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思想道德法律基础道德案例(期末考必用)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9:08
文档

思想道德法律基础道德案例(期末考必用)

40.阅读下面的案例,结合案例揭示,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道德”银行引发的争论人们印象中,“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而“银行”则总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浙江一所高校却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办了一家“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依存起来,并可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一成立,立即引发了诸多争议。好人好事转化为“道德币”2003年11月5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并运行。全院所有大一、大二
推荐度:
导读40.阅读下面的案例,结合案例揭示,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道德”银行引发的争论人们印象中,“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而“银行”则总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浙江一所高校却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办了一家“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依存起来,并可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一成立,立即引发了诸多争议。好人好事转化为“道德币”2003年11月5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并运行。全院所有大一、大二
40.阅读下面的案例,结合案例揭示,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道德”银行引发的争论

  人们印象中,“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而“银行”则总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浙江一所高校却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办了一家“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依存起来,并可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一成立,立即引发了诸多争议。

好人好事转化为“道德币”

  2003年11月5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并运行。全院所有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都被吸纳为储户,其他学生也可以自愿申请开户。深蓝色封面的“道德银行储蓄卡”样式与常见的银行储蓄卡相似,有户名、账号及存入、支出、结余等栏目,不过“币种”一栏却写着“道德币”三个字。

   按照“道德银行”的评估细则,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其他各类好人好事都可获得相应的“道德币”。比如义务献血一次,登记在“储蓄卡”上就是2万元“道德币”。

   除了负责存款的存储部外,银行还设立了支取部。如果出现各种违纪行为,就必须处以2――10万元不等的扣款。此外,当“储户”自身有需求时,也可凭卡向“银行”支取,比如“储户”可根据其做好人好事所积攒下来的“道德币”向“银行”申请相应的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

   这些优先帮助和待遇包括:享受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优先考虑待遇;可申请获赠各类知识竞赛、学术讲座门票及获赠一季度的学科类报纸、杂志等。学期末,道德银行还将对“存款高额者”进行“十佳道德富翁”排名,并予以表彰和宣传。学生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等级还将被列为团内评优、学校评定奖学金的参考。

目前,学院已有3350多名大学生成为道德银行的储户,其中179位储户已获得第一笔“道德币”。

道德的市场化运作是否亵渎道德

  之江学院创办道德银行的目的是:对学生的道德付出给予充分肯定,从而鼓励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风。然而,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刚一提出,立刻就遭到了各方的非议和质疑。

   有人认为:将道德这一人类非常高尚的情操与直接指向金钱和货币的银行联系在一起,将无上崇高的道德行为与赤裸裸的、带有明显功利性质的金钱扯上关系,是对道德的公然挑战和亵渎。当道德称斤论两的时候,道德已不成为道德。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做了好事是为储存起来以图今后回报,就会使道德变味、文明异化。

但许多社会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却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予以高度评价。他们认为,道德银行可使好人好事等道德行为由自发转变为社会关注的行为,这种具体形式非但无可非议,而且恰恰是对道德行为的莫大鼓励。道德银行只是一种比喻,并不等于实际意义上的纯粹货币关系的银行。个人的道德情操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人共同参与道德积累就可使之成为社会财富,而道德银行恰恰起到了这种激励作用。

   还有专家认为,当今社会,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人们不再讳言“钱”字,只要是通过诚实劳动获取的财富,都将得到社会的认同。与此同时,社会进入一个个性张扬的年代,文化的发展也趋于多元。而道德总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使得对道德的衡量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有一个模式,而是趋于多样化。道德银行的设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子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对道德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道德评价需要显见的制度

  一些对道德银行持反对态度的教师认为,道德银行把道德视为财产,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不良启迪。认为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呼唤道德的回归,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如果任何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都可以换取回报嘉奖,更将使道德银行变味。他们认为道德银行游戏规则本身存在着功利性,更容易将功利性扩大化。道德存款的支取制度直接指向待遇,并对评奖、评优和奖学金等有明显导向和暗示作用,有将道德功利化的嫌疑,并将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在做好事或参加公益活动时的出发点带有功利色彩,这将背离道德教育的初衷。

  浙江大学法学院某伦理学教授承认道德有功利性,也有其非功利性的一面。人们在行善时也希望得到肯定和回报,物质反馈是其中的最低限。对于道德和善行作经济上和物质上的反馈古而有之: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古代的宗祠将对宗族作出贡献的人列入祠堂刻名立传也是一种回报。

也有人认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助人为乐,讲求无私奉献,但总是付出而没有回报,这本来就是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道德银行将道德评价与道德的赏罚变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和形式,为公正的奉献与回报提供了保障,符合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

道德建设需要实践平台

  道德的定义在争论中日渐明晰。是否创办道德银行,学院领导当时的主要衡量标准有以下几点:一是道德银行是否能引发学生对“道德”涵义的深刻了解和思考?二是道德银行是否能让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可操作性的机制和平台?三是是否能对提高学校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四是道德银行的出发点和最终结果是否都是对的?

