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6:24
文档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银川二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卷出题人:李君审题人:马东华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
推荐度:
导读银川二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卷出题人:李君审题人:马东华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
银川二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卷

出题人:李君        审题人:马东华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4.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5.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6.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7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被                B.集权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9.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          D.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10.“《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C.重视诉讼程序                       D.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11. 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12. 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A.为现代英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以法律制约王权,实行以法治国

C.以和平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D.克服王权的,建立议会的主权

13.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  )

A.创造了新的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14.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15. 某国的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且须负一定政治责任或受到议会的,该国家元首是(  )

A.18世纪中叶的英国首相           B.19世纪70年代末的法国总统

C.18世纪末的美国总统             D.19世纪末的德国皇帝

1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

A.封建势力强大              B.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的迅猛发展

17. 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8.鸦片战争后,清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是殖民主义冲击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19.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

20. “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1.《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文中所说的“辛亥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

A.辛亥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辛亥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辛亥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辛亥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22.1912年中华成立,按《中华临时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23.《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4. 对“五四”集会示威,梁漱溟曾评价说:“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对他的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赞扬了五四运动中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主权

25. 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统一战线建立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右派叛变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6.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27. 辛亥三十周年之际,《关于纪念今年的决定》指出:“我们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志士,都是辛亥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党人誓与全国一切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

C.完成土地,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28.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1990(%)1997(%)2004(%)2006(%)
在各族人民的
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232330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2627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18191616
是一场灾祸12161410
难以回答21161313
①仍在反思十月   ②对十月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29.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的

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二月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30.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31. 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32.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 (美国)的核心问题是要在权力和利用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通过……授权有限之职能,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9分)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什么特点?(7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理念的?(9分)

34.(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区军民大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注意:第35题、第36题为选考题,考生选择其中一道做答。

35.(15分)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月23日表示,中俄两国作为二战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将共同主办一系列庆祝活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所示为2005年的日本新版教科书,该书对卢沟桥事变作了这样的叙述:1 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开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材料二  罗斯福曾说:及早打败日本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太平洋发起全面进攻,并以南北太平洋两翼实行辅助作战,鼓励中国作出努力反对日本,使日本越来越深地陷入中日战争,美国的远东应以中美两国的紧密合作为基础。又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日军可以将许多师团调到其他战场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完全隔离起来。

——摘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科书认为卢沟桥事变是由哪方引起的?结合史实说明,日本教科书对卢沟桥事变的叙述反映了日本对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罗斯福论点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并指出二战期间和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具体表现。(5分)

3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人口普查全国有6亿多人。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 “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通过调查研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指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科研的后腿。

——摘编自杨建业《马寅初传》

  材料二  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了“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北京大学校长和常委职务也被一撤到底,1979年光明日报发文认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他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1980年新《婚姻法》增加了马寅初二十多年前提出的“晚婚晚育”,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

——摘编自彭华《马寅初全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寅初关于人口问题的主张,指出其提出的背景。(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马寅初评价的变化及其原因。(7分)

2016年第二学期高二月考一试卷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
答案DACDCBCABACCBDBB
题号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
答案DBDDBADDCBABDBC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

(1)“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

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2)阶段:1832-1836年选民人数增加;1866-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前夕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与州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4.(1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

35.(15分)

(1))引起:中国。

态度:根据史实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随即进攻宛平域和卢沟桥,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反映了日本推卸战争责任,否认战争罪行的态度 。

(2)背景:日本轰炸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二战;中国抗战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现:出席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东北、等中国领土;参加波茨坦会议,发表《波茨坦公告》;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

36.(15分)

(1)主张: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

背景:中国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破除了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人口增长;“双百”方针提出,防止人口增长影响科研发展。

(2)变化:由批判、否定变为肯定、称赞。

原因:“”结束,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人口膨胀成为中国突出问题;改革开放的实施。

 

文档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银川二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一历史试卷出题人:李君审题人:马东华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