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与建议·
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
李得孝1康宏2员海燕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陕西省种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10061)
提要介绍了作物倒伏的种类,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特别对抗倒性的力学测
定作了较详细
的说明。
关键词倒伏;抗倒性
作物矮化育种导致的绿色使世界作物
产量大幅度提高,密植与高肥水成为作物增产
的重要栽培措施。但高产与倒伏一直是矛盾的,
育种家通过降低株高和增强茎秆强度防止作物
倒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倒伏仍是造成作物减
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物育种目标在强调高产、
大穗、优质、耐密的同时也把抗倒伏性纳入选择
的范围。我国作物抗倒性种质改良落后于发达
国家,种质创新能力不强,多以引入利用为主。
甚至有些育种者仅粗糙地以感官测定评价材料
的倒伏性,还有待在方法上进一步定量化。本文
对国内外有关抗倒伏性研究的方法进行概要介
绍,以供同行借鉴。
1材料倒伏类型的划分
不同的文献对作物倒伏类型划分的理解是有差异的。Carles等(1960)根据倒伏发生的部位可将倒伏分为茎倒、节倒和根倒。多数研究认为倒伏为茎倒(折)和根倒。将穗以下茎节弯曲、折断称茎倒(折);将植株倾角大于30°或45°,而茎秆维持挺直的倒伏称作根倒伏。还有的文
献[1]将倒伏现象依据倒伏状态不同分为挫折型倒伏、弯曲型倒伏、扭转型倒伏和开张型倒伏4种。开张型倒伏是指分蘖数多,且分蘖具有沿地表而伸长的倒伏。扭转型倒伏是沿地表像用棍
棒一般的倒状,其原因在于根系发育不良,
在水稻直播、纸钵苗播种及小麦(大麦)撒播中
常见。不同作物发生倒伏的类型也有差异:水稻、二棱大麦、小麦和木薯等多发生弯曲型倒伏;六棱大麦、玉米、荞麦、向日葵等常见挫折型倒伏。而且弯曲型倒伏可发展为挫折型倒伏,可以说作物倒伏是一个复合现象的结果。
2作物抗倒伏性研究方法
2.1人工创造条件诱发倒伏现象,调查田间倒
伏株率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增大种植密
度,过量施用氮肥等栽培管理措施,在自然发生
倒伏情况下鉴定作物的抗倒性强弱。该方法受
制于气候条件(风、雨等)较大,且只能判断出倒
或不倒,无法对倒伏性不同的材料进行进一步
分析,而且把倒伏性这一数量性状当作质量性
状对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故该法适用于对材料的初步筛选研究。
2.2风洞试验
利用风洞试验可以模拟自然条件下风速对
作物倒伏的影响。前人的研究主要阐明风速及
其变化,风雨交加等对倒伏严重程度的影响[1]。
尚未开展风
速与茎秆机械强度之间的相互关
系,风速变化与作物振动发生共振时挫折力矩
的变化,不同株型结构对风速(压)的影响等问
题的研究,这些问题的阐明有利于我们因地制
·20·陕西农业科学2001(7)
收稿日期:2001-04-03宜地制定抗倒伏性的量化指标,指导作物的育种和生产。
2.3抗倒性的力学测定
为了进一步对抗倒性不同的材料进行分
析,采用力学量化测定是研究者们常用的方法。
分别针对茎秆和根系设计了许多方法。
2.3.1茎秆垂直压碎强度[2](Stalk crushing
strength)和茎秆硬皮穿孔强度[2,3](Rind
penetration strength,也称硬度值)这两种方
法常用于茎秆较坚硬、粗大的作物,如玉米、高
粱等。茎秆硬皮穿孔强度是用一定横截面积(如
0.01cm2)的测头,在茎秆基部节间垂直于茎秆方向刺入,读取穿透茎秆的最大读数。常见的测
定仪器国内有3YJ-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吉
林农科院研制)[4],作物茎秆抗倒伏强度测定
仪[5]。国外还有719-20型Chatiuon推拉压力仪,日本渡边利通[6]还介绍了BSTW-1型断
折负荷测量仪,可取代E,O-3型弯曲试验仪,
能利用不同附件做多项测定。
作物茎秆压碎强度必须将茎秆采回室内,
自动干燥,用自动水压机垂直压榨,测定使茎秆
破碎时的压力值。国外研究中常见,但我国没有
利用此方法的报道。鉴于该方法测定费时费力,
设备不易配置,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2.3.2茎秆抗拉弯强度(Stalk bending strength)测定[7,8]在田间人为将植株拉弯,
