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单元研习任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5:27
文档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单元研习任务

选必下第二单元观百年国民面孔,展时代民族精神一、本单元选文体裁:乡土小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新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
推荐度:
导读选必下第二单元观百年国民面孔,展时代民族精神一、本单元选文体裁:乡土小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新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
选必下第二单元 观百年国民面孔,展时代民族精神

一、本单元选文体裁:

乡土小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

新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是中国新诗中格律诗的代表,在自由的白话语体中建立起新的格律,比如相对整饬的诗行和韵律。无论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都有助于了解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流派。

散文: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通过平实细致的描写,表现了一个山村的风貌,在朴素而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贾平凹的《秦腔》则通过描写秦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意味。可以从美育视角下,去感悟自然风物蕴含的哲思美与三秦大地的风俗人情美。

戏剧:中国现代话剧成就巨大,老舍无疑是成就最高者之一,《茶馆》更是新中国话剧的经典。它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以卷轴画式的结构,刻画了茶馆中各色人物生活的变化,展示了清末到灭亡前夕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精细研读对白,感受戏剧魅力,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时代变迁。

二、单篇课文重点

1.《阿Q正传》鲁迅

(1)阿Q人物形象典型化: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保守排外但又盲目趋时;畏惧强暴但又欺压弱小;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精神胜利法,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的满足和胜利。阿Q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昧的国民的代表,鲁迅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2)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

(3)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如揪辫子、照例被碰头、咬虱子、候着挨打等,经过夸张、滑稽的艺术处理和戏剧化的手法,以喜剧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一笑过后陷入沉思。

2.《边城》沈从文

(1)本篇散文化小说特点:

①有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描写,如赛龙舟、捉鸭子比赛、正月十五闹元宵、迎婚送亲等,向人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民俗风情,烘托了人物性格和心理。

②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较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主要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内心世界。

(2)“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达了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诗的散文化:

①形式上不拘泥于韵律和音节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反复手法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

②口语美:以口语入诗,亲切自然,简洁明快。

③绘画美:意象几乎都是描述性意象,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冲击感。

(2)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

①分行排列,整散结合。分行排列是现当代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最基本的外在形式。

②立意新颖,饱含深情。体现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新奇发现和独特深刻情感。

③联想想象,跳跃自如。意象的选用、情感的抒发具有跳跃性。

④语言凝练,形象生动。用凝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勾画生活图景。

⑤虚实结合,意境优美。描绘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的景物、画面,并通过主观感受把描写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创设丰富的艺术境界。

(3)大堰河意象意义:大堰河是旧社会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慈爱、博爱,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寄托了诗人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4.《再别康桥》徐志摩

新月派反对诗的散文化倾向,代表人物是徐志摩、闻一多。

新月派“三美”:

①音乐美:诗歌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②绘画美: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做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③建筑美: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5.《一个消逝了的村庄》冯至

(1)语言有诗化的风格:注重意象的营造,注重物、情、理的有机结合,由意象构成意境,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

(2)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有内涵:

①描写对象的选择上:不着眼名山胜水,而是关注无名的自然风物,努力还原它们朴素的本来面目,着力抒写它们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和启示。仅有的个别人物也不是指点江山的英雄,而是同自然一样朴素的农民、市民。

②描写手法上:避免夸张渲染,凡所叙之事都以严肃朴素的笔法出之,凡所抒之情皆以谦虚诚恳的笔调节制之,追寻山村的余韵,抒发了不同的思考,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

(3)本文在写有加利树的一段用了第二人称“你”,考查“你”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①称对方(一个人)。有时也指称你们,如“你校、你局、你公司”。

②泛指任何人(有时实际指“我”)。他的才学叫你不得不佩服。这孩子要我给他买手风琴,一天到晚老缠着你没个完。

③“你”跟“我、他”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或彼此采取同样行动。如,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他,谁也没有说话。

④有拟人化效果,便于对话、抒情。

6.《秦腔》贾平凹

(1)注重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2)语言有地域性特点,质朴亲切。有时又故意将书面语和口语结合,“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营造出一种反差强烈的幽默感。

7.《茶馆》老舍

(1)本篇的戏剧冲突指向了人与时代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与旧时代的冲突。构思独特,“大茶馆小社会”,冲突是散点式的,不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层面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的看到旧时代的本质。

(2)京味语言:

①北京方言、儿化音,口语化,俗白浅易。

②多用短句

三、说不尽的阿Q:精神胜利法是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VS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

观点一“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中国下层民众所特有的一种“劣根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无数同阿Q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