   道德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就道德讲道德会陷入空洞和虚幻化。大学里的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理论上的阐述是完整的,但需要实践,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道德规范和约束。道德银行使道德“从天上来到人间”。

   关于道德银行的争论,引发了学生对道德问题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它在传统课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让高校的道德教育得到了具体化,使之更富有实践性。

   学校领导力排众议,将道德银行由纸面的设想推上了实践的平台。学校对于“道德银行”这几个字看得很淡,认为名称只是学生开展自发活动的一个载体。只要这种新的实践载体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更好地开展道德活动有帮助,就不应该多加指责。就在“道德银行”提出之前,学校还曾自发组织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活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从小培养诚信的良好品质。在学校年看来,两者的出发点和性质是相同的,都应该鼓励。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将传统理念与现实结合,追求与现实生活合拍的文化和效果,但他们的出发点和本意都是好的,希望外界不要人为地将“道德银行”物质化、功利化。

[案例提示]

1、用好人好事换取道德币,这是否是对道德的亵渎和公开挑战?“道德银行”鼓励人们把所做的好事记下来,这与传统道德中“做好事不留名”冲突吗?

2、什么是异化?你认为本案例中的“道德银行”是一种异化现象吗?

3、你认为传统的道德评价体系完善吗?对道德和善行作出物质上的反馈是否应该?

4、将道德银行扩展到全社会范围,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互助型社会的建立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答案要点:本案例通过对浙江大学之江学院成立“道德银行”这一事件以及相关评论的介绍,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度。

银行存取金钱,以营利为最大目的;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道德银行”鼓励人们把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记载下来,用好人好事换取“道德币”。这种做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观念,同时对传统的道德评价也提出了很大的质疑。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进步意义,对奉献者的回报是社会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和认可,这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更何况这只是一种激励而并非是支付真正意义上的对待报酬。“道德银行”通过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方式,倡导一种“多予少取、多予不取、无私奉献”的道德理念,将道德行为由自发转变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行为。总之,道德银行这种市场化运作形式,符合国际潮流,是与国际上的“义工制度”“志愿者制度”相对应的一种制度。在它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道德银行的创新性和进步性上来,不要人为地夸大其功利的色彩。

应该看到,道德银行目前只是在高校校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实行,大学生思想活跃,关于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作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在传统课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上,让高校的道德教育得到具体化、实践化的发展。这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突破点和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更好的适合全体社会普遍范围开展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41.张华是第四军医大学七九级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他说:“一个人为着一个伟大理想而活着、战斗着,他就会成为一个崇高的人,就会从庸人的鼠目寸光中,从苟且偷安和贪生怕死中出来。”1982年,他为救一位落入粪池的69岁老农而献身。

张华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在第四军医大学以及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第四军医大学迅速掀起了学习张华的热潮,并使这项活动持续至今。张华所在的二大队改成了“张华大队”。十多年来,张华大队拥有三个百分之百:英语四级通过率百分之百;服从分配,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百分之百;毕业生成才率百分之百。张华的生命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延续。

在学习张华的活动中,有位大学生投书报刊,提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的疑问。他认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舍身救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农,等于拿金子去换石子,是毫不值得的。” 

问:张华为救老农而献身值不值得?请予以评说。

(答案要点:张华舍身救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他的行为创造了宝贵的精神价值。精神价值对社会对他人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精神价值比物质价值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42.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到工厂、农村、、学校,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1979,华罗庚应邀去英国讲学,题目是《为百万人的数学》。海报贴在街头,连饭馆老板都关心这次演讲。伦敦数学学会秘书长在写给他的信中说:“我只能期望我们的数学界能把您的榜样铭记在心,而去做些实际成绩来。”

在这次讲学途中,一位外国朋友问他:“华教授,您一定成了百万富翁了!”他以为应用数学是门赚大钱的买卖。华罗庚笑着回答:“我的确很富有,我在这十多年里获得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精神财富。”

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学者问他:“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回国感到后悔吗?”华罗庚含笑笑道:“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图舒服。活着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祖国!” 

问:请谈谈你对数学家华罗庚爱国情感的理解。

(答案要点:1.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使人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2.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使人产生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3.强烈的爱国情感,能够激发人的聪明才智;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思想基础。)

43.李向群出生于海南省一个富有家庭。入伍前,他是一个运输队的“小老板”。他父亲对他说:我们党的富民,使我们家逐步富裕起来,可我们家中还没有一名党员,你到后一定要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带着父母的嘱托,他来到了。工作、训练事事争当先进。一年后,他探亲回到家。母亲第一句话就问他:孩子,入了党吗?他红着脸说:快了。当他从广播、电视中知道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一种军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探亲假并未到期,也并未催促,就主动告别父母,乘飞机尽快赶回。果然不出其所料,开到了湖北长江抗洪前线。他豁着生命,七天七夜奋战在大堤上,先后晕死三次,醒来后又出现在战士面前。党组织根据其表现,让其火线入党,他还未来得及交第一次党费,过第一次党组织生活,第四次累倒时则永远没有站起来……

问:李向群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你认为他的追求值得吗?

