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44:51
文档

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

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篇一:写作教程3unit1答案】subject-verbagreementisaverycomplicatedissueanditisnotourintentiontocoverallthegroundinthisunit.whatweattempttodohereistobringstudentsattentiontosomepointsparticularlytrickyandletthemlearnbypractice.themethodweuseinthegram
推荐度:
导读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篇一:写作教程3unit1答案】subject-verbagreementisaverycomplicatedissueanditisnotourintentiontocoverallthegroundinthisunit.whatweattempttodohereistobringstudentsattentiontosomepointsparticularlytrickyandletthemlearnbypractice.themethodweuseinthegram
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

【篇一:写作教程3 unit1 答案】

 subject-verb agreement is a very complicated issue and it is not our intention to cover all the ground in this unit. what we attempt to do here is to bring students attention to some points particularly tricky and let them learn by practice. the method we use in the grammar section of this book is the discovery approach -- to let students find out their own answers. we hope this can rai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grammar and sharpen their inductive skills.

 the question of subject-verb agreement is very complicated.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grammatical agreement, notional agreement,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in his unit, we are going to approach this issue in four contexts:

 when the subject is compound

 reference for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summary:

 1. a compound subject with and takes a plural verb in most cases, but when it expresses a singular meaning or when each of the singular subjects is considered individually, it takes a singular verb.

 2. after a compound subject with or, nor, either…or, neither…nor, not …but, the verb agrees in number and person with the nearer part of the subject.

 when the subject expresses quantity

 reference for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all the sentences are correct.

 summary:

 1. nominal phrases of time, money, weight and measurement normally take a singular verb.

 2. some words or phrases, such as all, most, half, the last, the rest, take a singular or plural verb, depending on the meaning of the noun or pronoun that follows.

3. phrases like lots of, heaps of , loads of take singular or plural verbs depending on the form of the nouns that follow.

 4. in sentences with more than one or many a modifying the subject nouns, the verb should take a singular form though it is plural in meaning.

 when the subject is a relative pronoun, a what-clause, or in the there-be structure

 reference for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he was the only one of the candidates who carry out his campaign pledges  summary:

 1. after a relative pronoun (who, which, that), the verb has the same person and number as the antecedent. (in the second sentence in pair a, the antecedent is the only one, not the candidates.)

 2. after a what-clause, the verb is usually singular,. but if the what-clause is in a compound structure plural in meaning, the verb is in plural form.

 3. in the there-be structure, the verb is singular or plural depending on the number of the subject. the singular there is may be used to introduce a compound subject when the first noun or nominal phrase is singular.

 others

 reference for the classroom activities

 1). nobody in town admits seeing him.

 2). does anyone want to go with me?

 3). are any of you going to the exhibition?

 4). none works/work so hard as he does.

5). books are her chief source of enjoyment.

 6). the one thing you must be ready for is their attempts to break up the meeting

 7). the jury is finally complete.

 8). the jury were divided in their opinions.

 9). new york times is his bible.

 10). semantics is the study of meanings.

 summary:

 1. indefinite pronouns such as anybody, anyone, each, everybody, nobody, no one, and somebody generally require a singular verb.

 2. the pronouns any and none take either singular or plural verbs.

 3. the complement of the verb be does not affect its number.

 4. a collective noun takes a singular verb when the class it names is thought of as a unit, but a plural verb when the members of the class are thought of as individuals.

 5. titles of books, magazines, movies, newspapers, plays, and the like take a singular verb.

 6. certain nouns which are plural in form but singular in meaning generally take a singular verb. some of these are physics, mechanics, news, statistics, and whereabouts.

  ? 1. 1). the little boy was chicken-hearted.

 2). that statesman is a respectable figure in the political arena.

 3). we sat down by the oak tree, enjoying the breeze coming from the lake

 4). we need to drink the milk before it sours.

 5). the child had difficulty finding his way to school.

 6) the young woman received a lot of flowers and gifts.

 7). my father drew back the curtain a little lest i see him.

 8). our university can accommodate 4,000 students.

