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3:54
文档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课程代码:32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学养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有较系统的把握,全面提高考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文学、文化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标准的秘书公关从业人员。学习本课程,要求考
推荐度:
导读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课程代码:32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学养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有较系统的把握,全面提高考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文学、文化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标准的秘书公关从业人员。学习本课程,要求考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                               课程代码: 3270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学养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有较系统的把握,全面提高考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文学、文化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标准的秘书公关从业人员。学习本课程,要求考生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和文化思想的主要特点及演变情况,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学、文化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本专业知识性与理论性兼备性质的一门必修课程。考生不但可以从中汲取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知识性营养,陶冶性情,提高人生的品味,养成优雅的素质,还可以得到理论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思想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支撑。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言  宋代文学发展概况(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宋代各体文学发展的脉络;宋代的社会状况、思想状况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宋词发展概况。

 宋诗发展概况。

 宋代散文和叙事文学的发展概况。

理解:宋代社会状况、思想状况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北宋初期的文学(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北宋初期文学的基本构成和发展动向;诗、文、词主要作家的创作特色及其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王禹偁与宋初文风和诗风

识记:柳开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田锡、穆修的贡献。

王禹偁的生平。

宋初“三体诗”。

理解:王禹偁的散文理论。

应用:王禹偁的诗文创作成就及其对宋初诗风、文风所起的作用。

(二)杨亿和西昆体、晚唐体

识记:西昆体。

 《西昆酬唱集》。

理解:杨亿诗歌的创作特点。

 林逋晚唐体诗歌的创作特点。

应用:西昆体的创作特色及其对宋诗发展的影响。

(三)晏殊的令词

识记:晏殊生平。

 “富贵词人”。

应用:晏殊词的情感内涵、艺术格调及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新(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北宋中叶诗文创作的发展状况及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欧阳修在诗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及其在创作实践上的重要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欧阳修的文学贡献

识记:欧阳修的生平。

应用:欧阳修散文的特点及贡献。

欧阳修诗的创作特色及其对宋诗发展的贡献。

欧阳修在诗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及其贡献。

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二)梅尧臣和苏舜钦

理解:梅尧臣和苏舜钦是开创宋代诗风的重要作家。

应用:梅尧臣诗的主要内容及其“平淡”的艺术风格。

苏舜钦诗的风格。

(三)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及其他

识记:王安石的生平及思想。

 “半山诗”。

 “王荆公体”。

理解:王安石的文论主张。

应用: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王荆公体”的特点。

王安石早年诗与晚年诗的异同。

王安石词的艺术特色。

 王令诗歌的特点。

(四)曾巩、苏洵和苏辙

理解:曾巩的文论。

应用:曾巩文章的艺术风格。

苏洵文章的特点。

苏辙文章的特点。

第三章  旷世奇才苏东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人格精神;苏轼诗、文、词的创作成就及其在各方面的重要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识记:苏轼的生平。

理解: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人格特点。

(二)苏轼的散文成就

应用: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

(三)苏轼的诗歌创作

识记:苏轼诗歌的题材分类。

苏轼诗歌的分期。

“东坡体”。

理解:苏轼诗的内容。

应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四)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应用:苏轼对词的题材和词境的开拓。

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苏轼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江西诗派的基本情况及其作为宋代最具影响诗派的地位;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黄庭坚以及陈与义、吕本中在作诗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对宋诗发展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黄庭坚的诗及词

识记:黄庭坚的生平。

“山谷体”。

黄庭坚诗的题材类别。

理解: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思想。

黄庭坚诗的主要题材内容。

应用:“山谷体”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

山谷词有两种不同风貌及其艺术特点。

(二)陈师道和陈与义

识记: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

 “后山体”。

 “简斋体”。

理解:陈与义诗的分期及师承。

应用: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陈与义前后期诗歌创作的不同艺术风格。

“简斋体”的艺术独创性和贡献。

(三)吕本中、韩驹、曾几

识记:《江西诗社宗派图》。

 江西诗派。

理解:江西诗派三个性质特色。

江西诗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应用:吕本中的诗歌创作及其“活法”理论对宋诗发展的影响。

韩驹诗的特点。

曾几诗的特点。

第五章  柳永与北宋词坛(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北宋词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各期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北宋词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各期代表作家。

(一)柳永的慢词

识记:柳永的生平。

 应用:柳永对慢词的开创及贡献。

 柳永词的俚俗特点。

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

柳永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秦观、晏几道和贺铸

 识记:秦观的生平。

 应用: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点。

秦观词的情致。

 晏几道词的艺术风格。

贺铸词的分类及其风格特征。

(三)周邦彦及其清真词

 识记:周邦彦的生平。

 理解:清真词集大成的三个方面体现。

清真词的题材内容。

 应用: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及其艺术成就。

(四)李清照和朱敦儒

 识记:“易安体”。

 “朱希真体”、“樵歌体”。

李清照的生平。

朱敦儒的生平。

 理解:李清照词的分期及其内容。

 朱敦儒词的题材内容。

应用:“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朱希真体”的艺术风格。

第六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创作特色;“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

