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网络成瘾,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甚至导致部分青少年丧失理智,做出了一些违法乱纪事情,进行对题目的前途、命运,造成的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过度上网会导致青少年孤独、抑郁,情感淡薄,心理层面上丧失社会价值规范。这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引导青少年上网,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团体咨询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团体咨询;研究
所谓网络成瘾,实际上就是指因长时间不当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的耐受性、持续上网欲望和行为失控现象。对于青少年而言,如果上网络成瘾,则会对其生理以及心理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据CNNIC一项关于国内青少年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不超过25周岁的中国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2.26亿,在全体网民中占36.7%,其中成瘾的青少年在这一群体中的占比在8%至13.7%之间。由于过度上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健康产生危害,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以及人际关系形成,因此对强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团体咨询措施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青少年上网成瘾原因分析
对于部分青少年而言,之所以上网成瘾,主要是因为网络可以满足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青少年能够得到生理、心理、安全感、交往与尊重以及认知和追求成就感的需要。具体分析如下:
1.1网络能够满足青少年生理上的需求
青春期的他们,性意识、性冲动非常强烈,迫切要想了解异性。在当前的性教育条件下,对于性这一话题,人们总是欲说还羞。然而,网络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全新的交友途径和平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结识“红颜知己”的空间,网恋现象也随之出现。虽然这种方式存在着欺骗可能性,但是该种方式直接、便捷,而且处于网恋状态的青少年互联网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同时,网络页面上浮动的色情图片、网站链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性知识的需求。
1.2网络能够满足青少年心理上的安全需求
现代社会,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承载着家庭的期望。然而,时代的快速变迁,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压力。比如,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就会不满;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加之自我调节能力差,出现严重的逃避现实现象。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求解脱的空间;同事,网络的便捷、匿名以及非真实性,又为青少年大开方便之门。
1.3网络能够满足青少年交往与获得尊重的需求
突破时间、空间的网络,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也为急需扩大展示自己空间的青少年,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而言,因文化程度、性格以及教育机制的,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起了真实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受到局限。然而,网络可以从多层次、度层面上,满足青少年的交往与获得尊重的需求。在网络上,有网瘾的青少年通过匿名形式,自由选择对象,不仅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而且能够感受到现实中无法如愿的尊重、宽容和平等。
1.4网络能够满足青少年追求成就感的需求
对于多数青少年而言,他们喜欢寻求和力图实现自我。然而,该种方式比较简单,而且不计后果;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虽然充分激情,但是自自能力比较差。网络环境的自由性,为广大青少年创造实现自我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得以张扬。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各种类型的游戏,很容易使青少年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对于青少年而言,通常是一触网络就难以自拔,上网成瘾。此外,网络的时尚性有效地迎合了有网瘾的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而且还可以有效满足青少年审美、归属需求。
2、青少年网络成瘾团体咨询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提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和效率;然而,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青少年上网成瘾,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本文以96例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为例,根据网瘾不同、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观察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青少年网瘾治疗效果。
2.1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某院门诊上五年来收治的96例上网成瘾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在 12至2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基于对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而且每一组研究对象评分人数,即每组上网成瘾者都是48例。对照组青少年的年龄,一般在12至1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9岁;对于观察组而言,其年龄在13至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8 岁。通过上述两组有网瘾者资料对比,存在的年龄差异不影响统计和研究意义。
(2)研究方法
以有网瘾者治疗方案为基础,随机对其进行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每一组研究对象都是48例。对于对照组而言,采用常规教育治疗方法,由老师、家长批评教育;对于观察组而言,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咨询治疗,然后由心理医生对上网有瘾的青少年采取心理治疗方法。
2.2指标和标准
本文研究指标是观察、对比两组上网成瘾青少年治疗效果和效率;疗效标准,包括四种,即显效、有效以及进步和无效。对于显效而言,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接受治疗以后,网瘾基本戒掉;对于有效而言,上网成瘾的少年在接受治疗以后,网瘾现象得以明显改善,上网次数减少了六成以上。所谓进步,即经过治疗网瘾症状减轻,而且上网次数减少了三到六成。所谓无效,即经过治疗,有瘾青少年的症状没有减轻,即治疗没有效果。
2.3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分析
在统计学处理过程中,建议采用SPSS 16.0 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包,其中计数比较采用了χ2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青少年上网成瘾者治疗效果数据对比
| 效果 | 观察组 | 对照组 | ||
| 例数 | 构成比例(%) | 例数 | 构成比例(%) | |
| 显著效果(显效) | 18 | 37.5 | 14 | 29.2 | 
| 有效 | 14 | 29.2 | 12 | 25 | 
| 有进步 | 12 | 25 | 8 | 16.7 | 
| 无效 | 4 | 8.3 | 14 | 29.2 | 
2.4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所,比如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就非常的严峻,而且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上网成瘾的青少年,
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网络游戏、聊天以及视频或图片观看上,不仅学习时间锐减,而且身心发展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部分轻少年因网瘾而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网瘾的产生,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比如,家长们对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且多是独生子,所以家长很少严格管教孩子;同时,部分家长忙于生计,认为自己再苦再累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看到其他孩子有电脑,也千方百计地给自己的孩子购置,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很多家长对计算网络不甚了解,一旦发现孩子上网成瘾,通常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愤恨,甚至采取极端的方法解决这一方法;不仅无法使孩子戒掉网瘾,反而适得其反,使他们的反叛心理更重。
结语:本文在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基础上,通过对比常规家庭教育、教育+心理治疗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最终得出结果,即采用心理咨询治疗方法,在治疗或控制青少年网瘾和上网时间上,效果更佳;心理咨询治疗方案,可从上网成瘾青少年心理上,全面了解和把握网瘾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从而使有网瘾的青少年能够及时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生活。在此过程中,需要强调的是:改变广大青少年长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当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对青少年网瘾进行团体心理咨询预防。
参考文献:
[1]方晓义; 刘璐; 邓林园; 刘勤学; 苏文亮; 兰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1).
[2]梁丽.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
[3]苏斌原; 李江雪; 叶婷婷; 张卫.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研究的新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4]李明超.心理咨询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的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04).
[5]李楠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教育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4(08).
[6]邓验.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及其监控机制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28( 01).
[7]黄海,颜小勇,余莉,等.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及与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 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