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秘的火星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火星和地球长得太像——同样是岩石行星,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有两极,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以前科学家就认为火星上曾经有大量的水。后来人们对火星的探测进一步证明,火星上确实曾经有水。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火星上的第一滴水也许就是陨石或者彗星带去的。陨石的水分比较少,而彗星本身就是些大冰块,含有丰富的水。持续了数亿年的陨石风暴,给火星送去了最初的水汽。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水就随着熔岩被释放出来,大部分以蒸汽状态飘散,小部分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充满低处,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火星上的水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在这么低的大气压下,火星表面的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因此,火星最终成了一颗万籁俱寂、荒凉干燥的行星。
(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________
②持续不断的大气大逃亡,使火星的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1%。________
(2)火星上的水有两种来源:一是第一滴水也许就是________或彗星带去的;二是在火星诞生之初,水就已经________中了。
(3)火星上的水没能留住有哪些原因?请写出原因。
【答案】 (1)打比方;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解析】【分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再最后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①打比方;②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训练。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从文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闰土的急切盼望之情。
(3)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征。
【答案】 (1)我和闰土初次见面
(2)日日盼望;好容易
(3)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
【解析】【分析】(1)(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3)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我和闰土初次见面;(2)日日盼望、好容易 ;(3)紫色圆脸、头戴毡帽、项带银圈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读语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1)有生命的天体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至少”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
【答案】 (1)①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②必要的水分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2)“至少”是表示“表示最小的限度”的意思,表明生命起源的过程除了这几个条件,还可能需要其他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3)列数字;水星温度很高,不适宜生命存在,十分具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1)①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②必要的水分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2)“至少”是表示“表示最小的限度”的意思,表明生命起源的过程除了这几个条件,还可能需要其他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3)列数字;水星温度很高,不适宜生命存在,十分具有说服力。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阅读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②接着,升国旗。毛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 檐)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③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zì zhì)飘(佛 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④……
⑤毛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ni niè)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然后朱总司令回到台,宣读中国人民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⑥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5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台前。当战车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⑦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欢腾________ 观看________
B.找反义词:喧哗________ 开始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第⑦自然段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4)细读第⑦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
(5)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B. 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C.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D.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6)写三个表现节日人多、热闹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读描写阅兵式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8)谈一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答案】 (1)檐;zhì;拂;niè
(2)欢跃;瞻仰;肃静;完毕
(3)反复;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开国大典热闹非凡的气氛和盛大的场面;比喻;把“战士们”比作“钢铁巨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写出了人民的威武雄壮;反复;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比热爱和信赖的思想感情。
(4)群众把嗓子喊哑、手掌拍麻与还不能表达尽内心的情感构成反差,突出了群众热清、自豪、喜悦的情感,也渲染了阅兵式堆壮激昂的氛围。
(5)A
(6)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7)描写阅兵式的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场面描写。描写从阅兵的中心开始。
先根据排列顺序用概括性语言进行描写,接着,抓住重点,详细描写了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描写以阅兵的观众的表现结束。先写,再写群众。这样描写,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全面地反映出整个阅兵的情况。
(8)感悟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才终于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努力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再富饶。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3)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4)结合语境,对语段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5)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6)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7)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8)谈自己的感悟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檐;zhì;拂;niè
(2)欢跃、瞻仰、肃静、完毕
(3)反复 ;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开国大典热闹非凡的气氛和盛大的场面;比喻 ;把“战士们”比作“钢铁巨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战士们的精神风貌,写出了人民的威武雄壮;反复;这段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无比热爱和信赖的思想感情。
(4)群众把嗓子喊哑、手掌拍麻与还不能表达尽内心的情感构成反差,突出了群众热清、自豪、喜悦的情感,也渲染了阅兵式堆壮激昂的氛围。
(5)A
(6)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7)描写阅兵式的部分是一种典型的场面描写。描写从阅兵的中心开始。先根据排列顺序用概括性语言进行描写,接着,抓住重点,详细描写了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描写以阅兵的观众的表现结束。先写,再写群众。这样描写,有点有面,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全面地反映出整个阅兵的情况。
(8)感悟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才终于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努力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再富饶。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反复、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赏析语段能力。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8)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
人桥
一个初冬的夜晚,某部奉命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他们经过50多公里的急行军,快要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条河只有10米多宽,水流很急。河里没有桥,我军过不去,连长命令三班架桥,二班负责掩护。
三班战士接到命令,立即行动。他们找不到架桥的器材,就利用仅有的两架木梯架桥,班长和战士们跳下寒冷的急流,把木梯扛在肩膀上,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一班班长看到“桥”还不稳,就说:“还缺桥腿,咱们一班来当!”战士们纷纷跳进急流。两个班的战士合在一起,有的用胳膊抬,有的用肩膀扛,一座平稳的“人桥”架成了。架桥的战士们向岸上的战士喊:“放心过吧!同志们,过吧!”
