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Ξ
邱云美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增长极战略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发挥的主导作用、选择正确的增长极和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等是欠发达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增长极;欠发达地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49(2004)01-0034-0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产生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经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沿海发达省份中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缩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是中国各级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增长极战略概述
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先提出,布德维尔等人进一步发展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增长不是在每一个地方以相同的速度增加的,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的优先增长,带动邻近地区的共同发展。增长极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其理论方法和应用不断被充实和完善,在许多地区区域发展与规划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中取得较大成功的国家有巴西和马来西亚。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受到了重视和应用,陆大道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即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增长极理论应用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目前,浦东以成为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增长极”,在浦东的影响下,整个长江流域也将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
二、实施增长极战略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发展程度低或发展不充分的地区。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自然条件恶劣;(2)产业结构落后;(3)基础设施落后;(4)积累能力差,投资不足;(5)市场化改革进展慢,经济外向程度低;(6)人口出生率高,负担重,人力资源不足[1]。欠发达地区一般位于老、少、边地区和山区,由于开发程度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资金和人才等稀缺要素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人才要素稀缺,缺少能对周围地区产生带动和辐射作用的经济中心和主导产业。如果把短缺的资源均衡地分散于各地区和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经济中心和主导产业的形成,造成区域内的低水平均衡,从而阻碍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增长极理论利用非均衡发展规律,把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形成积聚经济,依赖增长极取得区域的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效益,具有能在短期内促进特定
Ξ收稿日期:2003-03-07
作者简介:邱云美(1968- ),女,浙江丽水人,讲师。
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作用。因此,增长极战略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目标的最佳手段。
三、欠发达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的措施
1.加强的作用,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的类型从其形成原因上看有两种:一是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积聚而自发产生;二是由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2]。欠发达地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结构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狭小,经济增长缓慢,自组织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竞争会导致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要素流向发达地区,从而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境地,使欠发达地区更加落后。所以,在欠发达地区实施增长极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积极培育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其主要途径是资金的援助和的倾斜。一方面根据效率优先原则,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到有较好条件和较大潜力的地区,改善投资环境,优先开发当地资源,促成其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使其获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生长点,然后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上的适度倾斜,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引导外部力量主动参与到欠发达地区的开发上来,逐步培育其内部造血机能的形成,使其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然后进入全面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优惠和其自身良好区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开发进程中,可借鉴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选取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又比较好的地区,实施优惠的经济,培育增长极。
2.依据区域优势,选择正确的增长极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虽然相对落后,但并非一切行业部门产业都落后,也并非所有局部区域和中心城市都落后[3]。如何选择增长极,使有限的资金、人才得到合理配置,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增长极的选择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确定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关联度高、创造就业机会多的主导产业,二是增长极所在的空间位置。
欠发达地区虽然资金、人才和技术稀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较好。这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为欠发达地区培育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奠定了物质基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发挥比较优势,面向市场,选择最具发展潜力和自身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增长极。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增长极类型有: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围绕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极,如贵州的六盘水、
黑龙江的大庆、安徽的两淮、云南的个旧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经济增长极,如安徽的黄山市、山东的泰安、黑龙江的五大连池、广西的桂林等;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通过交通运输的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增长极,如湖南的株州、广西的柳州和内蒙古的二连浩特;立足于农村和农业,在小城镇基础上,以乡镇企业为主导而发展起来的地区经济增长极,如改革开发以后的江苏南部、中部地区、山东的烟台地区、浙江的宁波、绍兴、温州地区等。丽水作为浙江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没有务工经商的文化传统,更缺乏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4],但具有生态环境优势。因此,丽水可以发挥生态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作为主导产业,培育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欠发达地区从空间组织结构上看,缺乏有强大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缺少能吸纳外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枢纽。但是这些地区内有许多相对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和地方中心(即交通沿线和各县市的中心城镇),这些地方中心等级结构不明显,各中心封闭于狭小的区域中,各自开发当地的资源,系统边界范围小。所以欠发达地区应打破狭小的经济区域间的封闭和孤立,以地方中心城镇为增长极,创造一个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新环境,激发其经济增长的潜在活力,使其形成较明显的优化发展的态势,优先得到发展,然后以中心城镇为增长点,向交通沿线辐射,形成经济增长带,二者组成区域的经济网络,以重点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其它区域的经济发展。
3.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极化效应”,二是“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就是由于增长极的吸引作用,把边沿地区的人力、资源、资金等经济要素吸引到增长极来,形成规模经济,使增长极得到快速发展。极化效应对边沿地区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减少边沿地区的人口压力,有利于边沿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扩大人均耕作面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率,从而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均福利水平。消极影响是造成边沿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外流,使原本稀缺的要素变得更加稀缺,制约边沿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增长极和边沿地区的差距拉大。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推进型产业群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共同发展。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一个增长极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周围地区产生的两种影响。在增长极发展初期,极化效应往往比较明显,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扩散效应。然而由于极化效应持续时间较长,在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转化过程中,会导致周围地区并没有分享到增长极的预期效果。尤其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处
53
第1期 邱云美: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于刚刚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发育不健全,区域内部的联系较弱,产业联系断档,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前向和后向联系,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大,无法实现由扩散效应而带来的区域内部的乘数作用,增长极成了“飞地”或“孤岛”。因此,欠发达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应该选择对周边地区产业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发挥的作用,在区内建立和加强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充分协调增长极的发展与周围地区的关系,缩短极化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化周期,减少由极化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强化扩散效应,实现区域内的乘数作用,使增长极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4.建设经济园区,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增长极战略的核心是既要通过资源优先配置的原则,使特定增长中心迅速成长,又要使增长中心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落后地区共同发展[5]。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增长极自身的能量强度,在于增长极能量的积聚和释放能力。而增长极的能量强度往往受经济规模的大小影响,只有形成规模经济,才有利于增长极的能量积聚和集中,并更好地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所以增长极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增长极所在地区积聚大量的企业、部门以及资本、技术和人才,以形成规模经济。欠发达地区规模经济的形成可以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集中建设经济园区,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发展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首先加强区内增长极与区内增长极之间,区内增长极与区外增长极之间的交通建设,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配合有关部门修建地方性铁路网络和民航机场。其次、搞好信息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这条“看不见的高速公路”的巨大作用,提供各种经济信息,及时了解市场,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同时建立人才交流网站,加强人才交流,便于人才引进。
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选择。但是,由于增长极理论的负面效应,在实践中应注意强化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克服极化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增长极战略时,应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社会禀赋,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作为增长中心;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以具有比较优势或扩散效应强的产业为主体,促进和带动增长中心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这样,增长极战略在实践中就能够既发挥其快速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又有效地带动其他落后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伟民.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经
济改革与发展,1997.4
[2]许良军.增长极理论与落后地区开发[J].云南社会科
学,1995.5
[3]聂华林.高薪才.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扩张
与区域突破[J].经济研究,1999.6
[4]刘亚玲.生态经济与浙江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J].财
经论丛,2002,(4)
[5]张锦鹏.增长极理论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
索[J].当代经济科学,1999.6
The Theory of G row n Pol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ess-Developed Area
Qiu Yunmei
(Lishui Teachers College,Lishui Zhejiang323000,China)
Abstract:The unbalance of regiond econom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iversal law.Grown pole strategy is effective way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essdeveloped area.To elaborate dominant action of govern2 ment,select proper grown pole and strengthen spread effect of grown pole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of execut2 ing grown pole strategy in lessdeveloped area.
K ey w ords:grown pole;lessdeveloped area;measure.
63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