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1999年起,中国提前步入了老龄化阶段。越来越大的养老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把养老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并进行不断地思考、研究,以期能找到好的方案解决养老问题。在本文中,我重点论述了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模式的分类、居民对不同养老模式的及独生子女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冲击,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期待对现有模式的改进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居民 养老模式 选择
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如何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的一项重任,这一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对于我国养老模式的探讨,应该分为城市养老模式和农村养老模式两部分来分析。但在此文中我仅对于我国城市居民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并重点探究城市居民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深,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多个方面收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年轻人供养能力产生了挑战 。随着我国 70年代计划生育的推行,人口生育率下降,城市独生子女日益增多, 家庭规模缩小,出现了典型的421家庭模式,即一对夫妇俩既要抚养孩子又要管理四个老人,这就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加剧,人们对教育,医疗等的花费加重,而同时老年人的寿命也随着经济条件提升而增加,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青年人对赡养老人感到十分巨大的压力;第三,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传统的道德及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被年轻人不再重视。另外,年轻人追求上进,追求自身价值,家庭地位已经不是他们的首选,这也进一步使传统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其次机构养老在我国城市也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机构养老制度的不健全,国家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养老院等老年人养老机构,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使这方面的投入更是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机构养老缺乏“感情”,老年人不能从中得到感情,更多的是,机械式的生活管理,养老院没有人情味,只是提供专业的照顾,这就是许多老人感到反感,从而不愿生活在养老院。再加上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国家,机构养老在我国更会受到额外的阻力。那么,选择何种方式养老就成为了居民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老龄化形势
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起步晚,发展快,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统计,世界上进入老年型的国家,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所需要的时间为:日本25年,英国45 年,美国 60年,瑞士85 年,法国 115年,而我国仅用了18 年;(二)超前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是老龄化进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很高水平 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出现老龄化问题的,即 先富后老 。而我国则是在人均 GDP还没有达到1000美元的状态下,就未富先老了;(三)基数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是我国所具有的独特的国情,而我国人口老人化也必将要面临基数大的问题;(四)地区差异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所以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复杂的,既包括东部大城市的人口老龄化,又包括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
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一是老龄化进一步加速,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二是高龄化进一步加速,到202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三是空巢化进一步加速,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二、现今中国主要的养老模式
从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来看,我国的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式养老)。同时,根据具体养老形式的不同又细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 、居家式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共称为社会化养老) 、以房养老、售后回租 、租房入院养老、售房入院养老、大房换小房、合居养老 、 招租托老 、遗赠托老 、异地养老、乡村养老、基地养老、集中养老(主要适用于农村“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的老人)等。
1、家庭养老。
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赡养老年人已成为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行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否则,将受到道德的谴责,这就是费孝通教授1983年提出的中国养老的“反馈模式”。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一直由家庭单位直接承担,早已根深蒂固于国人的思维之中。费孝通教授早年在谈到家庭的概念和实体的时候,显然强调了夫妇关系(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血缘关系)的双合。而家庭养老,概括地说,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相结合。在中国,家庭养老通常被解读为由子女供养,并且更多的是指来自儿子的赡养。中国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对东方反哺模式的法律解说。归根究底,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传统家庭一般通过生养子女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用现代社会保障的观点来看,生育和抚养子女的花费,可以被看成是正值劳动年龄的父母为将来养老而缴纳的保障基金。这笔基金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在逐年缴纳和积累,在子女的逐步成长中得以保值和增值。当父母老年丧生劳动能力时,当子女成年进入劳动年龄时,原先所缴纳的养老保障金就开始给付了,直至父母去世。从传统家庭的角度看,这种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是一个十分自然的“天经地义”的过程,是一个衔接得十分平滑的过程,似乎找不到过渡的节点或环节。总之,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老年人的生老病死风险全由家庭提供保障;家庭保障的费用支出全部由家庭承担,保障基金的积累增值、代际之间的转移支付等等过程,一应在家庭中完成。
2、社会化养老
