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来源: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教育学重点课题“以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ACA07004) 收稿日期:2008年4月15日 8
第18卷 现代教育技术 V ol. 18 2008年第8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8
200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二*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何克抗 吴 娟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该文是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系列研究论文的第二篇。这组系列研究论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应如何正确认识、以及对这类教学模式应如何有效实施”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该文则着重对课内整合模式中的主要代表之一“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从该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与特征、实施步骤及实施案例等几个方面做出比较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08—06
一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即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呈现的材料来掌握前人的知识与经验。但是,这种接受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为此,新知识必须与原有认识、原有观念之间建立起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发生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在当前所学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或关系(这种关系应是“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三者之中的一种),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这种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包括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保持和运用),并强调要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与扩展认知结构。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新旧知之间的有意义联系(即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怎样的“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并列组合关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深入理解和应用迁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则体现在:积极主动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与此同时,新知识将通过“同化”被吸纳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扩展。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框图
所谓“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用耳朵聆听教师的讲解、用眼睛观看教师的板书、用手记下教师讲授要点和板书内容——记笔记;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耳听和眼看)来完成知识与技能传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奥苏贝尔认为,“传递—接受”式教学不一定是机械的,“发现式”教学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教学能否做到有意义——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所教的知识(“掌握”意味着不仅能理解,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地生搬硬套、不求甚解,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它保存在大脑的长时记忆内)中的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即新知与旧知之间是否能建立起上面所述的“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是“并列组合关系”三者中的某一种关系)。如果能够发现或找到这种联系,这种教学就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机械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或找出这种内在联系,而不是越俎代庖,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称职教师和不称职教师的一个主要区别正是在这里。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为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特别强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引导并监控整个教学进程。显然,这种模式更便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便于教师组织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更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对前人知识经验的学习与掌握,也有利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起作用。
(2)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关注,但有不足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被排除,但却被置于较次要的从属位置。尽管在建立新知与旧知联系的过程中,学习者也需要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而需要发挥一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完全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形成的,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下,而自觉地形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相提并论——在前者的基础上,虽然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即以较高的效率)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但难以培养出创新的思维与创新的能力;而在后者的基础上,则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还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不过,就等量的知识内容而言,为了达到基本理解与掌握,一般来说,前一种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要比后一种(探究式)节省时间,即教学的效率更高一些;而且如(1)中所述,这种模式还有利于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起作用。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尽管“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存在上述不足,但是在当前乃至今后,它仍然是我们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到大学)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也是实现课内整合的常用模式之一。
三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下面四个实施步骤:
1 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
这个步骤包括阐明教学目标,呈现并讲解先行组织者和唤起学习者先前的知识体验。阐明教学目标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明确学习的方向。先行组织者是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应存在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而且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先行组织者实际上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当前所学新内容具有某种非任意、实质性联系的“原有观念”的具体体现。它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桥梁,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的三种关系(“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并列组合关系”)相对应,先行组织者也有“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过程中,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以便在后面对当前新知识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时,能对实施何种“先行组织者”策略做出恰当的选择。
2 介绍与呈现新的学习内容