与地面成30°~45°夹角,判断其抗倒性(折、弯、韧等)强弱,这是传统田间感官判断抗倒性的方
法。贾志森和白永新(1992)在玉米上将其改造
后可进行量化测定。具体方法是:用硬木板做一
脚踏板,其上固定一小滑轮,用尼龙绳一端接弹
簧秤,穿过滑轮,另一端接植株基部,脚踩踏板,
以滑轮为支点,将植株拉引与地面成45°夹角
时读取弹簧秤读数。该方法能综合评价茎秆的
水平抗拉强度,但根系发育不良时不能利用此方法。
2.3.3茎秆横向折断强度(Stalk lateral breaking strength)测定王勇等介绍了小麦
茎秆抗折力的测定方法[9]。取小麦基部第二节
间(去叶鞘),两端放于高50cm、间隔5cm的
支撑木架凹槽内,在其中部挂一弹簧秤,向下均
匀用力缓慢拉秤,使茎秆折断所用的力加上弹
簧秤自身的重量即为该茎的抗折力。此方法简
单易行,在实际研究中必须考虑叶鞘对茎秆抗
折力的贡献,可分去鞘与留鞘两组进行测定,才
能更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玉米等高秆作物利
用此方法需用专门的测试机械进行[10]。
2.3.4茎秆弹性测定Murphy等(1958)在
小麦上提出用折断试验法评价茎秆弹性[1]:选
5根去叶而带穗的
秆捆在橡皮圈上,再加力直到整束倾斜成45°,然后把力去掉,这时秆束就
回到原来的位置,根据从垂直位置的拉力和回
到原来位置的速度,在经验上把秆的弹性表示
为10个梯度。在玉米、高粱等大株作物上尚未见弹性研究的报道。
总之,作物弹性和韧性的测量在多数研究
中是没有充分考虑或排除在外,但它们对作物
抗倒伏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3.5根拔力测定[11]作物根茬从土壤中垂直拔出所需的力,能间接地反映根系发达程度。
因土壤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结果有很大出入。
目前我国有3YC-1型玉米根茬拔出测力仪(吉林农科院研制)可用。
2.3.6根强度的测定Miyasaka(1969)提出的根强度测定法简而易行,可应用于多种作物
根系强度的测量[1]。利用一种专用的带游标的
弹簧秤,将仔细采取的稻根剪成5cm长,把两
端整齐地捏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挂在弹簧拉
勾上,记清游标刻度,而后拉动弹簧,当根拉断
时游标立即停止,根据游标位置读出根系断开
时的负荷(即根强度)。
2.3.7茎秆和根强度测定的时期及部位国
外研究测定茎秆强度常选的部位是支持根以上
的第二(或三)个伸长节中部,时期为乳熟期或
吐丝盛期过后35d[2,3]。也有在即将开花前测定的[12]。国内多选茎基部第三节间中部,时期在
乳熟至蜡熟期(成熟前)。关于茎秆解剖特征或
化学组成的研究,选地上部第二伸长节及相邻
的两个节间,或穗下节间乃至整株,时间多选生
理成熟期或采收前。
·21·2001(7)陕西农业科学据Ficher等研究,杂交种与测定时间交互
作用最小,表明在开花前就可以对基因型进行
评价[13]。
考虑到玉米茎腐病在灌浆期开始发病,乳
熟期到蜡熟期症状明显[14],为了排除茎腐病危
害的干扰,笔者认为茎秆强度的测定最好在开
花前至乳熟前结束,测定部位选地面环状下扎
气生根以上第三节间为宜,在整个生育期内还
需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2.4作物抗倒性的形态学测定
以玉米为例,与抗倒型有关的形态学性状
有:株高、穗位高、穗下节间长度、穗下大、小茎
粗、基部第三节粗度,外皮厚度、根系伸展面积
与开张角度等。在此介绍根系开张角测定方
法[15]:在植株垂直断面图中,把从地表50mm
以下的水平线和根开张角的轮廓线的交点作为
A和B,把植株两端作为C和D,把植株同侧两
点连线与竖直线的夹角称作开张角。
2.5作物抗倒性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6]
试验仪器主要为光学显微镜,选取所研究
作物的基部主茎或叶片,用FAA溶液固定,横
向切片、染色(番红-固绿)后放在光学显微镜
下观察拍照。测量硬皮厚度、机械组织细胞层
数、厚壁细胞外壁厚度、纤维束数目及长与宽、
计算纤维束面积。或用Jeffrey氏法离析,番红
染色,测量纤维细胞的长度与粗度。用间苯三酚
反应处理材料,可测量木质化薄壁细胞的范围。
纤维微纤丝角观测:用切片机对茎秆作径
向纵切,厚度15μm,采用L.W.Baily[17]技术改
进法,显微镜观测微纤丝。
细胞直径与细胞腔间厚度等更精细的研究
须利用电镜[18]。
2.6作物抗倒性的化学研究方法
主要用于研究茎秆改良对反刍动物的影
响。测定茎秆中的化学成分,如可溶性糖(裴林
法),木质素含量(Klason硫酸法)[16],茎秆含水
量,酸解纤维(ADF),细胞壁组分(CWC),非结