对老年人的赡养方式由家庭向社会的转化过程及所产生的结果。内容包括:劳动就业和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以及社会参与和生存意义创造等多个侧面。社会化养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雇佣劳动制的出现为其经济基础。在以小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的赡养主要靠家庭承担。尽管当时也有一些救济孤寡老人的机构和措施,但远未形成制度化。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生产的职能逐渐集中于现代化企业,家庭已不再是的生产单位,因而老年人在家庭中也就不再具有生产的领导者或指导者的地位。同时,原有家庭教育的部分功能也被大规模、普及化的文化教育机构所取代,加之其他社会性服务机构(如托幼机构)的出现,使老年人在家庭中照管和教育晚辈的作用减弱。随着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家庭结构必然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也随之降低。雇佣劳动制度的出现,生产者的劳动首先和直接地体现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成为社会价值,赡养老年人的责任自然就由家庭逐渐转移到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促使经济日益繁荣,物产日趋丰富,服务性行业和部门日渐增多,这些也为老年人的赡养由家庭转向社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其中,机构养老,顾名思义是指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顾职能的养老模式。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为老人提供高水准生活照顾和健康护理。而居家式社区养老是指中国居家养老基金会统筹,老年人按照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3、以房屋为依托的养老
第一,以房养老。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第二, 售后回租 。老人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第三, 租房入院养老。老人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第四,售房入院养老。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第五,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用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安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第六,合居养老。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即使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第七, 招租托老。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作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第八,遗赠托老。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去世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
4、其他模式
第一,异地养老。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第二,乡村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为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第三,基地养老。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三、我国城市居民对养老模式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城市居民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我在网上发起了“在现有条件下您会选择何种养老方式”的社会调查。调查统计结果见下图:
由上图可得超过半数的城市居民选择居家养老,老年聚居性养老、社区养老紧随其后。在数据中,儿女轮流照顾这一项为0%,其原因在于网络调查这一调查方法的特殊性。由于一些老人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其上网是困难的,因而造成了此数据的不完整。
四、影响城市居民选择养老模式的因素
影响城市居民选择养老模式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经济条件、国家、文化现状、健康状况、子女情况、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等。但是,对于传统养老观念冲击最大的还是独生子女的推行。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30多年中,使得中国人口少增加了3亿多,为减少人口压力、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做出了一定贡献。俗话说凡事皆有利弊,独生子女的推行也有其弊端。首先是孩子的成长风险,其次是孩子的成才风险。第三是家庭的养老风险。如果前两个风险发生,养老风险必然发生;如果避免了前面的风险,养老风险依然存在。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两代人的关系、居住安排等诸多因素,依然可能使老年父母发生生活照料风险、精神赡养风险甚至经济供养风险。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功能比多子女家庭弱小,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具有惟一性,缺乏起码的回旋余地。如果独生子女迁移、外出或者出现意外事故,独生子女父母就缺乏可替代的家庭养老支持,不存在其他形式的家庭养老支柱。同时,独生子女父母的高龄化也会导致养老需求的变化,越是到独生子女父母的晚年,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就越大,现实困难就越多。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关于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变化的数据:
| 中国未来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及预测 | |||||
| 年份 | 60岁以上 | 65岁以上 | 少儿抚养比 | 老年抚养比 | 总抚养比 |
| 1991 | 8.75 | 5.69 | 43.24 | 13.74 | 56.98 |
| 1995 | 9.30 | 6.11 | 44.16 | 14.79 | 58.94 |
| 2000 | 9.84 | 6.71 | 42.94 | 15.60 | 58.54 |
| 2005 | 10.42 | 7.21 | 37.66 | 16.02 | 53.68 |
| 2010 | 11.77 | 7.71 | 32.03 | 17.62 | 49.65 |
| 2015 | 14.12 | 8.84 | 29.40 | 21.77 | 51.17 |
| 2020 | 15.55 | 10.85 | 29.10 | 23.77 | 52.87 |
| 2025 | 18.47 | 12.06 | 30.04 | 29.46 | 59.50 |
| 2030 | 21.93 | 14. | 30.05 | 36.54 | 66.59 |
| 2035 | 24.37 | 17.63 | 28.65 | 41.45 | 70.10 |
| 2040 | 26.11 | 19.57 | 27.33 | 42.70 | 70.03 |
| 2045 | 26.87 | 19.97 | 27.39 | 44.46 | 71.85 |
| 2050 | 27.43 | 20.43 | 28.31 | 48.49 | 76.80 |
五、如何改善现状
1. 发展社区服务 (1)充分发挥社区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依托作用 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载体和核心,是服务最主要的提供者。充分发挥社区对居家养老模式的依托作用,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区的养老服务水平,提高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水平,缓解子女的养老压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既可以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服务、安度晚年,又能够充分整合社区资源,为下岗和待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其成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 (2)进一步丰富养老服务的形式和设施 针对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社区应时常关注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必要时应提供上门服务,如搬运物品、医疗保健、维修服务等,为老人的生活给予关怀和保障;对于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应定时进行上门服务,给予心理疏导和医疗体检等服务,详细记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和服务;对于生活可以自理的和低龄的老人,应多对其进行集体活动宣传,号召老人们走出家门,投入社区老年队伍的怀抱中,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联谊活动、比赛以及养生讲座等项目中来。 (3)组织和培训专业的服务人员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征,老年人在许多方面都十分的脆弱,因此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和周到的服务。社区在组织和培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的过程中,还能够整合社区人力资源,吸收社区中部分下岗和待业人员成为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员不仅熟悉社区环境,还对社区内人事都有一定的了解,节省了与社区中老年人群相互沟通和了解的时间,针对老年人的情况和特点制定服务项目更加全面和体贴,从而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专业服务。 (4)与民间组织联合提供养老服务项目 由于社区筹集资金和经营服务项目的能力有限,因此与多形式地兴办法律、文化教育、社会福利服务等的民间组织联合提供养老服务项目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民间组织在社区中充分发挥其策划和外联的作用,为社区募集一定数目的养老资金,同时吸引部分企业为养老服务项目提供赞助,联合企业内部职工的父母开展联谊活动,既丰富了社区内部老年人群地日常生活,又能为企业职工提供更好地福利待遇。
2. 与社会的协同参与 (1)建立“—社区—第三部门”合作机制 是各种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没有的支持,仅仅依靠民间组织的力量,很难保证社区管理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在福利制定、福利经费资助等方面扮演者更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规定并强化了企业的福利责任。在“—社区—第三部门”的合作机制中,负责服务项目的制定、评估、服务经费的资助和服务实施的监管与培训,建立“老人健康护理评估体系”,由社区和第三部门负责项目的实施和反馈,对老人的生理健康、医疗保健、心理状况、自理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估,然后确定老人的养老需求和看护等级,第三部门和社区据此组织和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项目。 (2)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资源投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国家财政支出共76299.93亿元,而投入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上的支出为7606.68亿元,仅占总支出的9.9%。因此国家应从法律法规上保证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款项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大力扶持第三部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开支,以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通过第三部门与社区服务的分工合作与相互配合,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持续服务。另外,在社区中应针对独生子女家庭设置单独的养老补贴,以缓解“8421”倒金字塔型抚养关系的巨大压力,同时,在医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为老年人群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和医疗款项,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医疗补助。此外,还应该规定各级每年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比重,并保证所投入的资金落实到位,真正的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上面来。 (3)扩大养老保障覆盖范围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但由于城镇居民只有部分劳动者拥有社会保障,因此,在总体上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小。应建立居民基本养老金制度和公共医疗制度,覆盖那些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老年人群,为这类人群的晚年生活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加强社区老年人家庭医疗护理工作,并建立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满足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使其安度晚年。
3. 社区老人互助 (1)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社区应在老年人活动场所张贴和传阅健康养生的期刊杂志,定期组织社区内部老年人群参加各种养老知识讲座和心理辅导,观看健康养生知识的视频等,树立和加强老年人的积极健康的养生观念。同时,应在社区内部举办依法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的公开讲座,号召老年人群勇于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 (2)增强老人间的互动 社区应在了解各住宅小区中老年人群的基本特点和喜好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文体活动和友谊赛,通过文化学习、文体活动、老年结对子等形式,激活老年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既能逐步使老年人认识到自身的宝贵价值和潜能,以更加自信、阳光的心态健康生活,又可以整合社区内部资源,让老年人发挥自己特有的能力,为社区内治安和监督教育工作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文娟,陈岱云.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山会科学.2008,(9)
[2]王燕楠.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9年增刊
[3]杜晓,蒋新军.老龄化危机逼近凸显养老制度存结构性缺陷. 法制日报,2010
[4]贾德彰.略谈我国现行养老制度.社会学研究.1986,(03)
[5]周薇,郭爱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机制的选择.2010
[6]王辉.探索以社区为主的现代养老机制.老区建设.2008
[7]焦国标.像进口核潜艇一样引进养老机制.中国社会导刊.2000,(06)
[8]姚远.血亲价值论:对中国家庭养老机制的理论探讨.中国人口科学.2000,(06)
[9]贾德彰.中国现行养老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天津社会科学.1986,(04)
[10].《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
[11]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0(3):31-36/51
[12]家庭养老支持的国外镜鉴.中国网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pension mode selection
Abstract: Since 1999, China entered the aging stage in advance. Increasing pressure on pension problem we had to put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make constantly thinking, research,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ind a good solution to solve the pension problem. In this article, I focus on the aging population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urban residents’ pension model classification, the residents of different models and child endowment policies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pension model, and propose some solutions and look forward to improvements to existing models and development help.
Keywords: urban residents pension mode sele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