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口腔解剖生理学-问答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1 02:05:30
文档

口腔解剖生理学-问答

【1牙的分类】1.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1)乳牙:6〜8个月至两岁半→萌出;6〜7岁至12〜13岁→脱落。2)恒牙:6岁→萌出和替换,替代乳牙。2.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classificationLocationMountFunctionRoot切牙(incisor)口腔前部8切割1尖牙(canine)侧切牙远中4穿刺、撕裂1前磨牙(premolor)尖磨牙间8协助尖、磨牙1~2磨牙(molor)前磨牙远中12捣碎、磨细2~3(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前牙、后牙)【2
推荐度:
导读【1牙的分类】1.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1)乳牙:6〜8个月至两岁半→萌出;6〜7岁至12〜13岁→脱落。2)恒牙:6岁→萌出和替换,替代乳牙。2.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classificationLocationMountFunctionRoot切牙(incisor)口腔前部8切割1尖牙(canine)侧切牙远中4穿刺、撕裂1前磨牙(premolor)尖磨牙间8协助尖、磨牙1~2磨牙(molor)前磨牙远中12捣碎、磨细2~3(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前牙、后牙)【2
【1牙的分类】

1.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  

1)乳牙: 6〜8个月至两岁半→萌出;6〜7岁至12〜13岁→脱落。

2)恒牙: 6岁→萌出和替换,替代乳牙。

2.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

classificationLocationMountFunctionRoot
切牙(incisor)

口腔前部8切割1
尖牙(canine)

侧切牙远中4穿刺、撕裂1
前磨牙(premolor)

尖磨牙间8协助尖、磨牙1~2
磨牙(molor)

前磨牙远中12捣碎、磨细2~3
(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前牙、后牙)

【2牙的功能】

    咀嚼、发音和言语、保持面部的协调美观

【3牙萌出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左右成对萌出;

    下颌牙萌出早于上颌同名牙;

    女性同名牙萌出早于男性。

【4萌出顺序】

 乳牙:1→2→4→3→5

 恒牙:(注:最晚萌出的恒牙是上颌第三磨牙)

       上颌:6→1→2→4→3→5→7或6→1→2→4→5→3→7

       下颌:6→1→2→3→4→5→7或6→1→2→4→3→5→7

●上颌乳中切牙:胚胎第14周开始钙化,1.5月牙冠完成,10月萌出,1.5岁牙根完成。

【5 X牙X面的解剖特点+图示】

【6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1.切端及牙合面

牙冠形态生理意义
切牙切嵴切割食物
尖牙牙尖穿透和撕裂食物
后牙三角嵴磨细食物
后牙牙合面窝容纳食物
后牙边缘嵴局限食物于牙合面窝内,以便捣碎磨细
发育沟食物溢向固有口腔或口腔前庭的通道
萌出早期,点-线接触

单位面积咀嚼力大;有利于建立合适的咬合关系
磨耗后,小斜面接触咀嚼效率高;有利于咬合关系稳定
2.1唇颊舌面突度

前牙唇舌面及后牙颊面的突度均在颈1/3,后牙舌面的突度则在中1/3。

①正常的突度,可使食物对牙龈起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牙龈健康。突度过小或无突度,牙龈将受食物直接撞击而受伤;反之,若牙冠突度过大,牙龈失去食物的按摩作用,可能产生失用性萎缩。

②牙冠颈1/3的突度,还可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

2.2邻面突度

    前牙及后牙邻面突度分别在切1/3和牙合1/3处。前后牙接触区呈椭圆,前者切龈径大于唇舌径,后者相反;4、5近远中及6近中的接触区在近牙合缘偏颊侧,6远中及其余牙的接触区近牙合缘中1/3。

    ①可防止食物嵌塞,防止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突吸收降低。

    ②维持牙弓完整稳定,利于分散牙合力,对颞下颌关节、咀嚼肌、牙、牙周组织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③初萌时邻面点接触,有利于生理性调整;磨耗后小斜面接触,有利于咬合稳定。)

