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识分类 | 主要知识点 | 
| 重要时间 | ●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雅克萨之战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达到顶峰;明清时期在对外交往方面推行闭关锁国。 | 
| 重要事件 | ●李渊建立唐朝,唐末火药运用于军事、唐朝咸通九年印制《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宋辽《澶渊之盟》、北宋张择端著《清明上河图》、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岳飞抗金——郾城大捷、泉州成为第一大港口。 ●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定都大都、《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繁荣景象、和正式归属管辖(是在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时已经归属)、创立行省制度、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八股取士、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抗击荷兰收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顺治册封五世、康熙册封五世班禅、雍正设立驻藏大臣、乾隆“金瓶掣签”制度、伊犁将军(管辖)、1684年施琅收复,清朝设立府,隶属福建省、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修建(清朝第二政治中心)、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 
| 重要制度 | 隋朝创立,唐朝发展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元朝创立行省制 | 
| 社会 | 时间 朝代 |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
| 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 ①经济上:封建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结束) 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也称帝制)1911年辛亥结束;新中国成立结束封建制 | 第一阶段: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 | |||
| 第二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的融合 | ||||
| 第三阶段: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 ||||
| 隋朝(类似秦朝) | 隋文帝 (杨坚) | 581年建立隋朝 ●5年统一全国,开创“开皇之治”,创立三省六部制和采用分科考试选拔。 ●提倡节俭,使隋朝存粮食最多、最为富裕的王朝之一。 意义:●结束割据(长达300年),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 ●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隋唐强盛奠基。 | ||
| 隋炀帝 科举制开创于隋朝 | ●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的制度,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选官的范围由士族地主扩大到庶族地主 | |||
|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 | ●修建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隋朝大运河。 ●中心洛阳南端余杭(今浙江杭州)北端涿郡(今北京)。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隋炀帝要结合修建大运河来评价,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 功: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沟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给我们一笔文化遗产,历代沿用至今。过:隋炀帝推行,滥用民力。结论:功在千秋,过在一时,功大于过。 | |||
| 李春 | ●隋朝工匠李春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修建赵州桥 ●地位: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拱大石桥; ●意义:从行走的角度看开创了世界平拱桥的先河。 | |||
| 李渊 (唐高祖) | ●隋炀帝引发农民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国家又归统一 ●长安地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国际性大都会,建筑布局影响周边国家。 去东西市购物,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 ||
| 唐朝发展科举制,到清朝末年(1906年)废除,持续1300年 李世民 (唐太宗) | ●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功: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贞观新政,内容如下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劳役天数,以物代役松束缚。 2)政治上:完善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3)法律上:宽省刑律,修订《唐律疏议》。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过:到唐太宗统治晚期,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政局大不如前。 ●结论:功大于过,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 ||
| 扫平东突厥(北方)唐太宗东突厥,任其贵族,留其风俗,对少数民族推行开明的民族,少数民族受感召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 |||
| ●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今)首领松赞干布和亲,密切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1.带去科技、物种书籍,大大促进吐蕃(藏族)经济文化。 2.松赞干布接受册封。 3.奠定汉藏密切关系。 拉萨大昭寺修建纪念文成公主,还有文成公主的像。 | |||
| ●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半岛佛教、人文社会重要资料,成为明朝小说《西游记》的蓝本。 | |||
|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 友好使者代表:阿倍仲麻吕 | |||
| 武则天 | ●功:1)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提高普通地主地位。 2)发展科举制,从普通地主中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 4)设立殿试(第一个亲自面试学生)和武举(还是有武状元)在其统治时间,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史称“贞观遗风” 过:任用酷吏,刑法过于严酷。 ●结论:所以功大约过。 | ||
| 唐玄宗 |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因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故这一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是唐朝最鼎盛时期。 | ||
