,为若干小形的囊状物,各有小孔开口于体外;水中受精,发育;间接发育,幼体称为柱头幼虫(Torharia), 形态结构似短腕幼虫(Auricularia), 亲缘关系? 7. 口索 第三节 半索动物们分类 分为2纲,约9种。 一、肠鳃纲(Enteropneusta) 柱头虫,黄岛长舌虫(青岛产),为自由运动的种类。 二、羽鳃纲(Pterobranchia) 头盘虫,杆壁虫,体形小,有腕和触手,营海底固着的群体生活。 第四节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一、分类位置 二、亲缘关系 半索类和哪一类非脊索动物的亲缘关系更紧一些?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三、适应辐射(adaption radiation) 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改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思考题: 1 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最近?有什么理由? 2 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处在什么地位? 3 何谓“适应辐射”?以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 ||||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重点: 1.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难点: 咽鳃裂 授课内容: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为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门,包括所有的脊椎动物和海产无椎骨具脊索的动物,生活方式多样,差异很大,但具有几个共同特征: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具有脊索 2. 具有背神经管 3. 具咽鳃裂 二、脊索动物的次要特征 1. 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2. 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的后方,构成脊索动物特有的肛后尾。无脊椎动物的肛孔常开口在躯干部末端。 3. 骨骼系统属于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它是由活的细胞构成的,能随着身体发育而增长。非脊索动物亦有坚硬部分,但为死的外骨骼。 三、与非脊索动物相似的结构: 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分节现象。这些共同点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来的。 第二节 分类概述 现在世界上已知的脊索动物约有7万多种,生存的种类分属于三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特点: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脊索只位于幼体的尾部;分类:三纲 二、头索动物门亚门 特征: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咽鳃明显。分类:头索纲 三、脊椎动物亚门 特征: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分类:6纲;分类上的基本概念: 1. 无头类:脊索动物中脑和感官还未分化出来,因而没有明显头部的类群,头索类和尾索类。 2. 有头类: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即脊椎动物。 3. 无颌类:无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类。 4. 颌口类:有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类。 5. 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不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6. 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哺育类。 7.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8.恒温动物: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脊椎动物,有鸟类和哺育类。 第三节 起源和进化 一、起源 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至今有争议,据现存的低等脊索动物(尾索、头索类)的躯体结构?其祖先体内还无坚硬的骨骼,所以不能在古代的地层中留下化石,不易探求其起源。 二、演化 思考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加以简略说明。 2.脊索动物次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3.脊索动物门的分类简况如何? 4.简述棘皮动物说。 | ||||
第十四章 尾索动物亚门 重点: 1.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2. 海鞘的形态、结构及发育 难点: 1. 海鞘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 幼体发育及变态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尾索动物普见于世界各地,营海栖生活。尾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一、幼虫是自由生活的,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在尾部有脊索,但脊索和背神经管在少数种类终生存在,大多数只在胚胎期和幼体时出现,到了成体,尾即消失,脊索和背神经管也随之消失。这一类动物因脊索位于尾部而得名。 二、幼体、成体都具鳃裂。 三、身体外面由被囊(tunic)包被着,因之又有被囊动物之称。 第二节 代表动物——柄海鞘(Styela clava) 一、成体柄海鞘的外形和生活方式 海鞘是最普遍的尾索动物,柄海鞘是海鞘类中的优势种。成体海鞘是营固着生活的,一般固着在海岸岩石、漂浮的木头、绳索上、海水养殖的海带筏和扇贝笼上。 二、成体海鞘的内部结构 1. 体壁 2. 鳃裂及围鳃腔 3. 消化系统:组成:图: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组成。 4. 循环系统 5. 神经和感官 6. 生殖系统 三、海鞘的幼虫及形态 海鞘的幼体长1—5mm,在外形上很象一个小蝌蚪,尾部很发达,其中有一条典型的脊索(尾索),脊索背方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在咽部还有成对的鳃裂,由此,可毫无疑义的确立海鞘的脊索动物地位。变态发育。 第三节 尾索动物亚门分类 海产,约1370多种,分属于3纲,我国已知有14种左右。 一、尾海鞘纲 1. 特点:体外无纤维质被囊,脊索和背神经管终生存在,鳃裂一对,在海洋中自由生活。2. 常见种类:尾海鞘、住囊虫(体外有胶质住囊), 我国未见此纲动物。 二、海鞘纲 1. 特征:营单体或群体的固着生活,成体无尾,被囊厚,多鳃裂。2. 常见种类:柄海鞘(单体),菊海鞘(群体)。群体型种类的许多个体都以柄相连,并包被在一个共同的被囊内,分别以各自的入水孔进水,有共同的排水孔。 三、樽海鞘纲 1. 特征:大多营自由游泳生活的漂浮型海鞘,体呈樽形,被囊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有世代交替现象。2. 常见种类 思考题: 1.壶形的海鞘何以不象脊索动物?它最终被鉴定为脊索动物是根据什么? 2.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活动。 3.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4.尾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
第十五章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重点: 1. 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文昌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征 难点: 文昌鱼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为低等脊索动物,种类很多,约30种。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一、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特征,即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终生存在。 二、脊索纵贯身体全长,并且超过了神经管,一直达到身体最前端,因此称之为头索动物(区别于尾索动物)。 三、身体明显分节。 四、无分化明显的头、脑和感官,仍属于无头类。 第二节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一、外形和生活习性 习性 形态 二、内部结构 (一)皮肤:表皮,单层柱状上皮;真皮,结缔组织呈冻胶状。整个皮肤无色素,因而为半透明,可以透见下方的肌肉。 (二)肌肉 (三)骨骼: (四)消化和呼吸器官 消化系统:消化管:口、咽、肠、肛门,消化腺:肝盲囊; (五)循环系统属于闭管式循环。无心脏,但具能搏动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腹大动脉位于咽的腹面。 (六)排泄器官包含一组肾管,约有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 (七)神经和感官 神经系统:神经中枢:背神经管。前端内腔略微膨大,称为脑泡,神经管的背面尚未完全愈合,留一裂缝,称为背裂。周围神经:两对脑神经,由脑泡发出。 (八)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生殖腺:26对左右,附生于围鳃腔两侧的内壁上,性成熟时,精巢为白色,卵巢为淡黄色,成熟精、卵突破生殖腺壁,入围鳃腔,随水流经腹孔排出,在海水中受精发育。 三、胚胎发育和变态 第三节 分类及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一、分类 仅头索纲一个类群,纲内仅包括一个科,即鳃口科,约30种。两个属,文昌鱼属和偏文昌鱼属,偏文昌鱼属只在身体的右侧具生殖腺。 二、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文昌鱼的形态结构和胚胎发育为动物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类似脊椎动物:脊索,神经管、咽、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过程。类似无脊椎动物:肾管、生殖腺。所以文昌鱼为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联系环节。 思考题: 1.头索动物何以得名?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2.绘制文昌鱼的血液循环路线图。 3.文昌鱼和海鞘在消化系统上有什么不同? 4.头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
