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读美术课程标准 |
| 当今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开展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在诸多竞争领域和竞争形式中,教育的竞争是至关重要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加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力度,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呼唤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江总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科教兴国”重要战略的实施奏响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美术课程标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此亦可看出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另外,我们还要看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果说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则是课程的“肉体”,因此,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的意义,在于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一、崭新的理念 在课程标准出来之前,我们很多同志见到新的教材都有一种迷茫,感到新的教材不好教,没法教,尤其是美术教材的变化最大,其实因为我们对教材的出台背景尚不知晓,没有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没有抓住其中的主线。细心研读之后,我们会发现,《课程标准》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即在教育教学中更加突出了“人本、主体、个性、潜能”。(人本: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个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共性,更要重视培养人的个性;潜能:脑的开发,手脑并用,智慧无穷,开发人脑,培养动手能力,进行艺术教育。)它应该成为指导我们尽快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好地把握教材、大胆地进行创新探索、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行动指南。 二、崭新的要求: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耳目一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应该领会其中三个基本要求: 1.美术教育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美术教育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3.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也给予我们教师以更大的探索与创新的空间。 三、崭新的环境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实施新课程,要多了解一些新课程环境。 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 表现方式 传统的课程环境 新的课程环境 教师与学生的位置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 单方面发展 多方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 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习的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活动的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 教学的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多项交换 四、理解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1.我们应该清楚,艺术教育具有偏于暖性的特征,即指偏向于情感、自由的倾向。与科学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单一性以及结果的唯一性比较,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加以评价。这样,学生的美术学习就具备了主动性、自由性、完整性和情意性。这些特征是美术学习的魅力所在。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特征,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尽量做到冷暖协调,并要适当增加暖性。 2.美术教育具有全体性特征。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让缺乏视觉文化的文盲从我们的手中产生。因此美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3.普通美术教育必然带有强烈的情意性。教师要认识到,在美术学习中,情感恰是一个很值得注意和利用的因素,可纳入研究的范围。应将教学与学生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尽可能以生动的内容、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尚情感,疏导和排除不良情绪和情感。活跃、生动的课堂情景是美术教育情意性的具体表现。 4.美术教育具有差异性。学生的视知觉与主观因素以及个性气质的不同都会造成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差异。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它、呵护它,并依据这种差异性开展教学工作,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切不可求划一,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态度和评价方法。艾斯纳批出,艺术不存在所谓完美的解释,“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应尽可能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纵向评价。而且,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细致、审慎,充分考虑到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意志、兴趣、观察力、表现方式及效果等方面的变化。总之,评价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5.美术教育的经验性特征。美术教育是极少数注重经验性的学科之一。学生要直接地接触对象的感觉特征,并获得对形式原理的理解,进而还要获得对意蕴的理解,最后还要运用某种媒体和一定方法,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物化为具有形式感的美术作品,完成创造任务。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儿童不是画他们的所见,而是画他们的所知”,这里,视觉也是有思维介入的。对技能的要求应该适当。教学中要充分启动学生的感知觉,使他们充分地运动肌体,不能只培养夸夸其谈、述而不作的学生。 五、我们应如何应对?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尽快地更新观念,形成更新的育人理念。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个学科的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视为教育者;要转变自己已有的传统教育观念,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转换) l教师是学生成长的 引领者l教师是学生潜能的 唤醒者l教师是教育内容的 研究者l教师是教育艺术的 探索者l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l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l教师是校本课程的 开发者
我们应首先学会怎样学习,学会怎样去教、怎样来看孩子、怎样来对待学生。课程标准尤其着重谈了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学生。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我们要教会学生: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美;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美;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美;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美; 用自己的双手去表现美; 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美。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四个美术学习领域的教学时,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乐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了解学生,合理施教。 1.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怎样看待我们的“学生”?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① 探究的需要;② 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③ 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④ 责任承担的需要。 2.我们应该清楚何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学得最好? ①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②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学习,注意创设一个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③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采用各种媒体与方式来实施我们的教学任务,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④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留给学生难度适当的作业,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技能“难关”,给他们成为“英雄”的机会,满足他们探究的需要。 ⑤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要使他们明白学习(美术)的价值与意义。使美育的潜移默化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⑥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并给予学生以适度自由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⑦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我们的学生,“把人当人看”,蹲下身来同孩子们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无尽的爱。 ⑧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首先对学生寄予更大的厚望,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明白自我的价值,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感到非常乐观与轻松,从而使有心理负担的孩子放下包袱,愉快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接受美的熏陶。 ⑨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美术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实用性很强。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美术应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如常让他们的美术知识技能得以发挥,实现他们在美术学习方面的价值,使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使兴趣在实践中得以加浓。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尊心得以一定程度的满足。 ⑩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认真从每一点滴做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以良好的师德与渊博的美育专业知识及娴熟的美术技能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以爱心来赢得学生的爱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学生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人,是祖国的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的美术教育应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对之施行审美等一系列显示美术独特属性的教育,使学生的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格得到完善。这一教育目的所组成的结构好似一个“果体”,我们的美术教育是要着力使“果体”的“果肉”、“果核”与“果皮”能够在美育的熏陶下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了解我们的学生,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基本功,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采取并营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 总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怎样获取美术知识、技能,使之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育,还要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和谐、全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作者:顾平,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及其教育》,作者: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美],湖南美术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