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编号:121207X5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pathology)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课)
学 分:4学分
总 学 时:学时
理论学时:34学时
实验学时:30学时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等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参考教材:1.于世风主编,《口腔组织病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于世风主编,《口腔组织病理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包括口腔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两部分内容。口腔组织胚胎学是研究口腔颌面部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以及正常口腔组织结构与功能相关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是学习口腔病理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口腔病理学是现代病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口腔各组织、器官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口腔病理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与口腔医学课程之间的桥梁课,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口腔颌面部发育、牙的发育及口腔正常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口腔病理学的知识,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掌握口腔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形态和功能的关系,了解一般的组织化学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为向临床口腔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通过病理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联系,发挥本课程桥梁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颌面部的发生过程,掌握颌面部各种畸形的位置及发生原因,了解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生。掌握牙齿发育的过程,熟悉牙齿萌出顺序和时间。掌握牙体的基本结构,四种组织的分布。掌握牙周组织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口腔黏膜的分类和组织学结构。掌握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大小唾液腺的分布及组织学特点。
2.掌握龋病的病理变化,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牙髓病、根尖周炎、牙周组织病的病理变化。掌握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黏膜病的病理变化,熟悉黏膜病与癌的关系及与整体的关系。掌握颌骨与唾液腺常见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的病理变化。掌握常见颌面部囊肿的好发部位、病理变化;掌握常见牙源性及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理变化,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
3.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学习方法,达到能自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有关知识,查阅有关文献以及能从事某些疾病的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维护。
2.通过观察标本、绘图等实验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结构和识别病变的能力,通过分析综合能得出初步的结论。
3.通过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重点,而且通过积极思维、踊跃发言,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锻炼和培养。
三、课程学时分配
| 理论部分 | 实验部分 | |||
| 讲授内容 | 学时 | 实验内容 | 类型 | 学时 | 
| 口腔颌面部发育 | 2 | 口腔颌面部发育 | 验证性 | 1.5 | 
| 牙的发育 | 2 | 牙的发育 | 验证性 | 1.5 | 
| 牙体组织 | 2 | 牙体组织 | 验证性 | 1.5 | 
| 牙周组织 | 2 | 牙周组织 | 验证性 | 1.5 | 
| 口腔黏膜 | 1 | 口腔黏膜 | 验证性 | 1.5 | 
| 唾液腺 | 1 | 唾液腺 | 验证性 | 1.5 | 
| 颞下颌关节 | 0 | |||
| 牙发育异常 | 0 | |||
| 龋病 | 3 | 龋病 | 综合性 | 3 | 
| 牙髓病 | 1 | 牙髓病 | 综合性 | 1 | 
| 根尖周炎 | 1 | 根尖周炎 | 综合性 | 1 | 
| 牙周组织病 | 2 | 牙周组织病 | 综合性 | 3 | 
| 口腔黏膜病 | 2 | 口腔黏膜病 | 综合性 | 3 | 
| 颌骨疾病 | 2 | 颌骨疾病 | 综合性 | 1.5 | 
| 颞下颌关节病 | 0 | 颞下颌关节病 | 综合性 | 0 | 
| 唾液腺疾病 | 3 | 唾液腺疾病 | 综合性 | 4.5 | 
| 口腔颌面部囊肿 | 1 | 口腔颌面部囊肿 | 综合性 | 2 | 
|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3 |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 综合性 | 3 | 
|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 2 |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 综合性 | 3 | 
| 小计 | 30 | 34 | ||
| 总计 | 
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平时测试、实验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核占70%,平时测试与实验成绩占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理论课部分】
第一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颌面部的发生过程:面部各突起生长、分化、联合过程及时间;舌、腭开始发育的时间、组织来源,融合及联合过程;颌面部常见畸形的位置及发生原因;
2.熟悉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生;
3.了解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神经脊、鳃弓和咽囊的发生及演变;
2.面部各突起生长、分化、联合过程,面部各组织来源;
