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楚新 朱常华
来源:《新闻论坛》2020年第06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数字媒体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其研究领域也拓展至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学科,国内学界业界诸多学者在数字媒体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论文,对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目前国内数字媒体研究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 大数据 智能媒体 媒体融合
数字媒体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载体,它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至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①中国数字媒体研究始终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广泛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大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研究早期,2004年冯广超先生的《数字媒体概论》、刘清堂等人主编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论》、张文俊的《数字新媒体概论》等论著较为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数字媒体的定义、数字媒体技术的产生、存储与传播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②随着互联网、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在信息技术革新浪潮下向数字媒体不断升级,衍生出了新媒体、自媒体、智能媒体等新型媒介形式。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其研究领域也拓展至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多种学科,国内学界业界诸多学者在数字媒体研究方面发表了大量论文,对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目前国内数字媒体研究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思考。
一、中国数字媒体研究的现状
(一)数字媒体的定义
数字媒体作为专业术语,是在数字化技术不断推进与传统媒介研究交叉的学术领域中产生的,其定义不仅受到计算机技术应用型研究者的关注,更影响着新闻传播学界业界及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对2000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期刊文献中对数字媒体的定义进行梳理,发现中国学者对数字媒体概念的探讨主要以本土为导向:有学者曾指出新媒体与数字媒体表述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并将数字媒体的本土产业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勾联在一起,较为本土化、相对局限;③肖永亮教授将“数字媒体”描述为:“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④早在2007年,有学者指出数字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融合,具体表现在媒体融合与行业融合两个方面。在传统报业、广播电视业以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领域所发生的数字化,其最终的目标都指向融合。无论未来的整合性媒体采用何种平台,融合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⑤
(二)数字媒体研究深受信息技术影响
本文重点对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梳理。通过以“主题=数字媒体”并且“主题=技术”为搜索词与“主题=数字媒体”并且“主题=艺术”,对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分别筛选出3638、39条文献,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成为数字媒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5年分别仅有28、17篇,而到了2019年则达到617、685篇。此外,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19年的研究,将检索词设置为“全文=数字媒体”或“全文=中国数字媒体”,共得到13979篇文献。如果对以上文献进一步进行检索,搜索词设置为“全文=互联网”或者“全文=新媒体”或者“全文=媒体融合”或者“全文=自媒体”或者“全文=智能媒体”,能够检索到10403篇文献,即全年涉及“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媒体融合”“智能媒体”的研究文献占到中国数字媒体研究文献的74.4%。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数字媒体研究,“互联网”“新媒体”“智能媒体”成为数字媒体研究的重要关键词,同时,媒介与技术、艺术的交叉融合成为数字媒体研究的新方向。
(三)中国数字媒体研究横跨多学科
从文献的论题来看,目前数字媒体研究选题涵盖的学科领域包括: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高等教育、文艺理论、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等,其涉及的领域横跨文、理工、艺术等学科学系。研究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出发分析数字媒体对新闻生产、分发及互动等传播效果的影响;结合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编辑出版学审视数字媒体在普及应用过程中的社会伦理、出版版权等相关问题;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角度探析数字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及其优化路径;从戏剧影视及美术设计学的纬度分析数字媒体与艺术的联结及具体实践;从专业人才培养及高等教育的视角,聚焦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
(四)中国数字媒体的主要研究和观点
1.关于中国数字媒体研究的观点
数字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信息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⑥庞大的网民群体使得数字媒体技术的受众广泛铺开,其传播过程及传播效果等相关问题都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探讨热点。
(1)数字媒体新闻生产成为持续关注的焦点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理念、流程、编辑方式等方面面临挑战。一方面,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对策入手,有学者基于对美国新闻网站Buzzfeed News和国内搜狐新闻的比较,发现新媒体推出采编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媒体的成熟,但其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⑦另一方面,从新闻生产的参与和内容生产的具体问题角度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随着数字媒体的逐渐普及,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扩大,“公民新闻”“公民记者”应运而生,自下而上的新闻生产模式得以建立;⑧在此趋势下,公众参与新闻生产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新要求,诸如编辑思想上要形成数据意识,策略上要重视“聚合”与“推广”,形式上要有创新意识,但同时编辑规范也面临了新挑战:如何平衡用户数据与受众需求之间的分歧、如何坚持新闻品质维护新闻报到的客观性等问题。
(2)关于数字媒体传播效果的探讨不断深化
