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41:48
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②经济上
推荐度:
导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②经济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

[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①政治上,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

②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③思想文化上,厉行主义,大兴。

④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

⑤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严格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单选](1)鸦片战争前,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单选](2)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扩张。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

[多选、简答、论述]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从1840年起,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动一系列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主要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政治控制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以及勾结清、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主要表现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输出资本,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渗透主要表现为: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和侵略,鼓吹侵略有功和“种族优劣论”,为侵略战争制造。

2.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单选](1)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简答](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④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单选、多选](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动,除了原有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外,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阶级。

3.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多选]①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多选、简答]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上升到主要地位;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中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多选]①中华民族面对着争取民族和人民,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两大历史任务。

[多选、简答]②两大历史任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同。前者要求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要求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争取民族和人民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前提条件。争取民族和人民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

 

三、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的斗争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单选、多选、简答](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斗争;、地区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单选、多选、简答](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战死。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多次击退法军,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取得镇南关大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战斗中为国捐躯。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单选](1)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出现列强争夺殖民地狂潮。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在1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多选、简答](2)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3.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多选、简答](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①社会制度的。②经济技术的落后。

③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

[简答](2)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1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③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创立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单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单选、简答](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历程

①从金田到定都天京。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②达到全盛时期。到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③由胜转衰,再到失败。1856年,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农动由盛转衰。18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农动失败。

[简答](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①主要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问题。

②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这个纲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简答、论述](4)《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①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②评价:具有两面性。它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是,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多选、简答]2.太平天国战争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1)历史地位: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3)教训:太平天国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洋务运动的兴起

[单选、多选](1)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被称为洋务派。

[多选、简答](2)洋务新政的兴办,一是兴办近代企业(包括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二是建立新式海军,三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多选、简答](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多选、简答]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③管理上的腐朽性。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多选、简答](1)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多选、简答](2)维新派同守旧派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废八股等问题展开了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单选](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颁布变法上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史称“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史称“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多选、简答、论述](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②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它改革了社会风气。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多选、简答、论述]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政变。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大众。这些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封建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

 

第三章    辛亥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的旗帜

[多选、简答、论述]1.辛亥爆发的历史条件

(1)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的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主要内容: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3)清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派的形成。

2.资产阶级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立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资产阶级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书》,邹容的《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3.三民主义学说

[多选、简答]三民主义学说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①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②民权主义内容:“创立”,即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

[多选、简答、论述]4.资产阶级同改良派的辩论

(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手段推翻清,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进行社会)进行论战。

(2)意义:

①论战划清了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的必要性,参加到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①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③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二、辛亥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的建立

(1)各地武装和保路风潮。

[单选]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史称黄花岗。

[单选]②保路风潮以四川最为激烈。这是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运动。

[单选、简答](2)武昌与各地响应

随着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武昌举行。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党人打响了武昌第一,武昌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的高潮。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和群众自发斗争,清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3)中华的建立。

[单选]①中华南京临时的成立。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的各项措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中华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

[简答]②《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行使司法权;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单选]③《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多选、简答、论述]2.辛亥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1)它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中华;

(3)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促使社会风气的新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多选、简答、论述]3.辛亥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辛亥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派自身的软弱性。表现为: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②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③没有建立坚强的政党。

(2)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取得最后胜利。

4.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多选、简答、论述](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①在政治上,北洋实行军阀官僚的统治。一方面,大力扩充,建立特务、系统,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党人和无辜民众。另一方面,毁弃辛亥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在经济上,北洋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尊孔复古。

[多选、简答、论述](2)资产阶级派对果实的捍卫

①发动“二次”,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

②组织中华党,反对袁世凯统治。

③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④发动第一次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⑤发动第二次运动。第二次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的终结。

 

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单选](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多选](2)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③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④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多选、简答](3)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①政治上,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②经济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