3.腭的发生过程;
4.舌的发生过程;
5.面部、舌、腭发育畸形的部位及发生原因;
6.唾液腺及口腔黏膜的发生。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第二章 牙的发育
(一)目标要求:
1.掌握牙胚的发生以及牙釉质、牙本质的组织形成的过程;
2.熟悉牙髓、牙根和牙周组织的形成过程;
3.了解牙齿萌出顺序和时间。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牙板的发生及结局;
2.牙胚的发生和分化:
(1)成釉器的发育(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
(2)牙乳头;
(3)牙囊;
3.牙体组织的形成:
(1)牙本质形成;
(2)釉质的形成;
(3)牙髓的形成;
(4)牙根的形成;
(5)牙根与牙周支持组织(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 牙的萌出和替换。
第三章 牙体组织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的组织学结构和理化特性;
2.熟悉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3.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痛觉传导学说;牙骨质的分类。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
(1)牙体组织的组成;
(2)牙体各组织之间及其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2.釉质:理化特性、组织结构、表面结构;
3.牙本质:理化特性、组织结构(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细胞间质)、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
4.牙髓:组织学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纤维、基质)、牙髓增龄性变化;
5.牙骨质:理化特性、组织结构。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牙髓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牙骨质的分类。
第四章 牙周组织
(一)目标要求:
1.掌握牙龈、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
2.熟悉牙周组织各部分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3.了解牙龈的表面解剖;牙槽骨的新生及吸收规律。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牙龈:
(1)表面解剖:游离龈、附着龈、牙间乳头、龈谷;
(2)组织结构:上皮层、固有层(包括胶原纤维的分组);
2.牙周膜:
(1)组织结构:纤维(主纤维束分布及功能)、基质、细胞;
(2)牙周膜的功能:支持功能、感觉功能、营养功能、形成功能;
(3)牙周膜结构对功能的适应性;
3.牙槽骨:
(1)概述:牙槽骨的解剖部位及各部位的名称;
(2)组织结构:固有牙槽骨、密质骨、松质骨;
(3)生物学特性。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牙龈的血液供给和神经;牙周膜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牙周膜、牙槽骨的增龄性变化。
第五章 口腔黏膜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学结构;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2.熟悉口腔黏膜的功能;
3.了解口腔黏膜的增龄性变化。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上皮、基底膜、固有层、黏膜下层;
2.口腔黏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
(1)咀嚼黏膜:牙龈、硬腭;
(2)被覆黏膜:颊、唇、软腭、口底、牙槽等粘膜;
(3)特殊黏膜:舌背粘膜。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口腔黏膜的功能和增龄性变化。
第六章 唾液腺
1.目标要求:
1.掌握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肌上皮细胞及各级导管上皮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特点;大小唾液腺的分布、名称及组织学特点;
2.熟悉唾液腺的功能;
3.了解唾液腺的增龄性变化。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唾液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
(1)分泌单位:腺泡(粘液腺泡、浆液腺泡的组织学形态、超微结构、分泌功能,混合腺泡的组成);导管(闰管、纹管、排泄管的上皮形态和功能);
(2)肌上皮细胞:形态与功能;
(3)结缔组织;
2.唾液腺的分布及组织学特点:
(1)腮腺 :位置、体表投影、导管开口、分泌物性质、腮腺内异位淋巴结组织;
(2)下颌下腺:位置、导管开口,分泌物性质;
(3)舌下腺:位置、导管开口、分泌物性质;
(4)小唾液腺:小涎腺(唇腺、颊腺、磨牙后腺、腭腺、舌腺等)的部位及组织学特点。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皮脂腺;唾液腺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
第七章 颞下颌关节
(一)目标要求:
了解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各部分组织学结构特点。
(二)教学时数: 0学时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颞下颌关节的组成;髁突四个带、关节窝和关节结节、关节盘、关节囊和韧带、滑膜等结构。
第二篇 口腔病理学
第八章 牙发育异常
(一)目标要求:
了解牙数目异常和大小异常、牙形态异常、牙结构异常的常见类型。
(二)教学时数: 0学时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牙数目异常和大小异常、牙形态异常、牙结构异常的常见类型。
第九章 龋病
(一)目标要求:
1.掌握龋病的概念、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发生和发展;菌斑的结构及形成过程;釉质龋、牙本质龋和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
2.熟悉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三联因素”学说和“四联因素”学说;
3.了解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化学细菌学说、蛋白溶解学说和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二)教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龋病的定义、发病情况、好发部位;
2.龋病的病因学说和发病机制:“三联因素”学说和“四联因素”学说;
3.龋病的病理变化:
(1)釉质龋: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的病理改变;平滑面龋与窝沟龋的形态特点;
(2)牙本质龋:牙本质龋的进展过程;牙本质龋的四层结构;
(3)牙骨质龋:形成特点及进展。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龋病的化学细菌学说、蛋白溶解学说和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第十章 牙髓病
