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作业涉及的章节:第六、七章)
一、判断题(每题1分 ,共10分)
( )1、“听”与“倾听”是一回事,都只要用耳朵接收别人传达的信息即可。
( )2、小王在倾听时主要是听说话人所说的字词内容,很多时候错过了说话人通过非语言手段所表达的意思,他的这种倾听属于假意倾听。
( )3、轻声在普通话里有区分词义、词性的作用。
( )4、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诸如“你很漂漂啊!”“简直酷毙了!”等已很常见,使用率很高,幼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 )5、“我到超市买东西”中的“东西”,正确的读音是dōngxī”。
( )6、思维与语言要同步,否则会发生思维超前与思维滞后的问题。
( )7、老师如果思维超前就会造成表意上的空白,形成教学口语的停顿、断断续续、语速迟缓等不良现象。
( )8、口语编码是指沟通者选取贮存于自己大脑中的恰当词语,按照一定的语义和语法规则把它们有机地编排起来,形成口语信息。
( )9、语调是口语特有的一种表达手段。有时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甚至于不同的意思。
( )10、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和音节之间连接的松紧,由音长决定。
参:
1.×,2.√,3.√,4.×,5.×,6.√,7.×,8.√,9.√,10.√。
二、指出下列句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每题2分 ,共10分)
1、小朋友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甲型H1N1不会传染。
2、一位干过多年售票工作的老人很兴趣地走上前说:“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3、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会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4、尽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也要把《教师口语》课程学好。
5、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参:
1、副词滥用。“不会”改为“的”。
2、词语搭配不当。“兴趣”是名词,不能与副词“很”搭配。“很兴趣”改为“很有兴趣”
3、滥用副词。删去“会”、“ 加以”
4、错用关联词。“尽管”改为“不管”
5、主语残缺。删去“由于”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3-6岁儿童在语音方面有哪些表现?
答:根据刘兆国、陈帼眉的调查,儿童3-6岁是能全部掌握语音的年龄,但3-4岁的幼儿出现的语音错误现象较多,这些错误主要集中在zh、ch、sh、z、c、s、l上。所出现的语音错误跟语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式有关。发音部位越容易看得见,就越容易发;发音方式越难,就越不容易发准确。这一年龄阶段的发音错误与儿童构音器官的生理成熟有很大关系。某些音只有等儿童达到一定年龄、生理成熟以后才具备掌握的可能性,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
2、为什么会出现假意倾听现象?
答: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远比讲话速度快,前者至少是后者的3-5倍,在倾听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速度和听话的速度有差距,就很容易在听话时感到厌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听而不闻,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或者口头上只是嗯嗯啊啊地随意应答,心里只想着自己想要说的话;或者只摘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判断,从而误解或没能真正了解谈话者讲话的真正意图。
四、实践题(共60分)
1、情境: 在“认识人的五官及其功能”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幼儿教师这样提问:“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脸上有什么?”一个平时很机灵的幼儿马上举手,站起来说:“老师脸上有黑点儿。”原来,这位老师一脸雀斑,其他幼儿笑了,老师的脸也“腾”地一下红了,一时显得很尴尬。她镇静了一会儿,接着问:“你们仔细看看,老师脸上到底有什么?发现了吗?”幼儿怕说得不对,不敢站起来回答了。有的幼儿小声议论“老师脸的右边还有颗痦子”,“老师今天嘴上还画了口红”。老师再次启发:“小朋友要仔细观察,老师脸上到底有什么?”最后没办法了只好指着自己的五官问:“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幼儿这才知道了老师要他们说的是“人的脸上有嘴、鼻子、眼睛、眉毛、耳朵”。然后老师又分别问:“嘴巴能干什么呀?”“鼻子能干什么呀?”“眼睛能干什么呀?”“眉毛能干什么呀?”“耳朵能干什么呀?”
(要求:学员除完成(1)、(2)题书面作业外,还须将写着(1)、(2)题答案的帖子发往“课程论坛”进行交流。)
(1)这一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什么问题?(5分)
参:
这位教师不知道如何启发幼儿认识五官,不知道如何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各自的功能,只是一再重复“有什么”、“能干什么”这样的话,语言不够生动与丰富,不仅听起来十分单调乏味,而且教学内容表达模糊不清,“老师脸上有什么?”让幼儿不知道老师到底想问什么,让人摸不到头脑。老师急出一头汗,幼儿胡乱瞎猜,教学效率低下。
(2)请以“认识眼睛”为例重新设计老师的教学话语,并把这一教学情境写出来。(10分)
参:
老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脸上”(老师眨眨眼睛,并用手指着眼睛),“这是什么?”