识记:辛弃疾的生平。

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要倾向。

(二)辛词的题材内容

理解: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

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

咏春词和艳情词。

(三)辛词的艺术成就

识记:“稼轩体”。

应用:辛弃疾对词体的和词境的开拓。

“稼轩体”的艺术风格特色。

辛词的语言艺术。

辛词的总体艺术成就及贡献。

(四)辛派词人

 识记:《芦川词》。

 《于湖词》。

《龙川词》。

《龙洲词》。

理解:张元幹词的特点。

 刘过词的特点。

应用:张孝祥词的特点。

陈亮词的艺术风格。

第七章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南宋中期诗文大家的创作特点;陆游的文学创作成就;杨万里、范成大在宋诗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中兴四大诗人”。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识记:陆游的生平。

理解:陆游诗的分期及其不同风格。

陆游诗的爱国精神。

陆游散文的特色。

应用:陆游诗歌的多方面艺术成就。

陆游词的艺术风格。

(二)杨万里和范成大

 识记:杨万里生平及其作诗经历。

“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诗风转变的关键。

范成大生平。

 应用:“诚斋体”的艺术风格及其对宋诗发展的贡献。

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三)朱熹的文学思想与南宋散文

识记:朱熹的生平。

 理解:朱熹的诗歌思想和文道观。

 应用:朱熹诗文创作的特点。

南宋散文创作大势。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南宋中后期清雅词派的发展状况及主要词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姜夔开创清雅词派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姜夔的白石词

识记:姜夔的生平。

应用:姜夔词的格调和意境。

白石词清雅的艺术特征。

(二)吴文英梦窗词

识记:吴文英的生平。

 理解:吴文英词的题材分类及内容。

 应用:吴文英词的艺术特点。

(三)史达祖、周密、王沂孙、张炎等

识记:张炎《词源》。

理解:史达祖《梅溪词》咏物的特殊风格。

周密《草窗词》的情调。

王沂孙《碧山乐府》的艺术特点。

张炎《山中白云词》的艺术特色。

蒋捷《竹山词》的艺术特点。

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南宋后期诗歌的发展状况;“四灵”、刘克庄及其他江湖诗人的创作特色;文天祥等爱国诗人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永嘉四灵

识记:“永嘉四灵”。

 “四灵”诗的收录留存情况。

 理解:“四灵”与晚唐体的关系。

 “四灵”诗的艺术特点。

(二)刘克庄与江湖诗派

识记:刘克庄的生平。

江湖诗派。

理解:刘克庄诗歌的分期及其不同的艺术追求。

 方岳诗的特点。

应用: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征。

刘克庄《后村词》的词风。

戴复古诗歌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

(三)文天祥与遗民作家

 识记:文天祥的生平。

 郑思肖的《寒菊》诗。

 理解:文天祥诗、文、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汪元量诗的特点。

刘辰翁词的特点。

第十章  闪现理性辉光的文学理论批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构成和特征;宋代诗话发展的三个阶段;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命题及《沧浪诗话》的理论内涵和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展流变

理解:北宋初期的文道观。

 北宋中后期对自由、艺术、学问的追求。

 围绕江西诗派的理论批评。

 宋代的词学思想。

(二)形态与内涵的特色

应用: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四个特征。

(三)主要理论命题

应用:“复古”论的理论内涵。

 “平淡”论的理论内涵。

 “法度”论的理论内涵。

(四)诗话与严羽的文学思想

识记:欧阳修是诗话的首创者。

 宋诗话的留存情况。

理解:诗话所代表的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思维特点。

 《沧浪诗话》的两大特色、构成及其基本内容。

应用:宋诗话发展的三个阶段。

 严羽“别材别趣”说与“妙悟”说的理论内涵及其诗学意义。

第六编    辽金元文学

绪言  辽金元文学发展概况(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辽金元时期各体文学的发展概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辽金文学发展概况。

 元杂剧发展的前后两期及其代表作家。

 元散曲及其前后期的发展概况、代表作家。

 元代诗文的发展概况。

 元代南戏、“讲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辽金文学(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辽金文学的发展大势;元好问及董《西厢》的文学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辽代的诗歌

识记:耶律倍《海上诗》。

耶律洪基《题李俨赋》。

萧观音《伏虎林应制》。

寺公大师《醉义歌》。

(二)金代文学的发展

识记:金代文学发展大势。

金初文坛作家的构成。

“诸宫调”。

理解:宇文虚中、吴激和蔡松年的诗歌创作。

国朝文派蔡珪、党怀英、王庭筠的诗歌创作。

应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造及其意义。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艺术成就。