(一)目标要求:
1.掌握牙髓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牙髓变性、牙髓坏死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牙内吸收和牙外吸收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熟悉牙髓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牙髓坏死的临床表现;
3.了解牙体吸收的原因及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牙髓病的发生和发展;
2.牙髓炎:牙髓充血、急性牙髓炎的病理变化;慢性牙髓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3.牙髓变性和坏死:病因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4.牙体吸收。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
第十一章 根尖周炎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根尖周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慢性根尖周炎的病理变化;
2.熟悉龋病与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发展变化;
3了解根尖周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概述:根尖周炎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2.急性根尖周炎: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3.慢性根尖周炎:类型(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根尖周囊肿)、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
第十二章 牙周组织病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活动期和静止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2.熟悉慢性龈炎的病理变化;其他牙菌斑性牙龈病和非菌斑性牙龈病损;牙周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3.了解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牙龈病:
(1)牙菌斑性牙龈炎:慢性龈炎、龈增生等;
(2)非牙菌斑性牙龈病损: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浆细胞龈炎等;
2.牙周炎
(1)牙周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理变化:活动期与静止期的病理变化;
(3)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常见口腔黏膜病(白斑、红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复发性阿佛他溃疡、疱疹性口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2.熟悉天疱疮、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白塞综合征、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念珠菌性口炎、艾滋病的口腔表征的病理变化;
3.了解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肉芽肿性唇炎等其他黏膜病的病理变化;各种黏膜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过度角化、角化不良、棘层增生、上皮异常增生、萎缩、海绵形成、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气球变性、网状变性、棘层松解、疱、糜烂、溃疡;
2.口腔黏膜病:白斑、红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良性黏膜类天疱疮、复发性阿佛他溃疡、白塞综合征、疱疹性口炎、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 其他基本病变及口腔黏膜病。
第十四章 颌骨疾病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急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变化及其后果;骨纤维结构不良的病理变化;
2.熟悉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巨颌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3.了解巨细胞肉芽肿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颌骨骨髓炎:急性、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结核性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 ;
2.颌骨的非肿瘤性疾病:巨颌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纤维结构不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巨细胞肉芽肿。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非牙源性颌骨肿瘤。
第十五章 颞下颌关节病
(一)目标要求:
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
(二)教学时数: 0学时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第十六章 唾液腺疾病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坏死性唾液腺化生、舍格伦综合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腺癌的病理变化及生物学行为;
2.熟悉细菌性唾液腺炎、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嗜酸性腺瘤、腺泡细胞癌、恶性多形性腺瘤的病理变化;
3.了解病毒性唾液腺炎、涎石病及其它唾液腺肿瘤。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唾液腺非肿瘤性疾病:
(1)细菌性唾液腺炎;
(2)坏死性唾液腺化生: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3)舍格伦综合症:概念、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唇腺活检在诊断学上的意义;
2.唾液腺肿瘤:
(1)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Warthin瘤、嗜酸性腺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发生;
(2)恶性肿瘤: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发生。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病毒性唾液腺炎、涎石病及其他唾液腺肿瘤。
