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诱发地震,天然地震。
2.纵波,横波,面波。
3.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4.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6.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7.惯性力,阻尼力,弹性恢复力。
8.横墙承重,纵强承重。
9.振幅,频谱,持时。
10.延性破坏,脆性破坏。
11.剪切破坏。
12.受拉承载力相等。
13.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
14.强柱若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15.纵向,横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验算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震级是反映一次地震本省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是一种定量指标。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后引起后果的一种标度。
3.在地震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4.在地下水位一下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图的液化”。
5.为便于求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简称地震反应谱。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质年代;土中黏粒含量;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深度;地震烈度和震级;以及地震持续时间等。
2.①间接性:地面强烈振动使结构产生的巨大加速度形成的间接作用。
②复杂性:地面振动十分复杂,无法精确计算。
③随机性:时间、地点、大小不确定,设计采用一条反映谱曲线,只能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
④藕连性:地震作用与结构的自振周期有关,若自振周期变化,则地震作用也变化。
3.它们之间无相制约互相影响,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是以降低结构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杆刚度要布置合理,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努力使体系中的各抗侧力构件的刚度与延性相匹配。使各构建之间协调发挥作用,提高其承载能力。
4.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简单、对称和规则。从抗震的角度看,最主要是使结构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相重合或尽可能靠近。以减少结构的扭转反应;其次,平面布置要使平面作为一个截面有尽可能大的抗扭刚度,以抵抗事实上难以完全避免的扭转。
四.计算题(共15分)
1. 解:
0.1s~时,;
~5时,;
且s时,
;
s时,
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