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日,开出支票支付赔款6 000元,投保人尚未去银行转账。
31日上午,收到购货方用支票交来的货款4 000元,已送银行,但银行尚未入账。
30日,某购货方通过银行支付货款6 000元,银行已入账,该公司尚未获得凭证入账。
31日,银行通过转账支付购买原材料费用3 000元,公司尚未入账。
答:
则该公司实际应有的银行存款数额
=30 000 000+6000-3000=30 003 000
=30 005 000+4000-6000=30 003 000
2、某企业2008年9月1日销售一批产品给A公司,货已发出,注明的销售收入100000元,额为17000元,收到A公司交来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期限为6个月,票面利率为10%。
(1)假如到期收回货款,则作出所有相关分录(共3个)
(2)若到期收不回货款,则作出所有相关分录。
答:(1)收到票据时
借:应收票据 117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销项税额) 17 000
2)(期末)年度终了,计提票据利息
票据利息=117 000×10%×4÷12 =3 900元
借:应收票据 3 900
贷:财务费用 3 900
(3)票据到期收回票据款
收款金额=117 000(1+10%÷12×6)=122 850元
2009年计提的利息=117 000×10%×2÷12=1 950元
借:银行存款 122 850
贷 :应收票据 120 900
财务费用 1 950
3、某企业第一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 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没有发生坏账损失,第二年末和第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50 000元和220 000元,该企业第四年5月发生坏账损失1 200元,第四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200 000元,假如该企业按应收账款的5‰提取坏账准备金。
答:(1)第一年末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总额
=100 000×5‰=5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
贷:坏账准备 500
(2)第二年末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总额
=250 000×5‰=1 250元
第二年应补提=1 250-500=75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750
贷:坏账准备 750
(3)第三年末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总额
=220 000×5‰=1 100元
第三年应提取=1 100-1 250 =-150元
借:坏账准备 15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50
(4)第四年5月实际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 1 200
贷:应收账款 1 200
(5)第四年末估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总额
=200 000×5‰=1 000元
第四年末应补提=1 000+100=1 1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 100
贷:坏账准备 1 100
4、某工业企业原材料日常核算按实际成本计价,该企业5月发生以下业务:
答:(1)1日,从本地购入原材料一批,材料价款为5 000元,率为17%,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原材料 5 000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850
贷:银行存款 5 850
(2)3日,从外地采购原材料一批,账单等结算凭证已到,材料价款为10 000元,率为17%,货款已用商业汇票方式支付,但材料尚未到达。
借:在途物资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1 700
贷:应付票据 11 700
(3) 6日,上述在途材料已经运达,并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10 000
贷:在途物资 10 000
(4)13日,从外地购入原材料一批,材料已验收入库,但结算凭证未到,货款尚未支付,暂估价50 000元。
13日不作会计分录,5月31日按暂估价入账如下:
借:原材料 50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50 000
6月1日编制红字记账凭证冲回入账分录:
借:原材料 (50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50 000)
(5)6月2日,收到上述结算凭证并支付货款及。
借;原材料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8 500
贷:银行存款 58 500
(6)某企业基本生产车间完成一批产成品,已验收入库,其实际成本为180 000元。
借:库存商品 180 0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80 000
(7)委托甲加工一批A材料,1日发出初始材料,成本为50 000元。9日支付加工费30 000元,乙适用的率为17%,A是消费税应税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率为10%,28日收回,若委托加工的A材料收回后用于直接销售。
1日发出材料时:
借:委托加工物资 50 000
贷:原材料 50 000
9日支付加工费:
消费税=(30 000+50 000)÷(1-10%)×10%=8888.
借:委托加工物资 38 88 8.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5 100
贷:银行存款 43 988.
或
借:委托加工物资 30 000
贷:银行存款 30 000
借:委托加工物资 888 8.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 5 100
贷:银行存款 1 398 8.
28日收回材料:
借:原材料 8 888 8.
贷:委托加工物资8 888 8.
