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一端栽树)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两端都栽的情况。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借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归类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植树问题”具有很高的数学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
四、说重点难点:
1、通过实际探索,让学生总结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在手指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会应用”的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合作探究,并经历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上,我还借助媒体等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准备环节
猜谜语,激兴趣——感知“间隔”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体的一部分“手”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在手指中找间隔,发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二)设疑环节
1、创情境,审问题——参与“招聘”
2、想方案,设悬念——增强“求知欲”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招聘启示后,都有成为优秀设计师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设计植树方案,当学生发现方案不同时,教师在此设下悬念:哪种方案最好呢?从而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和解决悬念的心理投入到课堂探究之中:植树问题。】
(三)探究环节
1、观看种树,发现不足——“路长、树多、屏幕小”
2、亲自体验,模拟种树——“小组合作乐趣多”
3、由简到繁,大胆猜测——“路再长,树再多,我也势在必得”
4、观察数字,发现规律——“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的积累开始的。只有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经验,才能对事物有所感悟,进而抓住问题的本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看种树”到“自己种树”,从“抽象”到“直观”,尝试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通过观察数字,从而发现规律,用一个算式或一句话来表示这个规律,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为数学模型的建构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应用阶段
1、解决问题“我能行”。
2、多个答案“我会选”。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感知两端都栽的植树方法后,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习题,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插红旗,安路灯等,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并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五)回顾环节
1、揭悬念,选优秀——掌声送给“设计师”,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
2、谈收获,齐分享——放飞学生思维,营造课堂小主人。
【设计意图:在一堂课结束之即,揭示课前的悬念,选出优秀设计师,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说板书
因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感知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很简单:
植树问题
| 学生展示 | 
棵数=间隔数+1
八、说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目的是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植树问题的理解,整节课的设计过程我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本着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
教学是一门艺术,虽然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但它是我对建模思想的一种大胆尝试,而且在这节课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为了让以后的每一节课都少一些遗憾,我会继续努力,让自己在教学这条路上走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