对当前学习内容的介绍与呈现,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实验、阅读、作业或播放录像等多种形式。学习材料的介绍与呈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结构性,使学生易于了解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便于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以及各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对整个学习内容能从系统性与结构性去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集中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3 运用教学内容组织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即帮助学生把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除了要运用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外。还要求教师应依据当前所学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是“并列组合关系”而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如果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类属关系,则教学内容
9的组织应采用“渐进分化”策略,如果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总括关系,则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采用“逐级归纳”策略,如果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并列组合关系,则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采用“整合协调”策略。至于这三种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及应用案例可详见文献[1]的第四章第五节。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即帮助学生把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除了要运用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外。还要求教师应依据当前所学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的关系是“类属关系”、“总括关系”或是“并列组合关系”而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如果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类属关系,则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采用“渐进分化”策略,如果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总括关系,则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采用“逐级归纳”策略,如果新知与旧知之间存在并列组合关系,则教学内容的组织应采用“整合协调”策略。至于这三种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具体实施办法及应用案例可详见文献[1]的第四章第五节。
4 促进对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在实施这一步骤的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应用精细加工策略和反思策略来巩固和深化对当前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操练与练习策略在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与迁移。
四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1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本案例由湖北省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四结合”课题组的教师设计并执教。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一组校园及师生活动的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片上有哪些已学过的图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彩笔在图片中画出形状,从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
动手操作体验新知:接着教师拿出一些铝条,请同学们猜猜可以围成哪几种图形。学生自己动手用铝条围图形,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学生围完后,先由同组同学检验、评价所围的图形(在同组评价时,着重要求学生运用已有工具,判断所围图形用了多长的铝条);然后全班交流各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
形成周长概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初步建构出周长概念——“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逐步展开的过程直观地演示出来,以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树叶有周长吗?五角星有周长吗呢?桌面呢?请小朋友们摸一摸”,从而拓展学生关于周长的知识。
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问小朋友们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教师让全班学生各自列式计算,并选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演算,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共有几种算法?你在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会选择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在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已基本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再给学生们一张画有正方形的卡片,请学生们设法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师生小结:先由教师用言语引导:“同学们通过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之后,有什么收获?大家能给今天这节课取个合适的课名吗?”然后通过全班讨论,完成小结与归纳。
应用拓展:为了进行应用拓展,本课给学生出了三道练习题。其一是计算正方形手帕,其二是计算本校篮球场的周长,其三是做小小设计师——“学校有一片空地要建一个花坛,谁能帮学校设计一个周长是24米的花坛,谁就能获得小小设计师的称号”。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函盖两个知识点,其一是“周长的概念”,其二是“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所围图形用了多长的铝条?”,以及“你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两个问题是本课教学中的两个先行组织者,第一个先行组织者对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学习内容而言是个上位概念(上位组织者)——“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类属于“图形的周长”;第二个先行组织者对于当前的学习内容而言是个下位概念(下位组织者)——“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是“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一个方面。
对于上位组织者,教师采用了如下的“渐进分化”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在学生动手围图形并用工具测量所用铝条长度的基础上,导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一概念;接者,通过多媒体投影播放动画——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逐步展开的过程直观地演示出来,以巩固和深化这一概念。对于下位组织者,教师则采用了如下的“逐级归纳”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长方形特征的了解,对给定的长方形列出式子计算其周长;然后对不同的计算方法展开讨论、比较;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最简洁、有效的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为了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于是学生通过再次的认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共同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至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大体完成,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过程进行
10回顾:“你有什么收获?”、“能为今天这节课起个合适的题目么?”,学生们的一致回答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本课的内容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围绕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围一围,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平面图形周长的概念。第二阶段主要围绕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让学生在过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学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现不同学习者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发展的教育新理念。最后给出的三道应用拓展练习题,设计颇具匠心,既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又能让学生应用当前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2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光的传播》2