3.楔状隙

①邻间隙充满龈乳头,可保护牙槽骨和牙冠邻面。

②楔状隙正常,食物可摩擦牙面,保持牙面清洁。

4.牙根

形态与稳固性相关,受力大小、方向影响形态。

牙根多、粗、长、有长形凹陷、分叉度大、处于牙弓转弯处者,受力大。

【7根管类型与牙】

多属单管型:上颌1、3、6+7舌根、7远中颊根

多属双管型:上颌4、6近中颊根;下颌6近中根

可见单双管型:上颌4、5、6+7近颊根;下颌4、5、6+7近中根、6远中根

罕见三管型:上颌6近颊根;下颌6近远中根

【8髓腔的增龄变化及病理变化】

    ①乳牙和青少年恒牙的髓腔表现为髓室大、髓角高、髓室底低平、髓室高度大、根管粗、根尖孔大;

    ②随年龄增长,髓腔内壁有继发性牙本质沉积,髓腔减小,髓角变低,髓室底变突,髓室高度变小,根管变细,根尖孔窄小,髓腔部分或完全钙化阻塞;

    ③上颌前牙继发性牙本质主要沉积在髓室舌侧壁,其次为髓室顶。磨牙主要沉积在髓室底,其次为髓室顶和侧壁。因此老年人髓室底常为凸起形,年轻人多为扁平状。

增龄变化病理变化
诱因年龄增长(髓腔变化最主要因素)牙本质暴露,刺激牙髓
牙髓反应髓腔内壁形成继发性牙本质刺激部位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髓腔变化均匀缩小相应部位缩小
【9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

①髓腔形态是临床进行牙体牙髓、牙周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

②根尖孔、侧副孔密切了牙髓和牙周组织的联系,也成为牙髓病、牙周病相互传播的解剖学基础。

【10恒牙髓腔形态特点】

 牙体

近远中剖面唇舌剖面横剖面
形态髓室顶/髓角

最宽点/较宽

 形态

髓室顶最宽点/较宽

牙颈部横剖牙根中部横剖
上1

三角形中1/3

髓室顶梭形中1/3

平颈缘圆三角形,偏唇侧圆形,偏唇侧
上2

三角形中1/3

髓室顶梭形中1/3

颈缘同上同上
下1

三角形中1/3

髓室顶中1/3

整个髓腔在根颈2/3大

椭圆,唇舌径大,椭圆或圆,
下2

较下1大,近远中较宽,唇舌径亦较大,根管较长,通常为单根管,2个根管者占2%

上3

较窄中1/3

根颈1/2较宽

顶窄而尖中1/3

切端2/3厚

圆三角形,唇舌大,根管较小呈圆形
下3

较窄中1/3

牙根中部以上较宽中1/3

冠颈和根颈1/3或1/2

椭圆,唇舌径大,圆形或椭圆形
牙体近远中剖面颊舌径剖面横剖面
颊尖舌尖牙颈横剖根中横剖
上4

与尖牙相似,髓室和根管较窄冠中1/3

冠颈1/3

椭圆形,肾形单:椭圆

双:均圆形

上5

与上4相似,近远中较上4窄

冠颈1/3

冠颈1/3

下4

髓室和根管形似尖牙,但较窄冠中1/3

冠颈1/3

单:椭圆

双:均圆形

小而圆
下5

形似下4

冠颈1/3

冠颈1/3

【11乳牙髓腔形态特点】

髓室大、髓壁薄、髓角高、根管粗、根管方向斜度较大,根尖孔亦大。

【12牙列分类】

①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

    Ⅰ.恒牙列:上颌宽55mm,长50mm;下颌宽52mm,长41mm

    Ⅱ.乳牙列:宽长比大于恒牙列

    Ⅲ.混合牙列

②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型:

    Ⅰ.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上颌2开始向后弯曲,前牙向前突出明显

    Ⅱ.方圆型:弓形牙列自3远中开始向后弯曲,上下牙列四个切牙切缘唇侧连线略直

    Ⅲ.椭圆型:弓形牙列自上颌2远中开始向后弯曲,前牙段较圆突

③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

    Ⅰ.正常牙列

    Ⅱ.异常牙列:牙数异常、牙排列异常

【13牙正常排列时的倾斜规律】

1.近远中向、唇(颊)舌向

倾斜方向牙的类型倾斜方向倾斜程度
近远中向的倾斜前牙上颌近中倾斜(1、2、3)

5~10○、20~25○、15○

下颌近中倾斜(1、2、3)

均较小
前磨牙较正
磨牙近中倾斜(6较正、7、8)

逐渐增加
唇舌向的倾斜上下颌切牙唇向倾斜,下颌较小30○

上下颌尖牙较正
前磨牙上颌较正
下颌略向舌侧倾斜
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较正
上颌第二、三磨牙颊倾

下颌第二、三磨牙舌倾

2.垂直向

    以上颌牙列作为基准的牙合平面为参考:上颌中切牙、尖牙、前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依据不同的上颌牙合平面定义,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近舌尖或上颌第二磨牙颊尖,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与该平面不接触,磨牙的牙尖距离该平面的距离,从前向后依次增大。

【14牙尖交错牙合的咬合接触特征】

1.近远中向关系

①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中线对正,除下颌中切牙和上颌最后一颗磨牙外,其他牙均为一牙对应于对颌两牙,上下颌前后交错。

生理意义:Ⅰ.提高咀嚼效率

        Ⅱ.分散牙合力

        Ⅲ.短期失牙?

②第一磨牙关系:正常时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正对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磨牙的远颊尖位于上颌第一磨牙的窝内。上下颌第一磨牙的这种接触关系也称为中性关系、安氏分类Ⅰ类关系。

●第一磨牙关系称为牙合关键,主要原因如下:

    萌出时间:最早。牙合面尖窝多,其自身萌出达到稳定的咬合接触,易于整个咬合关系的稳定,在其两侧萌出的牙可在其稳定的咬合关系状态下逐个建立咬合关系;

    牙根:最稳固(牙根多、粗壮、长大)。上颌第一磨牙位于骨质致密的上颌骨颧牙槽嵴内,使得牙萌出后位置较稳定,有利于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

    位置:牙列前后方向的中段,承受的牙合力最大,且由于该牙特殊的形态特征,使其成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的牙。

    由于以上这些特点,第一磨牙的牙合关系成为牙尖交错牙合的最重要的标志。

③尖牙关系:正常时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

生理意义:Ⅰ.尖牙关系反映了前牙近远中向接触特征

        Ⅱ.牙根长而粗壮,受力较强

        Ⅲ.舌面窝:侧向运动的引导作用

2.唇(颊)舌向的关系:ICO时,上下牙列间存在着覆牙合、覆盖。

    ①覆牙合: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对于后牙,指上后牙颊尖顶与下后牙颊尖顶之间的垂直距离。临床上所说的覆牙合一般指前牙。

     *浅覆牙合:上切牙盖在下切牙的切1/3之内,为正常覆牙合。

     *Ⅰ°深覆牙合指上切牙盖在下切牙切1/3到中1/3之内。

     *Ⅱ°深覆牙合指上切牙盖在下切牙中1/3到颈1/3之内。

     *Ⅲ°深覆牙合指上切牙盖在下切牙颈1/3以上。

   ②覆盖:是指牙尖交错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对于前牙,它是指上切牙切缘与下切牙切缘之间前后向的水平距离,正常约2~4mm;对于后牙,它是指上后牙颊尖盖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两颊尖顶之间的水平距离。临床上所说的覆盖一般指前牙。