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诗歌创作的特点。

(三)金代文坛巨擘元好问

识记:元好问的生平。

 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歌创作观。

 应用:元好问诗歌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风格。

 元好问词的艺术风格。

元好问多方面的文学成就。

第二章    元杂剧的兴盛(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元代前期杂剧创作的繁盛;主要作家的杂剧作品及其剧情、创作特色;王《西厢》的文学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白朴的杂剧作品

识记:白朴的生平。

应用:历史剧《梧桐雨》的思想情感与艺术特色。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

(二)马致远的历史剧和神仙道化剧

识记:马致远的生平。

 应用:历史剧《汉宫秋》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主旨倾向和艺术手法。

白朴《梧桐雨》和马致远《汉宫秋》的异同。

(三)王实甫的《西厢记》

识记:王实甫的生平。

 应用:《西厢记》在剧情与上的突破。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艺术。

《西厢记》的词章之美。

《西厢记》的总体艺术成就。

(四)北方戏剧圈的其他剧作家

 应用: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内容及其艺术化处理史料的手法。

尚仲贤《柳毅传书》的剧情及其神话色彩。

李好古《张生煮海》的剧情及其神仙道化的出世倾向。

高文秀《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的剧情及其人物性格特点。

石君宝《秋胡戏妻》的剧情及其人物性格特点。

第三章    杰出的剧作家关汉卿(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关汉卿的生平与其杂剧创作之关系;关汉卿杂剧的剧目类别、主要剧作的剧情人物及其情感倾向和艺术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关汉卿的生平、性格和剧目

 识记:关汉卿的生平、性格和为人特点。

关汉卿杂剧剧目及其分类。

(二)关汉卿的历史剧

应用:《单刀会》的剧情及其艺术特点。

《西蜀梦》的剧情及其艺术特点。

(三)关汉卿的爱情风月剧

理解:《金线池》的剧情。

 关汉卿的爱情风月剧的情感倾向。

应用:《救风尘》的剧情及其赵盼儿形象的塑造艺术。

《谢天香》的剧情及其艺术特点。

关汉卿爱情风月剧的基本特色。

(四)《窦娥冤》与公案剧

理解:关汉卿的“包公戏”。

应用:《窦娥冤》的剧情及其悲剧性。

窦娥的性格特点及其思想意义。

第四章    戏剧文化中心南移(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元杂剧创作后期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作家、代表作品的内容、特色;这个时期的戏剧理论家及其著作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郑光祖的剧作

识记:郑光祖的生平及剧作。

 “元曲四大家”。

理解:《诌梅香》的剧情和观念。

《王粲登楼》的剧情及情感倾向。

应用:《倩女离魂》的艺术感染力。

(二)宫天挺、乔吉、秦简夫等

识记:宫天挺《范张鸡黍》的基本内容。

乔吉《两世姻缘》、《金钱记》的基本内容。

秦简夫《赵礼让肥》、《剪发待宾》的基本思想。

金仁杰、杨梓、萧德祥、朱凯、王晔的杂剧剧目。

理解:宫天挺《七里滩》的隐逸情调。

乔吉《扬州梦》曲词的艳丽华美。

秦简夫《东堂老》的剧情内容。

无名氏《陈州粜米》的剧情及其现实意义。

(三)周德清和钟嗣成

应用:周德清《中原音韵》及其理论内涵。

钟嗣成《录鬼簿》及其主要内容。

第五章    元代的散曲(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元代散曲创作的发展脉络及其由本色到典雅的发展趋势;主要作家、代表作品及其创作风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散曲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元前期的散曲作品

识记:元前期的两类散曲作家。

 理解:白朴散曲的艺术风格。

关汉卿散曲的本色风格。

王和卿散曲的风格。

元前期仕宦文士散曲的特点。

应用:马致远散曲的情感倾向和独特风格。

(二)元后期的散曲作家

识记:乔吉和张可久是元后期散曲创作成就最高作家。

 理解:刘时中的散曲创作。

应用:张养浩散曲的情感内涵与艺术风格。

贯云石散曲的风格特点。

乔吉散曲的情感倾向与多样风格。

张可久散曲的风格特点。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第六章  元代的诗文(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元代诗文创作的发展脉络;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元初文坛的诗文作家

 识记:方回《瀛奎律髓》。

 理解:耶律楚材的诗风。

刘因的诗风。

姚燧的文风。

戴表元的诗风。

赵孟頫的诗风。

(二)虞集及“元诗四家”

识记:“元诗四家”。

 “元诗四家”在诗歌创作上的一致追求。

理解:虞集的诗论和文论。

虞集的诗风。

杨载的诗风。

范偁七言绝句的特点。

揭傒斯的诗风。

(三)萨都剌、杨维桢等元后期诗人

识记:“铁崖体”。

 马祖常、迺贤、泰不华、余阕、丁鹤年等西域诗人。

应用:萨都剌诗、词的创作特色。

杨维桢诗歌的主要内容与艺术风格。

第七章  宋元话本与南戏(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宋元话本小说的基本情况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南戏的由来、及元代南戏的创作状况;《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宋元话本小说

