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最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41:41
文档

最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70题共7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BA.黄帝B.禹C.启D.汤2.下列商朝中,从其分工看,能够参与商王决策和指挥的分别是(A)A.相、师B.卜、祝C.师、史D.祝、卿士3、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B)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4、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D)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
推荐度:
导读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70题共7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BA.黄帝B.禹C.启D.汤2.下列商朝中,从其分工看,能够参与商王决策和指挥的分别是(A)A.相、师B.卜、祝C.师、史D.祝、卿士3、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B)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4、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D)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70题共7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B

A.黄帝            B.禹            C.启            D.汤

2.下列商朝中,从其分工看,能够参与商王决策和指挥的分别是( A  )

      A.相、师          B.卜、祝        C.师、史       D.祝、卿士

3、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B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民主推选制    D、嫡长子继承制

4、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D )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保证王权的稳定

5、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B )

A、绝对的                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D、方国联盟的基础

6、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 )

A、嫡长子继承制     B、大宗小宗制    C、礼乐制     D、世卿世禄制

7、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B

A.完全割裂的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8.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D  )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  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  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                     ( A )

A.直接影响       B.间接影响      C.完全继承      D.毫无关系

10.分封制的主体是                                               (D)

A.殷商的旧族       B.殷商降族      C.古老方国      D.同姓亲族

11.西周实行分封制,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直接目的( B )

A.发展封建经济                       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制

C.强化集权                       D.巩固封建统治

12.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C )

A.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B.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C.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D.避免政治上出现局面

13.西周贵族集团的等级序列正确的排列是                           ( D )

A.周王—卿大夫—诸侯一士               B.周王—大夫一士—诸侯

C.周王—卿—诸侯一士                   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14.中国古代,在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5.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A

     A.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地位

16.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中,最准确的是B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C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8.春秋时期奴隶社会政治上日益瓦解,主要表现在A

A.各诸侯国普遍变法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频繁

1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B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20、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B ) 

①修建万里长城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整顿各地风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21、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B)

A、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B、权力高度集中

C、法律细密、严苛                          D、实行三公九卿

22.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B)

A.制定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               B.权力高度集中

C.法律细密、严苛                       D.实行三公九卿制

23.秦朝能达到“一法制,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前提条件是B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实行了法治

24.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

A.集权制     B.皇位继承制       C.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分封制

25、秦朝确立了主义集权制度,适应了(D  )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西汉时期,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B )

A、郡县制    B、郡国与郡县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27.汉武帝加强集权的措施有: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 ③推恩子弟 ④强化三公九卿制                                                     ( B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8.西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  ②都由“削藩”直接引起   ③叛乱平定后,集权都得到强化   ④叛乱都首先在边疆地区爆发D

A.①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

29.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政权的根源是                            ( C )

A.皇帝年幼       B.官僚       C.皇权     D.地方割据

30.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                                    ( B )

A.三官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                  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3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32.元朝实行一省制。“一省”是指                                  ( A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内史省

33.隋唐时期,三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34.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主义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B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35.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日:“……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文中太祖之“意”是                            ( D )

A.准备赏赐开国元勋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36.北宋“三司使”行使的权力是B  

A.管理军事      B.掌管财政      C.掌管行政       D.监察百官

37、北宋加强集权造成的影响( C  )

      ①加强了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         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3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B  )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39.明初管理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D )

      A.节度使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40.明初加强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B)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以地方设“三司”

41、“票拟”是( B  )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 、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42、明清时期君主的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A )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④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3、明清时期,主义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B )

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               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

C君主空前强化                 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4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在:B

A.西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北宋       D.元朝

45.封建主义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B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D.皇权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46.秦汉以来我国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 ②分散地主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C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C )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48、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而设   B、军机大臣职权不断扩大、品级较高

C、完全听命于皇帝               D、标志着皇权的高度发展

49.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 A )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B.加强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D.巩固皇权

50.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 B )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51.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B  )

      A.明太祖时期    B.明成祖时期    C.明宣宗时期    D.明宪宗时期

52.丞相的废除是在:C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53.秦王嬴政独创“皇帝”称号,表明他                                 ( D )。

A.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B.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C.要为后代开创万世基业                D.企图用神力来强化权威

54、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D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宰、相之名,封建社会初期形成了宰相制度,封建社会末期宰相制度被废除。请回答55~57题。

55、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C )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56、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相权的措施包括( A )

     ①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三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设平章政事,缩放仪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57、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C )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          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的需要                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集权的不断加强。请回答58~60题。

58、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 )

      A、郡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贵族势力在地方上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59、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B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60、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B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封建社会一些著名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都注重政治的改革。请回答61~63题。

