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地方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8:56
文档

地方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

信息交流InformationExchange88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首先,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其次,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以新闻素材为中心,编辑中心制则以节目为中心。编辑是新闻节目的操控者,处于新闻信息、节目和观众的交汇点,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第三,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交融性不强。在
推荐度:
导读信息交流InformationExchange88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首先,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其次,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以新闻素材为中心,编辑中心制则以节目为中心。编辑是新闻节目的操控者,处于新闻信息、节目和观众的交汇点,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第三,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交融性不强。在
信息交流

Information Exchange

88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首先, 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 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

其次, 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以新闻素材为中心, 编辑中心制则以节目为中心。编辑是新闻节目的操控者,处于新闻信息、节目和观众的交汇点, 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 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

第三,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 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 交融性不强。在编辑中心制中, 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 两者共处于一个系统之中,彼此共同参与新闻策划, 共同完成报道任务。

(三)电视新闻编辑须明确岗位能力素质要求,走自我完善之路。

当前,电视新闻栏目已进入品牌化经营的时代。栏目只有形成独特的风格,才能吸引观众。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在新闻实践中,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归纳起来,大致是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版面编排艺术,熟练的电视编辑技术,以及知识积累和广泛社交组织的能力。

四、电视新闻编辑角色定位应突出创造性(一)创新编辑思想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

创新编辑思想是一个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的不断追求的目标。要办好一档新闻节目,应当细致客观的对受众群体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编辑思想。而要提出既符合党的方针,又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并具有自己特色的节目创意,其本身就是对编辑创新能力严峻的考验。

(二)“策划为先”的编辑意识体现着编辑的创造性。传统的电视新闻采制大都由记者主导,编辑只是负责把记者的作品串编调整播出。这种运作一是容易使新闻质量管理处于失控状态,二是难以使新闻节目形成鲜明品牌特色,记者各自选题,采制方式各异,编辑东拼西凑,节目不容易形成整体风格。眼下,电视新闻栏目已进入品牌化经营,一种独特的风格模式已成为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一个优秀的新闻编辑应当树立“策划为先”的意识。编辑在考虑节目的时候,首先应考虑选择的题材,表现的主题,以及传播的效果等内容。其次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形式来报道,是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还是连续报道、现场报道等等。

(三)新闻节目编排体现着编辑创造性。

电视新闻的编排不是对单条新闻简单的堆砌和拼凑,它是一个重要的加工、包装的过程,是一个体现编辑意图,发挥节目集群效应的重要过程。那种只重视单个新闻报道的采、编,而对节目缺乏整体、全面认识的观念,会严重影响节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强化编辑的编排意识应当成为优秀编辑角色定位的基本要求。

(四)组稿、审稿和改稿体现着编辑工作的创造性。组稿是落实编辑思想的重要步骤,组稿也是编辑人员施展才华、发挥创造性的重要舞台。一篇新闻报道从记者手里移交到编辑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还只是一件半成品,需要编辑进行认真审读和编辑加工。而编辑人员能在“深、精、新”上下功夫,恰好也体现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

(作者系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

(本文编辑:李彩英)

Window of Exchange

交流之窗

地方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

凌雪萍 吴海荣

确定地方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特殊情况和社会发展总的趋势,以及广电人才普遍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广西为例,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考虑归纳为培养“四个一”,即一种“铁肩担道义”的正义感,一种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宽厚基础,一种广播电视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能力,一个特长。

“铁肩担道义”的正义感

“铁肩担道义”的正义感,是指要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对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我们当然要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技能,但是仅仅掌握广播电视媒介技巧并不能保证他们能制作出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在我国深入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今天,强调这一点尤显重要。当前,一些媒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

1.一些媒体错误地将发挥服务性和贴近性与宣传党的方针、对立起来,对采写反映百姓生活小事的稿件很重视,对宣传党的方针、却敷衍了事。

2.在“满足受众读者需求”的口号下,出现“星、腥、性”倾向,媚俗、煽情的新闻文本大量出现。

3.“炒作”意识过浓,将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甚至毫无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件和人物一登再登,人为炒作,哗众取宠。