|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修建唐招提寺,传播唐朝的文化,被尊称为日本律宗初祖和“天平之甍”,对发展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 | |||
| 科技发明 | 曲辕犁和筒车 | ||
| 文化 | 发明雕版印刷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 ||
| 唐末火药运用于军事(“火箭”、“飞火”),进入热兵器时代。 | 
| 五代十国 | 《资治通鉴》记载的事情从战国到五代为止 | ||||||||
|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并立 | 政权名称 | 民族 | 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重要事件 | ||
| 三足鼎立 | 辽 | 契丹 | 916 | 耶律阿保机 | 辽被金所灭 | ||||
| 北宋 | 汉族 | 960 | 赵匡胤(宋太祖) | 东京 |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北宋被金所灭 | ||||
| 西夏 | 党项 | 1038 | 元昊 | 兴庆 | 被蒙古所灭 | ||||
| 两雄相争 | 金 | 女真 | 1115 | 完颜阿骨打 | |||||
| 南宋 | 汉族 | 1127 | 赵构(宋高宗) | 临安 杭州 | 岳飞抗金,取得郾城大捷的胜利 | ||||
| 蒙古 | 蒙古 | 1206 | 成吉思汗 (铁木真) | 功:统一蒙古 过:扩张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 |||||
| 元朝 | 1271 | 忽必烈 | 大都 |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的盛况 | |||||
| 和议 | 三个和议 | 签订双方 | 共同内容 | 意义:都推进汉化改革 | |||
| 澶渊之盟 | 北宋 | 辽 | 送岁币 | 没有割地 | 1、积极: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繁荣的景象。消极:加重北宋人民负担,开战争赔款先河 | ||
| 宋夏和议 | 北宋 | 西夏 | 少数民族推进汉化改革(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 | ||||
| 宋金和议 绍兴和议 | 南宋 | 金 | 割地 | ||||
| 定都开封 | 文化 | 具体内容 |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使用陶活字 | ||
| 北宋画家张择端著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展示北宋开封(东京、汴京)的城市风貌,是北宋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宋代的社会生活基本情况(看学案),汴河是天然河流。 娱乐场所——瓦舍勾栏 ,宋代“元旦”就是现在春节。 | ||
| 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起到推动作用 | ||
| 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 | ||
| 司马光著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从战国到五代十国时期历史。 豪放派代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 ||
| 农业:引进越南占城稻,太湖流域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第一位,谚语“苏湖(苏州、湖州)熟,天下足”。 手工业:瓷都——江西景德镇 商业:北宋四川使用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反映北宋商业经济繁荣。 对外贸易:在广州、杭州、泉州等港口城市设立市舶司收税,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对后来新航路的开辟起到推动作用 | ||
| 南宋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业使用纸币会子、关子,都城临安的人口超过百万,商业繁荣。 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 
| 元朝 | 元世祖 (忽必烈) 政治 | ●元朝重新统一全国,建立大一统国家。 积极措施——推向汉法 ●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现行省级制度的雏形) ——“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行中书省”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和澎湖列岛 设立宣政院,管理 (意义:从元朝开始,和开始归属管辖) 边疆——管辖、云南、辽阳、岭北 B.经济上:重农 a.田归农 b.禁掠人为奴 c.设司农司d.编《农桑辑要》 C.文化上:提倡儒学,在设国子学; 消极措施——人分四等(实质:是民族其实) ●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巩固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有利于民族融合——回族形成 | 
| 经济 | 意大利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统治时期的商业盛况。 | |
| 文化 | 戏剧家关汉卿著有悲剧《窦娥冤》 | |
| 棉纺织业有黄道婆 主要贡献:1.从海南黎族人处学会棉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 2.在松江地区推广,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 从元朝开始,棉布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料。 |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 明朝 | 朱元璋 (明太祖) 建立明朝 定都应天(今南京) | ●政治上: (1)废除宰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归皇帝指挥(朱元璋)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 (3)设立廷杖制度(朱元璋) (4)设立军机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雍正时期,标志君主达到顶峰) ●思想文化上: (1)八股取士(2) 影响:1、加强了明清对全国的控制;2、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局面。 | 
| 明成祖朱棣 | 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把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设立东厂。 | ||
| 大修明朝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修建北京城; | |||
| 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一带) 1、 背景:①政治目的:明成祖朱棣,宣扬国威, ②经济目的: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2、时间:1405年——1433年(比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要早,规模要大,但是目标不够远大,局限于宣扬国威) 3、出发点:江苏刘家港 4、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积极>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 b、加强中国与亚非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c、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南洋地区经济发展 | 
| 社会危机 | 方向 | 事迹 | 时间 | 侵略者 | 共同意义: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 | |||