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TNC)、体外可消化性干
物质量(IVDD)等。
参考文献
[1]北条良夫,星川清亲等(郑丕尧等译).作物的形态与机能[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2]Zuber,M.S.,C.O.Grogan.A new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stalk strength in corn[J].Crop Sci.1961;(1):378~380
[3]Martin,G.C,and W.A.Russell.Correleated responses of yield and other agronomic traits to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stalk quality in a maize synthetic[J].Crop Sci., 1984;24:746~750
[4]李景安,冯芬芬.3YC-1型玉米根茬拔出测力仪,3YJ-
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研究报告[J].玉米科学,1994;(2):
76~78
[5]胡建东,鲍雅萍等.作物茎秆抗倒伏强度测定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34(1):77~80
[6]渡边利通(颜景波译).抗倒伏性试验用BSTW-1型断
折负荷测量仪的试制[J].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译丛,
1990;33(4):40~42
[7]贾志森,白永新.玉米自交系抗倒伏鉴定研究[J].作物
品种资源,1992;(3):30~32
[8]Pickett,L.K.,J.B.Liljedahl,G.G.Haugh,and A.J. Ullstyup.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rn stalk subjected to transverse loading[J].Trans.Am.Soc.Agr.Engin. 1969;12:392~396
[9]王勇,李晴祺等.小麦品种茎秆的质量及解剖学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4):452~458
[10]Martin,G.C,and W.A.Russell.Response of a Maizesynthetic to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stalk quality[J]. Crop Sci,1984;24:331~337
[11]Zuber,M.S.Evaluations of corn root systems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J].Annu.Corn and Sorghum Industry Res.,1968;23:1~9
[12]Ficher,R.R.L.L.Darrah and M.S.Zuber.,Root development in maize as measured by vertical pulling resistance[J].Maydica,1985;30(4):383~394
[13]温瑞,黄梧芳等.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
学学报,2000;23(1):53~56
[14]Pinthus,M.J.Spread of the root system as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lodging resistance of wheat[J].Crop Sci.,1967;(7):107~110
[15]李正理.植物制片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6]Berzonsky.W.A.,J.A.Hawk,and T.D.Pizzolato. Anato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inbred lines and two Maize synthetics recurrently selected for high and low stalk crushing strength[J].Crop Sci,1986;26:4
82~488·22·陕西农业科学2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