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交通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
课 程:土力学
自然班 教学班 姓 名 学 号
一、解释或说明 (每题2分,共10分)
1. 孔隙比 2. 相对密实度 3. 附加应力
4. 主动土压力 5. 前期固结压力
二、判断题(正确者在题后的括号中打“√”,错误者打“×”且不需改正。每题1分,共计8分)
1.粘土矿物是化学风化的产物。 ( )
2.粉土通常是单粒结构形式。 ( )
3.土的压缩通常是土中孔隙减小及土颗粒压缩的结果。 ( )
4.压缩模量是土在无侧限压缩时的竖向应力与应变之比。 ( )
5.按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固结度与地表荷载大小无关。 ( )
6.在直剪试验时,剪切破坏面上的剪应力并不是土样所受的最大剪应力。( )
7.地基的局部剪切破坏通常会形成延伸到地表的滑动面。 ( )
8.墙背光滑是朗肯土压力理论的基本假设。 (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当 时,粗粒土具有良好的级配。
A.且 B.且
C.且 D.或
2.下列矿物质中,亲水性最强的是 。
A. 伊利石 B. 蒙脱石 C. 高岭石 D. 石英
3.对填土,我们可通过控制 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密实度。
A. B. C. D.
4.一块1kg的土样,置放一段时间后,含水量由25%下降到20%,则土中的水减少了 kg。
A. 0.06 B. 0.05 C. 0.04 D. 0.03
5. 在下列指标中,不可能大于1的指标是 。
A. 含水量 B. 孔隙比 C. 液性指数 D. 饱和度
6. 测得某粘性土的液限为40%,塑性指数为17,含水量为30%,则其相应的液性指数为 。
A. 0.59 B. 0.50 C. 0.41 D. 0.35
7. 地基表面作用着均布的矩形荷载,由此可知,在矩形的中心点以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基中的 。