第十六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重点: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难点: 七鳃鳗呼吸管及鳃囊的结构 授课内容: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现存种类不多,已知约70种,水生、海、淡水都有分布,营寄生半寄生生活,其特征分2个方面,一、作为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的原始性特征,二、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一、圆口纲的原始性特征 1. 无上、下颌,无颌类。2. 无成对附肢,只有奇鳍,无偶鳍。3. 终生保留脊索,外围脊索鞘,无真正的脊椎骨,但出现脊椎骨的雏形,即“神经弧的雏形”,实际上是长在脊索鞘背面的软骨弧片。4. 头骨不完整,还未形成顶部。5. 无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胶质齿。6. 肌肉分化少,仍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7. 脑发达程度较低,内耳中只有1个(盲鳗)或2个(七鳃鳗)半规管。这些原始的特征提供了有关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的概念。 二、寄生和半寄生特征(特化特征) 1. 具有吸附型不能启闭的口漏斗,口位于口漏斗的底部。2. 皮肤无鳞,富有粘液腺 体表粘滑;3. 具呼吸管,鳃位于特殊的鳃束中。鼻孔只有一个,“单鼻类”。4. 具唾腺,其分泌物含抗凝血剂,对寄生进行吸血时能阻止动物创口血液的凝固。 第二节 代表动物——七鳃鳗 一、外形和生活习性 习性:七鳃鳗有淡水产,也有海水产。 外形:1.体呈鳗形,尾形侧扁,体长约30cm。2.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似鱼,但与鱼不同。3.鳍:只有奇鳍,无偶鳍。(2背鳍,1尾鳍)。4.无鳞:皮肤裸露无鳞,富含粘液腺,体表粘滑。5.头部具有吸附型的漏斗,无上下颌。6.鼻孔在头顶两眼之间,只有1个鼻孔,鼻孔后方皮内有?7.眼1对,无眼睑,头两侧,鳃囊开口之前。8.鳃裂开口7对,“七鳃鳗”,曾有人把鳃裂误认为眼,故曾称“八目鳗”。 二、内部结构 (一)皮肤:表皮,多层上皮细胞组成,表皮内有许多单细胞粘液腺。真皮,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内有色素细胞。 (二)骨骼:为软骨,无硬骨,包括: 1.脊索:终生保留,为主要支持结构,由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和脊索鞘(也上延包围脊髓)组成。 2.软骨弧片:脊索背方的脊髓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质弓片。相当于脊椎骨椎弓的基背片和间背片,尚未形成椎体。 3.出现了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但仍很原始,完整的软骨脑颅尚未形成,只是在腹面和侧面包裹着脑,头骨的顶部尚未形成,仅仅覆盖着?纤维膜。 4.具有支持鳃囊的鳃笼,(咽骨),由9对垂直排列的弯曲的软骨和4对纵走的软骨条相互连接而成,支持着鳃囊,故称鳃笼。最后的一对横行软骨呈杯形,包护心脏,称围心软骨。整个鳃笼紧贴皮下,包在鳃囊的外面,不分节。 (三)肌肉 躯体肌肉分节明显,排列成倒下是M形,排列较文昌鱼的“〈”为复杂。但口漏斗部分的肌肉稍有分化,分别支配漏斗和舌的活动。 (四)消化系统 1.口的结构较特殊,口漏斗的结构前述,无上下颌,不能以下颌上颌闭口。口如何开关?用舌司口部的开关,口漏斗亦可闭合或张开肌肉。2.肠内有螺旋瓣(盲沟)。 (五)呼吸系统 1.呼吸管:口腔后部腹面分出的一支盲管,入口处有缘膜,当事物进入咽部时,缘膜即将呼吸管挡住,防止食物进入呼吸管。2.鳃囊:球形,由两个孔,内鳃孔(通呼吸管)和外鳃孔(通体外),共有7对鳃囊,鳃囊壁上有内胚层演变来的鳃丝,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3.呼吸水流进出口:均通过外鳃孔,与鱼不同,鳃囊周围肌肉收缩,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与口漏斗经常吸附在鱼体有关。 (六)循环系统 已有心脏,位于鳃囊后面的围心囊内,由一心房,一心室和静脉窦组成。静脉窦→心室→腹大动脉→入鳃动脉→鳃→出鳃动脉→背动脉根→身体各处→静脉 (七)神经感官 ①脑,五步脑:大、间、中、小、延脑,无任何脑弯曲,但脑发达程度很低。②有脑神经10对,脊神经根若干对。③鼻孔1个;④鼻孔下方有松果眼,有晶体和视网膜,有感光作用(特有)(顶眼)来自于脑上腺(松果体),有感光作用;⑤有顶体;⑥1对内耳,内耳中有两个半规管;⑦咽部有味蕾;⑧体外和头腹面有感觉小窝,小窝排列成行,也成侧线。 第三节 分类概述 现存约70多种,分为2个目 一、七鳃鳗目 (一)特征: 1.有吸附型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部。2.脑垂体囊为盲管,不与细部相通。3.鳃囊7对,分别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4.内耳有2个半规管;5.成体营半寄生生活。 (二)代表动物: 七鳃鳗、日本七鳃鳗 二、盲鳗目 (一)特征: 1.无背鳍,无口漏斗,口位于身体最前端。2.脑垂体囊与咽相通。3.眼退化,隐于皮下。4.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5.内耳仅有一个半规管。6.营寄生生活。 (二)代表动物: 盲鳗、粘盲鳗、蒲氏粘盲鳗 第四节 圆口纲的生态 选有粗沙砾石的河床及水质清澈的环境产精卵。产卵14000-20000枚,亲鳗繁殖期绝食数月,生殖后死亡,无一生还。幼鳗:沙隐虫,3-7年,秋冬变态成成体。 第五节 起源和演化 至今未找到圆口纲两个目的化石,在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中,发现了早甲胄鱼化石。 思考题: 1 说明七鳃鳗呼吸系统的特点及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 2 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3 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 4 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各有些什么种类? | ||||
第十七章 鱼纲 Pisces 重点: 鱼纲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纲分类依据;识别常见的经济鱼类 难点: 鱼类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掌握鱼纲分类依据 授课内容: 第一节 起源 鱼类是体被鳞,以鳃呼吸,鳍运动,用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在古生代志留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类群: 1、棘鱼类 Acanthodii 2、盾皮鱼类 Placodermi 3、软骨鱼类 Chondrichthyes 4、硬骨鱼类 Osteichthyes 第二节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生活在水中,其结构特征必须与水环境相适应。水环境特点: 1、水中含大量无机盐和其他物质。 2、水的密度和比重大于空气。水密度为空气的800倍,摄氏4度时水的比重为1。 3、水的热容量大。水温变化小。 4、水中有溶解氧:3-9mL/L。摄氏0度时淡水含氧10.23mL/L随温度升高含氧量减少。 5、水深每增加10m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 鱼类适应水生:体形,无颈分化,鳃,单循环。 一.体形和皮肤 (一)体形 1.身体由于栖息环境不同而形成各种形态 纺锤形(fus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栖息在水上层,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形(compress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栖息水中上层,游泳较慢,不敏捷,很少长距离迁移。平扁形(depressiform)左右轴〉〉背腹轴;栖息水底,行动迟缓。棍棒形(arguilliform) 头尾轴〉〉背腹轴=左右轴;底栖泥沙中,游泳能力较强。 2.鱼类身体分为三部分:头 自口端至鳃盖后缘(最后一对鳃裂)。躯干 鳃盖后缘至肛门(泄殖孔)。尾 泄殖孔至体末端。 (1)头部 口:由活动的上下和支持,称颌口类。动物可主动摄食增加了获食的机遇,可动颌为攻击、防御、营巢、求偶、钻洞、呼吸进水的工具。 口的位置:上位口 口裂朝向背方,以浮游生物为食。下位口 口裂朝向腹方,以底栖生物或岩石上藻类为食。端位口 口裂位于头前端,以漂浮生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 眼 大小、位置与生活方式有关,双目并列 鲽形目成体两眼转向一侧。眼退化 岩洞、地下生活种类;四眼鱼 眼上下两部分结构不一样,功能不同,分别适于水、陆观察。 鼻孔 一对位于吻背面,每个鼻孔由瓣膜分隔为前鼻孔 和后鼻孔。水由前孔进入到嗅囊,然后由后孔流出。有的鱼有口鼻沟连接鼻孔和口脚。有的鱼有内鼻孔。 鳃盖 硬骨鱼头后侧有一骨质鳃盖,后缘附生鳃盖膜。 (2)躯干部 鳍:奇鳍和偶鳍,鳍膜内有鳍条支持。 鳍条:棘(spine)由一根鳍条变形而成,不分节,不分支,坚硬。软鳍条(spft ray)由二根鳍条合成,分节,末端分支或不分支。软骨鱼鳍条为角质的,不分节,不分支,外包皮肤。硬骨鱼鳍条为骨质的,由鳞片衍生而成,由鳍膜相连。 背鳍(dorsalfin)位于背部中线上,大小、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身体平衡。 臀鳍(analfin)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鱼体垂直平衡。 尾鳍(candalfin)位于尾部,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胸鳍(pectoralfin)在头后方,相当前肢,平衡身体,控制运动方向。形态、位置因种类而异。软骨鱼:胸鳍与体轴成水平排列---平衡作用。胸鳍与躯体结合成体盘---运动功能。 腹鳍(ventralfin)位于腹中线两侧,相当后肢。辅助身体升降,转弯。不同的鱼腹鳍位置变化较大。软骨鱼:位于泄殖腔两侧。硬骨鱼:腹鳍腹位:位于腹部,较低等的鱼类。如鲤形目;腹鳍胸位:位于胸鳍下方鳃盖之后。如鲈形目;腹鳍喉位:位于鳃盖之间的喉部。无腹鳍:如鳗鲡。 鳍式:用来表示各鳍的形态特征 侧线: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的鱼侧线多达5条,有的鱼侧线不完整或消失),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的小孔,侧线为感觉器官。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 鱼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起源于外胚层,有多层细胞构成(硬骨鱼10-30层,软骨鱼4-6层),通常无角质层。表皮可分为生发层和腺层。生发层位于基部,由一层柱状细胞构成,细胞具有旺盛的能力,是产生新细胞的增殖层,新细胞在向表面推移的过程中发生形态和机能的改变。 珠星(追星) 2.毒腺 由表皮细胞衍生而来有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表皮细胞聚集沉入真皮,外包结缔组织,特化成能分泌有毒物质的腺体。 3.发光器 表皮生发层的部分细胞向真皮内伸展,与发生层割断联系。细胞分化为两部分:上边分化成晶状体,下边分化成发光腺体。发光体发光方式有二种:一种是发光细菌与鱼共生发光。一种是发光腺体发光。 4.鳞片:大多数鱼类体表被有鳞片,少数鱼无鳞是次生现象。鳞分为三种:(1)盾鳞(2)硬鳞(3)骨鳞。 圆鳞:顶区后缘平滑。 栉鳞:顶区后缘有齿突。 棱鳞:位于腹部正中线,鳞顶部有向后生长的硬棘。 腋鳞:在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上,比其他鳞大,形似尖刀。 侧线鳞:位于体侧,鳞片上有小孔与皮肤下侧线管相通,相同种侧线鳞数相同。 二.骨骼系统 鱼类体内有来源中胚层的内骨骼支持。根据其功能和所在位置可分为:中轴骨、附肢骨。根据骨的成分可分为:软骨、硬骨。软骨鱼的骨骼为软骨质,硬骨鱼的骨骼多为硬骨,软骨极少。硬骨形成的途径:软骨化骨:间充质细胞在预定生骨区域内形成透明软骨,围软骨区的间充质细胞、破骨细胞、造骨细胞将软骨细胞破坏,形成硬骨。膜化骨:造骨细胞直接在结缔组织膜内形成硬骨。 (一)中轴骨 axial skeleton 1.头骨 skull 脑颅:包围脑、视、听、嗅等器官的骨格。鱼类有一完整的脑颅。 咽颅:7对分节弧形软骨,围绕消化管前段。 2.脊柱(vertebral column)和肋骨(rib) (1)脊柱 位于脑颅后边,由一串软骨或硬骨的椎骨关连而成,取代脊索成为体轴,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躯干椎:椎体、髓弓、髓棘、锥体横突 尾 椎: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 (2)肋骨来源于生骨节及侧板的间充质细胞 (二)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 1.奇鳍骨 鱼类的奇鳍与脊柱密切相关,为游泳时防止滚翻的平衡器。由深埋在体内的支鳍骨所支持。 2.带骨和偶鳍骨 (1)带骨 肩带pectoral girdle 腰带pelvic girdle (2)偶鳍骨 胸鳍:软骨鱼 基鳍软骨3,辐鳍软骨3列,软鳍条 硬骨鱼 基鳍骨退化,支鳍骨退化或不超过5枚,鳍条。 腹鳍:软骨鱼 基鳍软骨,辐鳍软骨,鳍条 硬骨鱼 基鳍骨退化,支鳍骨为一对颗粒状结构嵌在无名骨与鳍条间 韦伯氏器:前三块椎骨变形形成的四对小骨,连接内耳与鳔。 三脚骨:在第2、3椎体腹面,由第3椎骨横突及肋骨演变成,后脚与鳔相连。 间叉骨:在第2、3椎体侧面,由第2椎弓演变成,呈斜叉状,一叉插入三角骨与舟骨间的韧带中,二叉被结缔组织固定在2、3椎骨侧面。 三.肌肉系统 (一)肌肉的发生 (二)头部肌肉 (三)躯干肌 鱼类肌纤维有二种:红肌-位于水平隔上下的躯干表层或脊柱两侧,含肌红蛋白,大量血液及脂肪。行需氧代谢。白肌-位于红肌深部,肌红蛋白少,脂肪含量低,行厌氧代谢。 (四)附肢肌 (五)发电器官 四.消化系统:鱼类由于食性不同,食物种类的差异,各种鱼的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区别。 (一)消化道 1.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与咽腔无明显的界限,故称口咽腔。 (1)多数鱼具齿,齿的结构与盾鳞相似,但无基板,齿表面为珐琅质。齿形与食性有关。 (2)舌:鱼类的舌较原始,由基舌骨的突出部分外覆粘膜构成。前端游离(具肌肉)。上皮细胞多层,有杯状细胞和味蕾。少数鱼的舌退化或无舌。有的鱼舌表面有绒毛状齿。 (3)鳃耙:鳃弓内侧面附生的两排稍坚硬的突出物,为滤食器官亦可保护鳃丝。 2.食管:通常短、宽、直。粘膜有纵形皱褶,前端有味蕾,管壁有肌肉,环肌收缩可将食物吐出。 3.胃:消化管最膨大处,与食道相连处叫贲门,与肠连接处叫优门。有些鱼无胃分化,有些鱼的幽门处有盲囊。胃腺分泌的消化酶类型与食物有关,肉食性于以蛋白酶为主,非肉食性鱼则蛋白酶少,淀粉酶及糖原分解酶较多。 4.肠:鱼类肠分化部明显,其长度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的长短,草食性鱼的肠长。