第十七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囊肿和假性囊肿的概念;含牙囊肿、皮样及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黏液囊肿、舌下囊肿的组织发生、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2.熟悉萌出囊肿、成人龈囊肿、婴儿龈囊肿的病理变化;
3.了解发育性根侧囊肿、鼻腭管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畸胎样囊肿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口腔颌面部囊肿、假性囊肿的定义;
2.牙源性囊肿:含牙囊肿、成人和婴儿龈囊肿、萌出囊肿;
3.口腔面颈部软组织囊肿: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粘液囊肿及舌下囊肿。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发育性根侧囊肿、鼻腭管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畸胎样囊肿。
第十八章 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目标要求:
1.掌握上皮性牙源性肿瘤(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混合性牙源性肿瘤(牙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的病理变化;
2.熟悉牙源性腺样瘤、成釉细胞纤维瘤、牙源性粘液瘤的病理变化;
3.了解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牙源性影细胞癌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牙源性肿瘤的分类;
2.牙源性肿瘤: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3.混合性牙源性肿瘤:成釉细胞纤维瘤、牙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
4.间叶性牙源性肿瘤:牙源性粘液瘤;
5.恶性牙源性肿瘤:牙源性影细胞癌。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其他混合性牙源性肿瘤、间叶性牙源性肿瘤和恶性牙源性肿瘤。
第十九章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目标要求:
1.掌握乳头状瘤、牙龈瘤、血管瘤、淋巴管瘤、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变化;
2.熟悉乳头状瘤、纤维上皮息肉、颗粒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变化;
3.了解口腔颌面部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瘤样病变:纤维上皮息肉、牙龈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2.良性肿瘤: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血管瘤、淋巴管瘤、颗粒细胞瘤;
3.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瘤。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六)自学内容:口腔颌面部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实验课部分】
实验一 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发育
(一)目标要求:
1.掌握神经嵴、鳃弓、咽囊的概念;面部、腭、舌的发育过程及常见畸形的发生背景;
2.熟悉牙板及牙胚的发育要点;牙胚各种成分的组织学特点;牙体组织的发育过程;
3.了解大小涎腺发育部位、过程及时间;乳牙、恒牙替换及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模型;
2.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及牙发育各阶段图谱;
3.观察牙发育各阶段切片;
4.讨论:①面部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②牙胚包括哪几部分?各形成哪些牙体及牙周组织?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二 牙体组织和牙周组织
(一)目标要求:
1.掌握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的组织结构;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组织结构;
2.熟悉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特征;牙本质中钙化程度不同的各种组织学现象;牙龈和牙体附着的关系;上皮剩余的来源、分布及形态特征;
3.了解釉柱超微结构特征;牙本质内的神经分布;牙髓的生物学特性;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图谱;
2.观察牙齿纵断、横断磨片及切片;观察牙周组织切片;
3.示教:绞釉、直釉及其横纹;牙本质反应性变化结构;牙周上皮剩余;
4.讨论:①牙本质的敏感性与哪些组织结构有关?②牙周膜有哪几组纤维束?其功能如何?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三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
(一)目标要求:
1.掌握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口唇、舌背黏膜的结构特点;唾液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三大唾液腺的组织学结构特点;
2.熟悉腭、颊、口底黏膜的组织学特征;各种小涎腺的分布及结构特点;
3.了解肌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口腔黏膜、涎腺图谱;
2.观察口腔黏膜切片;观察三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切片;观察小涎腺切片;
3.示教:味蕾;丝状乳头;轮廓乳头;
4.讨论:①口腔咀嚼黏膜与被覆黏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差异?②光镜下如何鉴别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四 龋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牙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
2.了解修复性牙本质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牙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修复性牙本质;
2.讨论:①早期釉质龋的发展过程与镜下所见的关系。②口腔咀嚼黏膜与被覆黏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差异?③唾液腺肌上皮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与功能。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五 牙髓病和根尖周炎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的病理变化;
