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 验 报 告
学 号 学生姓名:
课程名称: TCP / IP
任课老师:
实验项目名称 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2:排错工具-Ping和Trace
【实验内容】
实验拓扑中VMware虚拟机PC2、PC3和PC4(未开机)分别位于由提供集线器功能的虚拟网卡VMnet1和VMnet2模拟实现的两个以太网Ethernet1和Ethernet2中,这两个以太网对应的IP子网A和子网B分别连在Dynamips软件模拟实现的路由器R1和R2的F0/0接口上。R1和R2经由Dynamips软件模拟实现的路由器R3和R4互联,R1、R2、R3和R4之间运行OSPF路由协议,没有缺省路由。
实验者在PC2上使用通信测试命令(ping)和路径跟踪命令(tracert),结合Dynamips软件的分组捕获功能以及Wireshark软件的捕获分组查看功能,测试子网A、B之间的连通性和通信路径,考察IP地址和分组长度对网络间通信的影响以及IP分组生存时间(TTL)对网络间IP分组交付的影响,体会ICMP协议的差错报告机制,理解并掌握PING和TRACE的工作原理和操作命令。
【实验步骤】
1、依次启动VMware Workstation中TCPIP组内的虚拟机PC2和PC3。(注:不开启PC4)
2、启动Dynamips Server,然后运行lab2.net,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启动路由器R1、R2、R3和R4:
=> start R1
=> start R2
=> start R3
=> start R4
3、在PC2上使用“route print”命令查看并记录该主机的路由表。
4、在PC2的cmd窗口键入“ping”命令,查看并记录选项-n、-l、-f的含义和功能。然后在PC2上ping PC3的IP地址确保整个实验网络运行正常。
5、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捕获子网A和子网B中的分组:
=> capture R1 f0/0 aping.cap
=> capture R2 f0/0 bping.cap
6、在PC2上使用-n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7、在PC2上使用-n和-l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l 1500 8、在PC2上使用-n、-l和-f选项ping PC3的IP地址,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l 1500 -f 9、在PC2上ping未开机的PC4,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192.168.22.4 10、在PC2上ping 10.1.1.1,记录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10.1.1.1 11、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重新捕获子网A和子网B的分组: => 、 => no capture R2 f0/0 => capture R1 f0/0 atrace.cap => capture R2 f0/0 btrace.cap 12、在PC2上trace PC3的IP地址,记录trace回应信息。 tracert 13、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停止捕获子网A和子网B中的分组: => no capture R1 f0/0 => no capture R2 f0/0 14、用Wireshark软件查看并分析捕获的分组文件(aping.cap、bping.cap、atrace.cap、btrace.cap)中的ping和trace通信分组,查看过滤条件为“ip.proto == 1”(在Wireshark主窗口界面“过滤工具栏”的“Filter:”域中输入)。 15、实验结束后,按照以下步骤关闭实验软件、上传实验数据、还原实验环境: (1)在Dynagen窗口中提示符“=>”后依次输入以下命令关闭Dynagen窗口,然后再关闭Dynamips Server窗口: => stop /all => exit (2)依次关闭PC2和PC3,再关闭VMware窗口; (3)运行lab2.net所在目录下的“reset.bat”文件。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1、按照显示顺序记录步骤3中PC2的路由表信息: 1)请按照网关(gateway)地址分类分析主机路由表中每条路由表项的网关地址的特征,路由的目的地,以及所采取的分组交付方式。 2)本实验中PC2将使用哪条路由发送对目的主机的ping报文? 2、记录步骤4中PC2上显示的PING命令选项-n、-l、-f的含义。 3、记录步骤6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和子网B上捕获的ICMP报文信息: 【分析】解释PING命令回应信息中的bytes、time和TTL参数的含义。 4、记录步骤7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和子网B上捕获的ICMP报文的IP分组头信息: 注意:“分片偏移”填写的是分组首部中以8字节为单位的片偏移值。 【分析】 1)PC2发出的IP分组(源IP地址PC2,目的IP地址PC3)在子网A和子网B上分别有几个分片?这些分片分别是由实验拓扑中的哪些设备划分的?为什么要划分这些分片?这些分片的重组操作将由实验拓扑中的哪台设备进行? 2)PC3发出的IP分组(源IP地址PC3,目的IP地址PC2)在子网A和子网B上分别有几个分片?这些分片分别是由实验拓扑中的哪些设备划分的?为什么要划分这些分片?这些分片的重组操作将由实验拓扑中的哪台设备进行? 3)在分片重组操作中,应根据分片首部中的什么信息判断收到的分片属于哪个IP分组?属于同一IP分组的分片需按照分片首部中的什么信息进行重组? 5、记录步骤8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 6、记录步骤9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 1)本步骤中是否捕获到PC2发送或接收的报文?结合PING回应信息解释其原因。 2)在ping时如果收到“Request timed out.”信息,是否能确定目的主机一定未开机响应或一定没有可达的路由?为什么? 7、记录步骤10中PC2上的ping命令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上捕获的ICMP报文信息: 【分析】请指出步骤9和步骤10中目的主机可达性的差异之处,并解释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8、记录步骤12中主机上输入的TRACE命令及其回应信息,并按分组的捕获顺序记录该步骤在子网A和子网B上捕获的如下报文信息: 【分析】 1)TRACE程序根据什么报文中的什么信息获得每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 2)TRACE程序在跟踪每一跳路由器时,发送了几个测试报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WinXP系统的TRACE程序使用何种方法判断测试分组是否已到达目的主机? 【实验结论】 1、总结ICMP差错报告机制的作用和ICMP差错报告报文中数据部分的作用。 2、交付出错的哪些IP分组不会产生ICMP差错报告报文? 3、请根据实验中的TRACE回应信息和实验拓扑图,写出路由器R1的F0/1接口、R2的F0/1和S1/0接口、以及R3和R4的所有接口的IP地址,并指出本实验中子网A到子网B的通信路径。
【分析】No. Network Destination Netmask Gateway 1 2 3 4 5 6 7 Default Gateway:
说明:IP地址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其他值均用十进制表示。Ping命令 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192.168.22.3 Send=1,Received=1 子网 IP分组首部 ICMP报文首部 TTL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Type Code 报文类型 A B
说明:IP地址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其他值均用十进制表示。Ping命令 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l 1500 192.168.22.3 子网 IP分组首部 总长度 标识 不分片 还有分片 分片偏移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A B
【分析】本步骤中是否捕获到PC2发送或接收的报文?结合PING回应信息解释其原因。步骤 Ping命令 PING回应信息 8 ping -n 1 -l 1500 -f 192.168.22.3
【分析】步骤 Ping命令 PING回应信息 9 ping -n 1 192.168.22.4
说明:IP地址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其他值均用十进制表示。Ping命令 PING回应信息 ping -n 1 10.1.1.1 Send=1,Receive=0 IP分组首部 ICMP报文首部 ICMP差错报文的数据 标识 源IP地址 Type Code 标识 源IP地址
说明:TTL、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都相同的分组只记录1次;子网 IP分组首部 ICMP报文首部 TTL 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Type Code 报文类型 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