     *浅覆盖: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3mm以内,为正常覆盖。

     *Ⅰ°深覆盖: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3~5mm。

     *Ⅱ°深覆盖: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5~7mm。

     *Ⅲ°深覆盖:上颌牙盖过下颌牙水平距离超过7mm。

3. 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

        正常覆牙合、覆盖:通常用浅覆牙合、浅覆盖作为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的指标

②对刃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切缘接触,覆牙合、覆盖均为零的前牙咬合关系。

③深覆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切牙盖过下切牙超过切2/3。

④深覆盖: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切牙咬在上切牙的切2/3以上,而且上前牙向唇侧倾斜程度较大。

⑤反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唇侧,覆盖为负值。

⑥开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上下牙列部分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根据开牙合范围不同,上下切牙切缘之间,乃至上下尖牙、前磨牙、磨牙之间在垂直方向有空隙。

 4. 后牙覆牙合、覆盖关系

正常覆牙合、覆盖:牙尖交错牙合时,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下牙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尖交错嵌合,密切接触。

②后牙反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③锁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的颊尖咬在上后牙舌尖的舌侧。

(牙尖交错牙合时,上后牙的舌尖咬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④反锁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下后牙的舌尖咬在上后牙颊尖的颊侧。

5. 覆牙合、覆盖的生理意义

          ①提高咀嚼食物的效能;

          ②上牙列的切缘与颊尖覆盖着下牙列的切缘与颊尖,保护唇颊软组织不致咬伤;

          ③在牙列的舌侧,下后牙的舌尖覆盖着上后牙的舌尖,保护舌缘不被咬伤。

【15牙尖交错牙合的正常标志】

    ①上下牙列中线对正(当不存在牙列拥挤时),正对着上颌唇系带;

    ②除上颌最后一个磨牙和下颌中切牙外,每个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

    ③尖牙关系正常,即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中唇斜面,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中舌斜面;

    ④第一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磨牙的远中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的窝;

    ⑤前、后牙的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即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后牙在ICO时上牙列包盖在下牙列颊侧,同时下牙列包盖在上牙列舌侧,上、下颌牙间交错嵌合,密切接触。

【16异常牙尖交错牙合】

1.安氏Ⅰ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其余牙的牙合关系有异常表现。

    该类错牙合面型多正常。

2.安氏Ⅱ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近中约半个牙宽度的位置,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远中。

    该类错牙合患者面型可表现为下颌后缩。

    ①Ⅱ类1分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

    ②Ⅱ类2分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氏Ⅱ类错牙合亚类:一侧第一磨牙为远中牙合关系,另一侧为中性牙合关系的情况。

3.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近中牙合关系,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位于下颌第一磨牙颊面沟远中约半个牙宽度的位置,下牙列相对于上牙列偏向近中。

    该类错牙合患者面型可表现为下颌前突。

【17建牙合动力平衡】(05年大题)

1.前后向动力平衡

A.向前:

        ①升颌肌(除颞肌后束):闭口咬合时,下颌从后下向前上运动,给上牙弓施加向前的力,推动其向前发育

        ②升颌肌(除颞肌后束):略向近中倾斜的牙体长轴有利于牙体向近中移动

        ③舌肌的作用

        ④上下颌骨后部生长较前部旺盛 

B.向后、向内:唇颊肌

2.内外的动力平衡:牙弓内有舌体,外有颊肌,内外方向的动力平衡。

3.上下的动力平衡:上下牙弓密切而稳定的咬合接触关系,使牙在各种生长发育动力作用下,得以保持正常的萌出高度。

【18不同发育阶段牙合特征】

1.乳牙期ICO特征:

    ①牙轴无倾斜;

    ②牙合曲线不明显;

    ③覆牙合较深。

(1)早期(2.5-4岁)

    ①整齐排列无间隙;

    ②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称齐平末端。

(2)晚期(4-6岁)

    ①随着颌骨长大,切牙区及尖牙区出现间隙,其中上颌尖牙近中和下颌尖牙远中的间隙称为灵长类间隙;

    ②上下颌Ⅴ远中面不在同一平面,下颌Ⅴ移至上颌Ⅴ近中;