 识记:“话本”。

宋元话本小说的由来。

宋元话本小说的载籍和判定。

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

 理解:宋元话本小说的世俗文化色彩。

应用: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

(二)宋元讲史话本

 识记:宋人《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

 “词话”。“平话”。

 元代讲史话本的留存情况。

理解:《五代史平话》的基本情况。

 《宣和遗事》的基本情况及其对《水浒传》的影响。

应用:元代讲史话本的一般特点。

宋元讲史话本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三)南戏与“四大传奇”

识记:南戏。

早期南戏剧作的存留情况。

元代南戏“四大传奇”。

 理解:南戏的形成及其特点。

应用:《张协状元》的剧情及其艺术特点。

元代四大传奇(荆、刘、拜、杀)的内容及其艺术表现上的共同特点。

(四)高明的《琵琶记》

识记:高明的生平。

 《琵琶记》标志着南戏艺术的成熟。

 理解:高明《琵琶记》的创作动机。

 应用:《琵琶记》的主旨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琵琶记》的结构艺术。

《琵琶记》的总体艺术成就。

第八章  转折中的文学理论批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辽金元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主要的诗文、戏曲理论批评家及其著作,并准确理解其理论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诗文理论批评

理解:王若虚《滹南诗话》的理论主旨。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主要内容。

 方回《瀛奎律髓》的理论主旨。

 郝经等人不同的文道观。

 张炎《词源》的理论倾向。

(二)戏曲理论批评

识记:燕南芝庵《唱论》。

 周德清《中原音韵》。

 钟嗣成《录鬼簿》。

 夏庭芝《青楼集》。

 应用:元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几个观点。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言  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明代政治文化、社会思潮对文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明代各体文学发展概况。

理解:明代社会政治、时代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明代诗歌(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诗歌创作的发展脉络和散曲、民歌的创作情况;主要文学流派、作家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特色;这些文学现象与社会思潮之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与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

应用:明代诗文主导地位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

(二)明代前期诗歌

识记:吴诗派。

闽诗派。

江右诗派。

粤诗派。

理解:“三杨”和“台阁”体。

于谦及其诗歌内容。

应用:刘基的文学观念及其诗歌创作成就。

高启诗歌创作的成就。

李东阳及其茶陵诗派的诗歌创作主张与实践。

(三)明代中期诗歌

 识记:“前七子”及其文学口号。

“吴中四才子”。

 “后七子”。

理解:李梦阳的文学主张及其意义。

何景明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点。

唐寅及其诗歌特点。

 祝允明及其诗歌特点。

谢榛的文学主张。

李攀龙的复古主张及其诗歌创作。

王世贞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创作。

(四)明代后期诗歌

 识记:李贽生平。

 “三袁”。“派”。

 “竟陵派”。

理解:李贽的“童心说”及其文学主张。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文学主张及创作。

陈子龙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夏完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应用:派的文学思想及其意义。

 “三袁”的诗歌创作特点。

(五)明代散曲与民歌

 识记:明代散曲创作大势。

 今存的明代民歌集。

 明代民歌的两种形式。

理解:明代散曲发展三个时期各自的创作特点。

 “白苎派”及其对明散曲创作的影响。

王磐的散曲创作。

陈铎的散曲创作。

冯惟敏的散曲创作。

薛论道的散曲创作。

明代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二章    明代散文(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与他们文学观念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理解:明代散文创作的基本走向。

(一)宋濂与明初散文

识记:宋濂生平。

理解:宋濂的文学观念。

应用:宋濂散文的创作成就。

 刘基的散文创作。

(二)唐宋派与明代中期散文

识记:“唐宋派”及其代表作家。

理解:“唐宋派”及其文学主张。

应用: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创作。

(三)派及晚明小品散文

 识记:“小品”的含义。

应用:袁宏道小品散文的创作成就。

张岱小品散文的创作特色。

第三章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我国章回小说的产生发展和一般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的成书、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文体特征

 理解:章回小说产生的三个阶段。

 应用: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识记:罗贯中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三国演义》的重要版本。

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和悲剧精神

 应用:《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结构。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

(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应用:《三国演义》虚实相生的艺术观念及其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三国演义》的叙事视角。

《三国演义》的总体艺术成就。

(五)《三国演义》的地位和影响

识记:《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理解:《三国演义》的多方面影响。

第四章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水浒传》的成书、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和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识记:《水浒传》的作者问题及施耐庵生平。

《水浒传》的两个版本系统。

 理解:《水浒传》的题材来源。

(二)《水浒传》的思想文化内容

 理解:《水浒传》表现绿林豪杰事业与绿林文化精神。

《水浒传》所表现的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水浒传》表现的绿林文化的四个特征。

《水浒传》“义”的人格观念的具体表现。

(三)《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应用:《水浒传》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过渡。