5、3月1日,期初结存500件,单价10元,金额合计5000元;
2日购入存货300件,单价11元,
3日发出200件,其中100件为期初结存,另100件为2日购入,
6日购入200件,单价15元,
7日发出100件,全部属于6日购入,
10日购进200件,单价10元,
14日购入500件,单价为12元
15日发出50件,全部为2日购入,
20日发出300件,150件是2日购入,150件为14日购入,
22日购进100件,单价13元,
27日发出500件,其中100件为22日购入,400件为期初结存。
用前三种方法计算发出及期末结存存货成本。
答:
(1)个别计价法:
发出存货成本:
3日:100×10+100×11=2 100 7日:100×15=1 500
15日:50×11=550 20日:150×11+150×12=3 450
27日:100×13+400×10=5 300
发出存货成本=2 100+1 500+550+3 450+5 300=12 900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5 000+300×11+200×15+200×10+500×12+
100×13-12 900=7 700
(2)先进先出法:
发出存货成本
3日:200×10=2 000 7日:100×10=1 000
15日:50×10=500 20日:150×10+150×11=3 150
27日:150×11+200×15+150×10=6 150
发出存货成本=2 000+1 000+500+3 150+6 150=12 800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50×10+500×12+100×13=7 800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单位成本=(5000+300×11+200×15+200×10+500×12+100×13)÷(500+300+200+200+500+100)=20 600÷1 800=11.44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650×11.44=7 436
发出存货成本=20 600-7 436=13 1
6、例:某公司4月发生如下采购业务
1)2日购入一批原材料,专用注明价款为50 000元,税率为17%,货款已通过银行转账,材料已验收入库,该批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49 800元。(若该批材料的计划成本为51 000元)。
①借:材料采购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8 500
贷:银行存款 58 500
借:原材料 49 800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200
贷:材料采购 50 000
或:
借:原材料 49 800
贷:材料采购—原材料49 800
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200
贷:材料采购 200
②若计划成本为51 000元,则分录为:
借:原材料 51 000
贷:材料采购 50 000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1 000
注:也可以分开写
2) 17日购入一批原材料,专用注明价款为20 000元,税率为17%,货款已通过银行转账,材料尚在途中,该批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22 000元。
借:材料采购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进项税额)3 400
贷:银行存款 23 400
3)21日购入一批原材料,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结算凭证尚未到达,该批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14 800元。
因为结算凭证尚未到,所以先不作分录。
4)26日,17日购入的原材料到达并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22 000
贷:材料采购 20 000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2 000
5)30日,21日购入的原材料的结算凭证仍未到达
借:原材料 14 8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14 800
5月1日,将其用红字冲回:
借:原材料 (14 8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14 800)
7、企业用于生产甲产品的A材料,其账面成本为20 000元,市场价格为18 200元, A材料价格下降导致的甲产品售价由32 000元下降为29 800元,将A材料加工成甲产品需投入加工成本6 500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1 500元, A材料应计提多少跌价准备?