粘膜向肠腔内形成各种形式的皱褶,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螺旋瓣:软骨鱼和少数硬骨鱼的小肠壁向肠腔内突起形成螺旋形褶膜叫螺旋瓣。 5.肛门与泄殖腔 消化管末端以肛门开口体表。肛门开口在生殖管孔及排泄管孔之前。泄殖腔:内部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个开口。泄殖窦:内部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二个开口。板鳃类、肺鱼类有泄殖腔。辐鳍鱼类有泄殖窦。 (二)消化腺 鱼类小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多数鱼有胃腺无肠线。大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附近。 1.肝脏的大小与形态因种类而异。 2.胰脏 五.呼吸系统:鱼类的主要呼吸系统是鳃,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鳃是摄取水中溶解氧的呼吸器官。有一些鱼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能直接吸取空气中的游离氧。 (一)鳃的构造 1.鳃的发生 2.鳃的构造 (二)呼吸运动 (一)鳔 绝大部分硬骨鱼类消化管背方,腹膜外有一大而中空的囊状器官,囊内充满气体,这个结构叫鳔。 1.鳔的构造 2.鳔的功能 (1)调节身体比重(2)呼吸作用,如肺鱼。(3)感觉作用 (4)发声作用 (四)辅助呼吸器官 1.皮肤 皮肤表面布满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如鳗鲡,鲶,鲤,鲫。皮肤呼吸容量占总呼吸量17-30%。 2.口咽腔粘膜 口咽腔奶耨腭管丰富,有许多乳头突起。如黄鳝鳃退化靠此方式呼吸,电鳗,鰕虎鱼科。 3.肠管 肠管壁薄,血管丰富。如泥鳅夏季不摄食,肠上皮变为扁平上皮,细胞间出现血管淋巴,吞入空气在肠内完成气体交换,剩余空气和二氧化碳从肛门排出。 4.鳃上器官 5.气囊 六.循环系统 鱼类循环系统特点:(1)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软骨鱼有动脉圆锥,硬骨鱼有动脉球,单循环。(2)动脉系:出鳃动脉,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3)静脉系:前主静脉2,后主静脉2。侧腹静脉2,总主静脉2,肝静脉1,肾门静脉2(发达),体静脉。 (一)心脏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在腹腔的前方,鳃弓的后方腹侧。围心腔与腹腔有结缔组织隔膜相隔。鱼的心脏较小,约占体重的1%。由静脉窦、心房、心室三部分组成。 1.静脉窦 位于心脏的后背侧,由二条总主静脉和肝静脉通入。壁薄。 2.心房(心耳) 位于静脉窦前方,二者间有一孔相通,该孔叫窦房孔,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3.心室 位于心房前方,房是孔处有瓣膜,心室壁肌肉层厚。 (二)血液循环 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少氧血沿静脉管回流到心脏。许多硬骨鱼无侧腹静脉和右肾门静脉。 (三)组织液与淋巴液 (四)脾脏 位于胃的一侧或后方。鲤鱼的脾脏在鳔腹侧小肠背侧细长条状,红褐色。功能:产生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破坏衰老的红细胞。 七.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一)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1.脑的发生 胚胎时的神经管前端分化成脑,先分化出前、中、后脑三部分,然后前脑又分化为端脑和间脑,后脑分化为小脑和延脑。 2.脑的结构 3脊髓 由神经管发育而来,侧壁厚,中背部和中腹部较薄,管与第四脑是相通。脊髓边缘部分叫白质,部分叫灰质。 (二)外周神经系统 1.脑神经 10对 2.脊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器官运动的神经系统叫植物性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到达支配器官前必须先通过神经节换神经元。 1.交感神经系统 2.副交感神经系统 (四)感觉器官 1.侧线系统 侧线是沟状或管状的皮肤感受器,为鱼类和水生两栖类特有的。 2.听、平衡觉感受器 3.视觉器官 八.排泄系统 (一)肾脏 鱼类的肾脏紧贴鱼腹腔背壁,为一对实质性块状器官,呈暗红色。 1.前肾 前肾为鱼类胚胎时期主要泌尿器官。位于体腔最前端。 2.中肾 中肾为鱼类成体的泌尿器官。 (二)输尿管和膀胱 (三)泌尿机能 (四)渗透压的调节 九.生殖系统 由性腺和生殖导管组成。性腺左右成对或一侧发育,性腺由系膜悬于腹腔背侧,有的鱼性腺与肾脏关系密切,大多数鱼类二者无联系。 (一)两性异形 鱼类一般为雌雄异体,许多鱼类在外形上难以区别雌雄,但一些鱼可利用一系列外部特征来区别。 (二)雌雄同体和性逆转 (三)生殖器官 .雄性 2.雌性 生殖腺发育与卵子结构 | ||||
第三节 鱼纲分类 全世界现存鱼类约22000种,我国产鱼类2830余种。 一 软骨鱼类 特征:内骨骼全为软骨,海生鱼类;多数体表被盾鳞,(极少数无鳞);鳃孔5--7对,鳃间隔发达;鳍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无鳔或肺;歪形尾;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全世界约800种,我国产190余种 (一)板鳃亚纲 Elasmobranchi 特征:1.体梭型或盘型;2.鳃孔5-7对,开口体表无鳃盖;3.上颌不与颅骨愈合;4.雄性仅腹鳍内侧有鳍脚;5.体被盾鳞;6.口位于头腹面;7.眼后有一喷水孔 鲨形总目 1.六鳃鲨目(Hexanchiformes) 2.角鲨目(Squaliformes) 3.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 4.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 5.鼠鲨目(Lamniformes) 6.真鲨目 Carcharhiniformes 7.锯鲨目(Pristiophriformes) 8.扁鲨目 Squatiniformes 鳐形总目 1.鳐目 Rajiformes 2.锯鳐目 Pristiformes 3.电鳐目 Torpediniformes 4.鲼形目 Myliobatformes 胸鳍达吻端,有吻鳍或头鳍分化,腹鳍前部分化成足趾状,尾细长呈鞭状,背鳍,臀鳍退化或消失 (二) 全头亚纲 Holocephali 特征:1.头大,侧扁,尾端尖细.2.四对鳃裂位于头两侧,有皮肤褶遮盖,由一对鳃孔通体外.3.上颌与脑颅愈合,故“全头”。4.雄性除有一对鳍脚外,还有一对腹前鳍脚,一个额鳍脚.5.成体体表光滑无鳞.6.眼后无喷水孔;7.无泄殖腔.泄殖孔与肛门分别开口于体表 银鲛目 Chimaeriformes 二.硬骨鱼类 特征: 1.内骨骼为硬骨(及少数除外);2.体表被硬鳞或骨鳞;3.鳃裂外有骨质鳃盖,鳃间隔退化,多数有鳔.4.鳍内有骨质鳍条支持,多为正型尾.5.肠内无螺旋瓣.6.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7.无泄殖腔和鳍脚,多体外受精,卵生. (一)总鳍亚纲 Crossopterygii 特征: 1.体内中轴为一条纵行的脊索,无椎体 2.肠内有螺旋瓣 3.早期总鳍鱼有内鼻孔,鳔能呼吸.现存种类内鼻孔消失,鳔不能呼吸. 4.偶鳍有发达的肉质基部,鳍内有分节的基鳍骨支持,外背鳞片,呈肉 叶状或鞭状. 腔棘鱼目 Coelacanthiformes (二)肺鱼亚纲 Dipnoi 特征: 1.脊索终生保留,有椎骨的骨片形成,无锥体 2.肠内有螺旋瓣 3.有内鼻孔,鳔能呼吸, 4.偶鳍内具双列式排列的鳍骨 5.有高度特化的迷齿 6.无次生颌,有动脉圆锥,尾鳍为原型尾 (1) 单鳔肺鱼目 Ceratodiformes (2) 双鳔肺鱼目 Lepiosireniformes (三)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 特征: 1.体背硬鳞或骨鳞(园鳞,栉鳞) 2.内骨骼骨化程度高 3.无内鼻孔 4.各鳍内有真皮性辐射鳍条支持,故“辐鳍” 5.肛门与泄殖孔分开,无泄殖腔 6.生殖导管由生殖腺壁延伸而成 分类依据: 1.鳞片及鳞式 2.鳍的形态,数目及鳍式 3.腹鳍的位置 4骨化程度 5鳔管有无 6韦伯氏器有无 7中乌喙骨有无 8.咽喉齿的形态,数目,排列方式 9.体色,斑纹 10.鱼各部分的测量:全长,体长,体高,尾柄长(臀鳍最后1鳍条—尾鳍基部直线长度),尾柄高(尾柄最狭处垂直高度). 硬鳞总目 Ganoidomorpha 体背硬鳞质的菱形硬鳞,心脏具有动脉圆锥,肠内有螺旋瓣,歪形尾,颏部常有喉板. (1)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2)多鳍鱼目 Polypteriformes (3)弓鳍鱼目 Amiiformes (4)雀鳝目 Lepidosteiformes 鲱形总目 Clupeomorphe 圆鳞,腹鳍腹位,胸鳍位置低,鳍无棘. (1)海鲢目 Lopiformes (2)鲱形目 Clupeiformes (3) 鲑形目 Salmoniformes (4)灯龙鱼目Scopeliformes 鳗鲡总目 Anguillomorpha 体成鳗型,裸露或具小圆鳞,腹鳍腹位或缺失,背鳍,臀鳍,尾鳍相连,若有鳔则具鳔管,各鳍无棘。我国有鳗鲡目9科 鲤形总目 Cyprinomorpha 有韦伯氏器,管鳔类,有的有脂鳍 (1)鲤形目 Cypriniformes (2)鲇形目Siluriformes 银汉鱼总目 Atherinomorpha 体被圆鳞,腹鳍腹位,鳍条5-9枚。背鳍与臀鳍相对。 (1)鳉形目 Cyprinoponitiformes (2)颌针鱼目Beloniformes 鲑鲈总目Parapercomorpha 体背被圆鳞或裸露,许多种类在颏部有1小须,腹鳍胸位或喉位,背鳍1-3个,臀鳍1-2个。 鳕形目Gadiformes 鲈形总目Percomorpha 腹鳍大多胸位或腹位,鳍通常有棘,体常被栉鳞。 (1)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 (2)鲻形目Mugilifores (3)合鳃目 Synbranchiformes (4)鲈形目Perciformes (4)鳢形目Channifomes (5)鲉形目Scorpaeniformes (6)鲽形目Pleuroneciformes (7)鲀形目Tetrodontiformes 蟾鱼总目Batrachoidomorpha 体粗短,平扁或侧扁,有小刺或小骨板,鳃孔小位于胸鳍外侧的腹面,腹鳍胸位或喉位,1棘2-3鳍条。 鮟鱇目Lophiiformes 思考题: 1 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2 简述侧线的结构及功能。 3 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4 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5 比较鲤形目和鲈形目的主要区别。 6 简述鱼类高于圆口纲而更接近于其它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7 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8 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食性的关系。 9 试列举几种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 10 小结鱼类的经济价值。 11 研究鱼类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 ||||
第十八章 两栖纲 Amphibia 重点: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纲分类 难点: 两栖纲结构与机能和环境的适应;两栖纲分类依据及常见两栖纲动物 授课内容: 两栖纲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是次生性现象。在动物演化过程中,从水中移到陆地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变,需要该生物体内各器官结构由适应水生转为适应陆生,在两栖类登陆前昆虫、植物已经登陆了。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比较 1.陆地空气氧含量大 水中的氧为溶解氧,每升水含氧3-9ml,空气中的氧为游离氧,每升空气含氧210ml。 2.水密度大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1000倍,粘性比空气大100倍,对物体运动有阻力,亦有浮力。 3.水的比热大 水的比热比空气的比热大,水温变化较小,范围一般不超过20-30摄氏度。而空气温度变化剧烈。 4.陆地干燥,水分易蒸发。 5.陆地环境复杂。 二.两栖类的演化 三.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 1.体形改变:具有明显的头、颈、躯干、尾(有的无明显颈部),蚓螈型、 鲵螈型、蛙蟾型。 2.骨骼多为硬骨:脊椎骨有分化--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脊索消失。有的种类具肋骨。大多具五指型附肢,且与脊柱形成连接,与利于承受体重。五指型附肢是多支点杠杆,使附肢不仅可依躯体运动,而且附肢各部可作相对应转动,有利于沿地面爬行。 3.表皮开始发生角质化:有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没有很好的解决防止水分蒸发问题。皮肤多腺体,有些是毒腺。色素细胞会改变体色。 4.呼吸器官:鳃、肺、皮肤及口腔内壁。幼体有外鳃。 5.心脏三腔:两心房一心室,不完全双循环,体温不恒定。 