随着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传播信息的媒介形态也更加丰富多样:数字报纸、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短视频等。国内学界业界针对不同数字媒介形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类型数字媒体的传播效果的探讨得以不断完善、深化。有学者发现,数字媒体时代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传播主体,正在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化传播共存转化、单方面的传受关系向交互关系转化、分隔式传播渠道向整合传播转化;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就数字媒体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数字媒体的内容具有来源丰富、信息量大、使用方便、与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等特点,但其可信度有待提高;⑨有学者针对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表达,在网络平台上能够聚合相似意见并形成即时的群体意见,同时还能通过裂变式传播效果快速将网络一致性意见转化为一致化的社会行为,给社会治理带来潜在的巨大挑战。
(3)数字媒体新闻伦理规范及隐私保护问题受到关注
近年来数字媒体引发的新闻伦理问题、版权维护纠纷及隐私争议事件屡见不鲜,国内学界业界提高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有学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进行了探索,从道义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三个层面提出,将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和美德原则作为数字新闻伦理体系的三个核心观念支柱;⑩有学者通过对目前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了学科建设较为滞后、研究范式过于单一、基础理论框架不清晰等问题;11有学者以()5000万用户数据信息遭窃取事件为切入口,提出社交平台、个体及机构三方应共同参与到数字媒体隐私保护的格局构建中。
(4)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成为研究热点
庞大的数字媒体应用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数字媒体交叉学科属性较强,对于人才的专业培养也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设计学相融合。因而有学者通过对我国几所重点院校的调查后发现,各高校在专业设计和培养定位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主要可分为偏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及偏向艺术设计方向两大类别;有学者从招生对象与颁发的学位、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等纬度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从2000年起国内百余所高等院校都顺势开设了数字媒体类专业,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仍缺乏一个将技术和艺术资源相整合的完善体系;为了顺应不断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有学者对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提升专业的交叉与整合。12
(5)数字媒体研究中心逐渐铺开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完善和建设,我国各大高校新闻教育媒介实验室布局已逐渐成形,形成了“新闻实验室+媒体+技术公司”的合作模式;13同时全国各地也依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根据目前现有的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及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数字媒体融合实验室,第二类是数字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经济、艺术等跨学科实验室,第三类是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发展初期,1998年组建成立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其研究领域定位数字媒体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或视频编码与传輸、数字水印与数字取证、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等多学科领域。发展至2010年后,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对于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关注度提升。比如,2013年依托于山东大学组建的高校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批准建设数字媒体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数字内容创意产业战略需求,在文化创意与数字内容再现、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媒体内容分析与服务等方向开展先导性创新研究,有助于文化和科技、创意与技术的深入融合。数字媒体研究中心逐渐成熟大大促进了中国新闻教育专业化、新闻传播技术数字化的有机结合。
2.关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探讨
数字媒体作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媒体,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加速迭代。相较于媒介本身理论化的研究,近年来学界业界更集中于数字媒体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1)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研究不断推进
2020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6年,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体得以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成为数字媒体研究绕不开的话题。有学者着眼于数字媒体融合发展与变化,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变化与演进,强调传统媒体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推进融媒工作,以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优势互补,14实现功能的相互渗透;但数字媒体发展之快无形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监管制度上的漏洞和滞后性,有学者对当前国内数字媒体内容监管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反思,针对数字媒体内容监管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数字媒体内容监管变革的具体策略,特别强调要尊重数字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数字媒体内容管理的原则;15此外,业界也对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进行探讨,提出通过拓展多媒体产品和业务以实现跨媒体扩张,同时积极推进融媒体运营,进行全媒体转型。
(2)人工智能、5G技术成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数字媒体具有传播者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等传播特点,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及应用的广泛兴起,数字媒体的优势得以发挥并不断发展。有学者结合数字媒体的变革与进化,提出全球新知识模式获取、技术进步产生与生产率的提高将持续深入影响媒体领域的发展,但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与引导的媒体基本逻辑不会改变;16此外,有学者关注“互联网+”“智能+”“5G+”等传媒新业态和新产业,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以新闻采访和新闻编辑为核心的新闻云采编系统,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进一步丰富了新闻作品的形态。
