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阅读后答题
(一)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完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儿横着走,一会儿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被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史诗。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稍有改动)
某文学期刊要做迟子建的专题,其中选择了这篇文章,专栏记者为此采访了迟子建。以下是记者的提问,假如你是迟子建,你将如何回答?
1.问题A:通常我们不会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一只虫子,而您用了,并且还把它作为文章题目。您是怎样考虑的?(3分)
迟子建:
2.问题B:有读者问,您在描绘这一只虫子前,花了很多笔墨,似嫌拖沓,对这一点您怎么看?(3分)
迟子建:
3.问题C:这篇文章收录在您的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中,您说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那么您觉得对“虫子”的描绘,最成功或最得意的是哪一点?(3分)
迟子建:
4.专题刊登以后,读者对文中“虫子”的行为各有评说,该文学期刊就此做了一个网上调查,下面是网友们的观点,你的想法呢,请你也写一写,并作适当的阐述。(3分)
1楼:对这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大家有什么想法,一起谈谈吧。
2楼:一只令人肃然起敬的虫子,一只令我自惭形秽的虫子,一位令人敬爱的作家,她的笔尖给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指引着沉实的价值方向。
3楼:生活中这样的虫子太悲剧了,为什么非要爬上去呢?虫子的牺牲很无谓,平淡是真,惊天动地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折腾得起的。
4楼:
(二)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5.选方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6.请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海啸”?(3分)
7.选文第⑤段“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句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8.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作用?(2分)
9.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2分)
(三)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0.“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四)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③唐太宗谓侍臣曰
13.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3分)
14.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语文能力提升训练11参
(一)1、用“惊天动地“这个词我想表明两个意思,一是虫子虽小,虽然卑微(1分),但却英勇执着,具有英雄气概(1分);二是小虫子的表现让迷离中苦闷着,彷徨着的我(1分)感到惭愧,促我警醒(1分)。
2、前五段,我写的是对虫子态度的变化和当时我的心境(2分),主要是为了给这一只虫子的出场作铺垫,与下文这只虫子对我的影响构成对比,有点先抑后扬的意思(2分)
3、 [示例一]嗯,我是比较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在“虫子”身上传递出了我的一些想法。它在我眼里,不仅是一只虫子,我想把它描绘成一个“将军”、“英雄”、“战士”,为此我用了很多“大词“,用了很多拟人的笔法,比如”酝酿”、“一往无前”、“兵临城下”、“巍然”等,塑造他面对困境时候冷静执着勇敢的形象。(“用词”特点)
[示例二]那只“虫子”实在给了我非常大的的震撼。它在平地上这样自如,在爬佛龛时如此,可是它却知难而进,不畏疼痛。文中第六小节,有好几处用了“我以为”,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我以为它会收兵,我以为它会离开,我以为它会掉头而去,但是,它完全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这种反差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它面前显得这样软弱。我想,我们是应该对自然界的生灵献上我们的敬意的。(对比手法)
[示例三]我说过,作家的命脉在于“想象力”,所以普通人也许写不具体这样一只虫子,作家的责任就是动用我们手中的笔加以描绘,如在描写外形时,在它恣意乱爬时。我希望通过我的描绘形象地展现这样一只有灵性有坚持的卑微生命。我喜欢它,也希望我的读者能够喜欢它。(修辞格特点)
4、 [示例一]我认为虫子是值得尊敬的。它在受到屡次挫折后还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感动了我。在困难面前,在挫折面前,我们通常不敢尝试,或者失败之后一蹶不振、自怨自艾,但是虫子完全没有,它一次一次地向困难发起冲击,虽然它最后失败了,可是正如作者所说“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以后当我遇到困境时,我一定会想到这只虫子,并以它自勉。
[示例二]我同意2楼观点(顶2楼)。这只虫子为了理想不惧危险,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勇气和精神在今天非常稀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它最后死了,但是这的精神却昭示着作家,昭示着我。自然,它的追求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它完全可以选择过普通虫子安逸的生活,但是它却不满足了,它做了自己平庸生活的叛徒,它的一次次努力,是对现状的一次次反击。我想,人类历史中也正是由于这些虫子的奋斗,才开辟出一条历史进步的道路。我向它致敬,它的确是英雄、战士。
[示例三]我同意3楼的观点(顶3楼)。这只虫子的精神看上去固然是值得赞美的,但它不免愚蠢。它只是受了佛龛上香气的诱惑,就这样百折不挠地想要爬上去。最后甚至失却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它在追求之初就是盲目的,它在追求之中是固执的,它在追求之后是可悲的。这种“惊天动地”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认清自己的目标,做自己可能做到的事,才是正确的态度。
[示例四]我的观点是,虫子的行为,我们外人是没有评价权利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别人的选择呢?如果虫子认为这样的追求是快乐的,与其在平地上平淡地爬一生,不如奋起拼搏一次,即使遍体鳞伤也生死不顾,那么它是幸福的,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如果虫子认为这样的追求是无意义的,安乐地在平地之上过自己理想的人生,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幸福在己,选择在心。
(二) 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三)10.(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1.“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四)12.①停止(1分);②只(1分) ③告诉、对……说(1分)
13.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分)
14.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