6.排泄系统为中肾,主要含氮废物为尿素。 7.两个大脑半球完全分开,脑神经10对。听觉器官生成中耳。 8.生殖:卵生,极少数卵胎生。生殖未脱离水。发育中有变态。 第二节 两栖纲主要特征 一.外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无尾两栖类成体无尾)。皮肤光滑,多粘液。 头 口阔吻尖,吻端一对外鼻孔,有可开闭的瓣膜。 眼 有上、下眼睑,上眼睑厚,下眼睑上方有一折叠的透明瞬膜,可上移遮盖眼球。 鼓膜一对,圆形,位于眼后方。B.B.gargarizans 鼓膜后方有一对“ /\”形耳后腺。 声囊 雄性R.nigromaculata 有一对外声囊位于口角处,由咽壁扩展形成的皮肤囊。(有的种类有内声囊,位于咽或下颌腹面,由肌肉皱褶向外突出的双层壁结构)B.B.gargarzians 无声囊。 躯干 短宽,前肢短,四趾,趾间无蹼。生殖季节雄性第1、2趾内侧膨大加厚成棕黑色,叫婚垫。抱对时对雌性个体有刺激排卵作用。后肢长,五趾,趾间有蹼。有的种类趾端形成吸盘。躯干后部有泄殖腔孔。 二、皮肤及衍生物 两栖类的皮肤由真皮和表皮两部分组成。 皮肤衍生物 粘液腺 毒腺 色素细胞 三.骨骼系统 (一)头骨 1.扁而宽,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2.骨化程度不高,骨块数目少。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3.枕髁2个,由外枕骨形成。 4.颌弓与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5.舌颌骨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6.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蝌蚪有4对鳃弓。 (二)脊柱 1.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2.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3.荐椎1枚,R.nigrmaculata 双凹型,B.B.gargarizans 前凹型。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4.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三)带骨和附肢骨 1.肩带 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腹面正中有胸骨与肩带连接构成胸廓,肩带与前肢连接处形成肩臼。锁骨为膜性骨。固胸型:肩带的左右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弧胸型:两侧肩带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彼此重迭愈合。 2.胸骨 陆生脊椎动物特有的结构。 3.腰带 由髂骨、坐骨、耻骨构成。三骨相连接处形成凹窝叫髋臼,与股骨相关节。蛙适应跳跃生活,髂骨特别长。 4.附肢骨 五趾型附肢,前肢:上臂、前臂(桡、尺骨愈合)、腕骨6、掌骨5、指骨4(第1指骨退化)。后肢:股骨、小腿骨(胫、腓骨愈合)、跗骨5(近列2块长大,内侧为距骨[胫跗骨],外侧为跟骨[腓跗骨])、蹠骨5、趾骨5。 四.肌肉系统 由于登陆后运动复杂化:跳跃、爬行、飞翔等,两栖类肌肉有以下特点:1、原始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愈合并经过移位,分化成许多形状、功能各异的肌肉。只在腹直肌上可见数条横行的腱划为肌节的遗迹。鲵螈类躯干两侧的轴肌和肌隔仍发达。2、附肢肌由于运动的多样性而更为发达。外生肌:肌肉起点在躯干上,止点在附肢上。收缩时使附肢依躯干作整体运动(鱼类已有)。内生肌:肌肉的起、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收缩时附肢各部分可作相应的局部运动(绕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蛙、蟾类后肢肌发达。3、随着鳃消失、鳃弓改造、鳃节肌也发生变化,大部分退化;一部分转为咽喉部肌肉。两栖类的各种运动很少是一块肌肉完成的,而是由两组或多组作用相反的肌群共同协调起作用。 五.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1.口咽腔 牙齿为多出性,同型齿。蛙类具上颌齿(上颌骨边缘)、犁骨齿(口咽腔顶壁,2簇),蟾蜍类无齿,有尾目具犁骨齿;蚓螈目上下颌及犁、腭骨均具齿。鲵螈类具颌齿1-2排。作用为防止食物滑脱。舌位于口咽腔底部,肌肉质。无尾两栖类舌根位于下颌前部,舌尖游离,蛙类有深浅不同的分叉,蟾蜍类无分叉。鲵螈类舌呈垫状,活动性差,后部粘膜有粘液腺和味蕾。颌间腺位于前颌骨和鼻囊之间,开口于口咽腔前部。内鼻孔位于犁骨外侧。耳咽管孔位于口咽腔顶部近口角处。雄黑斑蛙近口角处有声囊孔。喉门为口腔后部一纵裂开口,下通气管。食道开口位于喉门后边。 2.食道 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3.胃 位于体腔左侧,与食道相连的一端叫贲门,与十二指肠连接的一端叫幽门。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分泌胃液。胃壁肌肉层很厚,肌肉舒缩胃蠕动。 4.小肠 十二指肠、回肠。十二指肠壁上有胆总管开口,输入胆汁、胰液消化蛋白质和脂肪。小肠具吸收机能。 5.大肠 粗、短,又叫直肠,直径为小肠的2倍多,与泄直腔相通。功能为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管内壁有发达程度不同、数目不等的纵褶和腺体。肠的长度与食性有关:肉食性肠短,草食性肠长。成蛙肠的长度为体长的2倍,蝌蚪肠的长度为体长的9倍。 6.泄殖腔 壁上有肛门开口、输尿管开口、生殖导管开口,以泄殖孔与外界相通。 (二)消化腺 1.肝脏 位于体腔前部,左、右两大叶和一较小的中叶。左叶有1切迹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左右两叶间有一绿色球状胆囊,有两根管与之相通,1根与肝管相通将胆汁送入胆囊,1根与胆总管相通,将胆汁由胆囊送入胆总管。 2.胰脏 位于十二指肠与胃之间的系膜上,呈不规则分支状的淡黄色腺体。胰脏细胞分泌胰液经胰管送入胆总管与胆汁一起进入十二指肠。 六.呼吸系统 两栖类的呼吸方式比其它动物更为多样,反映了动物陆生的过渡时期的情况。不同种的两栖类、同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肺呼吸。早期的蝌蚪头部两侧具3对羽状外鳃,一段时间后外鳃消失形成3对内鳃,变态时咽腹侧长出1对薄壁盲囊,具有呼吸机能叫肺。蚓螈类有一个肺退化,食管和气管辅助呼吸。有尾目成体多无外鳃,滇螈成体有外鳃残迹或鳃裂,美西螈成体具外鳃。无尾类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兼皮肤呼吸。 1.喉头气管室 2.肺 3.呼吸方式 口咽腔呼吸 七.循环系统 由于呼吸系统肺的出现,循环系统也发生了改变,由单循环变为双循环。双循环:血液循环有两条途径,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栖类由于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动、静脉血没有完全分开而称为不完全双循环。 1.心脏 位于围心腔内,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2.动脉系统 3.静脉系统 4.淋巴系统 淋巴液 血液中部分血浆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到组织间隙去,这些液体叫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进入淋巴管内叫淋巴液。 脾脏 淋巴器官,位于肠系膜上,暗红色球状。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制造淋巴细胞。 八.排泄系统 肾脏(中肾)位于体腔后部,脊柱两侧,长形分叶体呈暗红色。 输尿管(吴氏管)位于肾脏外缘近后端处,通泄殖腔,开口于泄殖腔背壁。雄性肾脏前端失去泌尿机能,一些肾小管与精巢的精细管相通,将精子送入输尿管。雌性输尿管只有输尿功能。 膀胱 由泄殖腔壁突起形成为泄殖膀胱。 排出的含氮废物是尿素,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体重的1/3。 肾脏的功能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膀胱能重吸收水分,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九.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明显分为五部分,但无明显的脑曲。 1.大脑 体积增大,形成二个完整的半球,内部有左、右侧脑室,大脑半球底部、侧壁、顶部深层均有神经细胞分布形成原脑皮。机能与嗅觉有关。 2.间脑 顶部呈薄膜状,有富含血管的前脉络丛。松果体不发达。间脑为第三脑室与松果体内腔相通,前方与侧脑室相通。第三脑室侧壁厚叫丘脑(视丘),腹壁叫下丘脑(包括漏斗体和脑下垂体)。 4.中脑 顶部为一对圆形视叶,其内部空腔叫中脑室,两侧的腔相通。腹壁增厚叫大脑脚,是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高中枢。中脑的空腔叫导水管,前通第三脑室,后通第四脑室。 5.小脑 不发达,仅一条横褶位于第四脑室前缘。 6.延脑 内部有一个三角形的腔叫第四脑室,与脊髓管相通。脑室顶壁下陷形成菱形窝。有后脉络丛。 7.脊髓 由于四肢运动加强,脊髓形成颈膨大和腰膨大。 外周神经系统 1.脑神经10对。 2.脊神经10对 3.植物性神经系统 十.感觉器官 1.侧线 两栖类幼体都具有侧线。无尾两栖类成体无侧线,有尾两栖类成体保留侧线,蝾螈陆栖时侧线消失,回到水中产卵时侧线又出现。 2.视觉器官 与陆生相适应:(1)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蛙闭眼时眼球下陷,下眼睑及瞬膜上拉盖住眼球。(2)有泪腺,分泌物湿润眼球,多余者沿鼻泪管流入鼻腔。(3)角膜凸出,晶体近球形,稍扁,角膜与晶体距离较远,适于远视。(4)晶体牵引肌,(蛙的在晶体背面,鲵螈的在晶体腹面)收缩时将晶体拉向前移和改变其弧度,使视觉由远视调节为近视。 3.嗅觉器官 鼻腔粘膜上有嗅觉细胞,经嗅N.与嗅叶相通。犁鼻器由鼻囊腹内侧壁凸出形成的盲囊,圆型或长形,与鼻腔中断联系后,开口于口腔,上皮由感觉细胞构成,帮助舌分辨食物性质并探知化学气味。 3.听觉器官 内耳球状囊后壁突起三个小盲囊,“分化出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功能。中耳形成:鼓膜位于眼后方,圆形薄膜状。其下方为鼓室。中耳腔(鼓室)由胚胎时第一对咽囊演化而来,鼓室借耳咽管与口咽腔相通,空气可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压力平衡。耳柱骨由舌颌骨演化而来,一端连在鼓膜内壁,另一端连在内耳卵圆窗。鲵螈类无中耳腔,耳柱骨外端与鳞骨相关节,通过颌骨将声波传入内耳。 十一.生殖系统 (一)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 雄性黑斑蛙:一对卵圆形精巢,淡黄色,位于肾脏内侧。雄性大蟾蜍:一对棒状精巢,黄绿色,位于肾脏两侧。其前端有扁椭圆形的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蛙的毕氏器胚胎时有,成体则消失了。精巢发出许多细小的输出精管通入肾脏前端,连接中肾管。繁殖季节中肾管末端膨大成储精囊。精子借中肾管排出体外。雄蟾蜍体内保留着退化的输卵管(米氏管)。蚓螈类和一些有尾类行体内受精,雄性泄殖腔可外翻凸出将精液输入雌性泄殖腔内。 (二)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 一对,生殖季节因含大量卵粒而胀大,卵排出后则呈多皱褶状。输卵管 二条,白色,前端为喇叭口(在肺附近),后端开口泄殖腔。卵沿输卵管下行,在下行过程中,卵外包裹由输卵管壁腺体分泌的胶膜。不同种类产的卵块形态不同。两栖类繁殖离不开水。两栖类水外生殖的适应:卵产在泡沫中包在树叶里,蝌蚪孵化后落入树下的水塘中。卵产在背部皮肤褶内,并在其中孵化。精巢、卵巢前方均有一对黄色的成指状突起的结构叫脂肪体。贮存脂肪,与生殖腺发育有关。 (三)生殖方式 (四)发育及变态 十二.内分泌腺 1.脑下垂体 位于间脑腹面,约为半粒大米大小,球状,粉红色。 2.甲状腺 位于舌骨后角和舌骨后侧突之间,椭圆形。分泌甲状腺素,调节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影响变态。 3.胸腺 于骨膜后方,下颌降肌的下面,卵圆形。分泌物抑制幼体性器官早熟,促幼体生长。有免疫机能。 4.肾上腺 嵌于肾脏腹面,棕黄色,带状。分泌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黑色素细胞收缩体色变浅。 5,胰岛 位于胰脏内。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代谢。 | ||||
