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语言基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乘
B.纵一苇之所如 往、去
C.托遗响于悲风 指响声
D.吾与子之所共食 享有
2.对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状语后置句
B.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C.凌万顷之茫然 宾语前置句
D.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句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D.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4.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形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西望夏口 ⑥乌鹊南飞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②④/③⑤/⑥
二、积累与表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 。
(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
(5)唯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
6.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本文作者 ,字 ,号 ,是北宋文坛宗主。
他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他曾数次游览赤壁,写下多
篇诗文,以《 》、《 》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答:
(2)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答: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答: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答:
8.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9.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答:
【答案】
一、●1.C(余音,指箫声。)●2.C(C项是定语后置句。)●3.A(“属”通“嘱”,劝酒。)●4.A(①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②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④名词活用作意动词,“把……当作好友”;⑤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二、●5.⑴水光接天、凌万顷之茫然;⑵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⑶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⑷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⑸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6.苏轼、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7.⑴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⑵多么飘逸呀,好像超越尘世,独自存在,飞升入仙境。⑶寄托像蜉蝣一般短暂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⑷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8.运用排比、比喻、通感、夸张的手法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通过箫声的悲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使行文由乐转为悲,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9.客人认为即使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更何况渔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来表达愁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