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7:49
文档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

单元综合检测(九)(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十五、十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说明这场危机()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把大危机的到来看作是世界末日,可见危机破坏的程度之大,故D项最符合题意。2.图一、二、三是有关
推荐度:
导读单元综合检测(九)(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十五、十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说明这场危机()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把大危机的到来看作是世界末日,可见危机破坏的程度之大,故D项最符合题意。2.图一、二、三是有关
单元综合检测(九)

(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 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检测范围:专题十五、十六)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说明这场危机        (  )

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

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

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把大危机的到来看作是世界末日,可见危机破坏的程度之大,故D项最符合题意。

2.图一、二、三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  )

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解析 B 从图三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从图二“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从图一“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本身”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选B项。

3.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  )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解析 D 解答本题要从新政的原因角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新政是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危机主要是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故新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矛盾。

4.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解析 B 《全国工业复兴法》虽然是为复兴工业而制定,但涉及到其他问题,它的实施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表述错误。

5.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干预

解析 B 经济民族主义类似于重商主义,指通过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以保护其国内产业。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降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提高竞争力。

6.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  )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机能不能不扩大”

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的干预”

解析 C 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国家干预经济,扩大的财政支出。A项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B项反对的救济,即反对财政支出;C项要求扩大支出;D项主张减少干预。故选C项。

7.下表是1977年部分国家控制某些行业比重(%)

国家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英国10010075
加拿大私有7575
法国10010075
从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

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B.扩大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D.开始重视私有企业的发展

解析 C 由材料可以看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了某些行业,如煤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的控制,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8.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    (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解析 D 从材料中交税前后的对比来看,是不能够刺激富人的工作积极性的。

9.1946年,英国议会通过《国民健康服务法》,决定改善和增加医疗保险设施,使居民享受免费治疗。英国议会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

A.充分利用美国提供的援助

B.发展社会经济,增加资本积累

C.提高英国民众的身体素质

D.建设福利国家,促进社会发展

解析 D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社会福利保障的举措,因此选D项。

10.据报道:到2000年12月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从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引发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

①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②充分利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 ③采取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 ④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C 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新经济”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①错误;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各国纷纷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④错误。

11.自由放任的经济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

B.1929年经济危机与“战时主义”

C.“战时主义”与新经济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主义”

解析 B 1929年经济危机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战时主义”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失灵”的不足。

12.“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的一项经济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解析 B 从材料中“保证农民”、“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词可知为新经济,选择B项。

13.据统计,1925年,苏联工业总产量已达到战前1913年的75.5%,谷物总产量达到7247 万吨,接近战前水平。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战时主义出台

B.新经济全面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计划经济模式的建立

解析 B 材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从时间可以确定是新经济全面实施的结果。故选B项。

14.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与的观点相印证的史实是        (  )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主义

B.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苏俄的新经济

C.斯大林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

解析 D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即是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而苏俄的新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并没有否定市场的调节作用。而“斯大林模式”和“战时主义”都是计划经济,否定市场调节作用。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

A.“战时主义”  

B.新经济

C.高度集中的管理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C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据此可知,事件的背景是西方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有效调动了全国的资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下滑。

16.下表反映了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的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  )

191319281932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总产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电力15107432
664343
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①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②“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③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④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1932年和1937年是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时间,“斯大林模式”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根据表格数据,从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与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及欧洲地位的变化可知①③解读正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斯大林模式”关系密切,②解读正确;④在表格数据中不能体现。故选C项。

17.2012年3月,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他曾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是因为苏联        (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经济困难,物质生活水平低

解析 C A项属于经济,B项属于政治,D项属于社会问题,这三者都是苏联僵化的表现及带来的问题。故C项为正确答案。

18.(2013·荆门调研)1971年苏联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解析 B 由材料中“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知A、C两项不正确,从材料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B项正确,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

19.针对20年前苏联的解体,《环球时报》于2011年12月26日公布了在中国7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的调查结果,受访者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如下看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原 因比 例
错误,制度僵化,政治,丧失民心52.7%
苏联领导人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

45.7%
苏联在世界搞霸权主义,与美备竞赛41%
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37%
经济改革失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29.9%
其 他2.2%
不知道,不好说4.9%
A.受访者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看法没有历史根据

B.苏联解体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存在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

D.苏联解体是西方势力和平演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 B 由题干表格可以看出,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是多元化的,这说明B项符合题意。

20.近代以来有三种主要的社会学说,据此,各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制度。阅读以下表格,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

国家学说内容
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提高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贸易
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由社会集体控制
A.德国、英国、苏联  

B.苏联、德国、英国

C.英国、德国、苏联  

D.英国、苏联、德国

解析 C 甲项“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反映了最早完成工业的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兴起;德国率先采用民族主义,完成国家统一,采取保护贸易;丙项反映了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主张,符合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是各国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补助。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

材料二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

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

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

我看到数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

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

我看到全国有1/3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6分)

(2)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4分)

(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解析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本题便以此热点来引入考查历史上英国和美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福利国家的史实。第(1)问要紧紧扣住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来回答,可以从实施的主体、国家的方法、享受的人群,以及享受的具体福利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中的主要问题根据材料中数千万、数百万人的处境可知答案,罗斯福的解决措施应从解决贫困和就业、建立社会保障等方面来回答,而不应泛泛回答新政的所有措施。第(3)问注意材料中的“供人们”和“防止人们”,就是实行社会保障,防止过度贫困,防止两极分化,以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 (1)由教会负责实施到组织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儿童、低收入者和老人的保护;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教育、生产条件、失业、养老、生活等领域;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导致数千万人处于贫困当中。(2分)措施:实行社会救济,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等。(2分,答出两点即可)

(3)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如果没有的介入,经济萧条可能永远无法结束,一般均衡永远无法重新达到。增雇一定量的劳动力服务于公共工程项目,它对总就业量的影响,在失业问题比较严重时,作用比充分就业时要大得多。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

材料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的缺陷。

——(美)耶金等《制高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先于这一理论的创立,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是什么?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5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据材料三,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就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简要谈谈你的体会。(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第(1)问,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这一有积极作用,也存在明显的弊端;第(2)问,自由经济的弊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因此罗斯福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克服自由经济的弊端;第(3)问,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局面的出现,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也出现了问题,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调整经济,在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第(4)问,从经济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角度回答。

【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或“自由放任”(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2分)

(2)核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1分)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1分)修正原因:自由放任发展模式的弊端:严重的社会失控;差距扩大;结构性矛盾;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严重。(3分)

(3)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发展国有制和私有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2分)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3分)

(4)必须从实际出发,经济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调整。(2分)

2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苏俄,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回答:

(1)苏俄、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是指哪三次改革?(3分)

(2)这三次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在历史上有什么共同作用?(7分)

(3)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4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美国、中国三国有代表性的经济。第(1)问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考查的是三大经济改革。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第(2)问的比较即可得出结论,或者根据有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关系来回答。

【答案】 (1)苏俄的新经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3分)

(2)特点:苏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部分恢复私有制和商品买卖的办法来发展生产;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结局:新经济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8年被废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3分)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分)

(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4分)

文档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

单元综合检测(九)(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十五、十六)(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说明这场危机()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把大危机的到来看作是世界末日,可见危机破坏的程度之大,故D项最符合题意。2.图一、二、三是有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