《光的传播》这一案例由北京市永乐中学侯志红老师设计并执教,其内容是初中物理《光的现象》这一章中的第一节,也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不知道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学生也知道三点一线的许多实例但是不清楚这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此外,本课中还要初步渗透光学的研究方法——知道用光线表示光,是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用理想的物理模型去表示抽象物理现象的第一个方法,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学好其他物理知识的基础。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借助多媒体投影展示一些光与影的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教师用话语“光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美丽,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光,看看它是怎么给我们带来温暖与美丽的?”作开场白,激发学生对“光”进行研究的兴趣。然后呈现教学内容,并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从物理的角度来研究光,大家想想看,都要研究些什么?”于是学生们展开认真的思考,接着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推选代表回答,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认识光源”、“光的传播方式”和“光速”等答案(由教师写出在黑板上)。
认识光源:教师呈现另一些光与影的图片,问“在这些美丽景象中,光是从哪儿来的?”学生分别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光源”的概念。
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教师先提出三个问题:“光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通过日常经验猜猜光在这些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能否通过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分组动手做实验验证猜想——这些实验包括“光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和“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做完实验后,全班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接着,教师又用动画演示并讲解“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时光线会发生弯曲”这一现象,然后从中归纳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符号来表示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实例及其应用:教师继续演示和讲解小孔成像、影子成因、日蚀月蚀成因的模拟等物理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光的一个基本特性,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应用。例如,学生们可以举出:“看物体的边是否直”、“排队站齐”、“射击瞄准”、“激光掘进准直”等实例予以说明。
学习光速:教师通过提出“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我们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对光传播速度的思考,从而引出光速的概念和量值。
教师小结和课后迁移:教师在进行上述几方面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此外,教师还为学生留了三个课外设计题目:“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可测出某盏路灯高度的方案”,“参考历史上测量光速的有关材料,设计出一个测光速的实验”,“试设计一个针孔照相机”。这组设计题的用意一方面是要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另方面也是想以此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与态度。
从上述以教师讲授为主(包括演示、提问、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辅以学生实验的物理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情景导入这个环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光”进行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这个环节还呈现了当前学习的先行组织者——“光与影”。这个先行组织者(“光与影”)对于《光的传播》来说,是个上位概念。就《光的传播方式》教学而言,“渐进分化”策略对于其内容的组织无疑是适宜的。随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让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正是这种“渐进分化”策略运用的具体体现。总之,本课教学过程的组织围绕“认识光源”、“光的传播方式”和“光速”等三个问题展开,与此同时,对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光的传播方式”,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并辅以分组实验、班组讨论、生活实例等多种教学方式予以巩固和深化。最后一个环节的课后迁移设计也很到位——学生完成课外设计的过程,实际是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一步深入建构、并且融会贯通和加以灵活运用的过程。
从上述案例的整体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主要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渐进分化”内容组织策略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
3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案例由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高级中学的线蕾老师设计并执教。本
11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理解和列举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能给出化学平衡的完整定义,教学过程如下: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拔河比赛情景导入本课主题。所用引语是“大家都参加过拔河比赛吧?比赛刚开始,两队僵持不下的时候,绳中间的红线会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回答:由于二力平衡)教师又问“在我们自然界存在着很多的平衡,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学生举例:生态平衡,力量平衡,心理平衡……)接着教师指出,“其实在我们身边处处存在着平衡。除了刚才大家所说的几种平衡以外,在人体中还存在着属于化学平衡的电解质平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学平衡。”
初步建立动态平衡概念:在学生们学习化学平衡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进入化学平衡专题网站去操作和观察由该网站提供的“进—出水平衡”仿真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刚打开水龙头的时候有什么现象?并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此时的进水和出水处于什么状态?这个平衡有什么特征?在动态平衡状态时,变的是谁?不变的是谁?水池里的水是否永远保持这个平衡?
希望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能做出以下回答:水箱里的水面开始时逐渐升高,过一段时间后不再变化;不变化是因为进、出水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这是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的特征是有变与不变,变是指水分子在不断更替,不变是指水分子的个数;水池里的水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平衡,随着进—出水速率的变化,平衡会被打破。
进一步扩展动态平衡概念:为了进一步扩展动态平衡的概念,在上述“进—出水平衡”实验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做网站上另一个“蔗糖溶于水”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是否能向少量的水里无休止的加入蔗糖?并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开始溶解的时候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达到饱和状态时又有何关系?这时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能解释什么是溶解平衡吗?这种平衡的特征是什么?
希望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能做出以下回答:开始溶解时溶解速率大于结晶速率;后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饱和状态),这时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溶解平衡是在指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一种状态;这种平衡的特征是动态平衡。
在动态平衡基础上学习化学平衡:教师先强调指出,在微观过程中,分子每秒钟的撞击次数可达10的30次方左右;而咱们在网站上所看到的微观图只是示意性的。换句话说,在每个时间点的最后都有个定格,可以把它看成是用一个速率和倍数都非常高的照相机照下来的一个画面。指出这点,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际反应过程和微观图是有区别的,以免学生形成错误概念。接着再让学生在网站上观察化学反应中的平衡(即化学平衡)现象。
教师提出的要求是,一边观察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一边思考以下问题:你能解释一下你在实验中得出的微观图像吗?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希望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能做出以下回答:这是一张反映化学平衡过程中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的微观图像;随着时间的增加,正反应的速率逐渐变小,逆反应的速率逐渐变大;最后正、逆反应速率达到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归纳出化学平衡的特征:最后教师要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化学平衡的主要特征。为此教师先提出以下问题:根据实验中得出的两张图像,你能说说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具有哪些特征吗?