机连迅速踏上这座“人桥”。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同志们浸在11月的寒流里,冻得牙齿咯咯地响,桥面渐渐低下去了。一班班长大声喊:“同志们,咬紧牙,挺起胸,保证完成任务!”有的战士唱起来:“野战军什么也不怕,艰苦和困难吓不倒咱……”大家也跟着唱起来。
进攻的踏着这座“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奉命:________。
迅速:________。
(2)从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摘出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排比句。
(4)战士们为什么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
【答案】 (1)接受使命,遵守命令
;很快
(2)跳、扛
(3)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
(4)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奉命:接受使命,遵守命令。迅速:很快。(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跳、扛。(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文中的排比句:有的同志滑倒了,架桥的同志就用头把他顶住;有的战士踩着架桥同志的肩膀了,架桥的同志就咬紧牙顶着;有的同志滑到河里了,架桥的同志就赶紧把他扶上去。(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战士们要“人身当桥腿,木梯当桥面”是因为要想消灭敌人,就必须渡过这条河,而河里没有桥,又找不到架桥的器材。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的掌握。(3)本题考查学生对排比句的掌握和运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6.理解感悟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结合句子理解加横线字的意思。
再生:________ 滥用:________
(2)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4)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答案】(1)重新;不加节制
(2)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3)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
(4)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字义,(2)说的是短文中的可再生资源有哪些,(3)说的是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4)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在天底下,_________,而并不_________。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 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_,好像________。
(1)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________ ,天空是那么________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________ 。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________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软 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画]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________ ,好像________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柔软 柔美]________
[勾勒 勾画]________
(3)“一碧千里”描写了________ ,“翠色欲流”描写了________ 。
【答案】(1)清鲜
;明朗
;愉快
;一碧千里
;茫茫
;翠色欲流
;静立不动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柔美
;勾画
(3)绿的范围
;绿的程度
【解析】主要测试学生课内知识的了解。
8.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毛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解释词语。
A. 肃立________
B. 瞻仰:________
(2)写下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恭敬、庄严地立着
;恭敬地看
(2)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把掌声比作雷鸣
(3)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解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的含义: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
(3)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 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点亮智慧灯
【答案】(1)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还指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点明中心
(3)B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另一种东西”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要联系上下文,从老人改造山沟、创造绿洲,以及老人绿化家园的精神这两个方面来考虑。(2)这道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要读读这句话,了解这句话表述的内容和含义,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直接抒情,赞美了老人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功绩;然后,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老人改造山沟、植树造林的事迹来理解,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青山”上的绿树不会老,老人植树改造山林环境、绿化家园的精神也不会老。
【点评】(1)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10.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两个饥饿的人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1)联系上下文理解“恩赐”的意思。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 遥远的________ | 遥远的________ |
| 无尽的________ | 无尽的________ |
(4)从前后两对饥饿的人的不同中,你想到了什么?
【答案】(1)因怜悯而施舍。
(2)未来;幸福;思想;修为
(3)相同:前后两对饥饿的人都得到了长者恩赐的鱼竿和一篓鱼。
不同:做法不同:前两个人各自要了鱼竿和一篓鱼之后分道扬镳,后两个人共患难跋涉寻大海。
结果不同:前两人都饿死了,后两个人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4)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高远目标,要把理想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恩赐”的意思因怜悯而施舍。(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修饰语的能力,在于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对课文的掌握。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词)+的+名词” ,应注意搭配合理。比如:遥远的未来、遥远的幸福、无尽的思想、无尽的修为。(3)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前后两对饥饿的人有什么相同、不同、和结果。(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点评】(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增加词汇量。(3)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于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1)一个“骑”字( )
A.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B. 表明擅长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误
(2)“呵,我多伟大!”这一句( )
A. 表现了自信、自豪 B. 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
(3)“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含义是( )
A. 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 一心一意地为事业而奋斗
【答案】 (1)A
(2)B
(3)A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这节诗的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A;(2)B;(3)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节诗的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种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树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老人种的那片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卜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2)读下列句子,完成填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话叙述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句话体现了老人的什么精神?
【答案】(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檀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四自然段找到答案。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这些话叙述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树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结合语境理解句子,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故答案为:(1)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 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4)这句话体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4)能够根据语境推断句意,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13.题目:《我不再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4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答案】 略
14.你送过爸爸、妈妈或别的什么人礼物吗?你有过突然收到礼物的惊喜吗?同学们,“礼物”的种类可多了:它可以是用钱购买的物品,也可以是帮爸爸妈妈做的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还可以是一幅画、一首歌、一张贺卡、一个微笑、一次好的表现,一次表扬,一张高分的试卷等等。下面就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写出“赠送”或“接收”礼物时人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等,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可以另拟。
【答案】 略
15.一直以来,人很容易把自己固化在一个特定印象中。可是经历了某件事后,也许你发现了自己也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出色优秀,或是你发现了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总之,你在发现自我中体悟成长。请以“发现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捕捉细节,写出真是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②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规范,不少于450字。
【答案】 略
16.暑假生活总是那么多姿多彩,总有一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回味,请你写一篇暑假生活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吧。
【答案】 【参考例文】
暑假里的趣事
暑假里,有趣的事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但是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我第一次钓鱼。
暑假的一天,爸爸去钓鱼,我好奇地跟着一起去了。一路上,小鸟一边欢快地歌唱,一边自由自在地飞翔,小草都整整齐齐地摆着身子,小花点点头,说:“你快乐吗?我很快乐!”我笑着似乎在回答:“我很快乐,谢谢你!”
