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风琴教学的思考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表现” 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并明确了在“表现”这项教学内容中,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四项内容。根据这样的要求,新教材从第三册开始加入了“口风琴”学具乐器的学习。
鉴于认识到“器乐演奏”(全文指课堂乐器的演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从2004学年开始把“口风琴”这种学具乐器引入课堂,而且针对每个学年的二年级小朋友还专门开设了“口风琴”兴趣小组,可以说,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们的器乐演奏水平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学习音乐的快乐,还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2007学年我们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展了“课堂中运用口风琴对学生多声音乐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不能说我们做得最好,只是我们尽自己的努力在做得更好,可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
问题一:学生学习口风琴的兴趣不同,怎么办?
引入“口风琴”,就意味着要让每个小朋友在音乐课堂中能借助这种学具乐器学习音乐。而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的人,是一个个具有自己思想,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受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诸多环境的影响,对音乐的喜好是不同的。常常反映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无论老师同学唱歌也好、器乐演奏也好、音乐聆听也好,总有那么一、二个孩子什么都不来参与,仿佛我们做的事情与他豪无关系,其他孩子的参与热情也根本打动不了他,他坚决地用一种沉默的态度将自己封锁起来,以至于别人无法靠近他。或者每节音乐课,他会变换着方法与老师玩捉迷藏的游戏,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今天他口风琴没带来,明天他的口风琴发不出声音,后天他的手指受伤了,令老师对他束手无策。
问题二:学生的音乐感受、演奏水平高低不同怎么办?
由于开展课题的这班孩子当中,有近一半的同学曾经参加过学校口风琴兴趣小组的学习,因此无论他们在演奏姿势、识谱能力、音乐感觉等方面都比另一半同学显得更为老练,就他们本身这个群体而言,也明显存在着口风琴演奏水平高低不同的差异。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中如何来进行课题的开展,便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问题三:一周的课时少,时间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我们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是每周2课时,每课时35分钟,教材所安排的整册的内容刚好可以在一学期里完成,现在不仅要完成教材里的内容,又要在各课时开展的同时增加培养学生多声音乐能力的课题研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课题实施到现在已有2个月,我试着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
一、一个认识
就是要认识“口风琴”是一种学具乐器,它始终要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服务,因此切不可有过于追求成果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乐器教学的初期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浓厚,教师不能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而急于追求旋律的吹奏,更不能马上进行乐曲吹奏、合奏的训练。到了学期的中后期,不能过于追求完整性的合奏表演,而忽略了单音、音阶等基础练习。
二、二个约定
由于每周音乐课时数的,我和我的学生约定每课5分钟,这5分钟可以是在课前进行简单的吹奏检查,也可以是在课中学习某一环节时的吹奏训练等,也可以是临下课的5分钟进行口风琴才艺表演等,因时因人而定。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口风琴的吹奏水平不一,又要考虑到“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现状,于是我和我的学生又有一个“拜师”的约定。即给全班同学结对,2人为一组,1人做师傅1人做徒弟,徒弟可以随时向师傅请教,而且把“师傅带徒弟”列入平时成绩考核中。在取得了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对一段时间里学习口风琴有进步的同学进行与语、数学科同等条件下的奖励,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担了老师大量的教学精力,也使孩子们增强了自信,真正感觉到学并快乐着!
三、三个入手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具乐器教学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喜爱乐器学习、享受音乐,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怎样来培养学生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呢?我在开展《口风琴对培养学生多声音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时,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的:
(一)从声势律动入手,培养孩子学习乐器兴趣。
和一二年级的孩子一样,三年级的孩子仍喜欢在音乐中律动,在律动中表现音乐。因此可以从他们喜欢的声势律动入手,从视觉上一目了然的动作带他们走进多声音乐世界。
1、用声势动作,让孩子们感受声音的高低,体味和声色彩。
三年级的教材中已逐课认识音符,从最开头的认识3、5、6、三个音,到认识6、1、2,到认识4、7、1(高音),每个音都分别配有自己独特的柯达伊手势。孩子们在逐渐学习音符的过程中分别感受了音的高低,此时可以让孩子们看着老师的手势,进行简单的多声部演奏。我们把孩子们分组,每一组吹奏一个或二个单音,让孩子们在口风琴上体味和声色彩。
2、通过律动,让孩子“看”到各声部的歌唱
人的听觉一般比较容易捕捉到主旋律或被旋律性、节奏感强的声部所吸引,从而忽视另一个声部(比如同时听2个音,每个人对音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让我们来作个试验)。此时,可以以声部为单位进行分组律动(几个声部就分几个组),律动动作充分体现声部的高低,让孩子“看”到各声部的歌唱。比如两个声部,可以这样做,高声部站着律动,低声部坐着律动;同样运用口风琴,高声部的同学站着吹奏,低声部的同学坐着吹奏,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二)从音乐游戏着手,培养孩子学习乐器的兴趣。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可以从充满情趣的音乐游戏着手,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走进多声部。在我的孩子经常玩的游戏里有一个叫“听音接龙”的游戏,比如在玩之前,我先告诉大家是6、1、3三个音,选定某一组同学做这个游戏,然后由我开头唱6、3、1,请孩子一个接一个唱,1、6、3,3、1、6,6、1、3,3、6、1,……当然在接的过程中可以重复,可以变化,但头和尾必须接起来,而且音必须唱准。这样完了以后,我们又拿出我们的口风琴进行“吹奏接龙”,但这一次要求比上一次更高,也就是接下去的同学必须在口风琴上找到前一个同学的“尾”才能“接”,否则就算失败。就这样一个学期里不断地反复做这种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听力、音准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歌曲学习中,让学生体味多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合唱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借助口风琴这种学具,在体味和声美的同时轻松学会演唱。如学习《美丽的黄昏》这首歌曲时,因为歌曲的旋律很简单,在整个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孩子们完全可以借助口风琴来达到学好歌曲的目的。《美丽的黄昏》这首歌,又是教材里第一次出现轮唱,孩子们学会了歌曲后,直接进行轮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一小部分同学作轮奏表演,这时再让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学用口风琴作伴奏,其他同学轮唱,孩子们在口风琴的固定音高和着稳定的节奏下,定能为我们演绎出一曲美丽的《黄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学习歌曲《哦,苏珊娜》时,选用教材提供的口风琴、又响筒、铃鼓为歌曲配上的伴奏,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声部,进行综合的多声音乐练习,从节奏、音准、速度等音乐要素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章启连老师对《音乐课程标准》“表现”这一内容的解读中,他是这样概括总目标的:“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入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合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开展学具乐器进课堂的目标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