第三节两栖纲分类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种。分为3个目。 一.无足目Apoda 蠕虫状,无附肢,肛门位于体末端。原始特征:真皮内有退化的骨质麟。头骨膜性硬骨发达。无荐椎,椎体双凹形。无胸骨。心房间隔不完全。特化特征:(与穴居相适应)眼退化,隐于皮下。无鼓膜。听N.退化。嗅觉发达,鼻、眼间有一能收缩的触角。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雌性常抱卵孵化。 二.有尾目Urodela 体长,多具四肢,少数具前肢,尾发达,终生存在。皮肤光滑无鳞。脊椎数目多,椎体双凹型或后凹型。肩带、腰带多为软骨,桡尺骨分离,胫腓骨分离。低等类群终生具鳃,无肺或肺不发达。心房隔不完整,动脉圆锥内无螺旋瓣,有四对A.弓,有后腔V.也有后主V.。卵生,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有的有幼体生殖:美西螈。现存8科60属300余种。我国有3科11属24种 三.无尾目Anura 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支强大,适于跳跃。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一些种类形成毒腺疣粒。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鼓膜明显。椎体前凹或后凹,荐椎后边的椎骨愈合成尾杆骨。一般不具肋骨,肩带有弧胸型和固胸型,桡尺骨愈合,胫腓骨愈合。成体肺呼吸,不具外鳃和鳃裂,营水陆两栖生活,生殖回到水中,变态明显。为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有20科303属约3500种。我国有7科23属172种。 (一)盘舌蟾科 Discoglossidae (二)锄足蟾科Pelobatidae (三)蟾蜍科Bufonidae (四)雨蛙科Hylidae (五)蛙科Ranidae (六)树蛙科Rhacophoridae (七)姬蛙科Microhylidae 思考题: 1 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2 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 简要说明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环境的束缚。 4 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进化。 5 简述两栖纲动物主要目的特征。 6 试述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 | ||||
第十九章 爬行纲 Peptile 重点: 爬行类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 难点: 羊膜卵的结构及胚膜的形成。 授课内容: 爬行纲动物体被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或甲、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一)羊膜卵结构 (二)羊膜卵胚外膜发育 (三)羊膜卵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体形 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有地面爬行、树栖、穴居、水栖等生活习性。 (二)皮肤角质化,缺少腺体而干燥 表皮细胞积累大量角蛋白后分化形成角质层,外侧形成角质鳞片或甲,角质层磨损后由生发层产生细胞补充。角质层束缚动物生长,需定期蜕皮更换。蛇、蜥蜴约2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替旧。 1、角质鳞 鳞片间角质层变薄,使鳞片能活动并具有生理透水性,在摄氏20-30度时,经皮肤失水约占总失水量的80%。鳖无角质鳞,以革质膜代替。龟甲为角质盾片与真皮骨板愈合而成。鳄鱼角质鳞下有真皮发生的骨板。 2、真皮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的形成骨板。真皮上层有色素细胞,在外界环境光、温度等因素作用下,通过神经或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变体色,色素细胞还有吸收辐射热提高体温的作用。 3、皮肤腺 雄性蜥蜴大腿内侧有股腺,腺孔排成一列,分泌物干后在孔外形成黄色短刺状突起,有助于交配时把持雌体。一些蛇、龟在下颌或泄殖腔附近有腺体,分泌物特殊气味能招引异性交配。 (三)骨骼系统 1、中轴骨骼 包括头骨、脊椎、胸骨和肋骨。 自接型头骨 次生腭(secondary palate) 颞窝temporal fossa:分为4种类型:无颞窝(anapsid) 、双颞窝(diapsid)、合颞窝(synapsid下颞窝)、上颞窝。 2、脊柱和肋骨、胸骨 分化为颈、胸、腰、荐、尾五部分。 3、附肢骨骼 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完善 附肢与脊柱、附肢长骨间成90度角,将身体支撑离开地面。趾端具爪,适于陆地爬行。爬行时腹部离开地面,停止时腹部贴地面。 肩带: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等构成。大多数爬行动物具间锁骨将胸骨和锁骨连接起来。 前肢:肱骨与肩带成直角关节。肩臼浅小。桡、尺骨分离。五趾型附肢,指端有爪。 腰带:与减轻重量、加强支持作用和产较大有壳卵相适应,爬行动物的腰带骨化,向腹面旋转,髂骨、坐骨、耻骨围成骨盆。坐、耻骨间大孔叫坐耻孔。左右耻骨在腹中线处连接形成耻骨连合。左右坐骨在中线处联合叫坐骨连合。加强对后肢的支持和对内脏的保护作用。 后肢:股骨与腰带成直角关节。胫腓骨分离。踵关节在两列跗骨之间。五趾型附肢,趾端有爪。 (四)肌肉系统 除两栖类产生的肌肉系统进一步分化发展、功能更加完善外,产生皮肤肌、肋间肌等。 1、皮肤肌(skin muscle) 2、咬肌 3、肋间肌(intercosatal muscle) 4、躯干肌 (五)消化系统 口腔与咽有明显界限 1、牙齿 牙齿向口缘集中着生于上下颌缘,也有的种类生于腭骨、翼骨。龟鳖无牙齿代之角质鞘,楔齿蜥幼体颌骨、腭骨、犁骨具齿。 毒牙:由前颌、上颌上的牙齿特化而成。 卵齿 生于幼体上颌前端,出壳时啄破壳,出壳后即脱落。 2、舌 肌肉质,位于口腔底部。龟、鳖舌不能外伸,鳄鱼、有鳞类舌活动性强,伸出时表面粘液粘附空气中化学分子,回缩后舌尖放入口腔顶壁的犁鼻器中,其内壁粘膜能感知化学物质。 3、口腔腺 唇腺、腭腺、舌腺、舌下腺。分泌物能湿润食物,无消化作用。海龟、鳄类口腔腺不发达。蛇的毒腺由唇腺特化,毒蜥的毒腺由舌下腺特化,毒腺有导管与毒牙相通,捕猎时毒液经毒牙注入猎物体内,麻痹、杀死猎物,甚至进行体外消化。 (六)呼吸系统 1、呼吸道 由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气管、支气管构成。大多数爬行类无声带,不发声。壁虎科、避役科动物喉门有声带,能发声。由于出现次生腭,内鼻孔后移到喉附近。喉门为一纵长裂缝,位于舌后面。喉头软骨为单一环状软骨和一对勺状软骨。伴随颈部出现,产生由半环形软骨环组成的较长气管和支气管,气管分成二个支气管。 2、肺 位于胸腹腔前部背面的一对囊状结构,内具复杂间隔形成蜂窝状肺泡,室壁上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扩大了肺与气体接触和交换的表面积;肺容量相对于体重的比例较兽类的大,但表面积只有兽类的1%。 3、呼吸方式 口咽式呼吸时口腔底部升降与鼻孔开壁相配合。 (七)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发生的主要变化表明,爬行动物基本完成了鳃呼吸到肺呼吸的过渡血液循环系统,静脉窦退化或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心室由室间隔分隔成不完全或完全的2部分,血液速速度加快,因而更具有效率。 1、心脏 2、动脉 3、静脉 4、循环方式 为不完全双循环方式。 (八)排泄系统 1、肾脏 一对后肾位于腹腔后部背侧,表面分叶或光滑。肾单位多、泌尿能力强。肾小管长、卷曲,水分重吸收能力强。鳄、蛇两肾不对称,右肾靠前。 2、输尿管 为后肾导管,由中肾导管基部发生,前部与肾脏相连形成肾盂、集合管,后部与泄殖腔相通,输送尿液入泄殖腔。原中肾导管:吴氏管在雄性专输精,雌性退化。米氏管在雌性专输卵,雄性退化。 3、膀胱 胚胎发育时,尿囊基部扩大形成尿囊膀胱,开口泄殖腔腹壁。鳄、蛇无膀胱。一些淡水龟、鳖有一对副膀胱,在泄殖腔的开口与膀胱相对。 4、盐腺 某些爬行动物具有特殊的盐腺;海龟盐腺位于眼后上方。蜥蜴盐腺位于嗅囊两侧。盐腺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保持水盐代谢平衡。 5、含氮废物的排除 含氮代谢废物为尿酸,尿酸盐难溶于水,在尿液中沉淀为白色半固态物,通过泄殖腔同粪便一同排出。 (九)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大脑半球的纹状体体积增大,向后遮盖间脑。大脑壁在原脑皮和古脑皮间有椎状细胞出现、聚集成神经细胞层构成新脑皮。接受丘脑、纹状体的投射纤维。产生新纹状体与旧纹状体构成基底核,接受更多来自视丘的纤维,并有纤维回到脑干。 间脑:丘脑发达,视神经纤维不仅投射到中脑,也投射到丘脑、通向大脑,视叶有少数纤维经丘脑达于大脑促进低级中枢的神经功能向大脑过渡。在脑的背面只能见到脑上腺和松果体,具有调节昼夜节律的作用。蜥蜴类眼后方头正中线上有颅顶眼,有的种类还出现晶体和视网膜,具感光作用。 中脑:变化较小,一对圆形视叶仍为高级神经中枢。蟒、响尾蛇等分化出部太明显的四叠体。 小脑:发达,且水生种类比陆生种类发达,向后覆盖延脑菱形窝前部。鳄类小脑两侧分化出一对小脑卷。从系统发生上,两栖类的小脑相当于蚓部,爬行类增加了小脑卷。 2、外周神经 脑神经12对,XI副神经为运动神经,分布到咽、喉、肩部肌肉。 XII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分布到颈部、舌部肌肉。蛇和蜥蜴第XI对神经尚未从第X对神经中分离出来。 (十)感觉器官 1、眼 2、顶眼 3、听觉器官 4、嗅觉器官 5、红外线感受器(infrared receptor) 颊窝(facial pit) (十一)生殖系统 1、雄性 精巢一对,盘旋的输精管通泄殖腔背面。除楔齿蜥皆有交配器。蜥蜴与蛇的交配器是泄殖腔后壁伸出的一对可膨大的囊状结构,叫半阴茎,隐藏在泄殖腔后尾基腹面的两个肌质阴茎囊中。囊壁由环肌构成,囊末端以韧带连在尾肌上。交配时,环肌收缩将半阴茎挤压出泄殖腔,内面向外翻并排突出体外,露出内侧小棘借以固定于雌生殖道内,使精液沿半阴茎腹内表面的螺旋沟射入雌体内,半阴茎的形态和棘的大小、数目因种而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2、雌性 体腔背部卵巢一对,一对输卵管以喇叭口开口体腔。输卵管不同部位功能不同:有蛋白分泌部(蜥蜴、蛇无此结构)和分泌革质(蜥、蛇分泌纤维素;龟、鳖、鳄分泌石灰质)的壳腺部。输卵管开口泄殖腔。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卵生种类借阳光、植物产的生热量孵化。卵胎生种类孵化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营养来自卵黄,孵化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气体、营养物质的交换。 | ||||
第二节爬行纲分类 现存爬行动物约6550余种,我国有380种。分为五个目。 一、喙头目 Rhynchocephaliformes 古老类群,多生活在下二叠纪和三叠纪。现仅存楔齿蜥(喙头蜥)Sphenodon punctatum一种, 生活在新西兰北方的一些小岛上。外形与蜥蜴相似,体长50-76cm,被颗粒状细小角质鳞,背正有一列锯齿状鳞。具有原始特征:椎体双凹型,保留脊索。具腹壁肋(坚头类腹甲的遗迹)。端生齿。顶眼发达,具角膜、晶体、视网膜。雄性无交配器官。双颞窝。 二、龟鳖目 Testudoformes 特化爬行动物类群。具包被躯干部背甲与腹甲,甲内层为真皮骨板,外层为角质层。脊椎骨与背甲愈合,上胸骨、锁骨参与腹甲形成。肩带位于肋骨腹面。无牙齿代之以角质鞘。现存250余种,13科。我国有37种,5科。 三、蜥蜴目 Lacertiformes 体被角质鳞。下颌以骨缝相连。具活动眼睑。舌扁平能伸缩,无舌鞘。四肢发达(个别退化),五趾有爪。现存3750种,16科。我国7科约150种。 四、蛇目Serpentiformes 特化类群。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四肢消失,带骨退化;蟒科等有骨盆颌后肢残余。无活动眼睑。鼓膜、耳咽管消失。雄性具成对交配器;无膀胱。现存13科,3200种。我国有8科210种,其中毒蛇50种。 五、鳄目Crocodilia 高等爬行动物类群,2心室,次生腭完整,槽生齿。鼻孔、耳孔有瓣膜,口腔后部咽前方腭帆为肌质瓣膜。小脑发达,有蚓部和小脑卷分化。肺复杂,适于在水中停留较长时间不换气。尾侧扁,后足有蹼。现存一科:鳄科Crocodilidae 25种。 思考题: 1 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2 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3 简述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防治原则。 4 简述爬行纲动物的资源及利用。 5 为什么说鳄目是爬行动物中结构最高等的一个类群。 | ||||