(2)关于数字媒体传播效果的探讨不断深化
随着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传播信息的媒介形态也更加丰富多样:数字报纸、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短视频等。国内学界业界针对不同数字媒介形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类型数字媒体的传播效果的探讨得以不断完善、深化。有学者发现,数字媒体时代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传播主体,正在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化传播共存转化、单方面的传受关系向交互关系转化、分隔式传播渠道向整合传播转化;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就数字媒体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数字媒体的内容具有来源丰富、信息量大、使用方便、与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等特点,但其可信度有待提高;⑨有学者针对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表达,在网络平台上能够聚合相似意见并形成即时的群体意见,同时还能通过裂变式传播效果快速将网络一致性意见转化为一致化的社会行为,给社会治理带来潜在的巨大挑战。
(3)数字媒体新闻伦理规范及隐私保护问题受到关注
近年来数字媒体引发的新闻伦理问题、版权维护纠纷及隐私争议事件屡见不鲜,国内学界业界提高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有学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进行了探索,从道义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三个层面提出,将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和美德原则作为数字新闻伦理体系的三个核心观念支柱;⑩有学者通过对目前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了学科建设较为滞后、研究范式过于单一、基础理论框架不清晰等问题;11有学者以()5000万用户数据信息遭窃取事件为切入口,提出社交平台、个体及机构三方应共同参与到数字媒体隐私保护的格局构建中。
(4)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成为研究热点
庞大的数字媒体应用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数字媒体交叉学科属性较强,对于人才的专业培养也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设计学相融合。因而有学者通过对我国几所重点院校的调查后发现,各高校在专业设计和培养定位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主要可分为偏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及偏向艺术设计方向两大类别;有学者从招生对象与颁发的学位、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等纬度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从2000年起国内百余所高等院校都顺势开设了数字媒体类专业,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仍缺乏一个将技术和艺术资源相整合的完善体系;为了顺应不断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有学者对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提升专业的交叉与整合。12
(5)数字媒体研究中心逐渐铺开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完善和建设,我国各大高校新闻教育媒介实验室布局已逐漸成形,形成了“新闻实验室+媒体+技术公司”的合作模式;13同时全国各地也依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根据目前现有的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及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数字媒体融合实验室,第二类是数字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经济、艺术等跨学科实验室,第三类是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发展初期,1998年组建成立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其研究领域定位数字媒体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或视频编码与传输、数字水印与数字取证、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等多学科领域。发展至2010年后,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对于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关注度提升。比如,2013年依托于山东大学组建的高校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批准建设数字媒体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数字内容创意产业战略需求,在文化创意与数字内容再现、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媒体内容分析与服务等方向开展先导性创新研究,有助于文化和科技、创意与技术的深入融合。数字媒体研究中心逐渐成熟大大促进了中国新闻教育专业化、新闻传播技术数字化的有机结合。
2.关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探讨
数字媒体作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媒体,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加速迭代。相较于媒介本身理论化的研究,近年来学界业界更集中于数字媒体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1)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研究不断推进
2020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6年,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体得以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成为数字媒体研究绕不开的话题。有学者着眼于数字媒体融合发展与变化,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变化与演进,强调传统媒体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推进融媒工作,以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优势互补,14实现功能的相互渗透;但数字媒体发展之快无形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监管制度上的漏洞和滞后性,有学者对当前国内数字媒体内容监管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反思,针对数字媒体内容监管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数字媒体内容监管变革的具体策略,特别强调要尊重数字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数字媒体内容管理的原则;15此外,业界也对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进行探讨,提出通过拓展多媒体产品和业务以实现跨媒体扩张,同时积极推进融媒体运营,进行全媒体转型。
(2)人工智能、5G技术成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数字媒体具有传播者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等传播特点,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及应用的广泛兴起,数字媒体的优势得以发挥并不断发展。有学者结合数字媒体的变革与进化,提出全球新知识模式获取、技术进步产生与生产率的提高将持续深入影响媒体领域的发展,但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与引导的媒体基本逻辑不会改变;16此外,有学者关注“互联网+”“智能+”“5G+”等传媒新业态和新产业,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以新闻采访和新闻编辑为核心的新闻云采编系统,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进一步丰富了新闻作品的形态。