 《水浒传》的叙事技巧。

 《水浒传》的珠串式线形结构。

《水浒传》语言的主要特色。

《水浒传》的总体艺术成就。

(四)《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理解:《水浒传》的多方面影响。

第五章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代表作(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西游记》的成书、精神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识记:吴承恩的生平及创作。

《西游记》的两个版本系统。

理解:《西游记》的史实依据及其题材来源。

(二)《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原型

理解:《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应用:《西游记》的精神原型。

(三)《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风貌

 应用:《西游记》的奇幻思维及其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形象塑造:将动物形态、神魔法力和人的意志结合。

《西游记》讽刺谐谑的语言风格。

《西游记》的线性结构。

 《西游记》的总体艺术成就。

第六章    《金瓶梅》:世情小说的代表作(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金瓶梅》的基本知识、内容意义和艺术成就;《金瓶梅》对我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瓶梅》的版本、作者和成书过程

 识记:《金瓶梅》的两种版本(词话本与说散本)及其主要区别。

《金瓶梅》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问题。

《金瓶梅》的成书问题。

(二)《金瓶梅》的主要内容和社会意义

 理解:《金瓶梅》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应用:《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三)《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识记:“四大奇书”。

应用:《金瓶梅》对世情小说发展的贡献。

 《金瓶梅》审美取向的成功与失误。

《金瓶梅》对性格化人物塑造的开拓。

《金瓶梅》的圆形网状结构。

《金瓶梅》口语化的市井语言特点。

《金瓶梅》的总体艺术成就及其对我国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七章    其他长篇小说(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四大奇书”之外的其他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及其文学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的繁荣

 理解: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几个原因。

(二)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小说

 识记:历史演义小说的渊源及兴起。

历史演义小说的主要作品。

英雄传奇小说的渊源及兴起。

英雄传奇小说的主要作品。

理解:《列国志传》及其改作。

杨家将小说两种。

(三)神魔小说

识记:神魔小说的兴起。

理解:神魔小说的分类及主要作品。

应用:《封神演义》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

第八章    反映市民心声的明代拟话本小说(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作品;《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拟话本小说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作品

识记:《清平山堂话本》。

 “拟话本”。

 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主要作品。

理解:拟话本小说的产生过程。

拟话本小说的与特点。

(二)冯梦龙与《三言》

 识记:冯梦龙生平和主要作品。

理解: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应用:《三言》的思想观念。

《三言》的艺术成就。

(三)凌濛初与《二拍》

 识记:凌濛初生平及作品。

应用:《二拍》的思想内容。

《二拍》对拟话本小说的贡献。

第九章    此起彼伏的明代戏剧(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杂剧和传奇的发展状况;主要作家和流派的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明代戏剧概况

识记:明代戏剧的两种主要形式。

理解:宋元南戏与明代传奇的区别。

 明代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明代传奇的声腔演变。

应用: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明代戏剧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

(二)明代杂剧

识记:《太和正音谱》。

《南词叙录》。

明后期三类杂剧作家。

理解:朱权的杂剧创作。

朱有燉及其《诚斋乐府》。

王九思的杂剧创作。

康海及其《中山狼》。

以创作南杂剧为主的作家。

以创作北杂剧为主的作家。

兼写南北杂剧的作家。

应用:徐渭《四声猿》的艺术成就。

 明代杂剧的发展脉络。

(三)明代传奇

识记:明初的主要传奇作家作品。

明中期的“三大传奇”。

吴江派。

临川派。

 理解:李开先及其《宝剑记》。

 《鸣凤记》。

 梁辰鱼及其《浣纱记》。

 沈璟的曲论。

 沈璟及吴江派的传奇创作。

临川派作家的传奇创作。

高濂、周朝俊、孙钟龄的传奇创作。

骈俪派作家的传奇创作。

 应用:明代传奇的发展脉络。

第十章鹤立于剧坛的汤显祖(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识记:汤显祖生平和主要作品。

 “临川四梦”。

理解:汤显祖的思想。

(二)《牡丹亭》

 理解:柳梦梅、陈最良及杜丽娘父母的形象。

应用:《牡丹亭》的题材来源及汤显祖的改造。

《牡丹亭》的思想意义。

杜丽娘的艺术形象及其所包蕴的思想内涵。

《牡丹亭》的总体艺术成就。

(三)“临川四梦”分析

 理解:《紫钗记》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

《南柯梦记》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

《邯郸梦记》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

第十一章  俗雅并兴的文学理论批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明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理论批评家、文学流派的文学主张;重要理论观点的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发展流变