4.假新闻屡禁不止,花样繁多。

信息交流

Information Exchange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Window of Exchange

交流之窗

5.媒介发展出现“嫌贫爱富”、重城市轻乡村的倾向。6.有偿新闻有禁不止,花样翻新,各种类型的新闻式广告名目繁多。

我们培养的新闻专业人才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把新闻工作者崇高的社会责任丢弃一边。对于各地方高校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培养他们对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

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宽厚基础

当前,随着各种媒介形态的共同演进与汇聚,媒介融合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大众传播的所有领域,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所有媒体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需要面对这一变化。需要树立终生教育的理念。应该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大学教育只是其中一个阶段。从专业培养的角度看,我们要把大学新闻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一支硬笔、新闻敏感等的培养上,而不要试图包办一个新闻工作者一生所需要的教育,这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判断、选择新闻传播终身教育所需要的信息与工具的能力,这样他们一生的发展就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一支硬笔,当然是指要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不论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什么变化,不论媒介融合未来发展最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业人员能够写得一手好文章都是对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能要求。

不论什么样式的媒介,对好记者评介的重要标准就是新闻敏感强。一个新闻敏感强的媒介从业人员,善于在别人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因素。如何培养新闻敏感?除了学习党的方针、之外,重要的是广泛地接触社会方方面面。这一点,90多年前,被称为“报界之奇才”的黄远生先生凭经验形象地概括为记者要“腿脚能奔走”。因此,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方方面面。

广播电视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能力

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的专业水准和技能还表现在他们应该具有广播电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上面。

上个世纪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或者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这一观点的真理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经验事实所证实。关于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他认为,它们以接近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他还认为,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使得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从而强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对外部环境感觉的比例和感知的图式。麦克卢汉的上述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广播电视媒介的真正力量,或者说它们的作用机制富有启发意义。

我们的学生要真正掌握广播电视的这种力量依赖于养成

一种广播电视的思维方式。

以电视为例,它不但使用报刊媒介所运用的文字、图片、图表,还运用现场实录图像、动态字幕、三维动画、声音以及主持人形象与身体语言等符号。同样是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报刊记者主要考虑的是文字的组织,而电视记者除需要考虑文字组织,还要考虑动态画面之间的结构安排,画面与声音的组合,主持人的运用,画面内与画面外要素的配置等等。这些往往都需要在新闻事件现场一瞬间完成。如果没有养成对各种要素通盘考虑的习惯,即没有形成一种电视思维方式,要完成上述任务是不可想象的。

培养一种广播电视的言语能力,这一目标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广播电视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是实现其各项功能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还对广播电视媒体和从业人员规范使用语言做了相关规定。

各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生源多来自本地。以广西为例,其生源80%以上来自广西区内各地,他们均持本地方言。因此,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尽快做到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是以培养新闻后备人才为己任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完成的使命。这不是简单地说要培养他们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们还需要培养他们对广播电视媒体语言亲和力特征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广播电视语言的亲和力特征表现在,它既是规范的,又比较靠近老百姓的生活语言,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同时,它还是鲜活的,具有时代感的。

一个特长

一个特长就是指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和相对优势。

提出这一培养目标基于四个理由: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需要与名牌新闻本科毕业生同台竞争,如果要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只能在“特”字上面做文章;第二,新闻媒体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急需媒体经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第三,提高他们就业的选择面;第四,为学生毕业后可能的多样性发展奠定基础。

提供各种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多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多学几套本事,应该说是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但最终能不能成为复合型人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悉心体悟、反复思考,把其他类型的知识与新闻传播类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发生化学反应,构成新的有机的知识体系。

至于“特长”,至少有一个是可以直接由课程安排来设法提供的。这就是为他们提供本民族地区历史与现实的知识。熟悉本民族事务是在当地做好新闻工作的必须,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要在本民族地区就业,提前让他们了解本民族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无疑会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李彩英)

文档

地方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析

信息交流InformationExchange88中国广播电视学刊首先,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其次,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以新闻素材为中心,编辑中心制则以节目为中心。编辑是新闻节目的操控者,处于新闻信息、节目和观众的交汇点,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第三,编辑中心制与记者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交融性不强。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