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2 15:44:50
文档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第20卷第2期卫生软科学Vol.20No.22006年4月SoftScienceofHealthApr.,2006●医学心理学●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蔡翥1,汪凯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合肥230032)摘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和原因,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由果溯源”的解构,以“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为分析路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提出在
推荐度:
导读第20卷第2期卫生软科学Vol.20No.22006年4月SoftScienceofHealthApr.,2006●医学心理学●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蔡翥1,汪凯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合肥230032)摘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和原因,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由果溯源”的解构,以“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为分析路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提出在
第20卷第2期卫生软科学V ol.20 No.2 2006年4月 Soft Science of Health Apr.,2006

●医学心理学●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蔡 翥1, 汪 凯2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

摘 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和原因,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以“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为分析路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提出在大学生中进行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归因模式,减少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应创造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高他们进行人际互动的信心,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归因理论;大学生;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3-2800(2006)02-0157-04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小相容性大,则人际关系融洽,反之,则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际关系恶化。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同时也为大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有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而其中,人际交往障碍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1]。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猜疑、躲避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是多元的,解决途径也是多渠道的。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分析,尝试性地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从认知归因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建社交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

综观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大学校园生活的种种困扰等因素,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困扰大学生正常校园生活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透视影

* 收稿日期: 2005-11-14

基金项目: 安徽医科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2005kj39)

作者简介:蔡 翥(1976-),女,安徽淮南人,社会学硕士,讲师,从事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health subsidy

GUO Zhen-you1, CHEN Ying1, ZHANG Yu-hui2

(1.North-western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Health Economic Research, Ministry of Health,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BIA) is a useful tool to assess the equity of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 health subsidy. The literatures are reviewed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analysis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of BIA in health area and the advance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possibility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health policy analysis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government health subsidy; equity

157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高期望值与低交往能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广泛、越频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需要从同辈群体中寻求帮助和情感支持,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使让大学生在社会群体生活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和安全感,得到他人的尊重、承认、理解和支持。我们在安徽省4所高校中抽取了287名同学就人际交往问题做了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希望与他人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者约占总数的%。而在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大约56%的大学生对自身的人际状况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善于交往”,主观上他们非常希望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中享受快乐的校园生活,这种强烈的交往欲望如果一旦遇到客观上的交往失败,形成主客观之间的极大落差,将有可能导致心理上的闭锁,造成交往心理障碍。

1.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性加大了人际调适的难度

大学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同学关系,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在不断拓展,大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人际关系而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和复杂性。有的同学交往面很广,但是交往需要和有限的经济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苦恼,大学生的经济不和校园社会中的高消费欲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障碍。另外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便开始从事“第二职业”,于是便涉及到要处理上下级间的关系,同事关系,老板与雇员间的关系等。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在这种广泛而复杂的人际网络中如何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也成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又一因素。

1.3 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不成熟性和波动性,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挫败感、失望感

大学生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感情丰富、强烈,但又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他们情绪波动性很大、易冲动,思想行动带有偏激性,在选择交往对象上具有易变性,人际关系的波动性大,朝亲夕仇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由于自己善意的行为受到了他人的一些误解或者是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就对人际交往失去了信心。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生活经验的不足,对社会现实生活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常常将人际关系过于理想化,于是在面对人际交往的复杂性时,心理准备不足,就容易对人际交往产生挫败感、失望感,引发交往障碍。

1.4 人际沟通技能的匮乏及归因不当,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没有系统的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和人际沟通能力的相关辅导设置。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又使得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日趋突出,成为阻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存在人际沟通障碍的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多数性格比较内向,在人际沟通中缺少基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在遇到人际沟通问题时,多表现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猜疑、躲避等情况。但是,在实际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最初也只是一些小的人际互动摩擦,后来由于归因不当,造成一定的心理封闭,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交往障碍,以至于后来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阻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 解析归因理论

自从海德Heider本世纪五十年代为归因理论奠基以来,归因理论以独特的考察方式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分析路径,被用来解释和推测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及行为原因。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以下几个:

从归因理论家海德提出的恒常性原则来看,人们的外在行为表现,究其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指内在原因,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努力等。这些都是存在和表现于个体自身之中的,是难以通过肉眼而直接观察到的。外因则指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这些是个体之外的,可以观察的。这就是早期的单维度归因理论。海德同时指出,内因和外因之间存在着共变原则,也就是说,内因和外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着人们外在行为表现的变化。

在对归因的看法上,凯利受到海德的影响很大。他研究了人们解释由相对稳定的环境的特定部分所引起的事件的过程,并由此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结果自始至终与其原因共变”[2]。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实际行为的归因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三个维度来考察,以此比较并判断出行为的真实原因。由此凯利提出了在比较基础上归因所应遵循的三

158种主要原则:(1)差别性原则。(2)一贯性原则。(3)一致性原则。

像海德一样,韦纳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并构建了成就归因模型,成为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首先他对海德的单维度归因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维度,还应该增加不稳定性—稳定性和可控—不可控的判断维度。韦纳对行为原因三种判断维度的区分,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不同的归因结果对人的期望、情绪、动机、自信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其次,每一原因维度都对应者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原因维度主要与自尊有关,稳定性维度影响到自信心,可控性维度则因归因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另外原因归因还会引起期望的改变,起主导性作用的时稳定性维度。韦纳的归因体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趋于完备,成为归因训练的主要理论基础,而稳定性维度由于起在行为改变上的重要性受到广泛的关注。

3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归因是指通过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分析,指出行为的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是对行为的认知,对原因的分析[3] 。利用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解读,就是尝试性地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 “由果溯源”的解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避免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间倡导良性的积极归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是多样的,极具复杂性,既有内在的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人际交往的变化方向;有些影响因素比较地稳定,能够加以掌控,而有些因素则不稳定,难以控制。因此,人际交往障碍原因的形成,涉及到两个维度甚至更多的维度,非常的复杂。