第二十章 鸟纲(Mammalia) 重点: 各亚纲的特征鸟纲的主要特征;鸟纲分类依据及常见鸟类识别;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 难点: 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机能与生活环境的适应;鸟纲分类依据及常见鸟类 授课内容: 鸟类是在爬行类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特化的高级脊椎动物。现今已知鸟类约9000余种。现存种类约8600种。它们起源于爬行动物鸟龙类的槽齿类。由于鸟类骨骼较薄、易碎而不易保存,因此保留下来的化石很少,最早的化石为始祖鸟。 鸟类与爬行动物相同的特征: 1、皮肤缺乏皮肤腺而干燥。 2、羽毛和爬行类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 3、头骨仅有一个枕髁与寰椎相关节。 4、后肢踵关节位于两列跗骨之间,形成跗间关节。 5、卵生,羊膜类。盘状卵裂。尿液主要成分为尿酸。 鸟类的进步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外界温度条件的依赖。 2、心脏二新房二心室,完全双循环。 3、具有发达的神经感官和复杂的行为。 4、有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子代成活率。 鸟类的特化特征: 1、体呈流线型,体表被羽毛。 2、前肢变为翼。 3、骨骼轻、多愈合,为气质骨。 4、有与肺相连的气囊。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 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保持体温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较高而恒定的体温能促进酶促反应进行。使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有利于避敌。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活动分布范围。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内分泌活动完成协调。 第一节鸟纲主要特征 一.外形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 头部:喙 由上下颌延伸而成,外覆角质鞘。 鼻孔 位于上喙基部,为裂缝状。鸽的上喙基有裸露无羽的皮肤叫腊膜。 眼睛 大而圆,具有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瞬膜位于前眼角内,具羽状上皮以清洗灰尘。 耳孔 位于眼后下方,鼓膜下陷形成外耳道,周围有耳羽。 颈部:长,转动灵活。 躯干:略呈卵圆形,腹面由于龙骨突和发达的胸肌而向外突出。 尾部:缩短成小的肉质突起,背面有尾脂腺,基部腹面有一横裂的泄殖腔孔。 四肢:前肢变为翼,上臂、前臂、手被翼膜连接成“Z”形弯曲,飞翔时展成一直线,翼长轴与躯干垂直。后肢由股、胫、足三部分组成,股部短被羽毛覆盖,胫,胫下部及足裸露,被角质鳞。足的近端部为直立的跗跖部,远端为四趾着地,三趾向前,一趾向后。 二.皮肤及衍生物 (一)皮肤 特点:薄、松、软、干燥 1、表皮 角质层薄,无羽覆盖区域表皮及角质层加厚形成鳞片。表皮松软有利于羽毛活动,便于飞行时肌肉收缩。 2、真皮 薄,分布有血管、神经末梢,深层有连接羽毛根的皮肌,可牵制皮肤,运动羽毛。 3、皮下层 位于真皮下边,可贮存脂肪。 (二)衍生物 1、尾脂腺 鸟类皮肤仅有的一对腺体,位于尾端背侧,为2个卵圆形腺体。分泌油脂,润泽羽毛,水禽尾脂腺发达。分泌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变为维生素D,被皮肤吸收有利于骨骼正常生长。鸵鸟无尾脂腺;鸡、鸽、鹌鹑皮肤有分泌脂肪的单细胞;鸟外耳道表皮分泌腊质物。 2、羽 羽在体表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羽毛的区域叫羽区,无羽毛的区域叫裸区。羽毛的这种分布方式有利于飞行时防止羽根碰撞。孵卵斑为生殖季节脱落羽毛的区域,有利于孵卵。羽的功能:保持体温。构成飞翔器官。减少飞行阻力。防止机械损伤。保护色。羽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 (1)正羽 分布于体表、翼、尾 (2)绒羽 羽根短,顶部簇生细丝状羽枝,羽小枝上无钩,不能连成羽片。分布在正羽的下面。 (3)纤羽 毛发状,只具一毛干,顶部有几根短羽枝。分布在羽毛之间。 (4)羽的颜色 (5)换羽 三.骨骼系统 特点:薄、愈合、中空、轻而坚固。鸽骨重为其体重的4.4%。与鸽大小相近的大鼠骨重为体重的5.6%。 1、头骨 (1)颅腔大,颅顶拱起。脑颅长轴与脊柱不在一条直线上。枕骨大孔移到头骨底部,耳骨位置移向下侧面。 (2)骨片薄,为气质骨。成体骨缝消失,愈合成一个完整脑颅。 (3)眼窝大,眶间隔发达,以中筛骨为主形成垂直的薄骨片。 (4)双颞窝型,进化过程中颞上弓消失,颞窝与眼窝合并而形成大眼窝。方骨发达与脑颅形成可动关节,喙可略向上方抬起。 (5)上下颌骨伸延成喙,外套角质鞘。 (6)无完整的次生骨质腭。左右腭骨在中线处不愈合,而形成裂缝状叫裂状腭。 2、脊柱 脊柱分为五部分:颈、胸、腰、荐、尾。颈部较长,颈椎数目较多。家鸽14枚,家鸡16-17枚。第1枚为寰椎,前面有关节凹与头骨单一枕髁相关节。第2枚为枢椎,前面有一齿突伸入寰椎孔内。其余颈椎椎体为马鞍形,称为异凹椎体。水平切面为前凹形,矢状切面为后凹形。使椎间关节活动性加大,头可转动180度至270度。有不发达的颈肋与横突愈合,其基部有横突孔供动脉通过。 胸椎 鸟类胸椎5-10枚,多有愈合,企鹅胸椎不愈合。鸡胸椎7枚,第2-5枚愈合,第1和第6枚游离,第7枚胸椎与腰椎愈合参与形成综荐骨。家鸽胸椎5枚,前4枚愈合,最后1枚参与综荐骨形成。 腰椎 鸡6枚,综荐骨:最后1枚胸椎、6枚腰椎、2枚荐椎、7枚尾椎愈合而成。增强支持力。愈合荐椎:由一些胸椎、腰椎、荐椎、一些尾椎愈合而成。该结构为鸟类特有,而且近一步与宽大的腰带相愈合,以适应后肢支撑体重以及飞行时构成稳定的中轴。 荐椎 2枚 尾椎 鸡16枚,前7枚参与形成综荐骨,5枚游离,最后4枚愈合成三角形骨板叫尾综骨。尾综骨为鸟类特有,支持尾羽。尾综骨运动能改变尾羽方向,在飞行及降落时起舵的作用。 3、肋骨与胸骨 肋骨由背侧椎肋与腹侧的胸肋构成,二者之间有可动关节。椎肋为双头肋骨,一头与胸骨椎体相关节,另一头与胸椎横突相关节。胸肋上多具钩突压覆在相邻的椎肋上以加强胸廓的坚固性。胸肋一端与胸骨相关节,另一端与椎肋关节,除关节点外其余均为硬骨。胸骨发达,向后伸至骨盆。沿腹中线隆起形成发达的嵴叫龙骨突,为胸肌附着处。其两侧常形成突起,为分类依据。鸡胸骨两侧有3个突起分别称前侧突、斜侧突、后侧突。平胸总目无龙骨突。 4、附肢骨 前肢骨骼 肩带 肩胛骨:狭长骨片,位于肋骨背面,胸椎两侧,向后达髂骨前缘。 锁骨:细长,两侧锁骨在胸前联合成“V”形,称为叉骨。鼓翼时防止左右乌喙骨相撞,增强肩带弹性。无飞翔能力的鸟锁骨退化。 乌喙骨:粗大,一端与胸骨形成关节,另一端与肩胛骨共同形成肩臼与肱骨相关节。 前肢 由于变为翼,则腕、掌、指部变化较大。 上臂:由粗大的肱骨构成,肱骨腹面有一气孔,气囊由此入骨腔。 前臂:由细桡骨和粗尺骨组成,翼羽着生尺骨外缘。 腕、掌、指:腕骨近端2枚,分别叫尺腕骨、桡腕骨,其余腕骨与掌骨愈合成1块腕掌骨。指骨只有3个指,第2指和第4指只有1节指骨,第3指有2节指骨。第1、5指退化。(指骨式0,1,2,1,0)多数鸟指端无爪。某些鸵鸟和美洲鹫有1至多个爪。麝雉幼鸟前2指具爪,成体则脱落。 后肢骨骼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愈合,并与综荐骨愈合形成开放式骨盆,左右侧耻骨不愈合。 髂骨:长大的薄骨片,位于背部。 坐骨:位于髂骨后下方,坐、髂骨之间有髂坐骨孔。 耻骨:细长,位于坐骨腹缘,坐、耻骨之间有裂缝状的闭孔。产卵时局部去钙变软,耻骨间距离增大。 后肢 股部:股骨粗短,埋在腹侧肌肉中,外部看不到。 胫部 由粗胫骨和细腓骨组成。腓骨退化呈刺状在胫部外侧。胫骨远侧与跗骨愈合成胫跗骨。 跗跖部 跗骨远端与跖骨愈合成跗跖骨。胫跗骨与跗跖骨间形成关节叫跗间关节(踵关节)。有利于起飞与降落。公鸡跗跖骨内侧有1强大突起叫距(表皮衍生物)。 趾部 4趾,3前1后(2、3、4趾向前,拇指向后),趾端有爪。 四.肌肉系统 特点:与飞翔扇翼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躯干背部肌肉不发达。腿部肌肉发达。皮肌发达。 胸肌 鸟类胸肌发达,约占体重的1/5,善飞的鸟可达1/3。胸大肌:位于浅层,起于胸骨龙骨突,一部分起于乌喙骨及锁骨。止于肱骨腹面。收缩时翼下降。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层,起于胸骨龙骨突,绕过肩关节止于肱骨近端背面。 五.消化系统 消化道:喙、口腔、咽、食道、嗉囊、胃(腺胃,肌胃)、小肠、盲肠、直肠、泄殖腔。 喙:由上下颌骨形成,外有角质鞘。由于食性不同而形态不同。喙有一定硬度,以弥补无齿。 舌:位于口腔底部,呈三角形,外有角质鞘。 口腔顶壁 有一对硬腭褶,有裂隙叫腭缝。内鼻孔在其中。腭褶后部有1排乳头状突起为口、咽分界。腭褶后有1个孔为左右耳咽管汇合后的共同开口。口腔底壁后方有1纵长的裂缝叫喉门。口腔粘膜有许多唾液腺,分泌物不含消化酶。仅食谷的燕雀类唾液中含消化酶。 食道长,扩展张能力强,粘膜分泌物可润滑食物。鸡、鸽等食道中部膨大处叫嗉囊,临时贮存、软化食物。鸭、鹅无明显嗉囊,食昆虫及肉食性鸟类无嗉囊。鸽的嗉囊能分泌鸽乳,喂养幼鸽。 胃:腺胃:纺锤形,壁较厚,腺体丰富。分泌消化液,含胃蛋白酶和盐酸。 肌胃:肌肉壁很厚,粘膜上皮与大量管状腺,分泌物与上皮细胞碎削粘在一起形成一层黄色的类角质膜(鸡内金)。食谷类鸟该层物质较厚易剥离,食肉类鸟该层较薄。肌胃内有大量砂砾,在肌肉挤压下磨碎食物,提高消化功能。 小肠 鸡的小肠约为体长的4-6倍。小肠壁上有肠腺分泌肠液。十二指肠与肌胃相连成“U”形,胰脏位于肠襻系膜上。十二指肠末端有2根胆管、2-3根胰管与之相通。 盲肠 1对,位于大肠与小肠交界处。植食性鸟盲肠发达,鸽不发达。盲肠具有吸收水分、发酵分解植物纤维、合成吸收维生素等作用。 大肠 很短,不贮存粪便。 泄殖腔 直肠末端膨大处,是消化、排泄、生殖的共同通道。有发育程度不同的褶将其分为几个区域:粪道在前方,泄殖道在后方。泄殖腔孔开口体表。 腔上囊 位于泄殖腔背壁,幼鸟发达,成鸟退化为淋巴腺体。 消化腺 肝脏 2叶,右叶大于左叶。左叶发出1条肝管通十二指肠,右叶肝管局部膨大形成一个胆囊,发出胆管通入时二指肠。(鸽无胆囊) 胰脏 3叶(背叶、腹叶、脾叶)。各有1条胰管通入十二指肠,开口于胆管入口附近。 六.呼吸系统 1、呼吸道: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气管、支气管 外鼻孔1对,位于喙基部。鼻腔短而狭,以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 鼻腔有上、中、下3块软骨形成鼻甲,其上覆盖粘膜具纤毛,含分泌粘液和浆液的腺体。内鼻孔裂缝状,开口顶壁。 喉 喉门裂缝状,喉头有1对勺状软骨、1个环状软骨支持,成年后常骨化。粘膜有纤毛上皮和分泌粘液的腺体。 气管 圆柱状,有许多半骨化的软骨环支持,成年鸡软骨环部分骨化(与食道相邻处为软骨)。气管长度与颈长相当。有一些鸟(天鹅、鹤)气管长盘曲在龙骨突附近,发音时起共鸣作用。 支气管 气管入胸腔后分为2个支气管。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形成鸟类发声器官叫鸣管。该处软骨间距离变大,外覆鸣膜。空气通过时振动发音。鸣管外侧有鸣肌,收缩时改变鸣膜紧张度,使鸣叫声发生变化。许多鸣禽在支气管起始部有向内凸起的鸣骨,支撑内鸣膜,其上伸出半月膜,通过鸣管的空气使之振动、发声。 2、肺 紧贴胸腔背部,被1透明膜质斜隔将其与腹腔其他器官分开。肺分为左右两叶,为弹性较小的海绵状体,是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支气管入肺分支为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分支为次级支气管(腹支气管、背支气管、侧支气管),分支为三级支气管(平行支气管),辐射分支为微支气管(微呼吸管)。微支气管直径3-10um,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形成许多分支彼此吻合,管外有毛细血管包围,是气体交换场所,其面积比人约大10倍。 3、气囊 某些初级支气管和次级支气管末端形成的膨大的薄囊叫气囊。位于内脏器官之间。鸟类有9个气囊。初级支气管形成的气囊:后胸气囊1对,位于胸腔后部,前胸气囊后方。腹气囊1对,位于腹腔内脏之间,与腹腔同长,与股骨内气室相通。次级支气管形成的气囊:颈气囊1对,由肺前缘发出,位于颈基部,与邻近骨内气室相通。锁间气囊1个,呈三角形,位于左右锁骨形成的夹角间,有分支气囊进入肱骨、腋下和大小胸肌之间。前胸气囊1对,位于胸腔中部,肺腹面,与肋骨及围心膜贴近。 4、鸟类的呼吸 双重呼吸:呼吸一次在肺上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吸气:大部分气体经初级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前气囊扩张接受来自肺中的气体。一部分气体经初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进入微支气管。呼气:前气囊中气体经次级支气管、初级支气管排出体外。肺中气体进入前气囊。后气囊中气体进入肺。鸟类静止时:以肋骨升降、胸廓扩大缩小引起肺、气囊扩张,完成呼吸作用。飞翔时:胸骨、肋骨固定不动,翼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扩张,引起肺内空气流通完成呼吸作用。鸟类呼吸时气体流动方向与毛细血管内血流方向成90度角,有利于气体交换。呼吸频率与体重成反比,与扇翼频率成正比。飞翔时比静止时呼吸频率高12-20倍。气囊的功能:辅助呼吸;减轻体重;减少器官间摩擦;调节体温。 七.循环系统 心脏: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与缺氧血完全分开。 淋巴系统 八.排泄系统 鸟类的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泄殖腔组成。绝大多数鸟无膀胱,鸵鸟留有痕迹。海洋鸟类有发达的盐腺排出体内多于的盐分。鸟类胚胎时为中肾,成体为后肾(后期肾)。由躯体后方生肾组织聚集发生,不按体节排列,形成数目众多的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肾脏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鸟类肾小体比哺乳动物的小,数目多。约占体重的2%。 肾脏 一对,暗紫色的长形扁平体,紧贴在综荐骨腹侧的深窝内,每肾分前、中、后3叶,质软而脆,易碎。表层颜色深红为皮质部,深层颜色较浅为髓质部。肾小管较简单,多无髓襻部。 输尿管 由每侧肾脏的腹面近内侧缘发出,沿体腔背侧后行,开口泄殖腔中部。 排泄物以尿酸为主,鸡排出的含氮废物中尿酸占84%,氨6-7%,尿素5%。尿酸在肝脏内合成,微溶于水(6ml/L)。在肾脏中沉淀出来呈半固体的胶体状溶液(浓度2%),经输尿管排出。鸟类无膀胱、排泄尿酸是保水措施。 盐腺 海洋生活的鸟类具有,位于眶上区鼻孔之间,通过泌盐管将分泌液排入鼻腔,经内鼻孔入口腔沿喙尖滴出或经上喙上的深沟流至喙尖。鹱形目的鼻孔开口于喙基的一对或一个角质管内,盐类分泌物可由此管排出而不影响呼吸。海鸟饮海水后15秒就有盐液滴出,含氯化钠5%。 九.生殖系统 1、雄性 一对精巢呈豆形,借系膜悬挂于同侧肾脏前叶腹侧,生殖季节增大,通常为白色。 副睾 位于睾丸部分,被精巢系膜覆盖而不明显。 输精管 多弯曲的管,沿输尿管(直管)外侧向后走,开口泄殖腔。 雌性 卵巢,大多数鸟仅具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右侧的退化。 十.神经系统 特点:大脑发达为纹状体发达,成为智慧中枢。小脑发达。视叶发达,嗅叶退化。脑神经 12对 十一.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 眼睛是鸟类飞翔生活中定向、定位、觅食、防御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多位于头两侧,少数不同程度的向前。 2、听觉器官 鸟类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与爬行动物近似。 3、嗅觉器官 鸟类嗅觉器官退化,少数种类发达如无翼目(嗅出地下昆虫或蠕虫)、鹱形目(嗅出海面上散布的动物油脂气味)、鹤形目、兀鹫等。 十二.内分泌系统 第三节鸟 纲 分 类 一、分类依据 1.喙的形状 与食性有关 2.翼形 3.尾形 4.跗跖部角质鳞 5.趾的数目及排列方式 6.蹼足形 7.骨骼 8.雏鸟 9.鸟形体大小,羽色,斑纹,头部斑纹 10.特有的生态习性 栖息地类型 11.鸟的生态类型 | ||||