2.熟悉根尖慢性脓肿的病理变化;
3.了解牙髓变性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网状萎缩、牙髓钙化、根尖肉芽肿、慢性根尖脓肿、根尖囊肿;
2.讨论:①龋病是如何发展成根尖周炎的?②根尖周炎的组织学类型有哪些?各型间有何联系?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六 牙周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慢性牙龈炎、牙周袋、牙槽骨水平吸收的病理变化;
2.熟悉龈袋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3.了解牙周膜胶原纤维增生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牙槽骨水平吸收、牙周袋、牙周膜胶原纤维增生、慢性牙龈炎、龈袋;
2.讨论:①牙龈炎与牙周炎有何区别?②慢性牙周炎活动期与静止期的基本病理变化各是什么?③简述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与主要临床表现。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七 口腔黏膜病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口腔黏膜病的基本病变:过度角化、棘层增生、基底细胞空泡性变;白斑、扁平苔藓的病理变化;
2.熟悉红斑、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变化;
3.了解天疱疮、良性黏膜类天疱疮、肉芽肿性唇炎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白斑、扁平苔藓;
2.观察图片: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白斑恶变、红斑、天疱疮、良性黏膜类天疱疮、肉芽肿性唇炎;
3.示教切片:上皮下疱;
4.讨论:①口腔黏膜病中哪些属于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②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口腔黏膜病有哪些?③天疱疮与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的鉴别要点。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八 颌骨疾病和唾液腺疾病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舍格伦综合征、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的病理变化;
2.熟悉慢性唾液腺炎、纤维结构不良的病理变化;坏死性唾液腺化生的临床病理特点;
3.了解巨细胞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慢性唾液腺炎、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
2.观察图片:纤维结构不良、舍格伦综合征、朗格汉斯细胞增殖细胞增生症(嗜酸性肉芽肿);
3.示教切片: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颌骨巨细胞肉芽肿;
4.讨论:①坏死性唾液腺化生为何在临床和病理上易误诊为恶性病变?②舍格伦综合征的病变与临床的联系。③如何理解多形性腺瘤中的“多形性”?④ Warthin瘤为何胞质高度嗜酸性?⑤舍格伦综合征本质也是一种慢性唾液腺炎,它与一般慢性唾液腺炎有何区别?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九 唾液腺疾病Ⅱ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分型及病理变化;
2.熟悉腺泡细胞癌、恶性多形性腺瘤的分型及病理变化;
3.了解基底细胞腺瘤的分型及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
2.示教片子:基底细胞腺瘤、腺泡细胞癌;
3.观察图片:恶性多形性腺瘤;
4.讨论:①黏液表皮样癌组成的主要细胞有哪些?其分型与生物学行为有何关联?②腺样囊性癌分几型?特征性结构是什么?主要生物学行为如何?③恶性多形性腺瘤分几类?哪型最多见?其病理特点如何?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十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囊肿的概念及一般结构;含牙囊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的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2.熟悉囊肿的分类;表皮样囊肿与皮样囊肿的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腺牙源性囊肿、萌出囊肿、黏液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舌骨囊肿;
2.示教切片:含牙囊肿;
3.观察图片:腺牙源性囊肿、萌出囊肿、黏液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
4.讨论:①囊肿的概念及一般结构②含牙囊肿病理变化。③鳃裂囊肿与甲状舌管囊肿在部位和病变上有何区别?④皮样囊肿与表皮样囊肿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十一 牙源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成釉细胞瘤的基本病变及各型病理特点;
2.熟悉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的病理变化;
3.了解混合型牙瘤、组合型牙瘤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各型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
2.示教切片: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组合性牙瘤、混合型牙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
3.讨论:①各型成釉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有何不同?②试比较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与牙源性钙化囊性瘤(起源、病理变化、生物学行为)。③试比较牙源性钙化上皮瘤与牙源性钙化囊性瘤(起源、大体及镜下病理变化、生物学行为)。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实验十二 口腔颌面部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变化、牙龈瘤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2.熟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的病理变化;
3.了解乳头状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病理变化。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观察切片:鳞状细胞癌、牙龈瘤、毛细血管瘤、基底细胞癌;
2.示教切片: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3.观察图片:乳头状瘤、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瘤。
(四)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