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的公共教育大大加强,很多大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共艺术课程普遍存在着不被重视、缺乏设计、杂乱无章、质量不高等现象。本文通过查以相关资料,主要探讨了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发展
1.引言
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公共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包括陶冶高尚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开发创新思维,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个性发展等。是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的需要。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譬如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不顺畅,缺乏支持和制度保障,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等。
2. 背景
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普及艺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艺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及其他各种能力,最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科学。当代的艺术教育按照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前者又分为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纯艺术教育和以实用为主的设计艺术教育。本文所要探讨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的的非专业艺术教育,它不以艺术作为谋生手段,而是以艺术培养受教育者美的心灵和提高其全面素质为目的;学生们不一定要做艺术家,却可以享受艺术人生。
公共艺术教育既有丰富性、情感性、独创性、开放性、形象性、实践性等诸多特征,这使得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无法离开公共艺术教育。所以“没有艺术的教育史不完整的教育”已成为全世界艺术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以及教育部门有关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大加强。但是与此同时,公共艺术教育业面临着一些困境值得我们深思。
3. 问卷调查与现状分析
3.1 江苏省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问卷调查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易晓明带领调查团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境内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中,抽取了1440名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向他们发放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1%。
喜爱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人数及占被测总人数比例分布图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高于艺术知识的掌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其中,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欣赏水平略好,而艺术知识的掌握和艺术表现能力明显低于中等水平。而且,艺术素养处于低等水平的大学生人群主要集中于男生、理工科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低、接受艺术教育时间较短且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的学生人群;大学生艺术素养高分组集中在女生、文科专业、生源地为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时间较长且形式多样的人群。与此同时,71.0%的大学生认为判断美丑的价值标准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12.4%和6.3%的大学生认为判断美丑的标准在于社会倡导的主流和流行时尚。且中西方艺术相比,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相比,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大学生人数很少。
3.2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3.2.1 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质不顺畅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都给予了程度不同的重视,但实际上是“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具体表现在: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不顺畅,缺乏支持和制度保障。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大多数高校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隶属于人文学院或艺术类院、系,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
二是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文化教育中心等,但均挂靠在某一部门如人文学院、艺术系、校团委等,在人事、财物、教学管理、艺术团指导等权限上差异很大。
三是少数高校成立了的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人财物、教学、科研等均有自主权。
由于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师的艺术团指导以及艺术实践工作得不到承认,教学工作量计算和其他学科专业“一视同仁”,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3.2.2 艺术教育缺乏支持和制度保障。
不少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是迫于要求被动建立的,因此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等均没有引起重视,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如该拥有多少编制,学校如何核定该中心的工作总量,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如何保障,长远发展有何规划等均缺乏考虑。
艺术普及教育是需要投入、短期内又看不到回报的工作,需要学校的支持、经费支持、条件支持才能发展。目前,很多学校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艺术课程以及艺术团的训练像打游击,到处找地方,经常在楼道里、遗弃的旧实验室里进行。艺术活动场地更是匮乏,没有礼堂、没有剧场,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3.2.3 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因人而设,杂乱无章,质量不高。
目前,各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数量参差不齐,少则三五门,多则四五十门;内容五花八门;形式大都是全校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上课时间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质量整体不高。
一般来讲,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由教师本人申请课程——所在部门审查同意后上报——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听一次试讲后审批。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教师申报课程又是随机的,所以艺术课程没有章法。有些课程的开设和取消都是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
整体来看,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文化底蕴欠缺,所以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不高。如教学不规范,一些课程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讲义、没有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有些课沦落成了看电影或听音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或是上课做其他事。
3.2.4 艺术活动背离“普及”初衷,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目前,艺术特长生和大学生艺术团以及由他们带来的各种演出成为许多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这使得大学的艺术活动过多地依赖于他们,从而忽略了普通大学生的艺术活动。如许多高校举办的形形色色的艺术活动,特长生累得不亦乐乎,普通学生眼馋却只能旁观。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热衷于带领艺术团参加比赛获奖,为学校争光,相当多的艺术教育经费用在了少数特长生身上,广大普通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到舞台上展示自己。
4. 改革措施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是采取培育、 引进、 激励措施, 提高师资质量。所谓 “培育”, 即是鼓励通过进修、 培训、 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 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质量观和人才观, 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增强从事艺术教育的使命感、 事业心;二是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公共艺术教育要得到长远、 高质的发展, 有必要创办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艺术专业。这样, 既可以拓宽学校的学科专业门类, 又能够带动普及教育的开展, 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 还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发展。
4.2 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首先是建立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课程设置应展开广泛的实证性调查和咨询, 为教师、学生、专家建立民主交流的平台, 以便广泛吸收意见和建议;其次是课程设置应参照专业的特色。理工科院校的课程应在进行艺术、 美学基本知识技术、 技能教学及艺术鉴赏、 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将审美教育融入理工科教育的
全过程: 由原来的艺术、 美学延伸到科学审美。
4.3 根据高职院校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而且,在艺术技能训练中,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实验、 实习、 作业等实践环节, 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让学生感到艺术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
4.4 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施公共艺术教育, 提高教育理念是先导, 教育思想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在广大师生中进一步确立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 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树立全面的、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明确大学教育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还承担着综合素质培养的任务。大学教育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位好公民, 要有与他的知识水平、 智能水平相对应的道德境界。
5. 总结
面临种种困境,艺术教育唯有脚踏实地、寻找出路,才能把公共艺术教育事业推向深入。艺术素养不仅体现为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促进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许如今,世界许多著名高校,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都已经将艺术素养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校亦应加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将其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从管理制度、课程等方面切实保障其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 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 [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 教育访谈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中国教育报.2012
[4] 王增.公共艺术教育概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