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5:35
文档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佘延双,沙景华(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一般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9项指标对我国各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成分分析地区的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和比较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有助于了
推荐度:
导读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佘延双,沙景华(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一般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9项指标对我国各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成分分析地区的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和比较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有助于了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

佘延双,沙景华

(中国地质大学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一般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9项指标对我国各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区产业结构 转换能力 主成分分析

地区的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和比较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有助于了解区域产业结构所处的水平、相对变动和发展潜力;对制定地区产业发展策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现实意义。

1 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一般因素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条件[1]。是否具备良好的转换能力,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因素很多, 一切影响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条件的因素, 最终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结构及其转换[2]。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方面: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因素。

从需求角度看,地区的需求水平、需求规模等需求因素拉动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层次越高,消费结构变化的越快,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压力越大。

供给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技术创新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源动力[3]。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产业结构的转换动力越大。高的投资与储蓄,高的供给弹性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空间。

随着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的转换越来越多与其开放程度、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有了很大的联系。所以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的需求与供给,进而影响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转换能力。

2 产业转换能力评价的指标的选取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都不可能全面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因此,要从整体上衡量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应选择多个指标综合评价[4]。根据以上影响因素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供给推动力因素选取城镇单位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X1))指标反映创新能力;选取投资率(X2)、人均GDP(X3)、GDP增长率(X4)反映地区的积累能力;选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X5)指标反映供给弹性。需求压力因素方面,选取居民消费水平(X6)代表地区的消费求的规模水平;用城镇居民非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X7)和农村居民非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X8)放映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后的需求层次。用外贸依存度(X9)反映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3 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处理。调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9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及其因子载荷(表2)。本文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4个主成分因子。

从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个主成分中人均GDP(X3)、GDP增长率(X4)、居民消费水平(X6)、农村居民非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X8)以及外贸依存度(X9)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第二个主成分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X5)和城镇居民非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X7)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需求层次的因子。第三个主成分中投资率(X2)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映地区投资水平的因子。第四主成分因子中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X1)载荷较大可以反映地区创新能力。

从主成分因子贡献率来看,前四个因子贡献率为45.924%、20.197%、12.398%、7.744%,积贡献率大于86.263%。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主要由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和城镇需求层次、投资水平和地区的创新能力因素反映出来。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表3),负分值不表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差,评价分值只是反映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相对强弱。F1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F2反映地区产业结构和城镇需求层次;F3反映地区投资水平;F4反映地区创新能力;F为转换能力综合得分。

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前六的有上海、北京、天津、内蒙古、浙江、山东,反映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具有比较强的转换能力,产业综合素质和潜力具有相对优势;其中内蒙古的投资率、人均GDP、GDP增长率等指标较高,反映出地区特殊的历史和环境条件;江苏、山西等19个省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6个。

其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第一主成分因子F1分数较高的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浙江。反映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城镇需求层次的第二主成分因子F2得分较高的有内蒙、山西、山东和陕西。反映投资水平的第三主成分因子F3相对分值高的有、内蒙古、宁夏、青海和北京,投资率较高为这些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做出了大的贡献。反映地区的创新能力第四主成分因子F4较高的有北京、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影响因素的在不同地区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别为找出地区之间差距,提高转换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参考。根据不同地区指标的强弱特征,不断提高相对薄弱的方面,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层次转换。

4 提高产业转换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地区,其内部推动产业结构适时调整和顺利升级的能力比较强,具有促进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综合优势。环境、自然资源、制度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同样具有很大影响。针对本文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高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投资率在很多地区对于综合得分的贡献较大,所以扩大投资一方面可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有助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在上中部和西部一方面鼓励通过扩大区域内部投资增加地区的积累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来增加区域内部的积累能力。

创新能力对于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提高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区在上一方面注重人才建设,包括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引进,另一方面要扩大科技投入占GDP 的比重以及技术市场化、产品市场化的推广,鼓励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给予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和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上的鼓励。

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样可以达到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提高转换能力的双重效果。在方面,鼓励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地区的开放程度。对外贸易应当同投资相互配合,重点鼓励与对外贸易相关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工业各部门的发展。

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通过发展第二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上,给予适合本地区特定状况的工业部门相协调条件,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良好的金融、财政和基础设施,吸引投资,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满足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的需要,实现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

改善需求结构,充分发挥需求拉动对产业结构转换的作用。从提高人均收入和引导消费两方面入手。在上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财政、货币、消费引导和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9页

[2] 于淑艳,荣晓华.辽宁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3):94-97.

[3] 高志刚.基于主成份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以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3,1:151-152.

[4] 贺灿飞.中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1996,16(3):68 - 74.

[5] 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China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reg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SHE Yan-shuang,SHA Jing-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general factor influenc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s and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theor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method, selects 9 targets to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various provin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Proposed countermeasure and policy suggestion on how to enha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nd promot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Keywords: the area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bility;Policy;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文档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区域比较分析佘延双,沙景华(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阐述了影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一般因素。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9项指标对我国各省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提高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主成分分析地区的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转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和比较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有助于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