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来,质量保证部在要求各事业部及行政部室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过程中,遇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在识别与评价时广大部门工作人员不知道识别与评价是为了什么?跟不知道如何去识别与评价。这样,势必会造成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上的错觉,进而带来识别评价以及开展控制方面的困惑。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是确保公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从以往内、外部审核实践中接触到的大量信息来看,危险源辨识不充分,风险评价不准确是公司各事业部及行政部室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没有适当划分活动类型,未按本部门主要活动特性识别危险源;危险源识别不充分,有重要遗漏;只关注安全,忽视了职业健康方面的危险因素以及每个过程活动的危险因素;风险评价方法欠妥,不可容许风险确定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着重谈谈如何做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问题,仅供公司员工学习参考。
一、危险源分类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危险源很多,存在形式也很复杂,这给辨识危险源增加了难度。如果把危险源按照某种特性进行分类,无疑会给危险源辨识带来方便。
安全科学理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为第一类危险源;导致能量和危险物质约束或措施破坏、失效的各种因素为第二类危险源。正常情况下,第一类危险源受到约束或,能量和有害物质不会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约束和条件破坏、失效,例如设备故障,安全保险装置失灵,违章操作,超温、超压、超量等,就会发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意外释放和泄漏,从而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两类危险源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除一类二类危险源之分外,还有常见的几种危险源分类方法:
一是按能量分类.按能量可把危险源分为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因素)等七种类型危险源。
二是按专业分类。危险源可分为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和爆炸类。
三是按事故伤害的危害因素分类.参考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可将危险源分为六类:①物理类危险源。例如设施设备安全保护、防护装置缺陷;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伤害;机械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明火、粉尘危害以及信号、标识缺陷等.②化学类危险源。例如可燃气体(氢气、甲烷、乙烯、乙炔、天然气等);易燃可燃液体(汽油、甲醇、乙醇、苯、二硫化碳等);易燃可燃固体(磷及磷化物、硝基化合物、硝化棉、氨基化钠、可燃粉尘等);自燃性物质(如炎热季节和潮湿天气的煤、油脂制品、稻草、树叶、甘蔗渣等常因堆垛过大,通风不良造成火灾);可燃和助燃气体(如天然气、油田气、裂解气、乙烯、丙稀、甲烷、乙烷、丙烷、乙炔、氢、一氧化碳、煤气、硫化氢等)以及氧化剂.③生物类危险源.例如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以及其他生物性危害因素.④心理、生理类危险源。例如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以及其他负荷超限;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反应迟钝,辨识错误及其他心理、生理因素。⑤行为类危险源。例如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及其他行为危险源。⑥其他类危险源。
四是按事故伤害的直接原因分类。参考GB/T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可将危险源分为20类:①物体打击;②车辆伤害;③机械伤害(例如旋转部位的齿轮、联轴节、丝(光)杆、工具、工件等防护或操作不当发生咬、绞、切等伤害);④起重伤害;⑤触电;⑥淹溺;⑦灼烫;⑧火灾;⑨高处坠落;⑩坍塌;⑾冒顶;⑿透水;⒀放炮;⒁瓦斯爆炸;⒂火药爆炸;⒃锅炉爆炸;⒄压力容器爆炸;⒅其他爆炸;⒆中毒和窒息;⒇其他伤害.