(2)关于数字媒体传播效果的探讨不断深化
随着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传播信息的媒介形态也更加丰富多样:数字报纸、电子书、博客、在线音乐、短视频等。国内学界业界针对不同数字媒介形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类型数字媒体的传播效果的探讨得以不断完善、深化。有学者发现,数字媒体时代高度专业化、组织化的传播主体,正在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化传播共存转化、单方面的传受关系向交互关系转化、分隔式传播渠道向整合传播转化;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就数字媒体对阅读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究,发现数字媒体的内容具有来源丰富、信息量大、使用方便、与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等特点,但其可信度有待提高;⑨有学者针对数字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表达,在网络平台上能够聚合相似意见并形成即时的群体意见,同时还能通过裂变式传播效果快速将网络一致性意见转化为一致化的社会行为,给社会治理带来潜在的巨大挑战。
(3)数字媒体新闻伦理规范及隐私保护问题受到关注
近年来数字媒体引发的新闻伦理问题、版权维护纠纷及隐私争议事件屡见不鲜,国内学界业界提高了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有学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新闻伦理体系进行了探索,从道义论、功利主义和美德伦理三个层面提出,将社会责任、人本主义和美德原则作为数字新闻伦理体系的三個核心观念支柱;⑩有学者通过对目前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了学科建设较为滞后、研究范式过于单一、基础理论框架不清晰等问题;11有学者以()5000万用户数据信息遭窃取事件为切入口,提出社交平台、个体及机构三方应共同参与到数字媒体隐私保护的格局构建中。
(4)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成为研究热点
庞大的数字媒体应用前景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数字媒体交叉学科属性较强,对于人才的专业培养也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设计学相融合。因而有学者通过对我国几所重点院校的调查后发现,各高校在专业设计和培养定位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主要可分为偏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及偏向艺术设计方向两大类别;有学者从招生对象与颁发的学位、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等纬度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从2000年起国内百余所高等院校都顺势开设了数字媒体类专业,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完善,仍缺乏一个将技术和艺术资源相整合的完善体系;为了顺应不断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有学者对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提升专业的交叉与整合。12
(5)数字媒体研究中心逐渐铺开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完善和建设,我国各大高校新闻教育媒介实验室布局已逐渐成形,形成了“新闻实验室+媒体+技术公司”的合作模式;13同时全国各地也依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根据目前现有的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及机构,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数字媒体融合实验室,第二类是数字媒体与计算机技术、经济、艺术等跨学科实验室,第三类是创新实验室。数字媒体发展初期,1998年组建成立北京交通大学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研究中心,其研究领域定位数字媒体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或视频编码与传输、数字水印与数字取证、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等多学科领域。发展至2010年后,数字媒体研究中心对于数字媒体与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融合关注度提升。比如,2013年依托于山东大学组建的高校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批准建设数字媒体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国家数字内容创意产业战略需求,在文化创意与数字内容再现、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媒体内容分析与服务等方向开展先导性创新研究,有助于文化和科技、创意与技术的深入融合。数字媒体研究中心逐渐成熟大大促进了中国新闻教育专业化、新闻传播技术数字化的有机结合。
2.关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探讨
数字媒体作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媒体,在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下加速迭代。相较于媒介本身理论化的研究,近年来学界业界更集中于数字媒体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1)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媒体研究不断推进
2020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6年,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体得以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成为数字媒体研究绕不开的话题。有学者着眼于数字媒体融合发展与变化,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生态环境变化与演进,强调传统媒体应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推进融媒工作,以实现各种媒介资源优势互补,14实现功能的相互渗透;但数字媒体发展之快无形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监管制度上的漏洞和滞后性,有学者对当前国内数字媒体内容监管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反思,针对数字媒体内容监管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数字媒体内容监管变革的具体策略,特别强调要尊重数字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数字媒体内容管理的原则;15此外,业界也对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进行探讨,提出通过拓展多媒体产品和业务以实现跨媒体扩张,同时积极推进融媒体运营,进行全媒体转型。
(2)人工智能、5G技术成为数字媒体技术研究的新方向
数字媒体具有传播者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等传播特点,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及应用的广泛兴起,数字媒体的优势得以发挥并不断发展。有学者结合数字媒体的变革与进化,提出全球新知识模式获取、技术进步产生与生产率的提高将持续深入影响媒体领域的发展,但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与引导的媒体基本逻辑不会改变;16此外,有学者关注“互联网+”“智能+”“5G+”等传媒新业态和新产业,指出基于云计算技术,打造以新闻采访和新闻编辑为核心的新闻云采编系统,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进一步丰富了新闻作品的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