若将A材料加工成甲产品需投入加工成本7 500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2 500元,则应计提多少跌价准备?作出相关分录
(1)A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为:
29 800-6 500-1 500=21 800
A材料的账面成本为20 000元,由于可变现净值大于成本,因此A材料不计提跌价准备。
(2)29 800-7 500-2 500=19 800
19 800<20 000
因此应计提200元的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2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0
8、某存货成本为20 000元,2005年底可变现净值变为18 000元,计提跌价准备2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2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 000
2006年销售一批存货,转出跌价准备800元,该存货账面成本为13 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1 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800
贷:存货跌价准备 800
2007年销售一批存货,转出跌价准备200元,该存货账面成本为12 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0 500元。
借:存货跌价准备3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
2008年该存货账面成本为12 000元,可变现净值变为11 500元。
借:存货跌价准备 1 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1 000
2009年底,存货价值上涨至12 200,大于成本,则做出所有相关分录。
借:存货跌价准备 500
贷:资产减值损失 500
9、(1)华峰公司2008年1月1日按65 000元价格购入华联公司于2007年12月31日发行的面值为60 000元、期限为3年、票面利率为5%、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另支付交易费用1 000元,购买价格中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支付的利息3 250元。款项以存入证券公司投资款支付。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华联公司债券(成本) 000
应收利息 3 250
投资收益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 68 250
(2)2008年3月1日华峰公司领取利息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3 250
贷:应收利息 3 250
(3)2008年12月31日按票面利率5%计算利息,当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72 000元。
借:应收利息 3 000
贷:投资收益 3 000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华联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变动)8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8 000
(4)2009年1月3日销售1/3债券,得价款为31 000元,其中含已到付息期尚未发放的利息。
借:银行存款 31 000
贷:应收利息 1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华联公司债券(成本) 2 133 3.33
交易性金融资产—华联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变动)266 6.67
投资收益 6 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66 6.67
贷;投资收益 266 6.67
10、练习: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溢折价长期债权投资的核算
资料:甲企业2007年1月2日购入B企业2007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4%,债券面值1000万元,甲企业支付价款1028.29万元;债券的实际利率为3%。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1月1日),最后一年归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设甲企业按年计算利息。
要求:编制甲企业2007年1月2日~2010年1月1日与债券投资有关业务的会计分录。
答:
利息收入确认表
(实际利率法) 单位:万元
| 计息日期 | 应计利息 | 实际利率 | 利息收入 | 利息调整 | 摊余成本 | ||||
| 2007.1.1 | 102 8.29 | ||||||||
| 2007.12.31 | 40 | 3% | 3 0.85 | 9.15 | 101 9.14 | ||||
| 2008.12.31 | 40 | 3% | 3 0.57 | 9.43 | 100 9.71 | ||||
| 2009.12.31 | 40 | 3% | 3 0.29 | 9.71 | 1 000 | ||||
(1)(简化处理,单位万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B企业债券(成本) 1 000
—B企业债券(利息调整)2 8.29
贷:银行存款 12 8.29
(2)
借:应收利息 40
贷:投资收益 3 0.85
持有至到期投资—B企业债券(利息调整) 9.15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40
贷:应收利息 40
(3)
借:应收利息 40
贷:投资收益 3 0.57
持有至到期投资—B企业债券(利息调整) 9.43
收到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40
贷:应收利息 40
(4)
借:应收利息 40
贷:投资收益 3 0.29
持有至到期投资—B企业债券(利息调整) 9.71
2010年1月1日:收到利息和本金时:
借:银行存款 40
贷:应收利息 40
收到本金时:
借:银行存款 1 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B企业债券(成本) 1 000
11、2007年5月1日,甲公司以48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票60万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另支付手续费10万元,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7.5元,2007年8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20元,8月20日,甲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至12月31日,甲公司仍持有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每股市价为8.5元,2008年1月3日以515万元出售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定甲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对外提供财务报告。
(1)编制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2)计算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累计损益。
答:(1)2007年5月1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股票(成本)4 900 000
贷:银行存款 4 900 000
2007年6月30日: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400 000
2007年8月10日:
借:应收股利 120 000
贷:投资收益 120 000
8月20日:
借:银行存款 120 000
贷:应收股利 120 000
12月31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6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 000