    ③牙的切缘及牙合面出现明显磨耗。

2.替牙牙合期(6-12岁)ICO特征:

    ①上中切牙间隙:因侧切牙牙胚压迫中切牙牙根;

    ②上切牙牙冠偏远中:因尖牙牙胚挤压侧切牙牙根;

    ③前牙暂时性拥挤:因1+2+3>Ⅰ+Ⅱ+Ⅲ。

●调整:Ⅰ.恒牙向唇侧倾斜。

Ⅱ.近远中径:4+5<Ⅳ+Ⅴ,替换后牙槽骨量相对较多,第一磨牙关系由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尖牙也略向远中移动以供前牙调整之用。

        Ⅲ.颌骨生长旺盛,颌骨前部宽度增长。

    ④前牙暂时性深覆牙合:因后牙高度萌出不足;

●调整:后牙咬合关系建立后自行消失

    ⑤暂时性远中牙合:乳牙早期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称齐平末端。

乳牙晚期上下颌Ⅴ远中面不在同一平面,下颌Ⅴ移至上颌Ⅴ近中。

●调整:Ⅰ.4+5<Ⅳ+Ⅴ(下颌差数较上颌大)

Ⅱ.下颌6向近中移动的距离大于上颌6

    ⑥上唇系带位置过低。

【19三个基本颌位的位置关系】

1.后退接触位与牙尖交错位:主要表现为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变化。从ICP向后下退约1mm左右即可到达RCP。从RCP向ICP的移动范围内,双侧后牙均匀对称接触,无偏斜,称为长正中。

2.下颌姿势位与牙尖交错位:主要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关系。从RCP开始,下颌向上运动1-3mm,并略向前移动,即到达ICP。    

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
重复性依赖ICO

韧带位肌功能正常
牙合型ICO后退接触关系

牙尖交错关系

形成机制ICO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牵张反射
韧带牙周本体感受器
肌肉收缩TMJ感受器

髁突位置大多数人居中,正中牙合位RUM位?前上位?

多数人居中
临床意义主要功能位RCP与ICP协调性(二位,90%)

重要生理现象
记忆型,习惯肌力闭合道的终点咬合重建记录位维持TMJ、肌肉、牙周健康

、磨牙症的病因相关

【20三个基本颌位的特点】

【21上颌骨的三对支柱】

    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三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

    (1)尖牙/鼻额支柱:主要传导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牙槽突,上行沿梨状孔外缘、眶内缘经额突至额骨。

    (2)颧突支柱:主要传导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额突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

    (3)翼突/翼上颌支柱:主要传导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上颌骨牙槽突后端连接而成。

【22上颌骨的薄弱部位】

Le Fort I型:梨状孔下部→牙槽突底部→上颌结节→蝶骨翼突

Le Fort II型: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蝶骨翼突

Le Fort III型:鼻骨,泪骨,眶底,颧骨上方→蝶骨翼突

【23下颌骨的薄弱部位】

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 

【24TMJ运动、生物力学作用】

特点:双侧联动,对称运动与不对称运动    

1. 单纯转动运动:如从RCP开始的开口运动

2. 单纯滑动运动:如前伸运动

3. 滑动兼转动:如从ICP开始的开口运动

【25TMJ功能解剖特点】

    颞下颌关节是颅骨之间唯一的一对滑膜关节,由下颌骨髁突与颞骨下颌窝及关节结节组成,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因此其运动既可以发生在上关节腔,也可以发生在下关节腔,甚至上下同时运动,属于复合关节。而且由于下颌骨是一个整体,将左右两侧的关节联合在一起,两侧关节必须同时活动,因此也属于联合关节。