小朋友:“眼睛。”
老师:“对。现在请小朋友用眼睛看看我手上的这朵花是什么样的。”
小朋友:是红色的,五个花瓣。
老师:很好,说出了花的颜色、形状。(朝花吹了一口气)现在看到什么?
小朋友:“老师在吹气,花在动。”
老师:“很好,看出了老师和花的状态。现在请小朋友说说眼睛长在哪里,干什么用。”
小朋友:“眼睛长在脸上它可以看到事物的颜色、形状和状态。”
(注: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回答合理即可,但引导语言的目的性要明确、表达要清楚,要注意总结。)
2、情境:
老师:玲玲,该起床了!
孩子:老师,我累,我还想睡。
老师:不可能,你刚睡醒啊!
孩子:我真的累,真的还想睡!
老师:上午,你活动量不大,你不会累的,穿衣服,小朋友都起来了!
孩子:(小声地)我累,我还想睡。
老师:起床!(拉起)
孩子:呜……(哭)。
(1) 这一案例中教师与孩子的沟通存在什么问题?(5分)
参:
这位老师没有从孩子的话中听出感受,其实孩子是想让老师了解自己的感受(感到累),想求得老师的理解和帮助。
老师只是为了要完成某个环节的组织,从自己的主观经验出发,把要求生硬地强加给孩子,沟通语言生硬(多为命令式),继而导致沟通失败。如果老师注意倾听、语言委婉、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沟通将会成功。
(2)请为老师重新设计沟通话语,并把这一情境表现出来。(10分)
参:
教师:玲玲怎么了,还没起床?
孩子:老师,我累,我还想睡。
教师:你刚醒,但你还觉得有点累,是吗?
孩子:是的。
教师:有时老师也这样。
孩子:老师也这样,为什么?
教师:可能睡得不好,也可能昨天睡得太晚,你呢?
孩子:我睡晚了。
教师:我告诉你妈,今晚让你早点睡好吗?现在起来,好吗?
孩子:好,那我起来了。(边说边开始穿衣服了)
教师:玲玲真懂事。
(注: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只要能体现老师了解幼儿的感受和要求,语言委婉,且能让玲玲起床即可,不一定非要与三本答案相同。)
3、情境:
一位教师与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的谈话:
教师:张师傅,你们家的小明的确不错,每次考试,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家长:嗯……(低着头)
教师:……在我们班他真是凤毛麟角了……
家长:嗯……菱角?菱角……(不解)
教师:不过,我们班成绩好的同学最近如雨后春笋,出了不少,张小明同学的优势已经不太明显了。我希望他能充分发挥他的能量,同时,希望家长能好好配合我们。
家长:能量?
教师:言止于此吧。不知张师傅还有什么好的见解没有?
家长:见解?我能有啥办法去见解?见解……老师能见解的事就听老师的吧。什么菱角、能量都行……
(1)从选词用语、口语表达风格等角度,分析下列谈话失败的原因。(5分)
参:
教师与家长沟通,要注意选择对方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言谈策略。还要注意口语技巧:选词用语可有深浅之分;表达方式可有曲直之分;口语风格可有雅俗之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口语交际时,要考虑不同对象的可接受性。而这位教师正好相反,在与这位家长谈话时没有考虑这位家长里短的文化程度,选用了诸如“名列前茅”、“凤毛麟角”、“能量”、“言止于此”这样的词语,语言风格还是通俗易懂,而是文绉绉的,使这位家长难以理解,这是谈话失败的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与这位家长沟通?请写出沟通话语。(10分)
参:(略)
4、假设你是幼儿教师,你班上有一个说话口吃的幼儿,你怎样和他的家长讨论对他的语言训练问题? 请写出沟通话语。(15分)
提示: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话语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有对口吃幼儿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使其消除诸如自卑、焦躁不安、逃避现实不愿意说话等情绪,增强他的信心。
2、要有对儿童口吃进行矫正的方法:如进行呼吸法训练、发音法训练;还可以用齐读法、拉长音说话法、肌肉放松说话法等。可参考教材214-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