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人:
| 课 题 | 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 (分2个课时) | ||
| 教学目的 | 1. 理解地理环境存在地域分异且呈现一定得规律性,各自然带及其成因; 2. 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了解自然环境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 ||
| 课程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存在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 ||
| 重、难点 | 1. 高、中、低纬三大地域分异规律。 2. 各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 ||
| 讲课类型 | 课堂讲授型 | 教学方法 | 通过对诗歌、图片、自然带分布图的分析去讲述,探究法 | 
| 环节 | 方法 | 教 学 内 容 | 学生活动 | |
| 导入 (5分 钟) 讲述 差异 性的 概况 (10 分钟) | 通过 诗歌图片 感性 认识 差异 性 转承引出 差异 性的 体现 板书 解说 强调 |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诗歌,大家通过诗歌的内容,看看能不能听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或写的是什么事物? (请同学朗读《敕勒歌》;白居易的《忆江南》;王维的《相思》;白居易的《游大林寺》) 答:《刺勒歌》写的是甘肃、内蒙一带的草原风光。 《忆江南》写的是江南风景。 《相思》写的是红豆(相思豆)生在南方。 《游大林寺》写到山上的气候与山下的不一样。 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诗歌就猜到诗人写的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各地的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区域(强调差异的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大的方面我们可以从全球性的范围去划分,小的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区域去划分。(边讲边板书) 自然带 (联系五带的划分、一月七月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联系刚才读过的诗句:南方炎热北方寒冷、同一纬度内陆和沿海风景的差别、山上山下风景各异来说明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因素) 1 、 区域性地域分异其实是指陆地上的环境地域分异。 2 、 要分清海陆分异和海陆位置导致的分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陆分异是从全球性地域分异来讲的,规模较大。海陆位置导致的差异是讲陆地上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规模较小,以及山地气候变化规律等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 | 请同学每朗读一首诗歌后回答诗歌中所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观——分别是内蒙古草原、江南美景、南方红豆、山寺景色 在书本上把普遍存在几字划上重点符号。 | |
| 环节 | 方法 | 教 学 内 容 | 学生活动 | |
| 讲述 自然 带的 形成 讲述自然带的命名 (10 分钟) 讲述 由赤 道到 两极 的地 域分 异 (15 分钟) | 边讲 边板 书 过渡 板书 强调 过渡 板书 引入 板书 观察 活动 |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自然带的形成。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水热组合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如《相思》这首诗里写到的红豆就只能生长在南方。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共同形成了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书本70页就有一个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我们一眼看上去感觉颜色花花绿绿都不知如何看起。学习其中一个任务就是要学会找规律。我们先来讲一下自然带的命名。 自然带的命名:(以人的姓名作类比,热带雨林带作例子) 温度带 + 植被 + 带 1 自然带名称的写法和气候带、植被的写法上的不同。 (以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为例) 2 荒漠是从植被状况而言的,可用于自然带的命名。沙漠是一种景观,也是气候带的一种,与之不同。 解剖学研究人体构造时会把人的器官沿各个不同的方向进行切片,我们现在也借用这个方法把地球切片。这节课我们就沿纬度的高低把地球切开若干分,看看由赤道到两极自然带有什么分异规律。 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切割地球呢?因为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植物的生长的要素有:热量、水分和光照等。所以这样切割的话最突出的是哪一种影响因素呢? 1. 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现在我们以高、中、低纬来切割地球,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哪一个纬度带的自然带分布最复杂。(引导学生从颜色上去看) 很容易看出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最复杂,我们再仔细观察高、低纬地区的自然带,找出可以横穿整个的自然带有哪些? 答:高纬地区有苔原带、针叶林带,低纬地区有热带雨林带。 问:为什么它们可以横穿整个,而其它自然带不能呢?(提示可以从它们的纬度位置、热量差异方面去考虑) 答:低纬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多数距海不远,水分和热量差异不大,同属高温多雨。高纬地区,太阳辐射少,气候寒冷、蒸发量小,沿海受海洋的影响不如中纬地区大。 现在我们来观察最复杂的中纬度地区,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按距海的远近沿经度把中纬度地区再切割,把中纬度的自然带切割为东岸、西岸、内部去观察。看看三个地区各有什么独特的自然带组合? 答:东岸中纬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带组合。 西岸中纬度地区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组合。 内部地区为:中部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 " 在老师指导下观察命名规律,尝试探索 集体回答:热量 模拟切割低纬自然带时,用书把中、高纬盖住(切割高、中纬时方法类似) 用笔分别在东、西、内部各画一条观察线。 | |
| 环节 | 方法 | 教 学 内 容 | 学生活动 | |
| " 小结 | 强调 思考 板书 (边讲边板书) 强调 对比 强调 | 随纬度的增高,气候变得更加的严寒,林相从常绿林变为落叶林。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东西两岸,它们同样都靠近海洋,为什么自然带又有不同呢?中低纬的地方一个是常绿阔叶林,另一个是常绿硬叶林(提示可从气候和干湿度去考虑)? 为什么东岸中高纬地区的针叶林带的下限比西岸大(提示可从洋流分布情况去考虑)? 答:西岸中低纬更干燥为地中海气候;东岸中高纬受寒流影响。 2. 北半球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边讲边板书) 冰原带 | ||
| 苔原带 | ||||
| 亚寒带针叶林带 | ||||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温带草原带 温带 荒漠带 | |||
| 阔叶林带 | ||
| 温带常绿硬叶林带 | ||
|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 ||
| 亚热带荒漠带 | ||
| 热带季雨林带 | ||
| 热带草原带 | ||
| 热带雨林带 | ||
2、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是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的。
3、南半球的自然带分布比起北半球来说少了苔原带和针叶林带,这是因为南半球该纬度带所处的地方是海洋。
大家翻开地图册,“世界气候类型图”,并以课本70页的“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作一个对比。看看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课后把自然带相对应的气候类型写在以上的表格里。
| 从两图的相似性可以证明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植被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最佳反映。气候类型的命名很多与自然带名字相关,而自然带名称命名依据一般是植物分布的名称。 | " 思考及回答问题。 | ||
| 教学后记 | 课后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诗歌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第二讲时)建议采用分组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该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 ||
一、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1、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
自然带
2、自然带的命名:
温度带 + 植被 + 带 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二、地域分异的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 冰原带 | ||
| 苔原带 | ||
| 亚寒带针叶林带 | ||
|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温带草原带 温带 荒漠带 | |
| 阔叶林带 | ||
| 温带常绿硬叶林带 | ||
|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 ||
| 亚热带荒漠带 | ||
| 热带季雨林带 | ||
| 热带草原带 | ||
| 热带雨林带 | ||
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分异规律: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