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龚春美老师的《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之浅见》一文,结合我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我更加认识到学情分析的内涵和其重要性。学情分析是为教学设计中的学习主体(即学生)进行分析,包含对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分析。
学情分析是备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深入了解学生到底会什么?整个班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是怎样的?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如何有效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到底了解学生的哪些情况?在学情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有状态,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学情分析可以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设计的实施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提供量化的标准。
学情分析的阶段不是固化的,它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性、学习风格、年龄特点、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从而了解学生的“已知”程度和“想知”内容。在备课阶段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未知”知识点,分析学生“须知”知识点,确定学生“可知”内容,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课中仔细观察,从全局把握教学进程,观察学生之间的合作情况、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等,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更适宜学情的最近发展区。课后练习是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比学生教学前后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教学策略,才能更准确地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不用局限于单一的形式。通常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谈话,作业,测试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灵活运用。就我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为例,受疫情的影响,学生处于间断性的居家学习状态,为了了解此时的学情,我通过问卷星向家长发布调查问卷,通过家长填写问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分析班级学生整体学情,对于极个别的特殊情况单独了解,探求解决办法。开学后在班内进行了摸底测试,以书面形式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情进行整体把握。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个别分析、因材施教。结合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过于正式的个别谈话并不可取,课间和孩子们多交流反而更容易获得有效信息。
有了多样的了解学情形式,又分布在不同的阶段,紧接着就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综合的学情分析,以此来促进教学。学情分析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一个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教材,关注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效。