五是按职业病的致病危害因素分类。参考我国卫生部等部门2004年4月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可将危险源分为十类:①矽肺、煤工尘肺等13种由吸入有害物质导致的尘肺病;②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等11种职业放射性疾病;③铅、汞及其他化合物中毒等56种职业中毒;④中暑、减压病等5种物理因素导致的职业病;⑤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等3种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⑥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8种职业性皮肤病;⑦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3种职业性眼病;⑧噪声聋、铬鼻炎、牙酸蚀病等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⑨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等8种职业性肿瘤;⑩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等5种其他原因导致的职业病.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大家参照公司程序文件,编号:04CX217C《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了解危险源及危险源分类的基本常识,这样对辨识危险源会大有益处。
二、危险源辨识
所谓危险源辨识即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的关键是尽量识别组织所有已存在或将来会影响组织的各种危险源。危险源辨识的一般流程是:划分作业活动→收集作业活动信息→辨识危险源→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级别→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一)划分作业活动.划分作业活动单元是危险源辨识的必要准备。各事业部和部门有多种作业活动,划分作业活动单元时既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既要考虑常规活动,也要考虑非常规活动.通常情况下,划分作业活动单元时,可按厂房地理位置、平面布置、生产作业流程、服务提供单元、非常规作业活动等因素来划分.例如建筑施工可按GB50300—2010《建筑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的规定划分作业活动单元即可。事业部生产制造按工序流程可将活动单元划分为:物料准备(原料,辅料,能源动力,工、模、夹具,其他准备)→过程生产(原材料加热,铜材拉、拔、扎,按照工艺结合各自事业部不同特点进行划分“略”)→试验→包装(制品、标识、包装)等活动。
(二)以作业活动单元为基础,收集作业信息。收集作业信息时应考虑:①任务。执行任务的人员、工作期限和频次;该项任务是常规任务还是偶然任务。②设备。可能使用的机械、设备、手动(电动)工具。③物料。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粉尘、固体)和化学性质;可能要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④能力.工作人员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培训。⑤程序。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⑥数据。作业活动、作业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同类组织相同作业活动发生的事故、事件和疾病的信息。
(三)危险源辨识。
以划分的作业活动为单元,将收集到的作业活动信息对照危险源的类别,逐一识别危险源.常用的方法有:
①询问、交谈。对某项目工作有经验的人来说,通过询问、交谈,往往能指出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初步判定活动、设备中存在的一类二类危险源。
②现场观察。对于熟悉健康安全法规要求,具有职业健康安全基础知识的人来说,通过现场观察可发现活动、设备、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这是辨识危险源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③查阅内部、外部信息。通过查阅曾经发生过的事故、职业病记录,从中发现危险源;获取主管部门、报刊杂志和内部刊物发布的事故、疾病信息,举一反三,可发现本部门的危险源。
④工作任务分析法。针对特定的作业活动,例如维修检修设备或某项临时任务的作业活动信息,分析确定危险源.
⑤安全检查表。运用事先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逐项对照检查,发现危险源。
⑥预先风险分析法。预先风险分析也称初始风险分析,是在某项生产活动进行之前,特别是在设计开发阶段,对系统存在的风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分析,辨识出潜在的风险。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危险与可操作研究、事件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各部门应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简单、适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例如:针对事业部的特点,宜采用“活动—设备—人员"分析法:
2分活动。列出每项活动的基本信息。
②针对作业活动信息,对照危险源分类,逐项辨识危险源。例如食堂:
a、食品原材料的危险源:食品原材料致害物质超标;食品原材料过期、变质……;
b、水电煤气等物资的危险源:饮用水二次污染,不符合卫生标准;厨房电气设备漏电;煤气瓶爆炸…;
c、厨房生产活动危险源:餐饮机械操作不当,造成机械伤害;加工场所卫生条件不达标,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烹制方法不当,导致食物中毒…;
d、员工消费的危险源:食用不卫生食品,造成群体食物中毒;饮用劣质酒,中毒伤身….
③编制部门危险源清单。将已识别的各项活动、设备中的危险源汇总,编制成危险源清单.
后勤部食堂危险源清单
| 序号 | 活动、过程、设备 | 危险源 | 常规/非常规 | 可能造成的风险 | 
| 1 2 3 . . N | 采购 厨房生产 煤气罐 | 食品原材料致害物质超标 餐饮机械操作不当 外部受热或使用不当 | 常规 常规 非常规 | 食物中毒 机械伤害 爆炸 | 
危险源辨识不能一劳永逸,危险源是“动态的”,今天是危险源,采取措施消除了,明天就不是了。由于活动、设备的变化,又有可能产生新的危险源。危险源辨识工作应持续进行,并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进行危险源描述时,应写清危险源的“根源”或“状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三、风险评价
“风险”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风险评价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部门不同,评价方法不同,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一)直接判断法。把严重不符合法规要求的生产、生活设施设备;职业卫生设施;爆炸危险场所;有毒有害场所;职工等相关方强烈关注的作业活动和行业典型的重大风险直接判断为重大危险源。
(二)风险矩阵法。用横坐标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纵坐标表示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横坐标和纵坐标交叉点的示值表示风险等级(风险指数)。如图:
风险等级及控制措施要求如下:
| 风险指数 | 风险等级 | 控制措施要求 | 
| 1 | 可忽略风险 | 无,不监测 | 
| 2 | 可承受风险 | 无,监测 | 
| 3-4 | 中等 风险 | 运行控制 | 
| 6 | 显著 风险 | 目标+管理方案 | 
| ≥9 | 不可承受风险 | 立即整改 | 
风险评价方法还有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风险概率评介法、危险可操作性研究、树件树法等等,组织应根据自身特点选用.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已经识别的危险源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确定各类型风险的控制措施。GB/T28001:2011标准对风险控制途径有:目标、方案管理;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首先应考虑采用个人防护措施;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最后才考虑采用人个人防护措施。新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一定要评审,评价其是否可行、有效?是否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总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进行的一项工作,各事业部和各行政部门必须要下工夫学习程序文件并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