识记:明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三个时期及其特点。

 王骥德《曲律》。

 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

 袁无涯刊《水浒全传》。

 金圣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

理解:明初诗文理论批评的复古倾向。

 李梦阳的文学思想。

 明初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唐顺之的文论。

 “后七子”的诗文理论批评。

 徐渭的诗文理论观念。

 正德至嘉靖时期的小说理论批评。

 李开先、何良俊、徐渭、王世贞等人的戏曲理论批评。

 李贽的“童心”说及其文学思想。

 派的文学思想。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

 明代后期的小说理论批评。

(二)重要理论观点

应用:“格调”说的理论内涵。

 “性灵”说的理论内涵。

 “真情”论的理论内涵。

 袁无涯评《水浒》二则。

 “真”与“幻”之关系的讨论。

 李贽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

(三)特点与影响

理解:明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和影响。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绪言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发展概况;政局状况、思想文化变化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清初至清中叶文学发展概况。

 理解:政局状况、思想文化变化给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一章    支派繁多的清代诗歌(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初至中叶诗歌的发展脉络;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主要诗歌流派的诗学思想;袁枚与性灵诗派的诗学思想及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清初遗民诗人

 识记:清初两类诗人。

理解:遗民诗人创作的共同特点。

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的生平及其诗作特色。

(二)清初入仕诗人

识记:“南施北宋”。

 “江左三大家”。

理解:钱谦益、吴伟业的生平及其诗作特色。

(三)王士禛与清前期其他诗人

理解:王士禛的诗歌特色及其“神韵”说。

赵执信、查慎行对王士禛诗说的纠正。

(四)清中期宗法唐、宋的诗歌流派

理解: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厉鹗及其诗歌创作。

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五)袁枚与性灵诗派

识记:“性灵”诗派。

理解:郑燮的诗歌主张及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点。

赵翼的文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点。

黄景仁的诗歌创作。

应用:袁枚的诗学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性灵派与明代派文学思想的关系。

(六)清代民歌

识记:清代民歌的发展表现。

 清代民歌的重要总集。

理解:清代民歌的创作特点。

第二章    全面中兴的清代词(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初至中叶词的发展脉络;主要词人、词派的创作风格及词学思想;清词的中兴局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理解:清词的中兴及其原因。

(一)阳羡派、浙西派及清初词坛

识记:阳羡词派。

浙西词派。

理解:陈维崧词的创作风格。

朱彝尊词的创作风格。

顾贞观的词作。

应用:纳兰性德词的创作风格。

纳兰性德词与阳羡、浙西词之不同。

(二)常州派与清中叶词坛

 识记:常州词派。

理解:厉鹗与清中叶浙西词派。

周济及其词论。

应用:张惠言的词论与创作特色。

第三章    争奇斗艳的清代散文与骈文(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初至中叶散文(骈文)发展概况;桐城派散文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汪中的骈文创作;清代文的中兴局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清初散文

理解:“学人之文”与黄宗羲。

“文人之文”与“清初三大家”。

应用:“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区别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二)桐城派与清代中期散文

识记:桐城派。

阳湖派。

理解:方苞的散文创作及其文学主张。

刘大櫆的散文创作及其文学主张。

应用:姚鼐的散文创作及其文学主张。

(三)汪中与清代骈文的复兴

理解: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汪中的骈文创作及其意义。

第四章    清代小说:小说史上的巅峰(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代小说观念的变化;清初至中叶小说创作概况;各类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及主要内容;清代讲唱文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清代小说的变化与特征

 应用:小说观念更新的表现。

小说题材类型扩大的表现。

小说编创方式成熟的表现。

(二)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与公案小说

理解:《水浒》三种续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倾向。

《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的主要内容。

《施公案》的主要内容。

(三)世情小说

 识记:《红楼梦》的续书及分类。

理解: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家庭生活小说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四)讽刺小说与才学小说

 理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才学小说的主要作品。

应用:《镜花缘》的主要内容及其审美风格。

(五)具有综合色彩的神怪小说

 理解:神怪小说的代表作及其主要内容。

(六)文言与白话短篇小说

 理解:明清文言小说的六大系列及代表作品。

清代拟话本小说与李渔的拟话本代表作。

(七)清代讲唱文学

 识记:鼓词的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

弹词的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

子弟书形式特点及主要作品。

第五章    重振雄风的《聊斋志异》(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聊斋志异》的思想情感倾向;《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蒲松龄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识记:蒲松龄生平。

蒲松龄的主要作品。

《聊斋志异》的版本。

理解:蒲松龄的经历、思想与《聊斋志异》的创作。

(二)《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

理解:明末主情浪漫思潮在《聊斋志异》中的表现。

经世致用思潮在《聊斋志异》中的反映。

主情浪漫与经世致用思潮交融在《聊斋志异》中的表现。

《聊斋志异》的感伤情调。

(三)《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应用:《聊斋志异》对志怪传统的超越。

《聊斋志异》兼具志怪、传奇的特点。

《聊斋志异》对唐传奇手法的超越。

第六章    《儒林外史》:文人的灵魂自省(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识记: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儒林外史》的版本。

(二)以文人人格失落反思八股制艺的弊端

应用:《儒林外史》的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思想意义。

(三)小说艺术的杰出创造

应用:《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其悲剧意蕴。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第七章    《红楼梦》:中国文学的扛鼎之作(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红楼梦》的作者、版本及研究概况;《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作者、版本及研究概况