观点二“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可见,“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观点三“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感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

四、《<边城>中的“矛盾”》,写发言提纲

(1)船总与老船夫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又唯实唯利。《边城》写到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欢喜交朋结友,迂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又不爱财。”但在傩送的婚姻上,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他想和王团总攀亲,即使在儿子表明态度后,他还是专横地逼着儿子接受那座碾坊。

老船夫的达观与务实的心理矛盾。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却又想

干预翠翠的爱情,有重重心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体现在老船夫对待翠萃爱情的为盾心态上:他已经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又希望翠翠嫁给大老天保。

(2)爱情与亲情、职责的矛盾。

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导致了翠翠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悲剧。

天保、傩送的血缘“真”与对翠翠爱情“不真”的矛盾。

(3)边城“美”与“丑”的矛盾

   边城的祥和与不详和。边城“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而翠翠在吊脚楼下听到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

   边城人性的善与恶。促成老船夫死去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中寨人的奸诈。他歪曲二老的意思,又引发老人的负罪感,在旁敲侧击中断送了老人残存的信心,流露出边城人性中的恶的一面。

五、语言表达技巧,写语言鉴赏札记

(1)幽默语言的魅力:《阿Q正传》《茶馆》

鲁迅的幽默是忧国讽世,揭示人性弱点,在轻松的笑声中引起灵魂深处的震撼。

老舍的幽默是忧民悯人,因自幼生活在北京小市民中,广泛接触下层人民生活,在调侃中洞察人情世故,在平凡的生活事件里洞见出生命的苦难。

鲁迅的幽默是冷静、凝重的;而老舍的幽默却是轻松温暖的。

(2)《茶馆》的语言特色:

①幽默含蓄,富有潜台词。

②个性化。三言两语,就传达出人物性格特征。比如马五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请安。一句话就将马五爷的威势凸现出来,而这威势不过是狐假虎威——依仗洋教的庇护,这就将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也暗示出来了。再如王利发语言中透着谦恭、周到和小心翼翼;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③口语化:剧中人物语言完全是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的本色的口语、俗语,满载着北京街巷语境中的精气神儿,具备市井口语的灵动、脆生劲儿,老舍的《茶馆》因此又被称为“京味”话剧的代表。比如一些方言俗语的运用:“甩闲话”“外场人”“觉乎着”“逗嘴皮子”等等。

④时代性: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特定时代语汇的运用上,如“嗻”“吃洋饭”“大清国”“铁杆庄稼”“不关钱粮”“王法”等。

(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语言幽默的作品,如钱钟书的《围城》,试着选取片段略作分析,撰写札记。

《围城》示例:西洋人赶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到时候它是否能吃得上这串胡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譬如高松年就允许方鸿渐到下学期升他为教授。

札记: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且在类比推理中又包含比喻,作者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相互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写尽了赶驴人和上司的奸诈以及驴子和下属的愚笨,并由此推及现实世界“一切机关”“全用这种技巧”表达了作者尖锐的眼光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再顺势点到校长高松年不续聘方鸿渐,却续聘其未婚妻孙柔嘉的“技巧”,又将高松年老奸巨猾的政客手腕揭露无遗,短短一百多字,有形象,有动作,又有意蕴,充分表现了钱钟书先生对生活、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和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的杰出艺术才能。

(4)链接新高考题型

品味文本语言艺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二是赏析语言的表达技巧,三是赏析语言特色(时代特色、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具体来说:

1、从修辞角度分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顶真等。

2、从句式角度分析:短句(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增强紧迫感,渲染紧张气氛);长短句的交替使用(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有变化);整句(对偶、排比、四字短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增强气势);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使句子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灵动性)。

3、从词语使用角度分析:文言词(典雅)、动词(增加紧迫感,增强气势)、形容词(揭示本质、描写逼真、生动形象)、叠词(使描写景物或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艺术魅力;使音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数词、拟声词的作用,整体效果要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4、从语体色彩分析:口语(参入方言、文言,改换经典语句、反话正说、庒谐并用;诙谐幽默,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给人平易近人、亲切之感);书面语(较为正式,严谨周密,更有说服力)。

5、从描写手法分析: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理感受等);描写角度(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正面和侧面等)。

6、从表现手法分析:象征(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7、从整体语言风格分析:清新明快、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含蓄深沉、文采斐然、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写性语句)、清新、华丽(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夸张幽默、辛辣、自然、简洁传神、寓庄于谐、口语化、富有地方色彩、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