二、鸟纲分类 (一)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 特征 具牙齿,无龙骨突,前三趾彼此分离,趾端具爪,尾椎骨13枚以上,无尾综骨。 始祖鸟目 始祖鸟 Archaeopteryr lithographica (二)今鸟亚纲Neornithes 特征 多有龙骨突,尾椎骨不超过13块,有尾综骨,3块掌骨愈合并在远端与腕骨愈合成腕掌骨。 1、齿颌总目Odontognathae 口内有牙齿 黄昏鸟目Hesperornithiformes 鱼鸟目Ichthyornithiformes 2.平胸总目Ratita 特征 翼退化 无龙骨突 皮肤上无羽区和裸区之分,羽小枝上无小钩 后肢强壮,二趾或三趾 雄性具交配器 骨盆多为封闭形 3、企鹅总目Impennes 特征 有发达的龙骨突,骨骼不是气质骨 前肢变为鳍状 后肢短移至体后方4趾向前(第1趾小),趾间具蹼 羽毛鳞片状 皇企鹅Aptenodtes forsteri 、帝企鹅 Aptenodytes patagonicus 等现存6属18种。 4、突胸总目Crinatae 特征 有发达的龙骨突,气质骨 有尾综骨 翼发达 体表分羽区及裸区 正羽发达,羽小枝上具小钩 雄鸟大多不具交配器 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 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 鹈形目Pelecaniformes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雁形目Anseriformes 隼形目Falconiformes 鸡形目Galliformes 鹤形目Gruiformes 鸽形目Columbiformes 鹦形目Psittaciformes 鹃形目Cuculiformes 鸮形目Strigiformes 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雨燕目Apodiformes 佛法僧目Corciiformes 鴷形目Piciformes 雀形目Passeriformes | ||||
第四节 鸟类的繁殖与迁徙 一.鸟类的繁殖 鸟类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占区、求偶、筑巢、孵卵、育雏等。 1、占区 繁殖活动的第一步往往是占据一块环境安全舒适、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作为繁殖场所,这个区域叫做领域。 2、求偶 鸟类求偶方式 3、筑巢 4、孵卵 5、育雏 二.鸟类迁徙 迁徙是指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鸟类在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进行定期、集群飞迁的习性。特点为定期、定向、集群。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 1、鸟类迁徙类型 2、迁徙起因 3、迁徙机制 4、迁徙定向 思考题: 1 鸟类与爬行动物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2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3 羽衣(羽毛)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 鸟类头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 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6 简要说明鸟类肺与气囊的结构特点与机能? 7 鸟类肌肉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有哪些变化? 8 鸟类消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 鸟类有哪些适宜于飞行的特征? 10 为什么说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渡形态特征? 11 鸟类的3个总目在分类特征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12 为什么说平胸总目鸟类比较原始? 13 企鹅有哪些特征与潜水生活相适应? 14 总结鸟类的各种生态类群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趋同性 特征? 15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16 鸟巢有何功能? 17 为什么一些鸟营群巢? 18 研究鸟类迁徒有何意义? | ||||
第二十一章 哺乳纲(Mammalia) 重点: 1、哺乳类的进步特征 2、各亚纲的特征 难点: 1、骨骼系统 2、口腔结构及其对咀嚼和口腔消化功能的适应性 授课内容: 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高级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一.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 2.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3.颅骨具有两个枕骨骼。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双平型锥体。 4.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5.肺由大量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及肺泡组成。 6.心脏4室,左动脉弓存在。(鸟右) 7.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8.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9.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二、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胎生的概念 精子和卵子授精后,在母体里发育,并且从母体获得养料,直到形成幼仔后才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2、胎盘的结构、类型和功能。 3、哺乳 乳汁:营养全面易被幼体吸收。 4、胎生、哺乳的意义 胎生:有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哺乳: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加之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成活率高,与之相关,所产幼仔数目减少。 第二节 哺乳类躯体结构概述 一、外形 1、体分部:头、颈、躯干、尾、四肢。 2、躯体结构和四肢的着生适应陆地快速运动,四肢下移至腹面,紧贴躯体下方。因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想前转,提高了支持力、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尾为运动平衡器官。 3、体型:与生活方式相适应而有变化。 水栖 鱼形 例鲸 飞翔 前肢特化,有翼膜 例蝙蝠 穴居 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 例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1、表皮和真皮均加厚 表皮角质层发达,河马、猪等表皮有几百层厚,硬皮 真皮坚韧性强,有丰富血管、神经、感觉末梢 表皮、真皮内有黑色素细胞 真皮下有厚的脂肪层,保温、隔热、储备能量 2、被毛为皮肤衍生物,表皮角质化的产物 (1)结构 毛干 皮质部:有黑色素 髓质部:内含空气 毛根:毛鞘、毛球 毛束:皮脂腺开口、竖毛肌 (2)功能:保温和调温、保护色、触觉 3、皮肤腺特别发达 皮肤衍生物,来源于表皮的生发层,多为c e l l腺 4种类型 皮脂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束基部 汗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 乳腺:管状腺与泡状腺复合 味腺(臭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 4、有爪、角等皮肤衍生物 (1)爪:与爬行类的爪同源、趾(指)端表皮角化保护器官 爪、蹄、甲——三种类型 (2)角: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 为有蹄类的防卫利器 洞角(牛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骨角+角质鞘 实角(鹿角):分叉,每年脱换一次,骨质角,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 鹿茸:刚出生的鹿角,外包富有血管的皮肤 犀牛角:毛的特化产物 三、骨骼 (一)演化趋向 1、骨化完全,为肌肉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 2、愈合和简化,增大了坚固性并保证轻便。 3、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使四肢骨能以较大的速度和范围活动。 4、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提高了骨的坚固性并有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二)结构特点 1、脊柱、肋骨及胸骨 (1)脊柱区分明显,为5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颈椎:多7枚,第1、2枚特化为寰椎和驱椎;功能: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 胸椎:1 2—1 5枚,两侧与肋骨相关节 腰椎:6—7枚 荐椎:3—5枚,常愈合成一块荐骨 尾椎:数目不定,且多退化 (2)双平型椎体,相邻椎体之间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可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的震动,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 (3)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胸廓: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间接支持前肢。 2、头骨 (1)脑颅(—脑发达)和鼻腔(—嗅觉器官发达)扩大 (2)中耳腔有了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3)某些骨块消失、变形和愈合 例:枕骨、蝶骨、颞骨等都由多块骨愈合而成坚固与轻便的矛盾得以解决 (4)有发达的次生腭(硬腭) 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为分割口腔内呼吸与消化通路的隔板,与软腭一起使空气沿鼻通路向后输送至喉,从而使咀嚼时能完成正常呼吸,解决了“消化”与“呼吸”的矛盾,内鼻孔后移。 (5)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 (6)具颧弓(颌骨与颞骨的突起 + 颞骨本体) 3、带骨及肢骨 (1)肩带 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突起(乌喙突);锁骨:趋于退化 (2)腰带 额骨:与荐骨相关节 坐骨 耻骨 闭合式骨盆:左右坐骨 左右耻骨 愈合、坚固,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3)肢骨 基本结构似一般陆生脊椎动物。 但 肘关节向后转 提高了支持和运动能力 膝关节向前转 (4)足型 跖行:狒狒 趾行:狐 蹄行:与地表接触最小,适快速奔跑,羊、驼 四、肌肉 1、具膈肌 哺乳类特有,圆形;起于:胸廓后端的肋骨边缘;止于:腱;分膈胸、腹腔、骨骼肌,但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 2、皮肤机发达 有骨骼肌分化出来,位于皮肤的下面。使该处产生运动。