识记:曹雪芹生平。

《红楼梦》的版本。

理解:曹雪芹的家世、经历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旧红学与新红学概况。

(二)《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应用:社会悲剧——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及其原因。

道德文化悲剧——通过人物形象对儒家思想的质疑。

人生悲剧——人物的命运悲剧。

(三)古代小说的艺术巅峰

应用:《红楼梦》的写实艺术及其对自然主义手法的突破。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的统一。

《红楼梦》的圆形网状结构。

第八章  清代戏剧(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初至中叶戏剧发展概况;李玉与苏州派作家的代表剧作和创作特色;李渔的戏剧理论和创作风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清代戏剧概述

 理解:清代戏剧声腔剧种的演变。

清代戏剧的三个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主要特点。

(二)李玉与苏州派作家

识记:苏州派主要作家、作品。

 “一人永占”及其主要内容。

理解:苏州派戏剧创作的共同特点。

应用:《清忠谱》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

李玉的剧作及其创作特点。

(三)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识记:《闲情偶寄》。

 李渔的戏剧作品。

理解:李渔的戏剧理论。

应用:李渔戏剧创作的特色。

(四)清代中期戏剧

理解: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

唐英、蒋士铨、杨潮观的主要剧作。

第九章    《长生殿》:“情缘总归虚幻”(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洪昇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长生殿》的爱情悲剧和思想倾向;《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洪昇的生平和创作

识记:洪昇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理解:《长生殿》的题材来源和创作过程。

(二)《长生殿》的思想蕴涵

应用:《长生殿》的爱情悲剧及其思想倾向。

(三)《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应用:洪昇对李杨故事的剪裁和提炼。

《长生殿》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

《长生殿》曲词优美流畅的特点。

第十章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孔尚任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桃花扇》的思想和社会意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识记:“南洪北孔”。

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理解:孔尚任的思想与《桃花扇》创作。

(二)《桃花扇》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应用:《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三)《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应用:孔尚任对人物的精心设计及李香君的性格特点。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桃花扇》曲词宾白的艺术特色。

第十一章  百川归海的文学理论批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清初至中叶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概况;主要理论批评家的著作;主要理论观点的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理解:清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一)概貌与流变

识记:清初至中叶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三个时期。

理解: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诗学思想。

 王夫之的诗学思想。

 金圣叹及毛宗岗父子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李渔《闲情偶寄》的戏曲文学思想。

 王士祯的“神韵”说。

 叶燮《原诗》的诗学思想。

 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

 康、雍时期其他文学理论批评。

 沈德潜的“格调”说。

 袁枚的“性灵”说。

 翁方纲的“肌理”说。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张惠言的词学思想。

(二)雅文学批评中的主要理论观点

应用:“情景相生”说的理论内涵。

 “诗基”说的理论内涵。

 “义法”说的理论内涵。

 “神气”说的理论内涵。

 “义理、考证、文章”说的理论内涵。

 “寄托出入”说的理论内涵。

(三)俗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命题

应用:李渔的戏曲理论。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

 毛宗岗父子、张竹坡、脂砚斋、卧闲草堂的小说评点。

第九编    近代文学

绪言  近代文学发展概况(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近代文学的断限;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学新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近代”文学断限。

 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学新变。

第一章    求变趋新为主流的近代诗(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近代诗歌发展的脉络;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诗歌创作;龚自珍、黄遵宪诗歌创作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龚自珍与诗风新变

识记:“志士之诗”。

志士歌吟占领诗坛。

龚自珍的生平、思想。

理解:道光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龚自珍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应用:龚自珍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战争和中的诗坛

 理解:鸦片战争中的爱国诗潮。

  太平天国战乱中的诗歌创作。

(三)宋诗派及汉魏六朝诗派

理解:宋诗派的含义。

 晚清宋诗运动的三个发展时期。

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湖湘诗派)。

(四)“诗界”及相关诗人

 识记:“新诗”。

理解:黄遵宪的诗学思想。

 “诗界”主要诗人的诗歌创作。

“诗界”及其衡量标准。

应用:黄遵宪诗歌的特色及其对“诗界”的贡献。

诗界代表作家的总体诗风特点。

(五)诗潮与南社

 识记:南社。

理解:诗潮的基本风貌。

 南社的文学思想宗旨。

南社主要成员的诗歌创作。

秋瑾诗歌的特点。

应用:苏曼殊诗歌的艺术特色。

(六)同光体与中晚唐诗派

识记:同光体。

中晚唐诗派。

理解:陈三立诗歌的特点。

陈衍的诗论。

樊增祥和易顺鼎的诗歌创作。

应用:同光体在晚清宋诗运动中的地位。

第二章    经世致用的近代文(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近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各文派代表作家的创作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经世文风的兴起

