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习目标:
隋唐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完善、多民族的交往与活跃的外交辉煌的隋唐文化
复习重难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
1、完成下列提纲中的填空部分
2、背诵提纲部分
合作学习:同桌或小组内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 (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
2、隋的统一:
时间:5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引起农民,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 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 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 项目 | 汉武帝 | 唐太宗 | 
| 政治 |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集权;重视人才 |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 
| 经济 |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 
| 军事 |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 
| 思想文化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 
| 民族关系 |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 );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 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 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的基本条件。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集权。利用考试选拔。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 人物 | 贡献 | |
| 隋文帝 |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 | 诞生阶段 | 
|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 ||
| 唐太宗 |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 完善阶段 | 
| 武则天 | 增设殿试、武举 | |
| 唐玄宗 |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 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 ”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
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 民族 | 活动地区 | 与唐朝的关系 | 今何族的祖先 | 
| 吐番 | 西南 |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 藏族 | 
| 回纥 | 西北 |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 维吾尔族 | 
| 靺鞨 | 东北 |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 满族 | 
| 南诏 | 西南 |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 彝族白族 | 
| 民族 | 吐蕃 | 回纥 | 靺鞨 | 南诏 | 
| 地理位置 | 青藏高原一带 | 色楞河流域 |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 云南苍山洱海 | 
| 生活习俗 | 游牧、农耕、纺织和冶铁水平高 | 崇尚勇敢、作风淳朴 | 骁勇强悍、能歌善舞 | 建筑艺术高超 | 
| 杰出首领 | 松赞干布 | 怀仁可汗 | 渤海郡王 | 云南王 | 
| 与唐关系 |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建筑:
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③唐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
① (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筋柳骨”
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真卿。
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
四、绘画
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五、艺术宝库
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初:《秦王破阵乐》
2、盛唐:《霓裳羽衣曲》
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
| 类别 | 朝代 | 设计者 | 成就 | 
| 建筑 | 隋朝 | 李春 |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 
| 雕版印刷术 | 唐朝 |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 代表人物 | 生活时期 | 代表著作 | 诗歌特点 | 人称 | 
| 李白 | 盛唐时期 |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 即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 “诗仙” | 
| 杜甫 | 由盛转衰 | “三吏”、“三别” | 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 “诗圣” | 
| 白居易 | 唐朝中期 | 《秦中吟》《新乐府》 | 现实主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诗歌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 类别 | 代表人物 | 著作 | 成就 | 
| 书法 | 颜真卿 | 《颜氏家庙碑》 | 创立了新书体“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 自成“柳体” | |
| 绘画 | 阎立本 | 《步辇图》《历代帝王像》 | 擅长人物故事画 | 
| 吴道子 | 《送子天王图》 |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被称为“画圣” | |
| 石窟艺术 |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称颂
A.隋朝大运河 B. 通济渠 C. 邗沟 D.江南河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材料中的他是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4、“开 元盛世”的出现,把唐朝推向全盛 ,它出现的具体时期是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5、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 .唐玄宗
6、明代中期,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A.《大唐西域记》 B.《封神榜》 C.《石头记》 D.《三隧平妖传》
7、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8、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雕版、活版之分。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已经发明。右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 版印刷品,你知道它是以下哪一部?
A.隋印《金刚经》 B.唐印《金刚经》 C.唐印诗集 D.《梦溪笔谈》
9、“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文化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10、下面那种说法符合隋唐的特点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帝国的衰落
1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反映了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所呈现的突出成就,其中下列哪个朝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12、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两项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A.造纸术、印刷术 B.印刷术、火药
C.指南针、火药 D.造纸术、火药
13、她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王昭君 D.太平公主
14、暑假期间李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您告诉她应该去哪儿吗?
A . 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河南洛阳 D.陕西西安
15、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 B.回纥 C. 南诏 D.逻些
16、李白的诗歌的特点是
A.直白如话 B.沉郁悲怆 C.豪迈奔放 D.委婉清新
17、“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赵州桥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僧一行 D.李春
18、曾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
A.唐僧 B.玄奘 C.戒贤 D.鉴真
19、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 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来
20、观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
A.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B.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C.元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D.明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课后作业:《金榜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