2008年1月3日:
借:银行存款 5 15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 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甲公司股票(成本) 4 900 000
—甲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200 000
投资收益 250 000
(2)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累计损益:
25+12=37万元
12、2002年1月1日,甲公司以每股2.6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每股面值1.5元的普通股1 000 000股作为长期投资,并支付交易税费20 000元。该投资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甲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2002年3月5日,乙公司宣告200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3月20日发放。2002年度,乙公司报告净收益
20 000 000元;2003年3月15日,乙公司宣告2002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5元,当年4月1日发放。2003年度,乙公司报告净亏损3 000 000元;2004年3月25日,乙公司宣告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0元,4月8日发放。2004年度,乙公司继续亏损800 000元,未分派现金股利。2005年度,乙公司报告净收益15 000 000;2006年2月20日,乙公司宣告2005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0元,3月1日发放。2006年度,乙公司报告净收益15 000 000元;2007年3月15日,乙公司宣告2006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2元,4月6日发放。2007年度,乙公司报告净收益14 000 000元;2008年2月25日,乙公司宣告2007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3元,3月5日发放。2008年度,乙公司报告净收益12 000 000元;2009年2月20日,乙公司宣告2008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5元,3月10日发放。
答:(1)2002年1月1日购入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2 620 000
贷:银行存款 2 620 000
2002年3月5日:
借:应收股利 3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300 000
3月20日:
借:银行存款 300 000
贷:应收股利 300 000
2003年3月15日:
本年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300 000+350 000-600 000)-300 000
=-250 000
本年应确认投资收益=350 000-(-250 000)=600 000
借:应收股利 3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250 000
贷:投资收益 600 000
2003年4月1日:
借:银行存款 350 000
贷:应收股利 350 000
2004年3月25日:
本年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300 000+350 000+200 000-600 000
+90 000)-50 000=290 000
本年应确认投资收益=200 000-290 000=90 000
借:应收股利 200 000
投资收益 9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290 000
4月8日: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应收股利 200 000
2004年度继续亏损,2005年未分派现金股利,不作会计分录。
2006年2月20日:
本年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300 000+350 000+200 000+200 000
-600 000+90 000+24 000-450 000)-(50 000+290 000)=-226 000
本年应确认投资收益=200 000-(-226 000)=426 000
借:应收股利 2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226 000
贷:投资收益 426 000
3月1日: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应收股利 200 000
2007年3月15日:
本年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300 000+350 000+200 000+200 000+
320 000-600 000+90 000+24 000-450 000-450 000)-(50 000+290 000-226 000)=-130 000
因为计算出的本年应转回初始投资成本数额为130 000大于之前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总额50 000+290 000-226 000=114 000
因此本年实际应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只能是114 000元
本年应确认投资收益=320 000-(-114 000)=434 000
借:应收股利 32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114 000
贷:投资收益 434 000
4月6日:
借:银行存款 320 000
贷:应收股利 320 000
2008年2月25日:
本年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300 000+350 000+200 000+200 000+
320 000+230 000-600 000+90 000+24 000-450 000-450 000
-420 000)-0=-206 000
因为转回初始投资成本数额为206 000大于之前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总额0,因此,本年实际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
本年应确认投资收益=230 000―0=230 000
借:应收股利 230 000
贷:投资收益 230 000
3月5日:
借:银行存款 230 000
贷:应收股利 230 000
2009年2月20日:
本年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300 000+350 000+200 000+200 000+
320 000+230 000+250 000-600 000+90 000+24 000-450 000-450 000―420 000―360 000)-0=—316 000
由于应享有的收益份额大于分派的现金股利,因此,本年实际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为0。
本年应确认投资收益=250 000-0=250 000
借:应收股利 250 000
贷:投资收益 250 000
3月10日:
借:银行存款 250 000
贷:应收股利 250 000
13、练习2:甲公司2004年3月1日~2009年1月5日发生下列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经济业务:
甲公司2004年3月1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乙公司发行在外3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从而对乙公司能够施加重大影响,实际支付款项2 000万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60万元),另支付相关税费10万元。2004年3月1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 600万元,与其账面价值相等,双方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
2004年3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