61、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有( B )

      ① 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②形成“中朝”“外朝” ③建立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④在全国设立监察区,称州,派刺史管理  ⑤建立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62、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B )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63、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D )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制度的产物

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回答~67题。

、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实质上说明( C )

      A、楚庄王已成为中原霸主           B、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C、分封制的崩溃                   D、宗法制已不能维护王室

65、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 )

      A、地方势力坐大,无法有效控制      B、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66、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B )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67.地方势力威胁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B )

A.隋唐时期       B.北宋时期       C.元朝时期      D.清朝时期

68、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C )

      A、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相交替

      C、皇权的日益强化             D、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6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         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70.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主义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 C )

A.统治阶级的要求                    B.法家思想的启示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D.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一、选择题答案表: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BABDBABDADBCDBA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BCABBBBBADBBDCB
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
答案AAABDBCBDBBABBB
题号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答案CCBABBCDDCACABB
题号616263656667686970
答案BBDCABBCCC
二、材料解释题

7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5分)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天子适于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1)材料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王根据什么决定分配土地的多少?(2分)

答:分封制。(1分)  根据分封等级及其爵位高低分地。(1分)

(2)材料二中的“巡守”和“述职”各指什么?材料二中天子对诸侯的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巡守”指天子巡视诸侯管辖的地区;(1分)“述职”指诸侯觐见天子。(1分)目的: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1分)

三、问答题 (25分)

72.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分)

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本质:政治(或君主制度)(2分)

(2)在主义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分)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集权不断加强。(2分)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8分)

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主义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主义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答: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答:唐朝:形成了严密的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主义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4分)

(6)上述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趋势:由盛而衰。(1分)

以下备选:

二、材料题  (共25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5分)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天子适于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1)材料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王根据什么决定分配土地的多少?(2分)

答:分封制。(1分)  根据分封等级及其爵位高低分地。(1分)

(2)材料二中的“巡守”和“述职”各指什么?材料二中天子对诸侯的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巡守”指天子巡视诸侯管辖的地区;(1分)“述职”指诸侯觐见天子。(1分)目的: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1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10分)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1)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5分)

答:①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应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不可由皇帝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宰相往往会作威作福,危及君主的统治;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过于倚重宰相),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

②没有本质的区别。倚重宰相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1分)

(2)我国封建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这一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5分)? 

答:总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宰相权力被不断缩减和分散。(1分)

影响:强化了君主的权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1分)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1分)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1分)总之,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10分)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4分)

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2分)

弊端:皇权受到,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1分)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1分)

(3)军机处有何特点?(4分)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三、问答题:(共15分)

  1、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朝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9分)

    答 :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1分)

其“功”主要表现在:  

(1)结束长期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3分)

(2)开创了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2分)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1分)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

(1)推行,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1分)

(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1分)

2、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请你根据历史事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6分)

答:

(1)分封制度容易形成地方割据,造成难于控制(威胁集权),不利于国家统一。例如,西周初的“三监之乱”,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西汉初期的“七国之乱”等。(2分)

(2)分封制不是造成地方割据的唯一原因,如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时期的军阀割据等。(2分)

(3)地方割据现象的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地方可以形成相对的经济,这就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

附加题:

试综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是如何进行对各级行政机关的监察的。(加10分)

答:

秦在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初亦设御史大夫行监察权。(1.5分)

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个州,派刺史监察地方。(1分)

隋、唐时期设尚书、中书(隋时称“内史”)、门下三省,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监督。(1.5分)

唐朝还将全国分为若干个(10或15个)道,作为监察区。(1分)

北宋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禁军,同时设立管理军务的枢密院。三衙、枢密院互相牵制、监督。(1.5分)

北宋还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互相监督。(1.5分)

北宋在地方派州通判到地方,与知州互相牵制、监督。(1分)

明初在地方设直属的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1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

答: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4分)

(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的根源,应废之,集权于皇帝一人。(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

答: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集权制度;明太祖把君主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虽然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但却使集权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长了官场上的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5分)

42.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统治加强的轨迹。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分)

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本质:政治(或君主制度)(2分)

(2)在主义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4)

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小。集权不断加强。(4分)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9分)

进步作用:在明清之前,主义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主义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4分)

答: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答:唐朝:形成了严密的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宋朝: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明朝:使主义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4分)

(6)上述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趋势:由盛而衰。(2分)

文档

最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 精品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70题共70分)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BA.黄帝B.禹C.启D.汤2.下列商朝中,从其分工看,能够参与商王决策和指挥的分别是(A)A.相、师B.卜、祝C.师、史D.祝、卿士3、夏商时期的国家最高权位方面都实行(B)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民主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4、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D)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C、封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