有了上述实验的体验,再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与提示,大部分学生都能逐步归纳出关于化学平衡的下面几个基本特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且是可逆反应。
总结提高促进巩固与迁移:为了巩固和深化本节所学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师在总结“二力平衡”和“化学平衡”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并为化学平衡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为了促进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教师还布置了两道紧密联系实际、且颇有启发性的应用题。
本案例中教师在通过拔河比赛情景导入本课主题的同时,也在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由此情景引出的“二力平衡”正是本节学习内容的先行组织者。“二力平衡”和本节要教的新知识点“化学平衡”这二者之间,虽然不存在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即前者既不是后者的上位概念也不是后者的下位概念),但却存在一种“并列组合关系”即二者之间仍然具有某种相关的甚至共同的属性(这种先行组织者,称之为“并列组织者”),正是通过这种相关或共同的属性使得新旧知识之间仍然能够建立起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当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当前教学内容(即二者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但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关甚至是共同的属性时,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采用“整合协调”策略。所谓整合协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先行组织者与当
12前教学内容在哪些方面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属性,以及在哪些方面二者并不相同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与协调,以便把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的某一层次之中,并类属于包容范围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概念系统之下的过程。本案例中整合协调策略的运用体现为对当前教学内容按如下方式进行组织:
①(通过视频画面展示和教师的语言描述)介绍拔河比赛中的“二力平衡”现象及有关特性(作为并列性先行组织者);
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去操作和观察“进—出水平衡”、“蔗糖溶于水”和“化学反应”等仿真实验,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逐渐在动态平衡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平衡的定义并能列举出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本课的学习主题);
③教师在总结中指出,二力平衡和化学反应中的平衡(即化学平衡)的共同属性——都是两种要素在相互作用,而且两者的作用效果达到相等时的一种状态;
④教师在总结中同时指出,二力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区别——前者的两种相互作用要素是人类的体力或机械力,而后者的两种相互作用要素则是化学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所形成的两种不同反应物;
⑤通过两道紧密联系实际、且颇有启发性的应用题以促进巩固和迁移。
本案例除了在开头给出一个并列性先行组织者(二力平衡)以外,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在后面又给出了一个上位先行组织者(动态平衡)。由于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达到相等、反应物浓度保持不变时的一种动态平衡,所以动态平衡和化学平衡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即后者类属于前者)。如前所述,这种情况下的教学内容组织,最好采用“渐进分化”策略。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依次进行“进—出水平衡”、“蔗糖溶于水”和“化学反应”等仿真实验(在每一个仿真实验中,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正是“渐进分化”策略运用的具体体现;也正因为这一策略的运用,才使学生得以在初步建立动态平衡概念、扩展动态平衡概念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平衡以后,能较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特征,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从上面所述的整体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主要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其中使用了“并列组织者”和“上位组织者”等两种先行组织者)以及“整合协调”与“渐进分化”等两种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案例。
注:
1该案例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研究成果,入选时略有改动。
2 该案例选自《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学设计汇总》,入选时略有改动。
——————————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8.
The Second Academic Paper of Teaching Models Research Series abou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Transmitting-Accepting” Teaching Model
HE Ke-kang WU Jua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the second one of Teaching Models Research Series abou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These Academic Papers of Teaching Models Research Series studied in-depth the important issues which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must face when they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i.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teaching model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and how these teaching models could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about the “Transmitting-Accepting” Teaching Model,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Integrative teaching model of internal classroom, and expound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implementation case about this model.
Keywords: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 Integrative teaching model of internal classroom; “Transmitting-Accepting” Teaching Model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