(答案要点:李向群追求的是崇高的人生理想——主义理想。他自觉的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坚实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党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把自己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崇高理想。李向群虽然牺牲了,但他和中华民族无数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而献身的英雄人生一样,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44.光阴似箭,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 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心理很清楚,家里确实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3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的情景,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有一次,她去刨地瓜,5岁的儿子没有人照看,掉地地窖爬不上来……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自己的老母亲。他动情地对妻子说:“庆芝,我欠你的太多了!等从回来,我一定会加倍补偿”。 “你就放心去吧”,庆芝抽泣着说,“一个人出门在外,好好保重身子。”在那些日子里,王庆芝一边为丈夫收拾行李,一边悄悄地抹泪。要走了,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母亲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在老人的耳朵旁,声音颤抖地说:“娘,儿子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多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年迈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舍不得地问。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的声音哽咽了。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跑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 无情未必真豪杰。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浓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一天,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这一次,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加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为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去为之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堂,有愧于群众。” 

问:孔繁森是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要点:孔繁森在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做到了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两次进藏。 孔繁森的身体体现了集体主义所倡导的自我牺牲精神,即个人自愿地为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及为成就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理想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45.10月2日晚10点半左右,东塘路段一位张姓女士的提包被骑无牌摩托车的歹徒抢走了,正搭摩的返校的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2001级1班学生赵长平听到失主呼救声后,与摩的驾驶员胡海林商议一起去抓贼,两人加速追赶前面的摩托车。当赵长平坐的摩托车接近歹徒的摩托车时,赵长平飞起一脚狠狠地踹向歹徒,两个歹徒摔下摩托车,丢下装有巨额现金的提包和摩托车仓皇逃跑。然而,由于车速过快,赵长平来不及收脚,右腿撞在了停在路边的11路车上,导致粉碎性骨折,随后被赶到现场的110、120及失主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抢救。

问:从赵长平同学的事迹中谈谈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答案要点:(1)赵长平同学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全社会的颂扬,他为人生写下了光辉而有意义的一页。(2)从中得到了如下认识: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的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再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的现有价值与应有价值的统一。)

46.张某,男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他告诉我们,在中学时候他是一名优秀生,一次考试得了急性肠炎,结果成绩不理想。此后每次走进考场就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脑子里不知该想什么。心理越急脑子越不听使唤,以至思维无法正常进行。走出考场时,一切恢复正常,然而为时已晚。

问:如何才能帮助张同学消除考试焦虑和紧张的问题?

(答案要点:(1)考前减压,考场压力是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的,因而减轻压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2)树立自信,消除紧张情绪 在正确认识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考生还要树立自信心,轻装上阵,消除紧张情绪,克服不良心理反应。(3)提高挫折阈限,稳定心理素质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对自己进行挫折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一点调试紧张心理的方法,便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4)合理安排学习,劳逸结合 考前认真学习,不打无准备之仗,但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科学地运用大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7.请分析下列材料,并谈谈你的观点:

材料一:某专科学校一名女生因为晚上自习回来,寝室同学未开门,第二天就将两公升汽油倒在寝室地板上点燃,酿成火灾……;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

--《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06日 

材料二:某著名高等学府的女生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是买不起一件喜欢的新衣;其他学生自杀的理由也很琐碎,可以说无所不包。教育界曾为这一切究竟归咎于心理还是道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专家认为,心理固然脆弱,但极度自我中心,漠视社会家庭责任的道德失落与人格缺失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人民网2001、8、22教育时评

(答案要点: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比较突出,尤其表现在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的感受到压力或不适应之时;他们常常无法主动、有效的排解压力或困境,又不善于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考虑问题往往片面或偏激;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48.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性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

试分析这段话中所蕴含的人生价值原理。

(答案要点:个人的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便无法存在;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是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

49.根据材料“再读《伤仲永》”,分析论证成才需要理想。

古文名篇《伤仲永》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仲永生于农家,自幼聪明异常,有过人天赋,没读过一天书,却会识字、写字;没上过一天学,却写得一手好诗,写得一手好对子。由此,仲永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乡邻皆称其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小小年纪的仲永倍爱器重,常被乡邻富贾邀为座上宾,好酒好菜款待,经年累月如此。仲永乐不思蜀,别无他求;其父也常带仲永游历,从中获取了不少钱财,更是乐此不疲。业已成年的仲永,已与一个平常人没有任何不同了。

(答案要点:在人成长过程中,理想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理想可以使人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的。)

文档

思想道德法律基础道德案例(期末考必用)

40.阅读下面的案例,结合案例揭示,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道德”银行引发的争论人们印象中,“道德”意味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而“银行”则总和金钱联系在一起。浙江一所高校却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创办了一家“道德银行”,将道德行为折合成“货币”的形式依存起来,并可支取申请相关帮助或享受相应待遇。道德银行一成立,立即引发了诸多争议。好人好事转化为“道德币”2003年11月5日,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并运行。全院所有大一、大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