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目 | 语文 | 年级 | 三年一 | 备课人 | 方丽丽 | |
| 课题 | 古诗二首《出塞》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 审核人 | 使用时间 | |||||
| 学习 目标 |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 |||||
| 教学重难 点 | 重点: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难点: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 | |||||
| 导学流程 | ||||||
| 环节 | 学案 | 导案 | ||||
| 自 主 学 习 |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通过预习你对“边塞”有哪些了解?你脑海里的边塞是什么模样呢? 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形容边塞的环境。 一个词:( )( )( ) ( )( )( ) 一句话:( ) 一句诗:( )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自由朗读《出塞》 | “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 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 | ||||
| 合作探究 |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秦时明月”之再造想象:思考这上千来,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2 “人未还”情景之联想想象:思考你看到怎样的世界? 3千变万化的“人未还”之角色想象: 将士:人( )还 父母:( )未还 妻子:( )未还 姐妹:( )未还 儿女:( )未还 | 利用多重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 | ||||
| 展示交流 | 有感情的诵读 | 读出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
| 巩固练习 | 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 1、上千年里,真的出不了一个像李广一样的良将吗? 2、如果真的有李广这样的大将,战争就一定会停止吗? | 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 |
| 拓展延伸 |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对比阅读: 《出塞》其二 ——唐·王昌龄 骝(liú)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 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
| 盘点收获 |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