9). social customs vary greatl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2. the writers attitude changes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in each pair of sentences

 3. (1)experienced (2) elapsed

 (3)attempting  (4) with

 (5)take up  (6) made

 (7)endeavor (8) true

 4. 1). the state attorney said that the man would be prosecuted.

 2). we suppose that a referee should be disinterested but not uninterested

 3). tony can hit a ball farther than i can.

 4). we must pursue this matter further.

 5). the principles behind our constitution are a principal reason for its astounding success.

 6). al1 the band instruments except the tuba will be carried to the auditorium for the music contest.

 7).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mprises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and executive branches

 8). the whole region was struck by an economic disaster.

 9).  (correct)

 10). he was awaked to the risk.

 5.my sister lulu accepted a scholarship to study in the uk. she had done very well in school and the principal thought that living with a british family would teach her a lot. mother said she would let her go if she bought a box of stationery and promised to write home every week.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live up to her promise and she always does pretty well in living up to her principles. soon after she arrived in the uk., she adapted to her new environment. her new life did not affect her a great deal. she knew that as a student she had to be economical and she was not self-conscious of her poor clothing and strange accent. these were the things she was uninterested in; what fascinated her instead wa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he found people there liked to pay compliments and were more credulous to what she said. of course, she never lied to them about her motherland.

though she experienced cultural shocks continually, she developed a fair attitude towards the other culture. in the proceeding years, she settled down in the uk. and became a person with an alternative cultural identity.

 6. 1). sixty hours is the amount of work time i contracted for.

 2). the jury is expected to reach its decision very quickly.

 3). each of the candidates for the position has exceptionally high qualifications.

 4). every boy and girl in the sixth grade was/is eager to win the contest.

 5). corn bread and milk is a popular breakfast in the rural south.

 6). the instructor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was at fault.

 7). h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plan to attend the speech contest.

 8). the jury are to be isolated in individual hotel rooms each night during the trial

 9). sam sprawled in the chair and knocked over one of the lamps which were on display

 10). the symptoms of mercury poisoning vary with each individual case.

 11). he believes that athletics improves school morale.

 12). up goes the starters gun, and each of the runners becomes tense.

 13). either the times or the tribune is a reliable source of news.

 14). the first thing that catches your eye is the headlines.

 15). she is one of the women who have made this country what it is.

 7. as a way to wind up the unit,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note for each of the situations. this can be done as homework.

 ?

 (12) notes of suggestion

  below is an example of a note of suggestion

【篇二:2015实用文体写作教程 (1)】

文章的特征体现在:主旨单一、集中、明确;材料多样、真实、有力;结构合理、谨严、固定;语言准确、简明、平易、庄重。

 2.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法定性、性、实用性、时效性、规范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9704―1999)《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将组成公文的各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和版记三个部分。

 4.公文的发文字号一般包括发文机关代号、年份和序号三项内容。

 5.发文机关名称、发文事由和发文种类是构成公文标题的三个基本要素。

 6.按照具体用途的不同,可把通报划分为表彰性通报、批判性通报和传达性通报三类。

 7.会议纪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纪实性,二是提要性。

 1.调查报告可以分为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

 2.计划的种类很多,但不能哪类计划,一般都应当包括“做什么 ”、“怎么做 ”和“什么时间完成”等事项。

 3.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将总结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总结,一类是专题性总结。

 4.条例正文的写作格式有两种:一种是章断条连式;另一种是 分条列项式。

 5.作为法规与规章的一种,规定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正文的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则性的 规范要求,二是具体的 约束措施。

 1.经济新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真、新、精 等几个方面。

 3.新闻的背景材料主要有对比性材料、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等几种。

 4. 产品说明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消费、传播知识、宣传企业等几个方面。

 5.撰写产品说明书,必须注重两点:一是要有责任意识,二是要有大众意识。

 6.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诊断功能、建议功能反馈功能和猜测功能。

 7.合同的特点主要有合法性、合意性、平等性、规范性。

 8.合同通常有三种表述形式:一是文字条款式,二是表格式,三是文字条款加表格式。

 1.民事诉讼文书按照写作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叙述式、填空式、笔录式和表格式等几种。

