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中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刻画的形象,另一种是借助手法刻画的形象。赏析形象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分析情感。
例1,2012年湖北卷第(1)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诗的题目是《送邹明府游灵武》,这道题直接问邹明府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这样的题目很少见,我们只需要概括诗中描述的人物特点就是了,比较简单。参为: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例2,2012年安徽卷第(1)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本题与湖北卷的不同之处在于,此题要求分析的是诗人的形象。两诗的不同是一首以写人叙事为主,一首以写景抒情为主。但答题步骤区别不大,都是在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参为: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例3,2012年天津卷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颔联”限定了阅读区间,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味。答案的组织只需要分析这两句的内容即可。两句涉及的内容有:在野、幽色、妙香。分析好这三者可得基础分,推理出反问句的内涵可得发展分。参为: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基础分)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发展分)
例4,2012年江苏卷第(2)题: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词的三、四两句不仅仅是倾述对象的不同,更有白天、黑夜之分。夜晚对月,月不知情;白天临水,落花无意。主人公的寂寞哀怨之情自见。对月抒怀,与花共语,自然是女主人公无疑。参为: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例5,2011年四川卷第(1)题: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
此题又有所不同,要求“概括”而不是分析,分值也变为3分,可以答得更简练一点儿。参为: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这三点分别取自第二联、第三联和第四联。
例6,2010年福建卷第(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此题了阅读区间。三、四句出现的人物是“山翁”,即隐者。出现的意象有“熟酒”“残花”,还有两个关键场景,“不出门”“无人迹”。据此联想,则参为: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例7,2010年山东卷第(1)题也是如此: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
这是借物抒情的形象题。“凤凰”有什么样的品性,便是作者有什么样的品性。参: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此类试题一般要先串一下诗句大意,再简短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也可以直接概括,如上述山东卷,要求概括“品性”,则直接概括。一般来说,答题的语句格式都要落在“描述了一个……的形象”上。2010年福建卷已经点明是“隐者”形象,要回答的便是隐者的特点;2010年山东卷问的是“怎样的品性”,便也只能答成“具有……的品性”之类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