声类皮肤肌退化,反剩面部的表情肌皮肤肌的演化:鱼类 无 两栖类—鼻瓣内 爬行类—发达,鳞片活动 鸟类—松快、活动羽毛 哺乳类—躯干部皮肤颤动,毛发竖立。 3、咀嚼肌强大:捕食、防御、口腔咀嚼 五、消化 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现了口腔消化;消化能力提高 1、口腔及咽部 因咀嚼和口腔消化的出现,引起了口和咽部结构发生了改变 (1)具肌肉质唇,口裂小,有颊 (2)具硬腭和软腭 (3)具发达的肌肉质舌,摄 吞咽、味觉 (4)具槽生的异型齿,齿分化为门、犬、前臼、臼齿4科。 齿冠 齿根 门齿:凿状,切割 犬齿:齿冠成锥状,撕裂 前臼、臼齿:臼状,咬、切、压、研磨 牙齿与食性的关系 齿式 换牙:乳齿:臼齿无乳齿;恒齿:前臼齿、门牙、犬牙有乳齿 (5)有唾液腺,唾液中除含大量粘液外,还含有唾液淀粉酶 3对: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兔4对,多眶下腺 (6)咽:构造复杂;为消化管与呼吸道的交叉处;开口:内鼻孔、耳咽管孔、食道口、喉 2、消化管 (1)食管: (2)胃:形态与食性相关 多为单胃 瘤胃 反刍类具复胃(反刍胃) 网胃(蜂巢胃) 食道的 瓣胃 变形 皱胃:胃本体、具腺上皮 反刍过程 (3)肠:小肠、大肠 3、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脏 六、呼吸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 1、鼻 呼吸通路:通气、温暖、湿润空气、净化空气;嗅觉器官:鼻甲、黏膜(血管、腺体)、嗅细胞 2、咽 3、喉 气管前端的庞大部分;功能:为空气出口,发生器官。结构:以软骨作支架: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勺状软骨;以关节、韧带和肌肉连结;内面衬以黏膜 4、气管和支气管 管壁由“C”形软骨环支撑,软骨环,缺口对向背方(食管);由平滑肌和C下膜封闭;黏膜:纤毛上皮,粘液腺 5、肺 由复杂的、反复分支的“支气管树”构成,其盲端即为肺泡。呼吸表面积极大,例:人肺泡约有7亿个,总面积达6 0—1 2 0平方米 6、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肋骨升降(肋间肌);腹式呼吸:横膈升降(膈肌) 七、循环 心脏4腔;完全双循环;仅具左体动脉弓;大静脉主干趋于简化;肾门静脉消失;血液:成熟红细胞无核,淋巴系统发达 八、排泄 1、肾脏 肾(1对)—输尿管(1对)—膀胱(1个)—尿道—体外 肾脏结构:肾 尿液:主要含氮废物为尿素 2、汗腺 发达;汗液成分:水、含氮废物、盐;调节体温(汗液蒸发) 3、肺:排除二氧化碳、少量水 九、生殖 雌雄异体 十、神经 详见课件。 十一、感觉器官 1、嗅觉 发达,表现: 鼻腔扩大 鼻甲骨出现 嗅黏膜面积增大 水栖科类,鲸、海豚等退化 2、听觉 敏锐,表现: 外耳道发达 有外耳廓 中耳腔内有3块听小骨 内耳具发达的耳蜗管 3、视觉 结构与低等路栖种类无本质差异;功能:对光波感觉灵敏;对色光感受力差,与夜行性有关。灵长目:辨色能力,对物体大小,距离的判断能力较好。 十二、内分泌 发达;调节作用 1、基本概念 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内分泌 2、主要内分泌腺 脑垂体:神经体、腺垂体 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胸腺、性腺、其他 | ||||
第三节哺乳纲分类 现存4 0 0 0种,据躯体结构和功能,分为3个亚纲 一、原兽亚纲 举例:鸭嘴兽、针鼹 (一)特征 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有一系列近爬行类的特征 1、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 2、有泄殖腔,又称单孔类 3、有乳腺,能哺乳,但无乳头 4、体外被毛 5、能维持体温基本恒定 2 6℃ — 3 5℃ 上述特征反映 其原始性,哺乳类中的原始类群 哺乳动物与爬行类的亲缘关系 (二)、代表动物 1、鸭嘴兽 2、针鼹(澳海食蚁兽) 二、后兽亚纲(Metatheria) 举例:袋鼠 (一)特征 低等哺乳动物 1、胎生,但无真正的胎盘,胎儿与母体的联络,借胎儿的卵黄囊,与母体略微加厚的子宫壁,幼子发育不良 2、腹部有育儿袋,有袋类 3、具乳腺,乳头位于育儿袋内 4、门齿数目多 5、体温:33℃—35℃ (二)代表动物 主要分布于澳洲及南美洲草原地带,灰袋鼠、袋熊、袋兔、袋狼、袋鼬 三、真兽亚纲 有胎盘类,高等哺乳动物 (一)特征 1、有真正的胎盘 2、无泄殖腔 3、乳腺发育充分,有乳头 4、大脑有胼胝体 5、有良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一般稳定在37℃左右 (二)分类 现存18个目,我国分布有14个目,约500种 1、食虫目 2、翼手目 3、鳞甲目 4、兔形目 5、啮齿目 6、鲸目 7、食肉目 8、长鼻目 9、鳍足目 1 0、偶蹄目 第四节 起源和适应辐射 哺乳类出现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其祖先可追溯到更早时期的二叠纪(约2.8亿年)前。 哺乳动物的历史经历了三个基本辐射阶段:(1)中生代侏罗纪,由三结齿齿类演化出三个大支,其中二支不久灭绝,第三支古兽类得到蓬勃发展,即为真兽亚纲与后兽亚纲的祖先。(2)中生代末期,出现了有袋类和有胎盘类。多结节齿类尚存。(3)新生代,现存各目哺乳类得到空前发展,5000万年以来一直成为陆生占有优势的动物类群。多结节类在此灭绝,单孔类化石出现。现代哺乳动物是在更新世及其以后建立起来的,它们在各间进行迁徙混杂,地理的和生态的因子导致隔离而产生了适应于多种生活条件的动物群。 思考题: 1 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2 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3 哺乳类有哪几种皮肤腺?各有何结构特点和功能? 4 哺乳类中轴骨有哪些特点? 5 哺乳类头骨和附肢骨有哪些特点? 6 介绍反刍兽的胃及反刍的简要过程。 7 哺乳类嗅觉和听觉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哪些特点? 8 哺乳纲分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各有哪些特点? 9 翼手目、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偶蹄目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 ||||
教学参考书 | ||||
1 Richard D. Jurd, Instant Notes in Animal Bi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7 2刘凌云, 郑光美. 普通动物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Stephen A. Miller,John P. Harley. Zoology (Sixth Edition ). Boston : McGraw-Hill ,c2005. 4Robert L. Dorit, Warren F. Walker, Jr., Robert D. Barnes. Zoology.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91. 5Richard C. Brusca, Gary J.Brusca. Invertebrates(second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2003. 6John Alcock. Animal Behavior: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Sixth Edition. Sinauer Associates, Inc., 1998. 7Jan A. Pechenik. Biology of The Invertebrates. Fourth editi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0. 8F. Harvey Pouch. Christine M. Janis. John B. Heiser. Vertebrate Life, Six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2002. 9Stephen A. Miller. General zoology laboratory manual Boston : McGraw-Hill , c1999 10Cleveland P. Hickman, Jr., Larry S. Roberts, Allan Larson.Integrated principles of zoology Boston : McGraw-Hill, c2001 13 Charles F. Lytle. General zoology laboratory guide Boston : McGraw-Hill, c2000 14 Heatwole,H. edited, Amphibian Biology-Osteology Vol.5, Surrey Beatty & Sons, 2003 15 Cheng Hong 等, Ampullary organs, pit organs and neuromasts of th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Journal of Morphology, (U.S.A)1995.10 16 Tamplin, J.W. et al., Introductory Zoology Laboratory Guide (sec. Edition).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7 Wollf, R.G., Functional vertebrate anatomy. D.C.Heath and Company. 1991. 18 Harris. The Diversity of Animals.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Publishing Co. 1997 19 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室编.动物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20 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无脊椎动物学(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 21 华中师范学院, 南京师范学院, 湖南师范学院合编.动物学 (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2 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3 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北京:高教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24 杨安峰.脊椎动物学(修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5 江静波等. 无脊椎动物学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6 许崇任,程红.动物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 王平、曹焯、樊启昶等,简明脊椎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 马克勤, 郑光美.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29 沈韫芬. 原生动物学. 科学出版社, 1999. 30 郑光美. 鸟类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1 杨安峰,程红.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2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3 陈品健 .动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 34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5 黄诗笺,刘思阳,卢欣.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6 动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动物学名词. 科学出版社 .1997 37 朱元鼎,王文滨 中国动物图谱(第一册)鱼类科学出版社 1973 38 郭郛, 钱燕文, 马建章 中国动物学发展史,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4 39 郑作新. 脊椎动物分类学. 农业出版社,1978。 40 吴志强等. 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 41 丁汉波. 脊椎动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42 李难. 生物进化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3 高玮. 鸟类分类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4 赵尔宓. 中国动物红皮书-两栖爬行类。科学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