我们来到河边,爸爸就开始钓鱼,不一会儿,就钓了两条鱼。我看了,心里直痒。经过我再三请求,爸爸终于答应了我。我接过鱼竿,将鱼饵垂入水中,我焦急不安,不时提起来看看。这时,爸爸对我说:“钓鱼要有耐心,鱼杆要拿稳,不能动。”于是,我按照爸爸告诉我的方法做。不一会儿,鱼漂轻轻地点点头。爸爸高兴地说:“鱼上钩了!”我急忙提起鱼竿。“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会弄断鱼杆,应该把鱼拖到岸边。”爸爸一边说一边握住我的手,把鱼拖向岸边。我拿起鱼兜将鱼提上岸。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太阳偏西了,虽然我和爸爸都很疲惫,但是我们却十分高兴,因为这一桶沉甸甸的鱼是我们的劳动成果。
通过这次钓鱼,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要有耐心,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好。
17.提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请你回忆当时的情景,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记叙文。
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详略得当。
【答案】 【参考例文】
我战胜了生活中的难题
生活丰富多彩,但有时也会让我们苦恼,那就是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生活中的难题,但是最后我想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在家里写作业时,我开灯的手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水杯,结果里面的水一下子把作业本弄湿了。我心想:这下可完了。我赶紧拿来面巾纸,想把作业本上的水吸干。这么做的结果是水少了,但本上却布满了一条条难看的“皱纹”。怎么办呢?这个作业本明天还要交呢!老师看到了一定以为我不好好写作业,故意弄脏的。怎么办,当时家里又只有我一个人。对了,还是向“百度先生”请教吧!于是我打开电脑,找到百度,在里面输入“假如本子被水弄湿了怎么办?”点击之后出现了许多答案,其中,我发现这样一段文字:趁作业本上的水没完全干,先用重物把本压平整,然后放到冰箱的冷冻室冻一下就好了。真的吗?我半信半疑地按照这种说法去做,“嘀嗒嘀嗒——”大约过了两个多小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冰箱门,呀!奇迹发生了,作业本就像从来没有被水弄湿过一样,平平整整。原来真的就这么简单呀!
从这件小事中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谁都不免会遇到难题,关键是不要慌乱,要沉着应对,想办法解决!
18.快乐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快乐在哪里?快乐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把你在生活中感受最真切的快乐写下来跟朋友分享吧!别忘了把快乐的事例写具体,把感受写清楚,题目自拟。
要求:①中心明确,格式正确:②思想健康,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③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 略
19.你一定看过超人、蜘蛛侠等科幻电影吧,你想象中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题目:未来的 (房间、课堂、车、水果……);字数400左右。
【答案】 【参考例文】
未来的五彩水果树
未来的2110年的一个夜晚,从ab城里传来了一阵响亮的欢呼声:“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正看着电视的妈妈闻声赶来。qq用手指着一颗棕色的种子说:“妈妈,我制造出了一颗五彩水果树啦!”“什么,那不是一粒种子吗?”妈妈疑惑的问。qq急忙说:“不对,妈妈,你不要小看它,它不是一颗普通的种子,它是五彩水果树的种子,他能长出一颗五彩水果树来,而且长出来的水果的颜色不一样。”“行了,”妈妈说,“快睡觉,都10点多了。”qq只好爬上电子床。
第二天清晨,qq上学时,把种子种在花园里。不知不觉过了12天。qq家的花园里长出了一棵奇怪的树。这棵树上结满了水果:有紫色的梨,白色的苹果,蓝色的草莓,粉色的葡萄,红色的柚子,灰色的香蕉……一棵水果树结出100种水果,有20多种颜色,而且各不相同,这真是个奇迹啊!
qq才10岁,就创造出了五彩水果树。后来,qq在植物博览会上获得“植物金牌大奖”。成了名人。
qq把这项实验推广到了宇宙,他和爸爸妈妈坐在飞船上,飞向了太空……
20.如果可以设一个好玩的节日,比如“不穿袜子节”、“睡觉节”、“玩泥巴节”……你打算设立一个怎样的“节日”?同学们,请你发挥想象,脑洞大开,以“________节”为题,写出自己的创意,写清楚设立这个节日的原因,并告诉大家你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做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要求:表达流畅,文从字顺,言之有序,350字左右。
【答案】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