 2.字据的主要特点是证实性和严谨性。

 3.启事必须具备告知性和简明性。

 4.人们常用的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索引和文摘。

 5.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常用法、追溯法和循环法

 等三种。

 6.按照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笔记划分为摘录笔记、摘要笔记、提要笔记、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等几种。

 选择题

 1.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可将公文分为三种,其中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属于a.上行文。

 2.《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 b.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人员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3.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c.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c.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5.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c.报告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6.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a.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7.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b.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调查报告必须具备的特点之一是a.内容的真实性。

 2.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或某一重大事项的处理方式及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等作出规定的指令性文书是b.条例。

 3.有关机关或部门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及有关法规、条例,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问题提出具体做法和要求的文件是a.办法。

 4.向某个机构或个人介绍、推荐某人获得某个职位、某个身份或承担某项工作的信件是

 a.推荐信。

 5.在宾客光临时,主人为表示欢迎,在欢迎仪式或酒会、宴会等公开聚会场合发表的演讲词叫b.欢迎词。

 1.新闻的三行标题中,其作用主要是揭示新闻事实的性质、意义,或者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从而引出正题的部分称b.引题。

 4. 产品说明书的特点是与其文体特征和具体功用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三点中,哪点不应是产品说明书必备的特点:

 c.内容的形象性

 1.民事起诉状的核心内容是b事实与理由。

 2. b民事答辩状是指民事诉讼的被告或被上诉人根据民事起诉状或民事上诉状的内容,针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或上诉人提出的上诉请求作出答复,并依据事实与理由进行辩驳的法律文书。

 3.下列三点中,非民事答辩状必须具备的一点是a生动性。

 4. b刑事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理各类行政案件以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行政纠纷,提起行政诉讼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5.下列三点中,非便条必须具备的特征是c严谨性。

 简答题;

 1.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有哪些?

 答:要写好调查报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材料(2)要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真分析并合理组织材料(3)要讲究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

 2.简述计划的写作要求。

 答:计划通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几部分构成。制订计划要依循以下要求:(1)要符合(2)要从实际出发(3)要具体明确(4)要留有余地

 3.撰写总结,必须注重哪些问题?

 答:撰写总结,必须注重以下几点:(1)要充分占有资料,并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2)要善于分析材料,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3)要合理的取舍内容,以突出重点(4)要深入研究问题,以写出特色

 4.撰写述职报告应当注重哪几点?

 答:撰写述职报告,应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要客观真实(2)表述要具体实在(3)详略要得当,重点要突出(4)语言要得体

1. 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必须注重哪几点?

 答: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必须注重以下几点:(1)要准确、全面的把握材料(2)要合理的运用分析方法(3)要及时完成报告

 2. 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注重什么?

 答: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注重:(1)要放宽眼界(2)要实事求是(3)要讲求科学

 (4)要充分论证(5)要注重运用专业知识

 3. 签订合同应注重哪几点?

 答:签订合同必须注重:(1)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2)要精通业务,了解情况(3)要在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项条款(4)要认真书写,并不得随意涂抹

 1.请简要说明民事起诉状“事实与理由”部分的基本写法及注重事项。

 答:陈述事实应当写明原告与被告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事实,以及双方发生民事权益争议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情节和结果。陈述事实应当注重两点:(1)必须实事求是的反映事实,不能隐瞒或者歪曲事实(2)要围绕诉讼请求写明事实,既要反映案件的全貌,又要突出重点。

 阐述理由一般包含:首先依事论理,写明被告的侵权行为或者双方争议的性质、已经造成的后果以及被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然后依理,写明原告提起诉讼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阐述理由应当注重两点:第一,依事论理要以事实为根据,要抓住重点,击中要害;第二,依理要准确的引用法律条款

 2.如何写好民事答辩状的正文?

