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分为100分)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分 | 核分人 |
| 题分 | 30 | 10 | 14 | 20 | 14 | 12 | 100 | |
| 得分 |
| 得分 | 评卷人 |
1.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2.“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3.对教育的等级化、化和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5.下列选项中,对教育学发展阶段表述正确是( )
A.孔子的《论语》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C.1903年的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梅伊曼
D.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6.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
A.人格培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
7.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8.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9.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是( )
A.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来巩固知识 B.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来巩固知识
C.运用感知觉的对比来巩固知识 D.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0.“窥一斑而见全豹”所描述的人的知觉特征是(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1.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 )
A.弗洛伊德主义 B.行为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12.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 )
A.考夫卡、苛勒 B.斯金纳、皮亚杰
C.詹姆斯、杜威 D.马斯洛、罗杰斯
1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 )
A.注意的指向性 B.注意的集中性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4.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主张( )
A.探究法 B.讲授法 C.发现法 D.讨论法
15.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动机。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避免困难的倾向 D.避免失败的倾向
| 得分 | 评卷人 |
1.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 性、免费性、 性。
2.《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 的教育代表作。
3.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
4.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 是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
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 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7.测验的可靠程度称之为测验的 ,而测验能测量到的所需要测量的东西则是测验的 。
8.《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 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 得分 | 评卷人 |
1.非形式化教育
2.教育目的
3.陶冶教育法
4.道德两难法
5.操行评定
6.学习策略
7.自我效能感
| 得分 | 评卷人 |
1.简述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试述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中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4.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 得分 | 评卷人 |
1.试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试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保持。
| 得分 | 评卷人 |
【材料】一位教师在发现他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巧妙地讲起家乡果园的事情。他说:“我们村子有大片的苹果园,寒暑往来,春华秋实。有一天秋末初冬,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有些要落叶的果树枝上竟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小时候,我每每捧着这些小果子发呆。后来,我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了,是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的。今天,同学们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同学们深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逐渐消失了。
请根据教育学相关原理,对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进行评析。
参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2.B【解析】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这个顺序。
3.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等级化、化和化。
4.B【解析】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
5.D【解析】《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所以A是错误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所以B是错误的。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的作者是德国的拉伊,所以C是错误的。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6.C【解析】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7.A【解析】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做出区分而进行的评价。
8.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定义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D【解析】“五到”强调运用各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10.A【解析】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1.C【解析】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2.A【解析】略。
13.B【解析】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
14.C【解析】略。
15.D【解析】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别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二、填空题
1.义务;强制 2.洛克 3.教育媒介 4.学校教育 5.成熟
6.教育目的 7. 信度;效度 8. 六周岁
三、名词解释
1.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2.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5.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7.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2.(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4)学习者的年龄、智力、学习态度、教学指导等。
4.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具体情况和使用。在进行学习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这位教师能够成功的让班级远离早恋,关键在于他巧妙的引譬设喻通过植物的一种自然属性来喻人的本性,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点明问题的关键,这样做:
第一,避免了与学生在“早恋”问题上的正面交锋。这一问题毕竟属于敏感的话题。如果教师表示一种直接的反对态度,不但不会对学生产生一种说服力,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老师以自身经历的工作说明,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兴趣,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吸引力。这就便于让老师和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进行便于沟通。
第三,这位教师的例子具有更强的启迪性。这位教师的谈话目的是不要学生“早恋,”但是并没有开门见山涉及话题,而是以曲求直,用了一个学生易懂的真实例子,果树开花结果。巧妙地运用了人与植物一种类似性,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效果,更容易让学生思索,产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积极地,正面地去引导、启发、教育学生,同时必须注意教育的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个模式和一刀切。善于从实际出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去感化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