A. 附加应力线性减小,自重应力增大 B. 附加应力非线性减小,自重应力增大
C. 附加应力不变,自重应力增大 D. 附加应力线性增大,自重应力减小
8. 饱和粘土层上为粗砂层,下为不透水的基岩,则在固结过程中,有效应力最小的位置在粘土层的 。
A. 底部 B. 顶部 C. 正中间 D. 各处(沿高度均匀分布)
9. 取饱和粘土土样进行固结试验,试样厚2cm,30分钟后固结度达到90%。若实际饱和粘土层厚5m,上、下均为粗砂层,则达到同样固结度所需的时间约为 年。
A. 14.27 B. 3.57 C. 1.78 D. 0.
10. 某粘性土的粘聚力为20kPa,内摩擦角为25o,则进行单轴试验时,它所能承受的最大竖向压力为 kPa。
A. 98.56 B. 62.78 C. 26.48 D.16.23
11. 对砂性土,判断土中一点发生破坏的条件是 。
A. B.
C. D.
12. 对同一个基础,下列荷载中数值最小的是 。
A. 临塑荷载 B. 极限荷载 C. 临界荷载 D. 临界荷载
13. 挡土墙后面的填土为中砂,其内摩擦角为28o,墙背铅垂,土面水平,则按朗肯土压理论,主动土压力时,土中破坏面与墙背面的夹角为 。
A. 0 B. 31o C. 45o D. 59o
14. 挡土墙后有三层不同的砂土,其主动土压力的分布形式如下图所示。由土层1与土层2交界面处的土压变化可知, 。
A. B. C. D.
15. 挡土墙后面的填土为砂土,其内摩擦角为30o,墙背铅垂光滑,土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o。现按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当处于主动土压力状态时,滑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o,由此可知,滑面上合力的方向与铅垂面的夹角为 。
A. 15o B. 30o C. 35o D. 75o
四、计算选择题(单选)(选择正确答案并写出计算过程,答案不正确、无过程、过程不正确均不得分。每题4分,共24分)
1. 土样1和土样2的截面相等,长度是土样2的0.5倍。在恒定的水头作用下,水流过土样1和土样2,若流经土样1时的水头损失占总水头损失的20%,则土样2的渗透系数是土样1的 倍。
A. 0.667 B. 0.333 C. 0.5 D.0.25
2. 图示带状荷载,A点以下3m处的竖向应力为 kPa。(所需应力系数表附于试卷最后)
A. 4.8 B. 9.6 C. 14.5 D. 18.5
3. 图示长方形基础上作用一竖向偏心荷载,为保证基底的最大压应力小于200kPa,则其另一边的宽度至少应大于 m。
A. 2.0 B. 1.6 C. 1.5 D. 1.2
4. 测得某粘性土的。再取该土进行常规三轴试验,若当前应力状态为,则液压降低 后,土样发生破坏。
A. 20.54 B. 23.54 C. 24.54 D. 41.08
5. 某浅埋基础,底面为边长4m的正方形,埋深2m,基底以上为细砂,相应的,,重度为17。基底以下为中砂,相应的,,重度为18;则其地基容许承载力为 。(提示:)
A. 401 B. 404 C. 418 D. 422
6. 挡土墙后的填土为:上层砂土,其,;下层为粘性土,其,。则砂土的高度至少达到 m时,才能保证下层粘土中不出现裂缝。
A. 1.20 B.1.33 C. 1.59 D. 1.92
五、计算题 (共计28分)
1. 用某种土填筑路堤,每层填土的厚度为0.5m。已测得土粒的2.6,夯实前土的容重,含水量;夯实后,要求土的干重度达到,试计算刚好满足该要求时,每层填土夯实后的厚度。(计算时水的重度取为10)(本题10分)
2. 如下图所示,水由底部流经土样后从顶部溢出,土样的饱和重度为19。在a—a及c—c处各引一测压管,现测得c—c处管内的水柱高,试问a—a处的水柱高为多少? 该截面处的竖向有效应力为多少?(计算时水的重度取为10)(本题6分)
3. 图示条形基础,基础底面以上为杂填土,其重度为16kN/m3;基底以下为粉质粘土,其重度为18kN/m3,压缩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现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各分层的厚度均为1.2m,基底净压力所产生的竖向应力如图中所示,试计算第2层的压缩量。(本题12分)
粉质粘土的e—p试验结果
| (kPa)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120 | 140 | 160 | 180 |
| 0.8 | 0.765 | 0.74 | 0.725 | 0.71 | 0.7 | 0.691 | 0.683 | 0.676 | 0.671 |
带状三角形分布荷载的应力系数
| -1.5 | -1.0 | -0.5 | 0.0 | 0.25 | 0.50 | 0.75 | 1.0 | 1.5 | 2.0 | 2.5 | |
| 0.00 | 0 | 0 | 0 | 0 | 0.25 | 0.50 | 0.75 | 0.50 | 0 | 0 | 0 |
| 0.25 | — | — | 0.001 | 0.075 | 0.256 | 0.480 | 0.3 | 0.424 | 0.015 | 0.003 | — |
| 0.50 | 0.002 | 0.003 | 0.023 | 0.127 | 0.263 | 0.410 | 0.477 | 0.363 | 0.056 | 0.017 | 0.003 |
| 0.75 | 0.006 | 0.016 | 0.042 | 0.153 | 0.248 | 0.335 | 0.361 | 0.293 | 0.108 | 0.024 | 0.009 |
| 1.0 | 0.014 | 0.025 | 0.061 | 0.159 | 0.223 | 0.275 | 0.279 | 0.241 | 0.129 | 0.045 | 0.013 |
| 1.5 | 0.020 | 0.048 | 0.096 | 0.145 | 0.178 | 0.200 | 0.202 | 0.185 | 0.124 | 0.062 | 0.041 |
| 2.0 | 0.033 | 0.061 | 0.092 | 0.127 | 0.146 | 0.155 | 0.163 | 0.153 | 0.108 | 0.069 | 0.050 |
| 3.0 | 0.050 | 0.0 | 0.080 | 0.096 | 0.103 | 0.104 | 0.108 | 0.104 | 0.090 | 0.071 | 0.050 |
| 4.0 | 0.051 | 0.060 | 0.067 | 0.075 | 0.078 | 0.085 | 0.082 | 0.075 | 0.073 | 0.060 | 0.049 |
| 5.0 | 0.047 | 0.052 | 0.057 | 0.059 | 0.062 | 0.063 | 0.063 | 0.065 | 0.061 | 0.051 | 0.047 |
| 6.0 | 0.041 | 0.041 | 0.050 | 0.051 | 0.052 | 0.053 | 0.053 | 0.053 | 0.050 | 0.050 | 0.045 |
一、解释或说明 (每题2分,共10分)
1. 孔隙比: 土中孔隙与颗粒体积之比。
2. 相对密实度:,其中为砂土的天然孔隙比,及分别为其最大及最小孔隙比。
3. 附加应力:通常是除地基自重以外的外荷载在地基中引起的应力增量。
4. 主动土压力:挡墙背离土体位移或转动时,作用在挡墙上的土压力的极限值
5. 前期固结压力: 地基中一点在历史上所受到的最大固结压力。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 2.B 3.C 4.C 5. D 6. C 7. B 8. A 9. B 10. B
11. C 12. A 13. C 14. D 15. B
四、计算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 C →
2. D
3. B
4. A
5. D
6. C
五、计算题 (共计28分)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