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含答案与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30:17
文档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含答案与解析)

第八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成为主要矛盾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年,中国党人认为必须“使苏维埃现行各种,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党人这一
推荐度:
导读第八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成为主要矛盾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年,中国党人认为必须“使苏维埃现行各种,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党人这一
第八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成为主要矛盾

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年,中国党人认为必须“使苏维埃现行各种,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党人这一认识(    )

A.强调了土地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年7月,日本制定“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提出“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设法分化、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其目的是(    )

A.速战速决            B.民族同化                C.蚕食鲸吞            D.以华制华

年,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市民争相观影。关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取得了胜利                B.是八路军在华北战场发动的一次战役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这是战略防御阶段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年,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6.某年9月5日,《大公报》在《瞻望北方胜利》社论中写道:“自上月二十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这次晋冀豫的出击……对敌人……也给予一个致命的打击……粉碎了他们的谣言,更歼灭了他们的残命!”由此可见,当时(    )

A.国共两党摩擦加剧                        B.百团大战振奋了国人精神

C.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                        D.北方抗战已转入阶段

7.阅读下表:

时间条例名称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由表中内容可知(    )

A.官僚资本逐步控制国家经济                    B.实行统制经济服务抗战需要

C.凯恩斯主义对中国影响深远                    D.国营企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支柱

8.抗战爆发以后,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残酷艰难的环境反而使中国人“深深地感觉祖国的可宝贵,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这反映了(    )

A.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达到新高度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

C.中国抗战具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D.争取民主自由运动推进抗战胜利

年9月,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的统治

10.说:“从中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    )

A.适应了国民的需要                        B.促进了土地的结束

C.推动了抗日战争的                        D.有利于战争的胜利

年12月,批转陈云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要求各战区都要组织接管大城市的班子,以便执行接管任务。对此判断最准确的是(    )

A.是为贯彻七大基本精神                    B.是为贯彻七届二中全会基本精神

C.是三大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                    D.为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经验借鉴

年3月,说,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化为工作队。这是因为(    )

A.新民主主义即将取得基本胜利            B.政权在的统治结束

C.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D.新中国的成立具备了组织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5分,15题12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生气蓬勃的中国大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高举起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选集》

材料二  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领导的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摘编自章开沅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的首都南京。

——摘编自《剑桥中华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中国指明方向。(8分)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8分)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重要意义。(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材料二  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的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而这一大步又同时为推进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其他罪行。(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8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交,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发表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原因根据材料,史论结合。)(12分)

第八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等信息,表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团结一致对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故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在遭受列强不断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排除A项:1935年华北事变,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从题干信息“1936年”“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中日已经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党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深刻的民族性质”的信息不符,应排除;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1938年7月正处于抗战期间,“拉拢归顺”等说明日本是要分化抗战阵营,实现以华制华,D项符合题意;“促进对杂牌军的拉拢归顺工作”与速战速决、民族同化无关,故A、B两项错误;蚕食鲸吞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台儿庄大捷是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故A、B两项错误: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而台儿庄大捷发生于1938年3月至4月,故C项错误;台儿庄大捷发生于1938年3月至4月,是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故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是在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比较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适当减租可以提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题干所述1942年的规定与王明“左”倾路线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是在全民族抗战中主动进攻日军的百团大战,故B项正确、A项错误;粉碎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是淞沪会战,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抗战进入阶段,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国民加紧内迁各种企业,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的控制,这说明实行统制经济,服务抗战需要,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可知民族反抗意识的觉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达到新高度,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不是抗战的持久性和艰苦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争取祖国的自由与个人息息相关,而不是说争取民主自由运动,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1945年9月,处于重庆谈判时期,论述“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旨在促进民主、和平建国,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故A项错误:1945年中国党并未主张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批判的统治,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了东北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这为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首选在东北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这一战略思路的提出有利于战争的胜利,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属于战争时期,故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组织接管大城市的班子,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这为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经验,故D项正确、B项错误;七大的精神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建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广大人民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C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新民主主义即将取得胜利,将野战军转化为工作队是为了在新的广大地区开展工作,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A项符合题意;政权在统治结束的时间是1949年4月,排除B项;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排除C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使新中国的成立具备了组织基础,故排除D项。

二、

13.【答案】(1)事件:国民。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理解:党员数量和人民数量的增加;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后期的主战场。成果:百团大战。

(3)原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主力;人民占领了南京。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斗争的士气。

【解析】(1)问第一小问事件,结合材料的内容可知“中国大”指的是国民;第二小问理论,结合所学得出国民之后,提出了工农武装测据理论。

(2)问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二“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领导的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映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得出党员数量和人民数量的增加,建立广泛敌后抗日根据地;据材料二“同时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得出思想的成熟,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第二小问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百团大战。

(3)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国民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的首都南京”得出渡江战役,了南京,推翻政权在的统治;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的角度归纳。

14.【答案】(1)罪行: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活人做试验;“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战养战”,对华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

(2)任务:争取民族;实现近代化。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苏联出兵东北;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支持(援助)。

【解析】(1)问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日本侵华史实得出731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用活人做试验;结合伪满洲国得出推行“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结合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得出实行“以战养战”,对华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

(2)问第一小问任务,由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面临争取民族和实现近代化两大任务”得出争取民族,实现近代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因素得出苏联出兵东北,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放了原子弹;结合抗日战争的性质得出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支持(援助)。

15.【答案】示例一  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了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进行侵略,国民没有明确坚决抗日态度。而中国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组织义勇军,内爱国将领同样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中国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全民族抗战迅速展开。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国民的根本利益受到威胁。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如果有其他答案,或者用其他理由说明,言之成理亦可。)

文档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含答案与解析)

第八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九一八事变后出版的报刊和书籍,人们在统称中国各民族时一般都要用“中华民族”,而很少用“中国民族”“国族”或“全民族”等概念。这说明当时()A.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成为主要矛盾C.民族救亡意识空前强烈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年,中国党人认为必须“使苏维埃现行各种,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党人这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