韦纳的归因理论研究指出,原因的来源(内部的或外部的)和原因的可控性影响着自我情感反应,每一种归因维度都对应着一系列的情绪体验。原因的来源与成就中的自豪和自尊相联系。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将交往成功的结果归于人际交往能力或是努力,将会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交往对象善于与人打交道,容易相处等)体验到更强的成就自豪感,有助于提高人际互动的信心。原因的控制性与责任知觉和内疚、羞愧、愤怒等情感体验有关。如果将人际交往障碍归因内在的可控制的原因,如缺乏努力,会感到内疚、自责,内疚的情绪体验反过来会刺激、提高人际互动的动机,引发人际交往的行为努力;而将人际交往障碍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原因,如不少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善于交往”、缺乏交往能力,则会引起心理上的羞愧,甚至于自卑。而羞愧的情绪反应则会让人际交往的个体从人际互动的任务中退缩,并抑制其后继行为表现。因此,不同的归因取向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引发的建立良性人际关系的期望也是不一致的,这无疑会导致不同的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及表现,不良的归因会引发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障碍。

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归因错误和偏差是产生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包括有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和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然而,这些归因偏差是如何产生并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呢?

首先是基本归因错误,又称为对应偏差,它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基本归因错误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是很大的,错误的夸大人际交往对象的个人和行为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马加爵案件发生的前几天,马和几个同学在一起玩牌,有一位同学怀疑马出牌时作弊,两人发生了争执,这让长久以来马加爵压抑在内心的积怨有了爆发的导火索。马一直觉得“别人都在嘲笑我”“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4]实际上,马加爵在上高一时,就曾经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是他们村唯一的大学生,应该讲从小他是在村里人的仰视中生活着。但是大学校园环境的变化,相对优势地位的丧失,让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一定困难,在遇到人际冲突、矛盾时做出了极端的错误的归因,长此以往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加之他的自我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惨剧的心理推动。

其次是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这一归因偏差指的是,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在实际咨询和调查中,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主动与人交往,与他人接触较少,但是反而更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预设,因此往往一些小事情就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心理反应,令他们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认为他人对自己不满。

另外,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产生人际冲突和矛盾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怎样看待产生矛盾的原因,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谈到与他人产生的人际矛盾时,首先是指责他人的孤僻、自傲、冷漠等性格因素,或是归于运气不好、他人拆台等外部原因,以此摆脱责任、

159免受责备。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暂时性的平衡心理的作用,但是,从建立长期良好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则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个体进行内省,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往往会使得个体的人际交往问题更为复杂,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4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研究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83.8%,最低为38.3%[5].而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对自己人际交往现状不满意的大学生已经占到了67%。面对大学生群体中如此严峻的人际交往问题,归因理论的“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的分析路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方案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应当减少归因偏差,提高个体的内控程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归因错误和偏差是产生人际交往矛盾和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应当控制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和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归因偏差的认知。国外的研究显示,个体的内控程度越强,越易产生正性的情感体验,活动水平越高;越易于用相对性理性思维与操作来解决矛盾,处理问题。因此,应当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内控能力,引导他们用理性思维来应对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避免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

其次,创造人际交往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体验,提高人际互动的信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往往经历了多次的人际交往失败,一次次失败的体验又反过来强化了影响人际交往的负面心理障碍,从而产生人际网络的恶性循环。这些学生失去了进行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校园中,他们总是远远的躲开人群,拒绝参加各种活动,避免与人多接触,实际上,他们在极力回避的是失败的体验。所以,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中就有内向、孤僻、不善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表现,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总是把一些成功的人际互动归因于外部的环境等原因,而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能力的缺失,这种消极的归因模式对建立良性人际关系产生极大地阻碍作用。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沟通环境,增加他们人际交往的成功机会,丰富他们的成功体验,提高进行人际互动的自信心。

再次,还可以通过开展人际交往的归因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改变消极归因模式,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从归因理论的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存在一定人际障碍的学生往往将交往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原因,如人格特征(害羞)和低社交倾向(不善于交际),与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把成功交往的积极体验归功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交往对象的人格特征(他很善于交谈)或是运气(碰巧他今天心情很好,愿意和我交谈)。这样的人际交往的归因模式会使得他们对积极的交往结果失去信心,即使他们经历了成功的人际互动,也会阻碍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和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来改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社交归因模式,具体可以采用在真实情境下的自我评估法及其他一些训练方法,来引导他们改变以往消极的社交归因模式,形成有利于增强交往信心的积极的归因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一定的社交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模式的良性运转。

最后,除了上述从人际交往障碍者主位的角度的干预对策,归因理论“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的特殊分析路径还提醒我们认知和情感对人际交往行为抉择的重要作用。因此,从人际交往对象的知觉入手,研究他们对于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的归因(认知)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就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来改变其情感和行为,使得人们对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多做出一些积极的归因,减少消极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过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

报,2000-02-20(1).

[2] 萨哈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

社,1991,523.

[3] 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79-82.

[4] 黄广民.《还原马加爵》,《南方周末》[N].03-25(1).

[5] 胡启先.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南昌:江西

人民出版社,1997, 213.

(责任编辑:王静平)

欢迎投稿欢迎订阅

160

文档

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

第20卷第2期卫生软科学Vol.20No.22006年4月SoftScienceofHealthApr.,2006●医学心理学●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读蔡翥1,汪凯2(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安徽合肥230032)摘要: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现状和原因,利用归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由果溯源”的解构,以“结果—归因—情感体验—行为抉择”为分析路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认知,提出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