【26TMJ的构成】

1. 关节面:纤维软骨覆盖

(1)颞骨的关节面

    1)关节窝        

        前界:关节结节        

        后内侧界:鼓鳞裂、岩鳞裂

        外侧界:颧弓根

        毗邻:颅中窝、外耳道、中耳    

    2)关节结节        

        前斜面:非功能面

        后斜面:功能面

(2)髁突

 1)下颌头:内极(略突)+外极

前后径8mm~10mm

内外径15mm~30mm    横嵴:髁突顶内外向走形的骨性隆起

        前斜面:功能面

        后斜面:非功能面

     2)下颌颈

        翼肌窝:翼外肌

2. 关节囊:较松弛,内衬滑膜(功能:营养、润滑)

上附着:(上前)关节结节前斜面前缘、(上后)鼓鳞裂、岩鳞裂、(内外侧)关节窝边缘

下附着:髁突颈部

3. 关节盘

(1)功能

    1)缓冲对骨关节的压力。

    2)协调髁突-颞骨关节面大小和形态的关系,维持各种运动下关节内结构的相对稳定。

    3)调节关节潜在间隙的变化。

(2)形态  椭圆形、内外径<前后径

上面:前凹后凸

后面:凹向上

    前带:2mm、有神经血管、纤维多向

中带:1mm、无神经血管、纤维前后向,负重区    

    后带:3mm、有神经血管、纤维多向,内侧厚、外侧薄

(3)周边附着关系

1)附着    

颞前附着:关节结节前斜面前缘        

下颌前附着:髁突前斜面前缘

        两者间有翼外肌上头纤维附着

颞后附着:鼓鳞裂和岩鳞裂、有大量的胶原+弹力纤维

下颌后附着:髁突后斜面下缘            

两者间有富含神经血管疏松结缔组织,合称双板区

2)内、外侧韧带  将关节盘的两侧与髁突内外侧极紧密相连

4. 关节腔

(1)上关节腔:盘-颞关节,宽大、滑动(平面关节)

(2)下关节腔:盘-髁关节,

窄小、转动(铰链关节)

5. 韧带

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
关节结节外侧面蝶骨角棘茎突
浅层:髁突颈的外侧面

深层:髁突外极、关节盘后部

下颌小舌、下颌孔下缘下颌角、下颌支后缘
功能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防止张口过大下颌过度前伸
【27咀嚼肌的附着、走行、功能、血供(?)、神经支配】

功能神经支配
颞肌颞窝

颞深筋膜的深面

喙突

下颌支前缘

第三磨牙远中

上提下颌骨

(闭口)

颞深神经
咬肌浅层:颧骨上颌突和颧弓下缘的前2/3

中层:颧弓前2/3的内侧面和后1/3的下缘

深层:颧弓深面

浅层:后下,下颌角咬肌粗隆

中层:向下,下颌支中部

深层:向下,下颌支上部和喙突

咬肌神经
翼内肌深头:翼外板的内面、腭骨锥突

浅头:腭骨锥突、上颌结节

翼肌粗隆上提下颌骨

辅助前伸和侧方运动

翼内肌神经
翼外肌上头:蝶骨大翼的颞下面、颞下嵴

下头:翼外板的外侧面

上头:关节囊和关节盘前缘

大部分上头、下头:翼肌窝

前伸、开牙合

稳定协调盘-髁复合体

翼外肌神经
神经支配功能
二腹肌前腹:二腹肌窝

后腹:乳突

中间腱

(舌骨体/大角交界)

前腹:下颌舌骨肌神经(三叉)

后腹:二腹肌支(面)

舌骨固定:开颌

下颌骨固定:上提舌骨

下颌舌骨肌内斜线舌骨体前面下颌舌骨肌神经
颏舌骨肌颏棘舌下神经
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体/大角交界