 答:正文是答辩的状的核心部分,是具体陈述答辩理由的部分。一般来说:答辩理由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针对所写事实不实进行反驳,二是针对法律不当进行反驳。答辩状应当具备针对性和反驳性

 4.如何利用图书情报机构,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请简述之。

 答:阅读者应该做到:1.要熟悉图书分类2.要善于使用检索工具3.要选用合理的检索方法

 5.笔记主要有哪三种形式?请分别说明它们特点。

 答: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文献上加记号、写眉批:其特点是随读随批,不影响思维连贯性,不影响阅读速度,简便易行 2.成册笔记本:容量大,易于收藏、治理

 3.卡片和活页纸:方便灵活

 3.行政起诉状的正文包括哪几部分?请简要说明每一部分的写法。

 答:正文包括: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证据等内容。

 诉讼请求一般写的比较概括,主要写向提起诉讼所要达到的目的

 事实与理由。在事实部分,首先写明原告引起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其次写明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最后写明原告是否申请过行政复议;在理由部分,首先应当指明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妥之处,然后说明其错误所在,表明自己的行为不当应当受到此种处理或是处罚的原因和依据

 证据,证据名称要规范,要符合法律规定,要写明证据名称、来源,涉及证人证言的应当写明证人的姓名和住址

  写作题:

 起草一份转发下列文件,要求下级机关做好该文件所安排的工作的通知。

 写作要求:内容要明确,要突出;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可只写标题、主送机

关、正文、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几个项目);语言要准确、简明、得体,书写要清楚。 关于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z**f,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答案:

 转发关于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z**f,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关于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已经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印章

 二零零八年一月*日

 四、根据《建设部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纪要》(详见教材67页例文)的有关内容,撰写一则召开此会议的会议通知。

 答案:

 关于召开建设部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的通知各建设部有关单位:

 为构建和谐社会,总结2004年我部的安全生产工作,明确2005年我部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经研究,决定召开建设部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现将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04年12月9日

 二、会议地点:建设部314会议室

 三、参会人员:建设部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四、联系方式:

 请各参会单位于2004年12月1日前将会议回执单传真至建设部**司。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会期*天,届时请您准时参加。

 附件:会议回执单

 建设部办公室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五、根据下面这份函的内容及给出的材料,起草一份答复此函的复函。写作要求:内容要明确,要突出;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可只写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几个项目);语言要准确、简明、得体,书写要清楚。

 答案:

 外语部关于商请联合举办英语培训活动的复函

 继续教育处:

 你处《关于商请联合举办英语培训活动的函》收悉。经各领导研究同意,先复函如下:

 一、经研究,基本同意与贵校联合举办“旅游英语”、“生活英语”培训活动。

 二、 请贵校提供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应对活动的具体步骤、措施等作出安排。

 三、 双方就有关事宜进行协商后,需要签订项目合作协议。

 外语部

 二○○x年x月x日

  四、根据经济新闻标题的写法及要求,为下面两则经济新闻补写标题。

 (一)

 标题:振兴东北老工业 辽宁国企建立新型产业基地

 标题:完善退耕还林好 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

【篇三:现代写作教程2】

txt>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写作素质,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味和审美理想。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一)生活素养的源泉

 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二)生活素养的升华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

 (一)学识修养的内涵

 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

 (二)学识修养的构成

 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味

 (一)人品与文品

 优秀的人格品味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

 (二)人格品味与选材立意

 人格品味影响文章的选材、立意。

 (三)人格品味与文章格调

 人格品味决定文章的格调、价值。

 四、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

 (一)审美理想的作用

 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欣赏的体验的活动。

 人们对美的追求渗透到一切生活活动之中。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

 1、按美的规律创造美

 文章的审美属性是通过内容和形式两各方面体现出来的。

 2、美的创造需要激情

 美的创造需要一种激情。

 3、审美创造与美学知识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智力组成:观察力、感受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一、写作主体的观察能力

 (一)观察的含义

 观察是写作主体凭借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其他身体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有计划的,目的性很墙的自觉认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因而又被成为“思维的知觉”。

 (二)观察力的构成要素

 写作主体的观察力具体表现在观察主体对观察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注意力、鉴别力和联想力。