2004年12月31日乙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加使乙公司资本公积增加了200万元。
2004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510万元,其中1月份和2月份共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假定乙公司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
2005年3月10日,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00万元。
2005年3月25日,收到现金股利。
2005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612万元。
2006年12月31日实现净亏损2 000万元;
2007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00万元;6日发放
2007年12月31日继续亏损1 200万元;
2008年3月18日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每10股分派2股
2008年12月31日实现净利润1 300万元;
2009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0万元,20日发放;3月28日,投资企业将持有乙公司5%股份转让,收到款项390万元,转让后仍持有25%股份,仍有重大影响。
编制所有相关分录。
答:由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6 600×30%=1 980,大于2 000-60+10=1 950
(1)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19 500 000
应收股利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1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3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 000
(2)2004年3月20日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应收股利 600 000
(3)2004年12月31日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600 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 000
(4)2004年确认投资收益:410×30%=123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1 230 000
贷:投资收益 1 230 000
(5)2005年3月10日确认应收股利
借:应收股利 3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300 000
(6)2005年3月25日
借:银行存款 300 000
贷:应收股利 300 000
(7)2005年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1 836 000
贷:投资收益 1 836 000
2005年未进行利润分配。
(8)2006年12月31日实现净亏损2 000万元:
借:投资收益 6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6 000 000
(9)2007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00万元
应得现金股利=500×30%=150
损益调整总额=123-30+183.6-600=-323.4
借:应收股利 1 5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1 500 000
(10)2007年3月6日发放:
借:银行存款 1 500 000
贷:应收股利 1 500 000
(11)2007年12月31日继续亏损1 200万元,确认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 3 6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3 600 000
(12)2008年3月18日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每10股分派2股:
在备查簿中登记增加的股份。不作会计分录。
(13)2008年12月31日实现净利润1300万元,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1 500 000
—乙公司(损益调整) 2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3 900 000
(14)2009年3月1日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0万元:
分得现金股利=200×30%=60
损益调整=-323.4-360+240=—443.4
借:应收股利 6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600 000
(15)20日发放:
借:银行存款 600 000
贷:应收股利 600 000
(16)2009年3月28日,将持有乙公司5%股份转让,收到款项390万元,转让后仍持有25%股份,仍有重大影响。
借:银行存款 3 9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739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成本) 3 200 000
—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100 000
投资收益 1 339 000
14、华联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6日购买的某管理用固定资产原值为600 000元,预计净残值率为5% ,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分别用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求出2007年、2008、2009、2010年每年应提折旧额,并作出相关分录。
答:(1)年数总和法
2007年:第一年折旧率=5/(5+4+3+2+1)=5/15=1/3
第一年折旧额=600 000×(1-5%)×1/3=190 000
2007年折旧额=190 000×10/12=15 833 3.33
借:管理费用 15 833 3.33
贷:累计折旧 15 833 3.33
第二年折旧率=4/(5+4+3+2+1)=4/15
第二年折旧额=600 000×(1-5%)×4/15=152 000
2008年折旧额=190 000×2/12+152 000×10/12=15 833 3.34
借:管理费用 15 833 3.34
贷:累计折旧 15 833 3.34
第三年折旧率=3/(5+4+3+2+1)=3/15=1/5
第三年折旧额=600 000×(1-5%)×1/5=114 000
2009年折旧额=152 000×2/12+114 000×10/12=12 033 3.33
借:管理费用 12 033 3.33
贷:累计折旧 12 033 3.33
第四年折旧率=2/(5+4+3+2+1)=2/15
第四年折旧额=600 000×(1-5%)×2/15=76 000
2010年折旧额=114 000×2/12+76 000×10/12=8 233 3.33
借:管理费用 8 233 3.33
贷:累计折旧 8 233 3.33
(2)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折旧额=600 000×2/5=240 000
2007年折旧额=240 000×10/12=200 000
借:管理费用 200 000
贷:累计折旧 200 000
第二年折旧额=(600 000—240 000)×2/5=144 000
2008年折旧额=240 000×2/12+144 000×10/12=160 000
借:管理费用 160 000
贷:累计折旧 160 000
第三年折旧额=(600 000—240 000—144 000)×2/5=86 400
2009年折旧额=144 000×2/12+86 400×10/12=96 000
借:管理费用 96 000
贷:累计折旧 96 000
第四年折旧额=(600 000—240 000—144 000—86 400)/2= 800
2010年折旧额=86 400×2/12+ 800×10/12=68 400
借:管理费用 68 400
贷:累计折旧 68 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