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心泉
摘要: 本案例描述了朗乡林业局医院的诊室布局问题
关键词:诊室,布局
案例正文
一、概况
朗乡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地处东北,夏天是避暑登山盛地,冬天又是滑雪的好去处。近年来到此旅游者逐年增多。朗乡林业局医院是该旅游区的一个局级(二级甲等)医院。最近,医院的杨院长参加了管理方面的短期培训,通过学习,他准备把“生产管理”课程中学习到的生产布局知识用于实际.将医院门诊部各诊室位置重新布置.以方便病人,尽量减少他们就诊时在医院中行走的距离。
医院各诊室(部门)现在的平面布置如图l所示。
图1
对于更改原有的平面布置,杨院长考虑唯一的因素是,应保持挂号与初诊室在其原有的位置。其余诊室(或部门)位置都可以变动,完全服从对整个系统布置有利的原则,确定它们的位置。
二、对原有诊室布置的分析
杨院长第一步工作是分析以往医院病人就诊记录,得出每天病人在各诊室(部门)间平均走动次数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绘制出现在病员平均每日在诊室间走动次数图,如图2 (a)(b)所示。
图2 病人在诊室间每日走动次数
三、诊室布置的改进方案
由诊室平面图2—3—1可见.诊室总面积TS为
TS=(40×10)+(40×10)=800 m2
每间诊室的面积为100m2.
在考虑诊室重新布置时,杨院长查看了原建筑结构,了解到各诊室间的分隔墙均为承重墙,所以,各诊室面积大小难以改变。在改进后,每个诊室面积仍保持为100m2。
新布置方案的目标是,要使病员进入医院后在就诊区总的走动距离最短.杨院长将这一目标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Lmin =
式中 Lmin ——-—- 病员走动距离最短的布局;
Xij ----— 每日病员从i部门到j部门的移动次数;
Yij -—--— 部门i到部门j的距离 (以m计)
在本案例中,病员在部门i至部门j的移动距离Cij等同于在生产性企业物品在部门i,j之间的移动成本。
在本案例中,若一个诊室与另一诊室相邻,如挂号初诊与门诊—室相邻,它们之间的步行距离假设为10m;挂号初诊与化验B超室也考虑为相邻部门,距离也为10m。不相邻部门中间相隔一诊室的,如挂号初诊与门诊二室或挂号初诊与手术后休息室,距离设为20m.不相邻诊室且中间相隔二诊室的,如x光室与挂号初诊室,则距离为30m。按照生产性企业移动成本计量方式,以上三种情况分别视为10成本单元,(10')代表l0m距离;20成本单元,(20’)代表20m距离;30成本单元, (30’)代表30m距离。
现存布局的病员流图如图3所示.
根据病员流图,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日病人走动的总距离。
总距离=(100×10’)+(100×20’)+(50×20')+(20×10')+(30×10’)
1 to 2 1 to 3 2 to 4 2 to 5 3 to 4
+(30×20’)+(20×30')+(20×10’)+(20×10')+(10×30’)
3 to 5 4 to 5 4 to 8 5 to 6 5 to 8
+(30×10’)
6 to 7
= 1000+2000+1000+200+300+600+600+200+200+300+300
= 6700
图3 病员流图
改进现有布局,想以数学方式求出“最优解”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通过模拟方法取得满意方案。杨院长对现有布局作了如下改动:
1.将门诊二室与化验B超室换位;
2.X光室与手术室换位。
得到新的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图 4 新平面布置
改进方案实施后,病员流图如图5所示。
图5 新病员流图
根据图5计算改进以后,病人平均每日在医院中走动的总距离:
总距离=(100×10’)+(100×10’)+(50×10’)+(20×10’)+(30×10’)
1 to 2 1 to 3 2 to 4 2 to 5 3 to 4
+(30×20’)+(20×10')+(20×20’)+(20×10’)+(10×10’)
3 to 5 4 to 5 4 to 8 5 to 6 5 to 8
+(30×10’)
6 to 7
= 1000+1000+500+200+300+600+200+400+200+100+300
= 4800
杨院长建议的新方案比现有布局平均病人走动距离缩短了25%。显然,新方案明显优于原有布局。为了将建议方案向医院职工作以说明,杨院长拿出培训时的笔记,他想参照笔记中记录的“小型企业生产布局改进步骤”来说明他所进行的工作。笔记本上记录的步骤如下:
1.根据现有布局,收集物流数据,绘制部门与部门之间零件流或物流矩阵(在本例中为病员走动次数矩阵,如图2)。
2.确定每个部门所需面积之大小,绘制如图1类似的平面布置图,标出各部门的面积.
3.绘制出各部门间零件流图或物流图(如例中图3的病员流图)。
4.利用物料搬运成本公式,计算现存布局的物料搬运成本.
公式为:
COST =
式中 Xij-—零件或物料在i和j部门间移动次数;
Cij——零件或物料在i和j部门间每次移动的成本。
(算法与案例中计算每日病员走动总距离相类似)
5.改进原有布局,提出新方案,画出改进后的部门间物流图,计算新布局的物料搬运成本(本案例中的每日病员走动总距离)。
6.根据每部门所需要面积之变化,位置的变化.重新绘制平面布置图。安排时应考虑楼层负荷,电力系统情况以及布局的美观等因素。
杨院长认为,他的工作基本符合上述步骤要求,并根据记录的步骤,写了一份布局方案改进说明。
二、启发思考题
1.你是否有更好的布局改进方案?请提出你的方案。
2.这种改进方法是否适合于部门很多、处理物流复杂的系统?为什么?
新方案虽然比原方案缩短了28.3%,但在使用模拟法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最优程度,也就是说有所改进,但不是最优。
经过对原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优化分析,得出最优方案如下(与杨院长方案相比,将门诊二室与门诊一室换位、手术后休息室与理疗室换位):
由上图可以得出平均每日全体病员走动距离(改进方案):
| 序号 | 病员流向 | 两诊室间距离(米) | 走动次数 | 合计距离(米) |
| 1 | 1→2 | 10 | 100 | 1000 |
| 2 | 1→3 | 10 | 100 | 1000 |
| 3 | 2→4 | 10 | 50 | 500 |
| 4 | 2→5 | 20 | 20 | 400 |
| 5 | 3→4 | 10 | 30 | 300 |
| 6 | 3→5 | 10 | 30 | 300 |
| 7 | 4→5 | 10 | 20 | 200 |
| 8 | 4→8 | 10 | 20 | 200 |
| 9 | 5→6 | 10 | 20 | 200 |
| 10 | 5→8 | 10 | 10 | 100 |
| 11 | 6→7 | 10 | 30 | 300 |
| 总计距离(米) | 4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