(三)观察方法

 1、定位观察

 定位观察是写作主体确立某一观察点,从这一特定的位置、角度对事物作观察。 常用的观察点:鸟瞰式;脔尝式;聚焦法。

 2、移位观察

 3、比较观察

 二、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一)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指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即通过感觉知道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再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物的整体形象。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感觉、知觉、表现。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是构成人类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2、扩展丰富的情感趣味。

 形成文章丰富生动的土壤。

 3、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

 感觉具有浓厚得主管色彩,指是因为任何感受都是一种心理活动。

 (三)感受的种类

 1、从感受器官来分:有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味觉感受、触觉感受等。

 2、从感受的方式来分:有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三、写作主体的希望能力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热闹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思维形式主要三种基本类型: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 抽象思维是舍弃了具体的感性形象,运动概念、判断、推理,以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她是评论性、实用性文章写作主要使用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则是自始至终不舍弃具体的感性形象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以表象为工具,通过联想、再现、想象来组成形象、画面的思维活动。它是文艺创作主要使用的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是指人们在科学或文艺创作中,突然出现的、瞬间即逝的顿悟、理解、豁然开朗的一种思维形式。

 (二)思维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

 (1)归纳  从个别到一般。

 (2)演绎  从一般到个别。

 2、分析与综合

 (1)分析  在思维过程中,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个加以研究的方法。

 (2)综合  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整体考察的方法。

 综合的类型有知觉综合、抽象综合、辨证综合。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辐射扩散

2、辐辏聚合

 四、写作主体的想象能力

 (一)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1、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

 2、以高度的理性为指导

 3、以强烈的激情为动力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

 一、对象化的自然景观

 (一)自然现象与写作对象

 (二)自然景物与写作触发

 (三)自然物象与表达媒介

 二、群体化的社会生活

 (一)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文章来源于生活。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

 为群体,为社会,就成为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个体化的人生状态

 (一)个体的人生状态

 的个人,对认识主体来说,同样是客体存在。

 (二)个体特征的生理基础

 人的个体特征有着生理基础,即不同的气质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三)个体特征的后天因素

 个体特征也与后天的环境、学习相关。

 (四)写作的个性化特征

 四、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一)精神文化与精神产品

 精神与精神文化不同。

 精神指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风貌,精神文化指人所创造出来的用于精神消费的产品。

 (二)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

 精神文化不能脱离物质文化。

 (三)精神文化的身产特性

 精神文化的生产是智力化的生产,它为人们的精神消费和心理需要而生产。

 精神消费有重复性。

 (四)精神文化与精神消费

 写作活动是精神文化的创造的重要形式。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一、写作主客体的对照关系

 (一)“认识——反映”活动

 (二)作者的双重角色

 (三)文体与视觉

 文体不同,写作主体“反映”写作客体的意图也不同。

 二、写作主客体的同型关系

 (一)“心物同型”与“天人感应”

 (二)“主客交融”与“物我融合”

 主客融合的审美趋向,只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境界,并不是真正第取消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照。

 三、写作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一)双向建构的内涵

 按照双向建构的理论,写作行为总是在一个主、客结构中进行。

 (二)双向结构的自我调节写作主体具有吸收写作客体又调节自我的双重功能,即一方面通话,一方面调节。

 四、写作主客体联系的中介

 (一)中介的含义

 (二)中介的三种形式

 1、感觉

 2、表象

 3、语言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第一节  写作载体的内质

 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

 写作载体四个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

 一、材料的含义与作用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作者为特定的写作目的而收集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一句。 和材料相关的概念又素材、题材和资料。

 素材指作者为创作需要而通过各种途径所收集的原始材料,它一般是凌乱的,不完整。 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狭义的题材则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

 资料,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用来参考和引用的各种书面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

 2、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表现主题的支柱

 3、材料是安排结构的依据

 二、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文档

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

写作教程1第二版答案【篇一:写作教程3unit1答案】subject-verbagreementisaverycomplicatedissueanditisnotourintentiontocoverallthegroundinthisunit.whatweattempttodohereistobringstudentsattentiontosomepointsparticularlytrickyandletthemlearnbypractice.themethodweuseinthegram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