茎突舌骨肌支(面)
【28腭部肌的附着、走行、功能(、神经支配)】

功能神经支配
腭帆提肌颞骨岩部下面、咽鼓管软腭上提软腭迷走-咽支

腭帆张肌翼内板基部、咽鼓管移行为腭腱膜拉紧软腭三叉神经
腭舌肌舌根外缘腭腱膜下降腭帆

上提舌根

缩小咽峡

迷走-咽支

腭咽肌甲状软骨后缘、咽侧壁硬腭后缘、腭腱膜迷走-咽支

腭垂肌腭骨鼻后棘、腭腱膜腭垂粘膜下上拉腭垂迷走-咽支

【29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

①右侧TMJ ②左侧TMJ ③牙合 ④神经肌肉因素

①②:解剖性因素,相对固定,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对下颌运动的范围和方式有重要制约作用;

③:属解剖性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因自然的变化与医源性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因受牙周、关节囊及关节韧带等多种结构中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而灵活多变的因素。

【30下颌运动的范围】

在矢状面上:

上缘:RCP-ICP-F

前界:F-E

后界:RCP-B-E

(F=最前伸位,E=最大开口位,B=正中关系界)

【31咀嚼运动过程】

1.前牙切割运动

    ①准备运动阶段:始于ICP/MPP

    ②发挥功能阶段:从对刃牙合到ICO

    前牙切割的水平运动范围:约1~2mm,取决于前牙覆牙合覆盖程度

2.后牙捣碎和磨细/后牙牙合运循环

    ①准备运动阶段

    ②咀嚼运动阶段:从上下牙颊尖相对到颊舌尖分开

    功能运动范围:2~4mm,受后牙牙尖斜度影响

    工作侧、非工作侧

【32咀嚼运动的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Ⅲ类杠杆:前牙切咬的食物为重点,TMJ为支点,颞肌、咬肌为力点。

    阻力臂长于动力臂, 机械效能低。

    越向前, 牙齿承受咀嚼力越小, 有利维护狭小单根前牙和牙周组织健康。

Ⅱ类杠杆:研磨食物处为重点,非工作侧髁突为支点,翼内肌、咬肌为力点。

    动力臂长于阻力臂, 机械效能高。

【33咀嚼周期特点】

(1)正常轨迹图形:似滴泪水形态

(2)时间变化为:(ICO)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3)一个咀嚼周期所需时间:0.875秒,接触时间:0.2秒

(4)咀嚼与牙合接触:咀嚼时上下牙接触时间<吞咽时牙齿的接触时间

(5)咀嚼周期与粉碎食物所需力和食物颗粒大小有关。

【34咀嚼效率的测定方法】

筛分称重法、吸光度法、比色法

【35咀嚼效率的影响因素】

(1)缺牙位置

(2)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3)牙周组织

(4)TMJ疾患

(5)口腔内软硬组织缺损、炎症、外伤

(6)全身性健康

(7)其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

应用:评定修复体的效果,各因素的综合体现

【36磨耗的生理意义】

    ①通过磨耗消除早接触点,使牙合面广泛接触

    ②牙尖高度降低, 减少侧方力

    ③保持临床牙冠和根比例协调 

    ④邻面磨耗,牙弓持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致因后牙的推动拥挤

【37关于参与下颌运动参与的肌】

开口:舌骨上肌群,翼外肌下头

闭口:颞肌、咬肌、翼内肌,翼外肌上头

工作侧:颞肌后束、翼外肌上头

非工作侧:翼外肌下头、翼内肌

回到ICP:非工作侧颞肌、咬肌

前伸:翼外肌下头,咬肌、颞肌和翼内肌的部分纤维

后退:颞肌后束、二腹肌等降下颌肌,翼外肌上头(稳定关节盘)

文档

口腔解剖生理学-问答

【1牙的分类】1.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分类1)乳牙:6〜8个月至两岁半→萌出;6〜7岁至12〜13岁→脱落。2)恒牙:6岁→萌出和替换,替代乳牙。2.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性分类classificationLocationMountFunctionRoot切牙(incisor)口腔前部8切割1尖牙(canine)侧切牙远中4穿刺、撕裂1前磨牙(premolor)尖磨牙间8协助尖、磨牙1~2磨牙(molor)前磨牙远中12捣碎、磨细2~3(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前牙、后牙)【2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