8、小说中幽默讽刺的常见手法:夸张(即夸大,言过其词)、象征、拟人、反语、化用(经典语句、成语、歇后语等)、反复、对比、双关、寓庄于谐等。

9.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天天读”“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文化大”的时代风貌。

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使用方言、俚语等。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

有效的答题步骤:

1、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2、举例分析,用词、修辞、句式、语体色彩、风格角度

3、指出效果(文学类作品效果;本身效果、形象塑造、情节发展、情感表达、主旨等)。

六、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

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

赞同:

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如鲁迅的《阿Q正传》

反映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如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

表现对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种类繁多,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如今,这样的家国情怀更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剂。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以唤起考生对已学文学作品的回忆;第二部分阐述现当代文学的功用,指向社会变革发展中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第三部分进一步聚焦于“感时忧国”;第四部分明确“感时忧国”就是家国情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范畴内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

写作任务中“你的感悟与思考”,提醒考生注意,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但重点在“感时忧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上。我们面临的“时”是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的“国”又是怎样的国;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感”在哪里,“忧”在何处,需要深入思考。

写作时,不能将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扩展开来,也不能将家国情怀扩展开来,要扣住“感时忧国”谈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谈当今的意义。所以考生只是围绕“家国情怀”多面出击,而不聚焦于“感时忧国”,属于审题立意不太准确。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为什么还要“感时忧国”?这应该是考生着力思考的问题。

参考立意:

1.凝聚现当代文学之力,助力民族复兴之业。

2.读文学著作,品家国情怀。

3.折射社会现实,凝聚家国情怀。

感时忧国,助力复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的特点,不但在当时激励了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而且代代延续,成为民族记忆。这种情怀,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财富。凭借这种情怀,我们义无反顾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曾记否?在《沁园春 长沙》中那振聋发聩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继承了林觉民们抛妻别子舍家为国的遗志,自觉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当于肩,发出的呼唤。这呼唤,借着诗,传遍大江南北和关东陇西。假如没有田汉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地球固然照转,但我们又何以得知当年的抗日将士胸中的呐喊?“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夺回了自己的江山,《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忆往昔,《包身工》里“芦柴棒”们悲苦的身世和催人泪下的生活遭遇,为何有穿越时空的力量?那是夏衍心中燃烧着一团火,想要给灾难深重的普通中国人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关怀与温暖。每一个普通人都值得被尊重,哪怕是没有名字的大堰河;平凡的生命也应被书写,哪怕是不准姓赵的阿Q。这些文学作品,启迪了民众的心智,打开了铁屋的一扇窗,吹进了新鲜的空气。于是,小芹和小二黑自由恋爱了,水生嫂她们成长了,新媳妇为小战士盖上了自己的百合花新被,假如刘和珍君知道这些女子的故事,大概可以得到些许安慰吧。

看今朝,香雪带着一篮鸡蛋,兴奋地等着来自远方的火车。她的梦,谁说不是我们的梦呢?那种对好日子的向往,对更大舞台的想象,不正是今天的我们的梦想吗?文学的情怀,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它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文学的感时忧国,在新的时代,拥有了新的面貌。它讲述福贵的一生故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它虚构西门闹的六世轮回,在历史与人的关系中,换一个视角看人的存在。有人才有国,关心人即关心国。新时代的作家们把目光聚焦在人本身,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表现着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感时忧国以新的含义。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让中国文学获得了国际声誉,莫言拿到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

怅寥廓,新时代的我辈青年,正遭逢新的挑战。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暗流涌动,风急浪高。

但我们吟诵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诗句,继承和回应着“浪遏飞舟”!

我辈青年,将借由无数的中国文学篇章,把情怀化为血脉,激情澎湃地奔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七、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

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关注精神病苦,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寄寓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优思。运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使用幽默、尖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调侃,揭露。

沈从文:其作品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爱。他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作品具有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艾青:诗的散文化。

徐志摩:新月派三美。

冯至:散文具有诗意,同时具有哲理意味。

贾平凹:散文吸收绘画、戏曲和地方文艺的韵味,风格独特。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是现实性与文化寻根的巧妙结合。

老舍:题材多取材于北京的市民生活。主旨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自立自强的喜悦和自豪。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擅于运用潜台词。

文档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单元研习任务

选必下第二单元观百年国民面孔,展时代民族精神一、本单元选文体裁:乡土小说: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注重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而与鲁迅的启蒙和批判不一样,沈从文以散文化的方式表现中国乡村传统中纯朴的人性与诗意的生活,《边城》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流露出对乡土社会与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新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了新诗的散文化,在自由、舒放中融入了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而徐志摩的《再别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