| 社会危机 | 东南 | 戚继光抗倭 | 明朝中期 | 倭寇 | 保护东南沿海边疆,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 |||
| 东部 | 郑成功收复 | 1662年 | 荷兰 | (1)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2)打击了荷兰殖民者,间接保护亚洲其他国家。 | ||||
| 东北 | 雅克萨之战(清朝康熙) | 1685 1686 | 沙俄 | 16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平等);维持中俄东段边境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外来,贸易得到发展 | ||||
| 文化 | 明朝科技著作: 医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农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 农业、手工业:宋应星—《天工开物》 三大古典文学著作: 《三国演义》—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北宋宋江农民 《西游记》—长篇神话小说 吴承恩 | |||||||
| 宋应星 | 著《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作了系统的总结,较全面反应当时手工业发展状况,十七世纪的中国科技百科全书。 | |||||||
| 清朝前期 (西方开始英国资产阶级和第一次工业) |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顺治 | 在册封“班禅”(联系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来记) | |||||
| 康熙 | 在册封“班禅”,平定准噶尔叛乱; 设立府,隶属于福建省。 | |||||||
| 雍正 | 1727年,在设置驻藏大臣,和、班禅共同管理事务。 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达到顶峰。 | |||||||
| 乾隆 康乾 盛世 | 在颁赐金奔巴瓶,设立“金瓶掣签”制度,监督灵童转世。 “十全老人”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 | |||||||
| 闭关锁国——只保留广州(广州十三行)为唯一通商口岸,严格对外通商,导致中国的落后。(可以和唐朝的对外开放证明我们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落后就要挨打) 1、原因 A、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自足) B、统治者盲目自大(自大) C、恐惧抗清力量,维护清朝的统治。(自保) 2、含义——严格对外贸易,并非完全断绝往来。 3、影响:A、积极:一定程度上防御西方殖民势力(不是根本) B、消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a.我国对外贸易与航海贸易发展,阻碍中外文化交流;b.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c.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远离世界发展潮流。 | ||||||||
| 经济 | 出现“康乾盛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推行重农主义,打击资本主义萌芽,不重视科技,坚持八股取士与等主义,对外实行闭关锁国。而外国西方相继开始资产阶级和工业,中国社会危机严重,帝国陷入彷徨与衰落中。 | |||||||
| 文化 | 《红楼梦》曹雪芹——古典文学小说的顶峰。 | |||||||
| 时间 | 背景 | 概念 | 科目或内容 | 意义 | 对比 | |
| 科举制 |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清朝废除 | 凭家世任官不合时宜 |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 常设科目 | ||
| 明经 | 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 |||||
| 进士 | 策问(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经史、杂文(后来专考诗赋) | 
2.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途径。
| 3.统治集团人才更新,带来革新气象与创造精神。 | .1.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2.带来革新气象与创造精神。 | |||||
| 八股取士 | 明清时期 | 君主皇权 |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试文体被称为“八股取士” |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 1.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2.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学生从小死背经书,联系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 1.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2.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 
(1)唐太宗 (2)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3)为此,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
(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清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实行些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1)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
(2)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压抑、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
(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是: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看不到世国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评价“武则天与周武政治”
(1)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氏临朝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周武政治”
(2)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用“酷吏”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发对他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
(3)在政治经济方面,武则天则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
(4)她任用贤能之士有不少成为开元间的名相重臣,周武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简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的历史意义。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
天朝指清朝 外夷指外国
(2)这句话是谁说的?
是乾隆帝说的
(3)这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
重本抑末,压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保守思想
(4)据此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
采取了闭关锁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