识记:魏源提出的经世文风的衡量标准。

理解:龚自珍、魏源与近代经世文风。

 魏源的文风。

龚自珍散文的分类。

冯桂芬的文论及其散文创作。

 应用:龚自珍散文的创作风格。

(二)桐城派及湘乡派

识记:“姚门四杰”。

 “湘乡派”。

理解:梅曾亮的文论及其创作特点。

姚莹的文论。

曾门四弟子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吴汝纶的文论。

林纾的文论及其创作。

应用:曾国藩对桐城文派的承续和改造。

曾国藩散文的创作特色。

(三)报章文体与域外游记

理解:王韬的报章文观念及其文章特点。

郑观应文章的特点。

谭嗣同的《报章文体说》及其创作特点。

王韬、郭嵩焘、黎庶昌、薛福成的域外游记。

(四)“文界”与“新文体”

识记:“新文体”。

理解:康有为文章的特点及其与“文界”之关系。

梁启超的“新文体”创作。

应用:以“新文体”为表征的“文界”的影响。

(五)其他著名散文作家

理解:严复政论文和译文的文风。

章太炎文章的特点。

章士钊文章的特点。

黄远庸文章的特点。

第三章    空前繁盛的近代小说(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近代小说发展的繁盛状况;近代小说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狭邪小说与侠义公案小说

识记:狭邪小说的含义。

侠义公案小说的含义。

理解:狭邪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特点。

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特点。

(二)“小说界”与“新小说”

识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小说界”倡导的过程。

“新小说”。

谴责小说的含义。

理解:梁启超等人对小说艺术的探讨。

 “小说界”的意义。

 “新小说”创作的繁盛概况。

政治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特点。

科学(幻)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

应用: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及其各自的特点。

第四章  孕育新变的文学理论批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新锐的发展;代表性理论观点的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趋新求变的主流

理解:龚自珍、魏源、林昌彝经世致用文学观中的时代内涵。

 传统诗、文、词理论批评观念的新发展。

 “诗界”、“文界”、“小说界”中的文学新观念。

 王国维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艺术论。

(二)代表性理论观点

应用:“无我之境”说的理论内涵。

 “熏、浸、刺、提”的小说功能论。

 小说悲剧论。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第五编~第九编),罗宗强 陈洪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各章节之前,应先仔细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积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防止偏离教材的倾向,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6、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7、指导考生按考试目标和考试题型做一定程度的练习,以适应考试。

8、助学学时:本课程为6学分,建议总课时不少于10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编次章  次

内  容

学  时

绪言宋代文学发展概况1
北宋初期文学2
欧阳修与北宋诗新3
旷世奇才苏东坡3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3
柳永与北宋词坛3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3
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3
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3
南宋后期文学2
闪现理性辉光的文学理论批评2

绪言辽金元文学发展概况1
辽金文学1
元杂剧的兴盛2
杰出剧作家关汉卿3
戏剧文化中心南移2
元代的散曲2
元代的诗文1
宋元话本与南戏2
转折中的文学理论批评2

绪言明代文学发展概况1
明代诗歌2
明代散文2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3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3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代表作3
《金瓶梅》:世情小说的代表作3
其他长篇小说1
反映市民心声的明代拟话本小说3
此起彼伏的明代戏剧2
鹤立于剧坛的汤显祖3
十一俗雅并兴的文学理论批评2

绪言清代文学发展概况1
支派繁多的清代诗歌2
全面中兴的清代词2
争奇斗艳的清代散文与骈文2
清代小说:小说史上的巅峰2
重振雄风的《聊斋志异》3
《儒林外史》:文人的灵魂自省3
《红楼梦》:中国文学的扛鼎之作3
清代戏剧3
《长生殿》:“情缘总归虚幻”3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3
十一百川归海的文学理论批评2

绪言近代文学发展概况1
求变趋新为主流的近代诗2
经世致用的近代文2
空前繁盛的近代小说1
孕育新变的文学理论批评1
合计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大纲中关于能力层次的具体要求与试卷的题型没有对应关系,各级能力层次的内容都可以编制不同题型的考试题目。

3、试卷中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20%、理解30%、应用50% 。

4、试题难易程度: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5、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65℅,次重点25℅,一般10℅。

6、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概念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六种。

7、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救风尘》的作者是                     。

(二)单项选择题(所列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义的,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王士祯的诗学理论是(    )

A、格调说    B、神韵说    C、肌理说    D、性灵说

(三)多项选择题(所列备选答案中有2—5项是符合题义的,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下列作品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有(        )

A、《三国演义》  B、《说岳全传》  C、《隋唐演义》

D、《水浒传》    E、《金瓶梅》

(四)名词概念解释题

      散曲。

(五)简答题

      简述柳永对词体的贡献。

(六)论述题

      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文档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二)课程代码:3270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学养性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有较系统的把握,全面提高考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文学、文化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标准的秘书公关从业人员。学习本课程,要求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